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陈廷敬为什么不参与朝臣之间的争斗?

十点历史君


陈廷敬怎么可能没有参与到朝臣之间的争斗。他从政五十三年间,历经二十八次升迁,从秘书院检讨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你认为这是他无欲无求,不参与争斗,老老实实,浑浑噩噩的可以做到的吗?怎么可能呀!



陈廷敬他只是不参与到索党、明党、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等这些派系的相互争斗中罢了。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不忠于任何一个派系,他不为任何一个派系效力,只听从于康熙,只忠于康熙和大清,只为康熙和大清效力。谁对康熙有威胁,谁对大清有危害,他就与他们争斗到底。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疏《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其言:“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就是他认为现在官场上普遍存在着奢侈之风,而奢侈必将导致贪污,只有节俭才能清廉。很明显陈廷敬是针对朝堂上的那些贪官污吏的,而这不就是属于朝臣争斗吗?



同年,陈廷敬又上奏疏《抚臣亏饷负国据实纠参疏》弹劾云南巡抚王继文,说他在战时不用富商百姓捐纳的粮草,却去挪用库银,而过大军凯旋之后,他又用富商百姓捐纳的粮草以官俸的形式抵押给云南上下官员,可这样以粮草代替官俸的形式,就等于是少发将近九十万两的俸禄。如此,陈廷敬怀疑王继文中饱私囊,于是并弹劾于他,最终导致王继文被罢官。而这不也是属于朝臣争斗吗?



此外,当时陈廷敬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还向康熙上奏:“总督巡抚的人选应该要慎之又慎,一定要身正,且不为利欲所动的正臣,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同时陈廷敬还建议朝廷应该给总督巡抚下一道严令,凡其要保荐的州府县官,必须严格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一旦督抚保荐的官员在任上出现任何的问题,督抚也要严惩。

此外,对于总督巡抚也要定期进行考察,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如果不是就要严加惩处。如此陈廷敬的这般做法就已经将自己放在了各地督抚的对立面,这不也是属于朝臣争斗吗?



其实总得说,陈廷敬并非不是不参与到朝臣的争斗中,只是他的这种争斗于国于民都是好事,而非是祸国殃民的那种争斗。也正是因为陈廷敬这般忠君爱国的争斗,才让他赢得了康熙“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这般几乎完美的评价。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就是陈廷敬,一位能臣干吏,一位铁骨铮铮的忠臣。他也热衷于争斗,但这争斗确是为国为民的争斗,为的天下,为的是大清,而不是为自己。


澳古说历史


封建社会,许多帝王都习惯以提倡礼仪教化来治国。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按照礼法办事,经常有人会受到各种利益诱惑,便忘记“君子不党”的伦理道德,开始结党营私。

对陈廷敬而言,朋党是一个与他完全不相关的词语,其一在于他为人低调,很少有社交上的往来;其二在于他没有贪念,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扩张自己的势力,他是康熙王朝少有的公忠体国者。

朋党,主要指的是结党营私者。欧阳修曾说,因志同道合而在一起,只讨论兴趣爱好,不谋私利的人不在此列;那些正直忠义,人品端正,在一起讨论如何忠君爱国的君子也不在此列。

很明显,陈廷敬和他交往之人的关系属于欧阳修所提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与龚鼎孽、李天馥、汪婉初等人讨论古今文学,除了提升文化修养,增加学术见识,别无其他。

互帮互助是传统美德,而这种美德一旦过多牵扯利益,其原始意义就发生改变。朋党的产生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一旦不同朋党出现利益冲突,党争就会开始。

朋党之争是古代朝堂上的一大弊端,不但会让臣子产生“亲疏之别”,对“亲”者鼎力支持,对“疏”者穷追猛打,还会使朝廷局势变得动荡。历史上,许多朝代的灭亡都与党争脱不了干系,比如唐朝的“牛李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陈廷敬心里十分明白,结党营私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好处,反而会让康熙不信任。他也清楚,他已经身居高位,结党不仅会引起皇帝怀疑,而且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势力。

虽有不少人试图拉拢过陈廷敬,借他的地位谋取私力,但他从未开过“一道门”。

康熙年间,最严重的争斗是明珠与索额图之争。康熙刚即位时,鳌拜虽也“威风一时”,但他毕竟是一介武夫,背后没有皇子撑腰。而明珠、索额图就不同,他们背后分别是大阿哥与太子,也就是说,他们的争斗背后,事实上就是皇位之争。

索额图与明珠各为其主,且势力越做越大,为了扩张各自力量,两人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由于他们都是康熙所倚仗的重臣兼外戚,在朝廷很有地位,朝堂上的一些臣子便开始盘算哪边胜算大,明里暗里开始“选边站队”。

在索额图与明珠斗法时,陈廷敬选择了明哲保身,始终中立。对于双方的拉拢,陈廷敬一直无动于衷。他知道索额图与明珠的行为早已超越贪赃枉法,涉及到大清的国本。所以,陈廷敬只能选择公忠体国。

事实证明,陈廷敬的选择是对的。明珠与索额图最终都为其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明珠被罢黜,索额图成了大清第一罪人,连同他们的党羽也被牵连。而一直保持中立的陈廷敬却稳如泰山,依旧受康熙的信任。

以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朋党看似稳固,其实很脆弱。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让他们无法得到好处,很快就会作鸟兽散。

纵观朝堂历史,结党营私的表现形式很多,但最终却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身处争斗之中,陈廷敬却一直独善其身,不为眼前利益所动,终能平安落地。


秋媚读史


康熙年间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十分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但陈廷敬为官却善始善终,他为官几乎贯穿了康熙王朝的全过程。在风云变幻的政坛,陈廷敬是一颗官场上的长春树,死后犹获殊荣,被康熙帝赞扬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那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不参与一切朝臣间的争斗呢?



  • 首先,纵观历史,有很多朝代因为党争而逐渐走向衰弱,最终灭亡。

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君子党争”、明朝“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争斗,以及清朝“明珠索额图党争”,这些都是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党争”。在这些党争的背后,与很多朝廷中的重要官员都有很大的利益关联,他们难免都会牵扯其中。

但陈廷敬却是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他从不参与任何朝臣之间的争斗,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过,这些党争的结果也证明了陈廷敬的选择是正确的。

康熙年间,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争斗也是十分出名的,他们利用皇帝的信任招揽大全,在朝廷中拉帮结派,可最终的结果呢?明珠被革职,索额图被处死。



由此可见,参与到党争其中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呢?可能在陈廷敬心中,他也早已料到了这样的结局所以才不参与这种“不利己”的争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 其次,这与陈廷敬本身的性情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官场里,很多人都会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从而做一些有违“君子不党”的事。但陈廷敬一生为官清廉,深受康熙皇帝的重用。

陈廷敬出身名门世家,饱读诗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身上有种不同与其他人的官场气息。他19岁考中进士,22岁成为翰林院的学士,39岁已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他热爱文学,擅长写诗作赋。
陈廷敬为官尽职尽责,极具政治智慧。陈廷敬手下其实有很多弟子,如果他想玩弄权术的话,肯定也可以在官场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但他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野心,他只为君想,只为天下百姓着想。从而这也避免了很多的政治风险,也为自己在康熙帝的心中树立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角色。


“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能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这是后人对他的一段评价,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他的政治智慧。

在陈廷敬的为官生涯中,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文渊阁大学士到吏部尚书,仕途坦荡。他勤勤恳恳,不争不抢,忠心不二,深得圣心。也正是做到如此,才能让他最终保全了自己,从而在政治风云中独善其身。


(陈廷敬为官生涯)

《清史稿》中记载,陈廷敬去世后,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

“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在清朝很少有朝臣能够像他一样得到皇帝如此眷顾。这除了与他的政治智慧有关外,也与他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做那颗官场上的长春树,屹立于政坛之上而不倒。


小姐姐讲史


大臣-陈廷敬。他不同于明珠的油滑机智,也不同于索额图的老谋深算。他在这部剧中戏份不多,但是每次出场总是能给人带来一股极强的正能量,让人不由得为之振奋,同时,他在所有的朝廷大臣中,也是康熙为数不多可以推心置腹的一位大臣。

image.png

  在《康熙王朝》中,陈廷敬一开始出场是在灭鳌拜,那时康熙还未亲政,陈廷敬就已经作为康熙为数不多的心腹,来与鳌拜的党徒作斗争。陈廷敬每次在朝廷的发言都能令整个朝廷振聋发聩,要拥护康熙亲政的时候,陈廷敬不畏权势支持皇帝亲政:“皇上大婚已过,按大清律例,该召集天下,皇上亲政乃众臣所归,万民所愿”。细细品来,再和其他大臣比较,陈廷敬的言辞中是唯一不带有谄媚和其他感情色彩,言语平平,不如其他官员有着更多情绪的渲染,但完全是处于对朝政的尊重和皇帝的忠心。由此可见陈廷敬的立场是坚定的:就是拥护皇上,初心也是很纯粹:就是稳定朝纲。

  灭完鳌拜就是平定三藩,这一部分应该是陈廷敬在整个电视中最出彩的一部分,他当时掌管户部,事无巨细,对自己本职工作做的相当到位,更深知三藩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不顾其他大臣的脸色和反对,坚决拥护撤藩。并当朝立军令状承诺筹措军饷。在朝堂上的与索额图的对话更是令人拍案称绝,索额图质问陈廷敬,去年地震垮了后宫,太皇太后要修宫殿,为什么他那时候说没钱。陈廷敬眼睛看都不看索额图,义正言辞的像康熙禀明:“如果皇上此刻要筑宫殿,臣还是说没钱,如若要整顿军备,臣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挖出银子来!” 当时康熙听完之后,笑的真是乐呵呵的,马上赏了陈廷敬黄马褂。有这样的臣子,这样的为人,真是大清之福,康熙之幸运。我相信不止的康熙心里高兴,观众们看了之后心里都会为他竖起大拇指。这样的人,正气冲天又不会扎人,心中的正义如皓月一般,人人可见,无怪康熙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他。

image.png

  陈廷敬的办事能力也是相当了得,我认为他的政务能力要高于明珠和索额图的,在私下商议灭鳌拜之时,陈廷敬表示:“鳌拜虽有司马昭之心,但要数说他叛逆的实际,却也不多,骤而杀之,定会朝纲大乱,还是要设法拿下活口,审明实据,昭告天下,再予明正典刑方是上策”。对任何人,他都能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大局观,最后毫无疑问,鳌拜的下场正是当夜陈廷敬所言,有理有据,一针见血,稳妥可行。包括在后面剿灭葛尔丹,急需押运粮草,面对索额图以国库无粮的阻挠,陈廷敬直接指出东平官仓有粮,可先行押送,并且不忘提醒张廷玉需要索额图的批条才可开仓放粮,真的可谓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多余的枝结,做事滴水不漏,不给索额图任何耍滑头的机会。

  正是基于陈廷敬的人品和能力,康熙才对陈廷敬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任何大臣的信任,在收复台湾的时候,索额图的手下为护主,扣押了兵部的三道急疏。康熙知道后大怒,唯一留下陈廷敬一人,将此事吩咐下去,交给陈廷敬去办。因为他了解陈廷敬的人品,也深知在整个朝廷中,只有陈廷敬不参与任何党派,不属于任何体系。包括后来,陈廷敬要求自己去台湾督战,康熙对陈廷敬说:“你年事以高,还是留在上书房吧,朕离不开你”,几句淡淡的话语,已经不是简单的心腹大臣可以形容的了。

image.png

  陈廷敬正是凭着自己的卓越的人品和办事才能,陈廷敬才能和明珠索额图坐到同一个位置之上,也正是因为他心里只有国家,所以才能不被任何一派拉拢过去。他不同于明珠之滑,索额图之奸,陈廷敬表现出的,完全是一种老成谨慎,正直清廉的正面形象。想起陈廷敬,不由得就想起周培公和姚启圣。周培公才华横溢,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但是遭到满朝的弹劾,最后不得已被发往盛京。姚启圣比周培公要聪明油滑,但是也一直处在和整个朝廷顶牛的状态,三起三落,连康熙都想杀而未能杀之。从康熙与周培公、姚启圣、陈廷敬的关系也能看出来这种结局的不同。陈廷敬从始至终都是心怀国家,做事有原则,每次有他的存在都会让人心生正义,安全感倍增,康熙在心里恐怕都以之为榜样和标杆,别人想要诽谤他恐怕只会自取欺辱。

  最后看到这样一句话,可能评价陈廷敬最合适: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