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何才能静?


此处静,并非单指安静,一个人独处…远离人群和喧哗。而是不管处于什么、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恒定”的状态,从容有序,风度而不失优雅。

要想“静”,得先学会认可、了解自己和自己相处,这一点非常重要。

理性看、对待周遭的一切,不感情用事。学会从宇宙、道,历史,不同角度去解读事、物。

多看书,保持一颗敏感的心,随时随地观察身边一切,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常怀谦卑之心!



—LY


心不静,是因为,心不净。
且不说我们的心,经过盘根错节的因缘染上"五浊"扰人心智,单说我们体内的各种情感,也会使人,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心灰意冷,无时不刻令人心烦意燥。正如易安居士所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事实上,人的各种情感都是由五蕴产生的,五蕴包括,我们能看到的身体部分,也就是色身,还包括我们眼睛看不到的部分,人的受,想,行,识,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等等。

修炼到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需要强大的般若能量,非常不容易,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修行法门,静心养性,促进身心健康。介绍一种美国流行的静心法门 "Surrender Meditation" ,美国书店有好多这方面的书,书中介绍多种功法。




其中之一是姿态功法,图片上这个姿势是人类能摆出最强大的姿态,对最接近你心,信什么,就对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信,只相信你自己,就虔诚的对自己摆出这个姿势。

青州云门山,这是平生第一次跪拜的地方、一些人爬到台阶上,做出戏弄菩萨的姿势拍照,当时不假思索,虔诚跪在沙土地上,那些人先是惊愕,接着跳下台阶,头也不回的走了。

这一跪对我的震撼要远大于对那些人,自大狂妄在跪下的刹那消失得无影无踪,内心宁静清澈。

历经千年,伤痕累累,仍以慈悲的目光俯视众生!


能量加持


唱歌加多吃蔬菜水果。我所说的唱歌并不是成名成家,而是为了快乐与健身,唱歌被证实了是最健身的运动,但问题是唱什么歌了。我个人感觉是藏族情歌。藏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拔平均高度达四千米以上,空气极为洁净与稀薄,地广人稀。人的肺阔量惊人,爱情与家庭和睦为最珍贵,在祖国离婚风狂烈的今天,唯祖国的藏族几乎是零离婚率。她告诉了我们,藏族的爱情是最纯真与牢固的,十分值得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学习的,藏歌是最纯真净化人们心灵的良药,让人的精神无比富有与幸福,是健康的最佳软件。多吃蔬菜水果,身体健康,百病不生,是健康的硬件。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大和民族,科技发达,医学进步,在大量的抽样调查加科学研究,结果证实了防治癌病,这一人类第一杀手与其它各种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饮食,每天不少于摄取四百克蔬菜水果。在日本,您在几乎所有的医院里,处处可见这样的广告宣传,为了您的健康,请您每天至少吃上三百五十克蔬菜…所以所谓心静,无非心灵纯净,毫无杂念与邪念,心里善良,身心之健全,就是唱歌加多吃蔬菜水果。一个人只要做到身体健康,百病不生,心灵净化,心,就如纯洁平静之水。藏歌,最纯净人的心灵,蔬菜水果,最健康身体,两者相结合,您的心就最静了。向藏族和大和民族学习。这两个民族,当今都是离婚率非常低的,都是非常喜欢唱歌的民族,日本的民歌(谣),与藏歌相比,藏歌大气,日本歌感情细腻,挺有意思的,都很动人。不过,我特别喜欢藏歌,喜欢大气,气势磅礴!特别是《青藏高原》这首歌。





高友峰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怎么回答?困扰了我好几天。心如何能静?从修行打坐的角度看,只要盘腿一坐,一切放下,可以入静入定。可普通人、不修行的人心如何才能静?

心不静是因为心有妄念,心里有太多的想法。普通人的心静,我想应该指的是内心的安宁。以前我认为,心静不静?是由每个人的心态决定的。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心静。拿不起、放不下、舍不得,太多的困扰让我们的心没法安静。可我一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总感觉欠确了什么。



上午在单位,看到两个同事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让我联想到身边的好多人为生活琐事,为柴米油盐,或为生活所迫产生的爱恨情仇,每天都在上演。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普通人,对与错,好与坏,暂且不去分辨,难道他们不想安宁?他们不想心静?那么心静不静,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是由他们的环境、他们自身的条件决定的。造成这一切的最终原因是什么?突然我明白了是老天爷。

上天创造人很有意思,给了你智慧,给了你身体,给你色、受、想、行、识,给你七情六欲,可告诉你一切都是空的。生活在红尘之中,不是你想静就能静下来,是由老天爷决定的。如果大家都能静下来,世界就没了纷争,世界还是现在的世界吗?

修行打坐是逆天而行,只有在不断的修行中求得内心的一点安宁。


难以忘怀的经典


我喜欢简洁的“曰三为”

同净。

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诚然,一为不受外在滋扰

二为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谓粉白黛黑也,采色详采得其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采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系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

即要静,有身静、心静两者同静曰身心静,诚然,必先要其身净、心净而身心净,从而入静。

三为净体。净肤。净闻。净观。净听。净言。净心。净脑

从而

静体。静肤。静闻。静观。静听。静言。静心。静脑

如此便可,倘若杂念过多,呵呵,那就莫再谈静,因为静容不得杂念余留。

如此简洁,到位,接地气,嗯,不错不错o(∩_∩)o





符文万象


唯有学禅能让心更静,中纪委推荐阅读了凡四训,恰恰本镇一位纪委干部有夲借来一观,开卷看到袁了凡与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三夜而不起一个妄念是因为禅从入定开悟的功夫使然,一口气读完四训。嗣后又读了南怀谨老师的习禅摄影,颇感心躁动,烦恼,瞋怨之后读禅受益非浅,能使心在刹那间被甘泉冲刷掉点点灰尘一般,全身潇洒,清静,舒适,又接着看了二遍了凡四训和习惮摄影,初步自己这几天能够心念馨宁,内在和谐,动静如一,行,坐,住,卧,皆禅的状态,初步认识到伟大,神秘的禅是多么普普通通,平平凡凡。而且禅能以特殊的视角观察世界,透视人间,从而获的心灵上的大解放,精神上的大逍遥,生活上的大机趣,看到这段关于禅的描写感到再恰当不过了——在禅的淡泊和宁静中,你将进入到花繁柳密处拨的开,风狂雨急处立得定,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的境界,因为只有禅的淡泊,宁静,才能对人生作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的品味,禅是一种思考,智慧的结晶,它可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使我们的心更宁静,将我们心灵的迷惑一扫而光,,禅,一方自由自在的身性的天地。禅,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的家园。但愿禅能引导你我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你我将在这世界上活得更加无忧无虑,更加清静自在,更加智慧豁达。想起来了,这段话是静一居士说的。


黄有银1


一个大活人,他的思想不可能停止。尤其是一个智商高、思维敏捷的人,他的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比常人还要活跃十倍、甚至百倍!也正是因为他思想活跃,他的反应才敏捷迅速。

可是对于静坐来讲,在最初他就吃亏了!他就不容易让身体静下来。即便是他的身体很安静了,可他的头脑里面就像开运动会一样,非常热闹!

因为平时他的头脑习惯性地考虑问题,现在突然不让他考虑问题了,就像失去了依靠一样,他就要乱冲乱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反而妄想更多。如果你给它一件事情做,它因为有了事情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所以说与其坐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如去做一件事情。

古时候的祖师爷们领悟到这个道理以后,为了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和妄念,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你念经也好、持咒语也好、观想也好。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无非就是给它一件事情做,让它没有机会去胡思乱想!

通过一段时间的这样训练以后,突然有一天一件事情也不让它做了,它自然就安静下来了。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会走路,你给他一根手杖拿在手里,他扶持着歪歪扭扭地能够走路了。他走上一段时间,自己会走了,你再把他手里的拐杖夺掉,也不让他扶着墙走,他也走习惯了。

采用“一念”的方式,把万念给吃掉了,促使万念熄灭。因为凡是有为法,都是处在有为的阶段,与道沟通啊,必须要进入无为里面。因为“道”,它是属于无为的层次。可是无为的层次很高,我们需要一个梯子,所以就产生了前面一系列的有为的方法。

喜欢念佛的人说净土法门最高,喜欢参禅的人说禅是最高最好的,喜欢观想的人呢,说是观想的法门最适合我!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哪一个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杂念、对治这一颗散乱的心。

你不一定要通过念佛、持咒、观想,你可以通过做任何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散乱心给集中起来。尤其是平时爱动脑筋、爱考虑问题的人,你可以通过考虑一件事情,来对治你的散乱心。

一些政治家、企业家,他们这一类型的人来修道,会轻而易举地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平时就很少处在散乱当中,他们的妄念是很少的。如果他们不能高度集中的话,他们的事业就没办法上档次!

平时不干事的人,头脑里整天乱哄哄的,胡思乱想,一旦有一天他来学佛了,还是乱哄哄的,没有办法把思想集中起来。因为平时他从来没有一心一意地考虑过事情,也没有经历过一心一意的事情。

如果说你把腿一盘、眼睛一闭,非常清静、一点也不散乱、不昏沉,这个时候你什么方法都不需要。你就这样保持下去,你如果保持半个小时以后,不行了,妄念来了、很散乱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方法来对治它了,用方法把这个散乱心吃掉、把妄念吃掉。

这个时候,你该念佛的就念佛、该持咒的就持咒、该观想的就观想。如果你用功十几分钟以后,杂念又没有了,你还可以把方法放下,不需要了。因为用功的方法无非就是对治散乱心,你既然现在不散乱、很集中,那么方法也就用不上了,暂时放在一边了。当散乱心一出来、一形成,马上再把方法拿在手上来用。

禅宗里面的观空、参话头,都是为了对治散乱心,密宗里面的观想、结手印、持咒语,也都是这个目的。禅宗里面的用功方法往往是比较高一些,偏重于在心态上面下功夫,可是对于一个刚刚学静坐的人来讲,又不会在心态上面用功。正是因为这样,过去的老师们设制了一些有为的方法。

因为有为法就像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一样,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拿在手里用,所以很多人说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譬如说现在都流行说密宗好,因为密宗在开始迈步的时候,都是采用有为的方法迈步、入门。

因为你不会使用无为的方法,你也就用不上无为的方法。除非你的层次很高了,才能够使用无为法。密宗修到最后,要想获得大的成就,必须归到禅宗上面来,在禅宗上面成就,才算是最高的成就。

作者: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3次7年闭关、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万场开示、千万余字的开示录、16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791万多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东华禅寺


心如何安静?

让我想到了老子的《清净经》

查询了一下: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清净经》

欲望攻心,想得到静,看来是从欲下手吧?

个人而言:

人天生有欲,却有许多好处,让我们尽情的在这世间玩耍,人生旨趣,怕是无趣的话,是很难玩下去

——而遭罪的是,执着而已,对欲带来的美好体验,产生希望、渴望甚至焦躁,心动了,动心了。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体验的多,一方面,拿起得多,执着的多,一方面同样可以“不曾拿起,何曾放下?”,这需要觉悟,而无为之法便是一个“观”字!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一观破万幻!

Thank you read my word

关于金钱和修行:




邓明子yo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温润如玉,文静羞涩,这样一个女孩也算是世俗中的静了。


动静相依相存,没有动,自然就静了。之所以静不下来,就因为有动的因素,泯除动静,一切道法自然,应该是最根本的办法。

那么为什么会心动?心没达到平衡状态,有想往一边倾斜的诱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名利禄,财色酒气,无不困扰内心,纠结不止,动静不能平衡,于是心动不已,外在的表现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局面。群雄逐鹿,烽火绵延,人类的历史就是巧取豪夺的血腥争夺史。


乱世的摧残,引起极大的共鸣,于是百家争鸣!儒释道粉墨登场,给芸芸众生以精神食粮。有儒家的三常五纲,君君,臣臣,仁者天下;也有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为;还有佛教的普度众生,都教乱世人民如何闹中取静。

所以要静下来是多么困难的事情,静中取静非真静,在身处闹市,滚滚红尘中,觅得一方净土,安静自己的内心,不慕浮华,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才是真正的大静!


我辈身处盛世,历史车流裹携着泥沙俱下,焉得你能静下来,不过稍息一下,取得片刻得内心安静就知足了!

岂是纸上谈兵就能完胜?

有多少男人就因为"我想静静"而被老婆打呢?


登山钓水


且不说我们的心,经过盘根错节的因缘染上"五浊"扰人心智,单说我们体内的各种情感,也会使人,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心灰意冷,无时不刻令人心烦意燥。正如易安居士所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事实上,人的各种情感都是由五蕴产生的,五蕴包括,我们能看到的身体部分,也就是色身,还包括我们眼睛看不到的部分,人的受,想,行,识,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等等。

静中求得静,是为假静,这样的静遇事便乱,如同蛇蚁,一点风吹草动即会惊慌失措,不知何往。动中求得静方为真静,这样的静如同平静的湖面,倒映着万物,亦可包容一切,物来即照,物去不留。然而,凡心想要一步达到如此境界,实属难上加难,所以应该不急不躁地慢慢练习,妄不可拔苗助长,否则就是在执著于静,那么静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要先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自己的呼吸之上,控制呼吸,让其缓慢运作。多练习几次,你将找到适合你的最佳方法。

一个杂念纷飞的人是谈不上入静的,无论你如何文艺,如何优雅,表面如何安静。那都不是真的心静。

如果你的心很乱,给你的生活造成困扰,那就要想办法了。只是,你能控制这些念头的来去吗?不要去上高价的禅修班,真正的人性老师是不会惦记你的钱包的。有太多免费的资源可以利用,你没必要浪费你的血汗钱。

你可以找一个把心念拴在一处的途径,不要拘泥于别人的体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比如,点一柱香,从开始到燃烧光,只关注着它,一旦发现念头偏离赶紧再回来。比如,默念阿弥陀佛,可慢可快,专注去念,发现念头飘离赶紧回来,我采取的一般人可能用不了,那就是观照念头的来去。

一定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起不到作用的。

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心头的乌云越来越少,你的心境已经是朗朗晴天,还用刻意去安静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