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投江自殺而不是歸隱山林?

月盈紅袖


屈原(公元前335?—公元前296?),名平,是楚國王族的同姓,根正苗紅的楚國貴族,出身好啊!屈原對自己的出身也非常驕傲,他寫的長詩《離騷》,第一句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意思是他是古帝王高陽氏的後裔,高陽,遠古帝王顓頊,可以說,這出身非常了不得。

屈原知識廣博,記憶力驚人。他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又精通外交辭令,為楚國楚懷王的左徒,對外接待各國使節,在朝廷內部,出謀劃策,起草憲章制度,深得楚懷王信任,一時間名滿楚國。

這風頭都讓屈原佔了,別人就不服了,羨慕嫉妒恨都來了。上官大夫就要與屈原爭寵,在楚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一般說,君子肯定鬥不過小人,因為君子有操守,不屑於爭鬥,而小人無下限。上官大夫在楚懷王跟前說,屈原太驕傲了!大王讓他起草法令,他常常炫耀自己的才能,大王您他也不放在眼裡了!楚懷王其實是個昏庸之輩,就把屈原給疏遠了。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就是說,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盡忠心智慧,誠信被無端懷疑,忠心耿耿被誹謗抹黑,都是實事求是的說法。司馬遷又評價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屈原的人格可以與日月同輝。這評價已經是登峰造極了。

此後,楚國政治一片黑暗,國事一系列的混亂,楚懷王被秦國的張儀騙到秦國,客死他鄉。楚懷王兒子楚頃襄王上臺,政治更加混亂,上官大夫、令尹子蘭、鄭袖等人把持國家,屈原最後被流放到蠻荒之地。

《史記》說,“屈原至於江濱,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到了汨羅江一帶,邊走邊吟詩,臉色難看,身體枯瘦,老師人真是受罪了!

一個打魚的老頭(漁父,可能是一個隱士),見到屈原,大吃一驚,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啥到這裡來了?

屈原說,唉!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被流放了!漁父就說,唉呀!老先生哪!隨波逐流,混混就好啦!何必認真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沐浴的人,必定把帽子上的灰塵彈掉,把衣服也抖一抖,人怎麼能夠同流合汙呢?我寧願跳進汨羅江餵魚,也不願用自己的潔淨身體遭受汙穢之物的侮辱呢!

屈原不願做隱士,為什麼?這是屈原的品格和信仰決定的。一是為人高潔,二是忠君愛國。這是他的選擇,絕不遷移。不用多說,出身高貴,赤子之心,才華橫溢,心中有自己堅守的東西。楚國都城被秦國攻破,屈原已經絕望,懷抱大石跳進汨羅江。

屈原既不是儒家之徒,也不受道家影響,這是非常特別的,楚地風土人情與中原不同,發生與黃河流域的儒、道思想,在戰國末期,看來對長江中游一帶的影響有限。


青霞人文


每當五月五月端陽節到來,人們吃著粽子,撒在江中後,舉行賽龍舟等活動,相傳也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政治家、文學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受楚懷王信任輔政,主張"美政",即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觸範了貴族利益,遭排擠誹謗獲罪,流放漢北、沅湘流域,後秦軍攻破郢都,投汩羅江而亡。

從屈原的生平來看,岀身於帝王之家,勤奮學習,知識淵,抱負遠大,才能岀眾,具有安邦定國之向,而這些在他還沒有完全實現之前就被排斥流放,使遠大理想無法實現,生無用武之地,絕望之極,活著甚覺無意義,這是選擇投江而不歸隱原因之一。

其二就是,氣節問題,做為王候之後,不但沒有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還被排擠流放,深深的自責和悔恨交織,使他覺得自己沒有做到保家護國的責任,為沒有削除奸倿之臣,失去治理良機,深感是家國的罪人,己達成的治國之道白白流失,再無東山再起望,生與死何異。

其次是聽到楚國被秦國滅亡後,大勢己去,亡國之臣,己無顏苟合於世,亡楚非自己之過,如果自己主張為國之用,或許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現在國之了,再也無力迴天,為使自己清白,不能保國,就只能殉國。

綜上述,屈原的不選擇隱居山林,而投江自盡,是一種愛國主義的自然表現,只有深刻的心懷家國情懷,才會有視死如歸的義舉,因此,他的忠肝義膽、愛國精神,後人一直不忘紀念,五月五日也成了法定節假紀念日。


木火燊輝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率兵攻破楚國國都郢都,楚頃襄王帶領王公貴族倉皇逃跑,極為狼狽,楚國宣告滅亡。此時此刻,在汨羅江畔,孤零零的站著一個人,面對著國破家亡,他極度苦悶,內心絕望到了極點,最終抱石沉入江底以身殉國,而那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人為了紀念他的愛國壯舉,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通過吃粽子、划龍舟來紀念這個偉大的人。

他就是屈原,戰國時楚國人,政治家,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將他的作品稱為“楚辭”,是先秦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他的最終結局卻讓人扼腕嘆息,為什麼一個天才詩人會以這樣決絕的方式離開?難道就沒有其他可選擇的方式嗎?為什麼他不去歸隱山林、遠離政治紛爭呢?在我看來,投江可能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他唯一的選擇,也是更符合屈原身份和性格的選擇。

第一,釋放苦悶

歷史上的歸隱之人,大都是底層的讀書人,因為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為之。屈原不同,他本身就是楚國貴族後裔,屬於皇族內部人士。因此,施展政治才華、治理國家乃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追求。但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屢遭排擠,當時的楚國國君楚懷王、楚襄王對屈原極為不信任,多次把他流放外地。空有一身治國抱負卻不能施展,忠心耿耿卻屢遭猜忌,在政治理想已然破滅的情況下,歸隱山林對他已毫無意義。

第二,以死明志

我們都說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身為楚國子民,卻眼睜睜看著自己深愛的國家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滅亡,自己卻毫無辦法,心中的無奈、苦悶、憤怒可想而知。就如同眼睜睜看著自己深愛的人離你而去自己卻無能為力一樣,這種撕心裂肺的痛是旁人難以理解的。通過這種決絕的方式,屈原向世人表達了自己對國家深沉的愛——即便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國土上。

第三,性格使然

屈原性格孤直、高傲,品知高貴,面對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它並不想苟活於世,這樣只會讓自己的內心更加煎熬。歸隱山林這種方式只適合那些不問世事的超然之人,而屈原說到底還是想著有一番作為,想著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把自己深愛的國家建設的更好,並沒有超然世外的那種心境。因此,歸隱山林對於他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最終,屈原還是超脫了,但卻以一種決絕的方式,也是唯一適合他的方式。一個內心無比苦悶的人、一個性格高傲的人,一個深愛自己國家的人,面對著國家的衰亡、百姓的流離,只能選擇以這種方式離開他深愛的國家和人們。


三夢遊水


屈原在投江自殺之前,已經過了長達二十年的流放生活,如果想歸隱的話他早就歸隱了,不會等那麼久。

屈原的死,不是簡單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憤懣,不是淺顯的官場失意的寥落,而是自己青年時代便牢牢樹立的愛國主義、為國為民的理想,從一腔熱血到屢受讒言、從充滿希望到不斷失望、從被楚懷王重視到被頃襄王無視……這讓屈原漸漸意識到,自己對楚國和楚人的愛終究是無法實現的,絕望中的他不忍看到楚國被滅,於是投江自殺。


青年時代的屈原胸懷大志,而楚懷王是最初賞識他的那個人。

楚國地理環境優越,物產豐富,但仍然有很多百姓生活在窮苦之中。

屈原自幼學習勤奮,知識淵博,同時他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到周圍百姓的疾苦。

他意識到,“千萬經典,治世為先;百萬事體,效國為急”,只有將楚國振興,才能拯救窮人,才能讓楚國在諸國之中立於不敗之地。

發憤讀書的屈原很快便名聲在外,等他進入青年時代,楚懷王便召他入朝,看到屈原果然像人們稱頌的那樣博聞強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對屈原十分欣賞。

很快,楚懷王晉升屈原為左徒官。

屈原意氣風發,向楚懷王提出了選用賢能、改革內政和聯齊抗秦的主張,正中楚懷王的下懷。

那時的楚國似乎出現了興盛和強大的跡象,一切都好像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奸佞小人嫉妒和誣陷屈原,楚懷王逐漸疏遠於他。

楚懷王認為屈原的建議十分符合他的心意,於是便和屈原商討實施變法。

就在屈原秘密起草《憲令》的時候,不知怎麼風聲就傳了出去,被反對變法的力量知道了。

上官大夫靳尚試圖刺探《憲令》的內容,卻被屈原嚴詞拒絕,靳尚惱羞成怒,一不做二不休,聯合子蘭、鄭袖之流惡人先告狀,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洩露《憲令》內容。

楚懷王雖然有壯志難酬的痛苦,但他實在是一個立場不夠堅定的人,他取信了靳尚他們的讒言,中斷了《憲令》的起草,還將屈原降職為三閭大夫,並開始疏遠屈原,不久後還把他流放到了漢北。


第一次被流放仍然不放棄,寄希望於楚懷王。

屈原被流放漢北後,過著極其清苦的生活,屈原每日只是埋頭創作,託文言志,並沒有輕言放棄。

這時候,曾經有屈原少年時代的朋友景柏歷盡艱辛到漢北來看望他,言辭中隱隱露出勸屈原“另尋明主”的意思,卻被屈原憤怒地拒絕了。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良禽擇木而棲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蘇秦就曾經為了推銷他的“合縱連橫”之術,而先後到過秦國、趙國、燕國等國家。

但在屈原的概念裡,他想成就的並不是自己,而是想要楚國強盛、楚民安樂,所以他不能離開楚國。

屈原一心一意地撰寫他的名篇《思美人》,他把楚國、家鄉和楚懷王當成他筆下寄予了無限希望的“美人”,希望楚懷王不要重蹈歷史覆轍,努力振興楚國。

在文章中,經常出現“香草”的意象,這是詩人對自己的比喻,忠貞、高潔、孤清。

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紛鬱郁其遠承兮,滿內而外揚。
情與質信可保兮,羌居蔽而聞章。

不久後,因為屢屢受到的秦國攻打,楚懷王開始後悔當初沒有堅持執行變法,心生悔意,將屈原從漢北召了回來。


楚懷王赴秦被囚,頃襄王繼位,屈原再次遭到流放

秦王邀請楚王去武關赴會,這很顯然是一個陷阱,但是子蘭、靳尚和楚懷王的寵姬鄭袖卻都勸楚懷王一定要去,不去秦國肯定會生氣,到時候還會再次發動戰爭。

只有屈原這時候出來極力阻止,他知道秦乃虎狼之國,楚懷王這一去前途未卜。

可惜屈原一個人勢單力薄,楚懷王也漸漸傾向於前往赴會,最終楚懷王果然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下了,逼迫他同意割讓楚國的黔中郡和巫郡。

這時的楚懷王才徹底清醒過來,他意識到屈原是對的,終於硬氣了一回沒同意割地,這樣一來秦國更加生氣了。

而楚國國內這邊一聽說楚懷王被囚,立刻就將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

太子橫一直生活在齊國,跟屈原可以說是毫無交情,很快就在子蘭、靳尚的讒言之下疏遠了屈原,並再次將屈原流放江南。


楚國都城郢都被攻破,屈原絕望之下投江

從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在長達十六年的流放江南生活中,屈原始終沒有放棄,他考察楚國的土地,不停地創作詩篇,寫出了千古名章《離騷》。

但也就是在這十幾年間,秦國的力量不斷強大起來,並把楚國當成自己最大的眼中釘。

的確,在秦國的對手中,楚國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回想一下,倘若楚王真的採納了屈原當初的建議,恐怕統一天下的就不是秦國了。

然而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公元前279年,秦國殺神白起攻打楚國,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都被白起攻破,頃襄王和楚國貴族四處逃散,楚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時年六十二歲的屈原終於失去了最後的希望,他在極度憤懣和絕望中投汨羅江自盡。


在《離騷》中,屈原寫道:“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在《思美人》中,屈原寫道:“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彭咸這個人在屈原的作品中出現不止一次。

而彭咸是殷商時期的士大夫,因為對君王進諫而沒有被採納,而投水自盡。

可見,屈原早就做好了如果國破家亡便投水自盡的打算,估計聰明的屈原可能早就意識到,意志不堅定的楚懷王可能並非識臣的明君,但他屈原無論如何都要做忠君愛國的明臣。

可以說,郢都被破是壓垮屈原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個精神家園被徹底摧毀的傲骨文人,選擇的是自盡而不是歸隱山林。

(喜歡紅顏請給我點個贊\\(^o^)/~)


紅顏讀史


屈原是個很矛盾的人,他太想實現自己的抱負了,但又不願離開楚國。可是楚國奸臣當道,根本沒有一展宏圖的機會,因此造成了這一悲劇。

在屈原的名篇《離騷》中有詳細的剖白。具體請看下文。

一、

我想很多人都心存這樣的疑問。

如果仕途不濟,大可像許由一樣隱居山林,不去想朝中的奸佞小人。

而且,屈原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時代,與他同時期的張儀身為魏人,卻出任秦相,齊人陳軫則在楚國任職。想要一展宏圖,成就壯志,也可擇別國而仕,將一身抱負施展出來。

但是,他沒有。

他沒有隱居,也沒有離國,而是將身與心都留在自己熱愛的土地上,投江而亡。

二、

屈原在《離騷》中反覆渲染自己狷潔的性情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開頭一番自我陳述通過宗室、生年、名字的由來強調自己秉性的純美,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接著敘述周遭環境與自身的衝突,通過境遇的險惡反襯自己的孤高,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女嬃勸告屈原如果不改變孤忠耿直的作風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但他絕不願明哲保身而放棄自己的主張,於是通過陳辭重華來表白心跡,並開始了“周流上下”、“浮游求女”的精神旅程。

屈原有崇高的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即使遇到困難也絕不放棄。

三、

另一方面,屈原對楚國,他生長的地方,有異常濃烈的感情,濃烈到即便身死也不能離開。

對志向與故國的雙重固持讓他走向了絕境。

是的,很想實現抱負,但國中靳尚、子蘭等奸佞之徒蠱惑懷王,哪有施展抱負的地方。

可是,故國就忍心離開嗎?去他國謀官,助他國強盛而看著楚國衰落?不,不行。

屈原曾被楚懷王發配到外地,他牽戀故鄉,於是寫下了《哀郢》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鼂吾以行。

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

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

……

離開郢都越遠,屈原的心越亂。他沒辦法不牽掛故國的事,於是慨嘆:

曼餘目以流觀兮,冀一反之何時?

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寧願死也不離開楚國。

屈原是個特別矛盾的人。他做不到圓滑處世,也放不下自己的抱負。因此不能隱居,不能離國。只能選擇怒沉汨羅江,以死來結束內心的悲憤。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提到: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當然,也因為這份赤誠,屈原成為唯一一個用節日來紀念的詩人。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了。

1、聶石樵《屈原論稿》

2、馬茂元《楚辭選》

3、王德華《:屈原精神困境的揭示和對自我與社會的雙重固持》


小俠記


公元前340年左右,愛國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屈原出生於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但他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故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公元前321年秦國入侵,屈原積極領導秭歸樂平裡的健兒奮力抗擊,從此嶄露頭角,踏上了仕途之路,成為戰國時期一位有氣魂、有作為的政治家。

至於他為什麼投江?在楚國興旺的時期,他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輔佐楚懷王進行社會制度改革。在改革的運動中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受到了舊貴族的挑撥和迫害,繼而導致失去楚懷王的信任,撤了屈原的官職,被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面對楚國的前途和事業的磨難,悲憤交加的屈原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自殺身身亡。

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一年一度的端陽節日裡,民間人們賽龍舟劃龍船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人們尤其崇拜屈原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其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章”等。



天馬行空128039981


自殺是因為絕望,對世事、對人生,尤其是對理想抱負已心如死灰,屈子對汙濁的現實已無力抗爭,且不能獨善其身,所以寧可投江而死,希冀讓清清江水包裹他高潔的靈魂;隱居是避世,是消極,是苟活,屈子的高傲和寧折不彎的個性和隱居是格格不入的。屈子一跳,是明志,是宣示,是抗爭!


醉言南行


您好,武哥說文來回答這個問題。


屈原與水倒真是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先祖高陽為水神,被貶流放多走水路,作品所描多為水景,最終死亡,也選擇投水。

水成就了屈原,屈原也把自己獻給了水。寫到這裡,其實屈原為什麼選擇投水,原因就基本說清楚了,為更好理解,我再詳細說說。

楚地有水崇拜的傳統

楚地水崇拜由來已久,大量考古出土文獻材料也表明楚人十分崇拜水,湖北荊門郭店所出的楚竹書《太一生水》,首章就是“太一”“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

在楚地中,對水神的崇拜不只一位,有江、漢、睢、漳四神,還有“江”“大水”“漢女”“湘君”及“湘夫人”“淮河”“曲池”等,可見在楚地,水崇拜是一種普遍的文化傳統。

屈原有戀水情節

屈原在《離騷》裡自稱為“帝高陽之苗裔”,高陽即顓頊,顓頊是水神。《雲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四篇作品,都與水神有,在《思美人》《漁父》《九歌·河伯》中,水的意象萬千“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浮江淮而入海兮”“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等等。

最玄的是屈原多次提到彭咸、伍員,而這兩個人的命運終歸都是水,“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昭彭咸之所聞”。這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屈原被貶多從水路

屈原被貶途中大多是水路,當然與楚地在長江流域多水有關,也有屈原的個人選擇和愛好。《涉江》寫到經鄂渚,渡湘江,經枉渚,入漵浦。從所經過的地方來看,多是河口、渡口、江、湖,《哀郢》寫到郢都,上洞庭,背夏浦。

還有,《漁父》寫於江畔,《九歌》《九章》是被貶沅湘流域時所作。

《漁父》表明沉江心跡

在《楚辭·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歷數自己一生遭遇,就表明了必死決心。在《漁父》中,更是寫明: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屈原有文人的高貴,他無法想象讓自己如玉一般高潔的思想、靈魂去接觸汙濁的外物,而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腹。“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總結:偶然中的必然

在那個爾諛我詐、是非顛倒的戰國時期裡,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只能在遼闊的荊楚大地,獨自徘徊,臨水流涕,抱石沉江。

水滋養了屈原,屈原也是把自己的潔白之軀還給了水,完成了一個超越紅塵的輪迴。


武哥說文


汩羅江畔,一孤單身影,緩緩邁入江中,眼中充滿中哀怨憤世。刺骨的江水打在腳面上,他還是步步的向前而行,嘴裡唸叨著些什麼,無人聽的清!江水漸漸沒至於胸,沒至於頸,不大會,整個人沉入底,隨著寒風汩汩向東流。

何人如此輕生?雖白鬚鬢髮,但看上去也就是六十來歲,為何選擇自戕來結束餘生。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楚國司徒大人屈原。

從小就好學的他,博聞強記,閱書萬卷!立志將來一展才學,報效國家。楚懷王愛惜其才,委以重任。他諫議懷王廣納賢臣,廣開言路,銳意變法,深得懷王認同。

任何一場新法的變革,都不是一番風順,定要君臣同心協力,不畏艱險,大膽革新。

可惜的是,懷王畢竟不是秦孝公那般的名君。有信心沒決心。那也就變成了剃頭擔子一頭熱。變法總會損害了某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就是楚國的老土族階級!不可避免的,屈原是得罪他們了。種種的挑撥離間,搬弄是非,誹謗針對,令屈原的變法是寸步難移。也令那不辯忠奸,用人不察的懷王逐漸疏遠了他。

看著朝中一幫小人得志,屈原的心是痛的;難免言詞激烈,出口不敬。惹得懷王也是頭痛不己。於是貶官流放。

看著錦繡河山被他國逐步吞併,看著君主被一幫佞臣專斷弄權,在望著國內百姓流離失所的苦難生活,流放中的屈原是心如刀絞的,這與自己夢想的強國富庶,是格格不入的。

土地喪失,君王被欺,小人弄權,民心不齊,這些都令屈原是看在眼裡,恨在心裡。現實是骨感的,從小發願,盡一生忠誠,施一身才學,富國強民,可偏偏無用武之地。

眼看著秦與列國瓜分楚地,身為楚民的他,卻全身被縛手縛腳,不能施展。眼睜睜著看著楚,越走越遠,回不了頭。

人生的憂傷,也莫過於滿腔熱血,卻壯志難酬!那好吧,只能離開人世,免得眼睛在造惡業,不看,不聽。帶著遺憾,帶著那不甘,全都隨風而逝,順水而流。


銘豪談史


提到先秦詩詞,屈原以及其創作的一系列詩詞,都是重量級的一個地位存在的,對於後世影響頗深。屈原其身份高貴,其志向高遠,其品格高潔,其德行無私,其心地耿直,對於楚國的強盛畢獻終生力量上下求索。同時,對於現實的無奈,對於朝政的昏聵,又無法使其找出對應的方法去解決。這裡說找屈原選擇投江而不是歸隱山林的原因,我覺的應該改成為什麼屈原選擇投江自殺而不是韜晦於市明哲保身。對於歸隱山林,是因為對於一切放下淡然,才能有“悠然見南山”,而屈原對於國家的感情遠非說放下就放下的,即使歸隱,國家還在,這種以國為家的感情融進血肉,沁入骨髓。不免讓我想到了近代的陳天華,面對國家的恥辱現狀,面對四分五裂的國家態勢,毅然以一人之力喚醒整個國家的沉睡,也就有了那句“難酬滔海亦英雄”。也許韜晦於市,對於屈原來說不算什麼難事,只要他願意,但面對這現狀,這種無力感,使得屈原再無所作為,離開了楚國,屈原又能去哪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難道要真的讓自己伴隨楚國這樣老去嗎?如果這樣,那麼面對熱愛的國家,熱愛的土地,熱愛的大江,無所作為,豈不羞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