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竹林乡各村地名由来(一)

竹林乡 在杞县县境西南部,大堰沟北岸。东邻板木乡,西接官庄乡,南界太康县,北连圉镇镇。面积42平方公里。辖竹林(竹林、张庄、袁庄)、庄林(西庄林、东庄林、李桥)、张蔡(小岗、孔岗、南村岗、张蔡)、马桥(马桥、田庄)、郭屯(郭屯、蔡寨)、于堂(于堂、张寨、小庄、仝河)、八里庙(八里庙、后刘庄)、姬庄(陈留庄、张汉谷、姬庄)、梁寨(梁寨、丁堂、郭庄、前刘庄)、安桥(安桥、止停店)、宋寨(阎营、前阎、后宋寨、前宋寨、关寨)、程寨(西程寨、东程寨、前程寨)、霄岭寨(霄岭寨、王庄)、芦洼(郭麻庄、前芦洼、后芦洼)、郑寨(郑寨、宋庄、夏岗、梁庄、南梁庄)、许村岗等1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竹林,故名。

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竹林乡各村地名由来(一)

明属圉镇保,清属丁村社。1935年分属竹止宋丁、郭人辘两联保。1944年属芝圃县抗日民主政府五区。1946年属杞县县政府伯喈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杞县五区,1958年属官庄公社,1975年官庄公社东部划出部分大队组建竹林公社,1983年改称竹林乡至今。

地势坦缓,中部自北向南浅丘起伏,十里长岗,竹林岗、庄厘岗、南村岗,绵延10余公里,故称十里长岗或一溜岗。低者2—3米,高者5-7米,老党寨高达20余米。境内河道纵横交错。大堰沟由芦洼入境,东经夏岗、梁庄、孔岗,至小岗入太康县境,流长6公里。小白河由仝河入境,东南经姬庄、郭庄、前刘庄、竹林,至许村岗入小白河,境内流长7公里,谷熟岗沟由马桥入境,南经霄岭寨、许村岗入大堰沟,境内流长5公里。以上均为季节性排涝河道。幸福西干渠亦由仝河入境,南经陈留庄、程寨、郑寨、至梁庄入大堰沟,境内流长7公里,为灌溉渠道。

以农为主,南部多黏土,北部沙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叶、芝麻、蔬菜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兴利除弊,先后开挖了大堰沟、小白河、安桥沟、谷熟岗沟、幸福西干渠等大小河渠63条。

有初中1所,小学16所,卫生院1所,卫生室20处。

杞县一竹林公路纵横中部。通班车。

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竹林乡各村地名由来(一)

革命纪念地有老党寨烈士陵园,郭杰、郭杏林烈士纪念碑。名胜古迹有竹林商代文化遗址,汉温令许绩、许香墓。境内有古墓多处。

历史事件有清咸丰六年(1856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捻军将老党寨攻破。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二十三日,大雨如注,捻军乘夜将竹林寨攻破。宣统三年(1911年),竹林刘云行、刘清祥参加黄道起义。1942年9月黄河(1938年蒋介石扒的黄河)在后石寨决口,全乡水深数尺,拔树毁物。1946年5月18日,冀鲁豫军区三十团和二十八团在竹林击败国民党河南省保安一团和通许县保安团侯殿卿部的进攻,歼敌1个营。同年6月28日,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击败国民党81师于郑寨、陈寨等村,歼敌两个营。

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竹林乡各村地名由来(一)

竹林 在杞县城西南33公里处。10个村民组,492户,2462人,耕地2753亩。乡政府、村委会驻地。

竹林古时其地势浅丘起伏,茂林修竹,称竹林岗。清咸丰六年(1856年)防乱筑寨,又名竹林寨。简称竹林。

聚落由王拐、蔡拐、刘拐、袁庄、竹林集等数片组成,东西呈长方形,面积50万平方米东西街向。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玉米、大蒜等作物,兼营工、商、熟食业、运输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初中1所,小学1所,卫生室2处。

公路北通竹林一杞县。

袁庄 在杞县城西南33公里。竹林东南500米处,1个村民组,32户,115人,耕地93亩。属竹林村委会辖村。

据传,袁姓先居,年久筑村。以袁姓居多,故名袁庄。

聚落南北长方形,面积8000平方米。南北大街1条。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玉米、大蒜等作物兼营工、商、熟食业、运输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公路北通竹林一杞县。

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竹林乡各村地名由来(一)

张庄 在杞县城西南33.5公里、竹林南2公里处。6个村民组,213户,1015人,耕地960亩。属竹林村委会辖村。

据张氏祖传,明代其始祖由江陵岗移此,以姓氏名村。

聚落呈不规则矩形,面积15万平方米。3条东西街与两端南北街相通。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玉米、大蒜等作物,兼栽种柿园和蔬菜.

村北通竹林一杞县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