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土壤板結,現在農業生產中很嚴重的一個問題,由於這個問題對我們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就越來越被重視。現在提到板結的土壤,很多人就會說要改變施肥方式,增施有機肥,減少大化肥的施用,這是沒有錯的,但是,真就這麼簡單嗎?並不是這樣的,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土壤板結的問題。

土壤板結的表現與危害

土壤板結,我們現在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具體的表現我們農民都很清楚,我簡單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土壤板結,往往土壤的PH值過高或者過低相伴,第一種是鹼性的土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鹽鹼地,這種大部分是原來就是鹽鹼地,板結嚴重,還有一種是酸化嚴重板結的,這種經常是後期管理的原因造成的,這種土壤經常會“綠苔、白霜、紅霜”等酸化的表現。
  2. 板結的土壤土質硬,耕作困難,土壤間隙小,澆水不容易滲透,澆水後很容易乾旱開裂。
  3. 在板結的土壤中種植作物,產量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施肥效果不好,作物的根系不發達,作物很容易出現缺素症狀。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瞭解土壤中的一些因素

一、土壤的結構

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土壤會板結,就要先對土壤的結構有一定的瞭解。土壤的結構就是那些微小的土粒的排列方式,常見的有片狀、塊狀、柱狀、團粒狀等等。

這其中最有利於作物生長的是團粒結構的土壤,也就是土壤的小顆粒是以一些小的團粒的形態存在的。為什麼團粒結構的土壤是最有利於作物生長的呢?

  1. 首先,團粒結構的額土壤有著很多的孔隙,不僅僅是團粒與團粒之間,團粒的內部也有著很多的孔隙,外部的孔隙有利於通氣透水,內部的孔隙則有利於保水保肥;
  2. 團粒結構內外的這些孔隙對於微生物的生長也是非常有利,外部的孔隙水少氣多,有利於好氧微生物的活動,內部的孔隙水多氣少,則有利於厭氧微生物的活動;
  3. 團粒結構的土壤疏鬆透氣,耕作容易,作物的根系生長自然就容易,能夠更好地吸收養分。

二、土壤中的腐殖質

團粒結構這麼好,那麼土壤怎樣才能形成團粒結構呢?這裡面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土壤膠質,主要就是土壤裡面的腐殖質,這些腐殖質有著一定的黏性,把周圍的土壤微顆粒聚集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團粒,這樣土壤的團粒結構就形成了。

土壤中的腐殖質,就是土壤中的有機質經過微生物的轉化形成的,除了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之外,腐殖質含有各種各樣的養分,除了氮磷鉀三大元素之外,其它的中微量元素腐殖質裡面基本都有;腐殖質還有很好的保水能力,並且能為微生物的活動提供足夠的養分和良好的環境。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三、土壤中的微生物

現在我們越來越重視生物菌肥的施用,施用生物菌肥,目的就是調節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只有有機質沒有微生物,有機質不能分解,只有微生物沒有有機質,微生物沒東西吃就會餓死。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很多種,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有益菌的種類很多功能也不一樣,有的能夠分解養分,有的能夠固定養分,還有的能夠刺激作物生長,殺滅有害菌等等,但是不管什麼樣的功能,這些微生物和有機質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四、我們施用的化肥

化肥,也就是無機肥料,主要有氮磷鉀三大元素以及其它的微量元素,但是這些養分絕大部分都是無機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肥效快,雖說不能立竿見影,但施用後也是很快能看到效果。但有一點很不好,就是施用的化肥一旦被作物吸收不了,或者其它的因素在土壤裡累積,那就會破壞土壤中的環境,降低土壤PH值,影響微生物的生活環境等等。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土壤為什麼會板結

通過上面對土壤中的一些元素的瞭解,我們就不難理解土壤為什麼會板結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有益微生物太少了,不管是鹽鹼地還是酸化土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裡面含有的有機質過少、土壤形不成團粒結構,才造成的土壤板結。我們下面說一下主要都有那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造成了土壤的板結。

一、長期掠奪式的耕作模式

我們現在想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耕作的土地土壤很少出現問題?除了施肥的因素以外,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把土地上長出來的東西大部分都掠奪走了。沒有耕作的土壤,長出來的是雜草或者樹木,土壤裡的有機質變成了養分,供應這些植物生長,這些植物通過根系吸收和光合作用製造的養分生長起來以後,又會迴歸土壤,變成土壤中的有機質,這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土壤狀況只會越來越好。

反之我們種植莊稼或者果樹呢?土壤裡的養分變成了什麼呢?變成了我們種植的作物,在前些年我們恨不得把在土地長長出來的東西都拿走,種玉米,玉米掰回家,秸稈也要收回家作飼料,甚至玉米根都要從地裡刨出來拿回家燒火,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刨玉米根的情形;種花生,收完了連秸稈帶花生全部收走,甚至種麥子那時候也是把麥秸收回家,垛起一個大草垛,我們能留給土地什麼呢?就算長根雜草我們也要想辦法除掉。現在雖然我們開始推行秸稈還田,但是以前多少年的積累,豈是這幾年就能彌補的呢?

種果樹那就更不用說了,土壤中的養分變成了果實,變成了枝葉,我們到了秋天把果實摘走,修剪下來的枝條要清出果園,清園的時候很多人把果園的落葉更是清掃的乾乾淨淨,土地照樣什麼也得不到。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二、長期不合理的施肥方式

如果說我們把土地裡長出來的東西都拿走,再給施用肥料,給土壤一定的補償,那麼不至於出現現在這麼嚴重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在索取了之後還不給補償,這就過分了。

以前在農村家家戶戶養豬牛羊攢糞,現在在農村有幾家有的?農家肥原料沒有,人們也懶得操作,購買商品有機肥成本太高,購買化肥肥效快成本低施用方便,所以就出現了我們現在一直說的長期施肥不合理,有機肥施用太少,大化肥施用過多,再加上長期的不合理耕作,土壤的板結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三、改良土壤急功近利,不從根本解決問題

現在有很多人也都認識到了土壤問題的嚴重性,對於自己土地裡的土壤,也是在逐步改進,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還有的人急功近利,對於土壤出現的問題想一下子就解決,結果最後走上了歪路。

我們最常見的就是用生石灰和土壤調理劑給土壤調酸,這兩者在調節酸鹼度上都是可行的,在短期內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用生石灰調酸,很容易出現過量的問題,還很容易導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減少,於是很多人現在都用土壤調理劑,其實都還是一個東西,土壤調理劑的原料主要就是石灰石、白雲石之類的物質,現在有的農資商看到有的人在土壤調理方面急功近利的心理,就大肆宣傳土壤調理劑的效果,誤導了很多人。

不管是用生石灰還是土壤調理劑,這裡面都缺少了最基本的有機質,我們可以在短期內使用調節土壤酸鹼度,但是這隻能治標不能治本,要想根本解決土壤問題,還是要靠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增施有機肥,減少大化肥的施用”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句空話

關於改良板結的土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施有機肥,減少大化肥的施用,這是我們很多專家都在說的,這也是我們農民都知道的,但是調理土壤真的那麼簡單嗎?我們先來看一下給我們的土壤增加1%的有機質需要多少有機肥。

我們先來看一下下面這個表格,這是土壤養分分級的標準,決定土壤肥力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我們現在的很多的土壤都處於5級甚至6級,要想使我們土地裡的土壤板結的問題得到解決,那麼我們就要提高土壤中的有機質的含量,最少要提高一個百分點,才能達到適宜種植的等級。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那麼提高1%的有機質需要用多少有機肥呢?我們來算一下,現在很多人都按照20釐米的耕作層來計算,這個深度在糧食作物上可以,在果樹上是不可行的,在果樹上我認為最少要到60釐米左右。現在我們先按照糧食作物的20釐米計算,土壤容量我們也是按照1.3來計算,那麼一畝地20釐米耕作層的土壤 重量就是667x0.2x1.3=173.42噸,按照國家標準商品有機肥中的有機質≥45%計算,那麼這20釐米的土壤增加1%的有機質就是需要有機肥173.42x1%÷45%=3.85噸。

這只是個大概的數據,但也不會相差太多,現在問題就來了,我們要改良一畝地的土壤,按照20釐米的耕作層,提高1%的有機質含量,就需要將近4噸的有機肥,如果是果樹,用的還要多。

現在問題就來了,就目前的糧食價格來說,投入這麼多有機肥,我們種出來的糧食能賣出有機肥的錢嗎?顯然是賣不出來的,經濟作物或許有可能,但是種糧食,這是不用考慮的,如果說讓一個農民賠錢去改良土壤,有誰會做呢?這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農民在土地上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就不會投入過多的資金用來改良土壤,也就是說我們很多專家所說的增施有機肥,減少大化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看作是一句廢話,不切合實際!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改良土壤必須從實際出發,結合現在的生產現狀,循序漸進

要讓我們農民一下拿出那麼多錢用來改良土壤,顯然是不能實現的,但是土地是我們農民的根本,沒有了土地,何談農民?我們對於土壤的改良已經勢在必行,那就要想別的辦法。

首先,我們可以排除糧食漲價和外部資金的投入,糧食價格牽扯到的太多,在這裡不多討論,這一點我們都很清楚,大幅漲價的可能性為零。再就是外部資金的投入,這個我感覺也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目前來說,我們還爭取不到那方面的資金,用來改良我們的土壤,所以,就只有靠我們自己,只能在降低改良成本上想辦法。

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方法很多,施用有機肥是效果最好的,在商品有機肥成本太高的情況,我們可以選擇相對比較廉價的方法逐步提高土壤中的有機質。

一、秸稈還田

我們現在種植糧食的秸稈還田,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們在種植作物以後,儘量只收走我們需要的果實,對於作物的秸稈等,要最大程度的留在地裡,如果是果樹,那麼果樹的落葉落果,都可以留在地裡合理處理,此外,還可以在果園生草,增加果園土壤的有機質。

但是這裡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大量的秸稈直接還田以後,腐爛發酵過程中對於土壤中的氮素的掠奪的問題,也就是要注意調節一下這些秸稈的碳氮比。微生物分解有機質最佳的碳氮比是25:1,我們在發酵有機肥的時候一般都是控制在25:1到30:1左右,秸稈裡面的碳比較多,碳氮比比較高,對於秸稈還田的土地就要注意適量補充氮肥。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二、利用廉價材料製作有機肥

我現在每年都會用一些材料發酵有機肥,其中有人畜糞便,例如人糞尿、豬牛羊糞等,再就是一些農業廢棄物,包括花生餅、芝麻餅、豆粕等等,這些相對來收成本高一些,再還有就是我每年收集的樹葉雜草,這些成本就非常低了,基本就只有人工的成本,如果這個成本再嫌高,那就是真沒有辦法了。

自己發酵製作有機肥,也是要注意碳氮比的問題,各種原料搭配發酵效果才好,原料多了我們不能做到準確計算搭配,但最起碼要差不多。另外就是要注意腐熟發酵徹底的問題,發酵不徹底的有機肥,很容易引起肥害,得不償失。

土壤板結,非一日形成,解決問題並不是施用有機肥那麼簡單

三、適量補充生物菌肥

個人建議,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是能適量補充優質的生物菌肥,當然,這個還是要考慮成本的問題,像我種植的蘋果樹,每年都是要用上一些的,種蘋果的收入高一些,成本提高一些也能接受,要是種植糧食類的作物,一般來說很少有用的,但建議還是用上一些比較好。

生物菌肥裡面的有益微生物,能夠促進有機質的分解轉化,還能夠促進一些不能被吸收的無機元素的轉化。我們的土壤裡和施用的有機肥裡面都含有一定數量的有益菌,但是施用生物菌肥的話,能夠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數量,更好地調節土壤中微生物之間的平衡。

總結

目前來說,我們要解決的是在種植過程中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的這個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下談改良土壤才有意義,單純說增施有機肥,減少大化肥的施用在理論上是改良板結土壤的最好辦法,但是不考慮是不是能讓農民賺到錢,這句話就是一句空話,沒有人會去做。

我是農夫七哥,以上只是個人觀點,水平有限難免有不足之處,歡迎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