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學+”醫共體 織密基層防疫網

位於廣佛接壤處的南海區裡水鎮是全國百強名鎮、工業重鎮,外來人口30餘萬,非本地戶籍人口占2/3以上,其中湖北籍人員就有2萬多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裡水鎮的疫情防控壓力很大。然而截至3月5日,該鎮10例確診病例均為“輸入型”,阻斷了新冠病毒在社區的傳播,未發生本地“人傳人”現象。

記者走訪發現,有效阻斷病毒傳播,得益於南海與裡水政府“政校協同、醫防融合”建院理念,得益於聯合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等機構共同構建的“全科醫學+”醫共體,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全覆蓋、立體式新冠肺炎聯防聯控體系。在醫共體成立的抗疫專家委員會統籌下,300餘名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把守社區一線,與廣大社區群眾聯合編織起了一張嚴密的基層防疫網,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全科醫生成“健康守門人”

裡水鎮共有38個村居(社區),登記註冊企業近6000家,流動人口密集。隨著春節後人員返程高峰的到來,社區樓盤、工廠和企業等地的疫情傳播風險與隱患巨大。

應對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對基層的衝擊,裡水鎮啟動了“全科醫學+”醫共體的模式。這是裡水鎮近年來探索的新型區域醫共體運營模式,該模式的目標是為裡水全區域、全人群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與照護。

醫共體在統籌大學、政府與行業機構資源的基礎上,組織內部劃分為龍頭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最一線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校醫室、企業醫務室等共3個層次的專業醫療衛生機構。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區防控中,醫共體所有的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及健康促進員共同出動,通過上門走訪等方式,開展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和密切接觸者追蹤管理,充分發揮了全科醫生團隊作為裡水居民“健康守門人”的重要角色。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全科醫生在醫共體內成功地架起了“科學抗疫”與“群防群控”之間的橋樑,在排查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的三個關鍵環節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掛鉤709家規模以上企業

在編織防疫網的過程中,裡水鎮將38個村居劃分為兩大類網格,一大類網格是生活社區,另一類則是功能社區。其中,生活社區主要以村居為主體,功能社區則以學校、企業以及養老院為主體。

針對村居(社區),南海醫院專門成立了社區疫情防控小組,派出大批全科醫生,與38個村居(社區)無縫對接。同時根據社區人口密度,成立“兩金(金旗峰、金峰洲)”專項組及36個村居專項組,協同村居實施網格化、地毯式管理,構建了全覆蓋、立體式新冠肺炎聯防聯控體系。

針對企業的復工復產,醫共體的全科醫生團隊協同南海醫院組建的100人專家團掛鉤709家規模以上企業,指導企業建立網格化管理小組、幫助企業培訓健康促進員、設立閘口對復工人員實施預檢排查和環境消毒等工作,為裡水鎮快速實現90%以上企業復工復產奠定了基礎。

無本地居民感染病例

裡水鎮金旗峰社區是典型的“廣佛村”,擁有8萬廣佛“候鳥”,居家隔離的人員共150多戶,防控難度大。

對此,金旗峰社區黨委委員朱承河說,在人流高峰期,醫共體共安排了30餘名有全科醫生與社區護士入駐,他們與社區工作人員和物業工作人員形成走訪小組,緊密開展入戶走訪,跟蹤居家隔離人員健康狀況,還專門安排線上全科醫生團隊對居家觀察和集中醫學觀察的人員進行諮詢與心理疏導。南海醫院也在該社區設立了金旗峰居家醫學觀察人員健康監測工作站(簡稱金旗峰站),為該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專業指導。

朱承河說,走訪小組的工作包括每天對居家隔離人員進行兩次體溫檢測,以及檢查其家庭人員有無外出,同時還需要幫助解決生活的問題,比如購物等。而一旦居家隔離人員的家庭中有成員發燒,確認是疑似病例後,將派出120救護車接送相關人員到醫院進行檢測和診斷。

南方日報記者 湯曉微 李慧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