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老派爺叔

摘要:又到了春節,要說什麼食品最有年味,最具有代表性,對於有點年紀的上海人來說,毫無疑問,自然就是蛋餃了。


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又到了春節,要說什麼食品最有年味,最具有代表性,對於有點年紀的上海人來說,毫無疑問,自然就是蛋餃了。

什麼?蛋餃也算是年味的代表,90後00後肯定會笑出聲來,吃火鍋點個蛋餃,那不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這就算過年了?

你還別笑,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即便是在繁華的大上海,也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到蛋餃。而且那時候,幾乎沒有賣現成的蛋餃,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的。看到做蛋餃,小孩子就知道,快過年了。

蛋餃,顧名思義,就是用雞蛋液做成蛋皮,豬肉糜為餡包製成餃子形狀。上海人過年是不吃水餃的,但蛋餃是絕對少不了的。蛋餃純豬肉餡(最多加點蔥花),蛋皮做外皮。在當年,肉蛋都是很豪華的食材,這樣的強強結合,當然算是“硬貨”了。再加上蛋餃顏色金黃,而且形如元寶,寓意招財進寶,自然是春節裡最受歡迎的。

當年做蛋餃,一定離不開“冰蛋”。現在90後00後肯定不會知道“冰蛋”是什麼了,“冰蛋”其實就是把碎殼蛋廢物利用,打出蛋液,加水後凍成冰,再切割成冰磚大小的塊狀。


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即便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政府為了保證上海人過年必定要吃蛋餃的剛性需求,一定會在春節計劃供應中安排“冰蛋”,就是雞蛋供應再緊張,政府也一定會想方設法安排好“冰蛋”集中供應春節市場。可見上海人心目中過年時蛋餃有多重要。

如今,條件好了,“冰蛋”基本上看不到了,做蛋餃也都是用鮮蛋。但是在很多60後70後看來,鮮蛋做的蛋餃反而沒有“冰蛋”做的那種味道了。


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冰蛋”先要解凍,等冰化得差勿多了,這時最好還要再打兩個鮮蛋進去,這樣蛋液就會比較濃稠,畢竟“冰蛋”是加過水的,加了鮮蛋後做出來的蛋餃不但顏色更加金黃,口感也會更好。有些人不知道這個訣竅,所以做出來的蛋餃顏色偏白,少了一份金燦燦的喜感。

餡心是很簡單很樸實的豬肉糜,要選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剁成肉糜,按照各家口味加入調料,一定要加小蔥剁成的蔥花,以增加香氣。


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最後就是純手工做蛋餃了,當年基本上都是用煤球爐,只有少數條件好的人家才是煤氣灶,就是注意火頭不能太旺,小火即可。一個長柄鐵勺、鋁勺或者不鏽鋼勺,考究的人家則是銅勺,勺子不必太大,直徑也就五、六釐米大小。

先用一小塊豬油肥膘在勺子裡轉一圈,以免粘鍋(上海話叫“嘚底”),然後倒入一匙蛋液,再將勺子逆時針輕輕轉上一圈,使蛋液均勻鋪滿勺子,成為一張圓形的蛋皮,蛋皮一定要厚薄均勻,這是最考驗手藝的。再在蛋皮中間放入一小團事先調製好的肉餡,等到邊上的蛋液剛剛凝固,馬上用筷子尖小心地挑起一邊的蛋皮,慢慢把圓形蛋皮一折為二,兩面合攏完全包蓋住肉餡,最後在蛋皮周邊輕輕壓那麼兩下,將兩邊封口,一個半月形的蛋餃就大功告成了。

做蛋餃火候是一定要特別注意的,最好要微微有點焦,淺淺的咖啡色就行,千萬不能焦黑,那就會有苦味。而微焦的則另有一種香味。


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60後70後肯定不會忘記,這時候總是會圍在做蛋餃的長輩身邊,等著長輩“失手”,蛋皮破了,這塊破了的蛋皮通恆是給小孩子吃的——等的就是這個,在那個年月,一個破蛋皮帶來的愉悅和享受,今天恐怕一隻大龍蝦都做不到。

蛋餃通常是在大年三十年夜飯的壓軸大戲,最後一道湯——“全家福”上驚豔亮相。“全家福”可以是暖鍋也可以是砂鍋,以高湯打底,滿滿地擺上蛋餃、肉圓、魚圓、粉絲、肉皮、菠菜、白菜,講究的人家再加上幾塊燻魚幾隻蝦,進一步吊出鮮味。


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當然,“全家福”的食材也不僅僅侷限於這些,可以多種多樣,喜歡什麼都可以放進去,豬肚,鹹雞,條件好的甚至可以放火腿海參,全家福大團圓嘛。但這裡唯一絕對不能少的主角就是——蛋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