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杨秀清如果不死,还能坚持不灭亡吗?能占据半壁江山吗?

梦想努力乐观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洪秀全1843年创拜上帝教后,不久杨秀清就是其忠实的跟随着。从1851年走上武装斗争的路上开始,杨秀清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天王洪秀全乃一介书生,于行军打仗一窍不通,而杨秀清颇具军事能力,在军中越来越有威望。他二人之间的矛盾可以追溯到杨秀清在平在山假托天父下凡取得凌驾于洪秀全之上的时候已经结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建国采取军师负责制,拥戴洪秀全即天王位,为国家元首,临朝不理政,封天父杨秀清为正军师,总理国务,实权由杨秀清执掌。说白了就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神权和以杨秀清为代表的王权之间的权力斗争已成不可调和之势。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越来越不满足于高高在上的一名“虚君”。他想神权和王权一把抓,而不是只能吃吃睡睡听听奏章的傀儡。洪秀全本人也是一个极端的享乐份子,为人暴虐刻薄,又鼠目寸光,目光短浅 胸无大志。偏偏杨秀清作死,经常以“天父”之名训斥洪秀全,这让洪秀全积怨越来越深,终于在1856年借助北王韦昌辉之手诛杀了杨秀清满门。接着翼王石迏开回京质问韦昌辉,无果后又被其连夜追杀一家,石迏开侥幸逃的一命。随后在天王洪秀全的支持下杀回天京处死韦昌辉满门。而此时天平军于清军鏖战正酣,外部军事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这么大规模的内讧自相残杀无疑使天平军自乱阵脚自毁长城,遭到沉重打击从而直接断送了局面。

客观的说既使杨秀清不死,天平军其阶级的经济物资基础和认识管理治世能力以及理论水平上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其残忍的血腥暴力倾向也注定会灭亡,只不过晚几年而已。


史客不轻松


杨秀清确实是太平天国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世的时候太平天国正好处于鼎盛时期,当时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都非常听从杨秀清的命令,所以大家能够齐心协力打败清军,打破了满清所设置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革命,当时太平军从广西打到南京,实力不可谓不强大。事实上满清当时已经相当腐朽,对于太平天国有些无可奈何,所设置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都先后被太平天国所攻克,而很快咸丰皇帝又遭遇了英法联军,被迫逃出京城,躲到承德避暑山庄去。



太平天国在走上坡路的时候,确实能够令满清甚至湘军都感到忌惮,如果没有天京事变的话,大家还能团结一心,共同灭掉满清。可惜杨秀清的私心太重,在攻破了江南江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的危机得到大大的解除,这个时候杨秀清就想到了自己的利益,逼迫洪秀全,而洪秀全长期作为领袖,自然也有他的实力之所在。



最后双方发生大火并,杨秀清死亡,但是这还没完,当时天京事变被杀的有2万多人,同时被牵连进来的还有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天京事变等于是重创了太平天国,从此太平天国只能走下坡路,再也无法对满清构成太大的威胁,直到太平天国的灭亡。如果杨秀清不死或者没有天京事变的话,太平天国即使不能够灭了满清,偏居一隅应该能够持续很长时间。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太平天国前期,最重要的军政领袖是杨秀清。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太平天国的政权架构中,他也是占了重要的位置。在太平天国运动初起的时候,在永安封王时,杨秀清被封为东王九千岁,位居五王之首。并且明确规定,其他各王都归东王节制。这样,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就取得了除了洪秀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定下了出广西,入湖南,一意南京的战略。在很短的时间里,太平军发展壮大几十倍,顺江而下,攻下南京。随后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改名天京。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太平军发动北伐、西征,给了清朝政权沉重的打击,疆土日益扩大。

尤其是在打破江南大营的战斗中,杨秀清更是发挥了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时太平军远道而来,初战告胜。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将士都想要入城休整,然后再战。但是,杨秀清立刻颁下严令,不破江南大营任何人不得进入天京城,违令者斩。于是,太平军将士鼓足勇气,一举击溃了围困天京许久的江南大营。

在整个太平天国中,对杨秀清的才能都评价很高。李秀成评价杨秀清说,“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洪仁轩评价杨秀清说,“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以前!”

但是,在经过“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内讧,杨秀清被韦昌辉所杀,从此,太平天国走上了下坡路。那么,如果杨秀清不死的话,太平天国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我们先看看“天京事变”给太平天国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天京事变”的根源,是来自于太平天国的领导架构。太平天国的领导是“军师制”。在分封诸王的时候,这几位王爷都有军师的封号。杨秀清是左辅正军师,肖朝贵是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是后护又副军师。这样,洪秀全就成为太平天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精神领袖,而实际上世俗的权力和行动由军师们负责。

在分封诸王的时候,洪秀全虽然给了杨秀清节制各王的权力,但是对杨秀清也有所防备。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手段笼络众人,洪秀全不得不给予他最高的职位。但是,他在军事上还是任用肖朝贵这个号称“天兄下凡”的人。而且,冯云山是杨秀清的接引人,是太平天国的主要缔造者,有这两个人在,就能够压制杨秀清的野心。而且各王各有部属,都有自己的兵马,这样洪秀全就可以借用他们的兵力互相制约。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洪秀全虽然计划的很周全,可冯云山和肖朝贵都在战斗中先后阵亡。这样,杨秀清的权力就失去了制约。随着太平天国的胜利形势,杨秀清的野心也日渐膨胀,最后要求天王封其为万岁,想要和洪秀全平起平坐,最终激起了“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是它的特色,但是也是这一切纷争的源头。当时的湘军内部,以曾国藩为首的将领就预测,太平天国最终会发生内变。最终还是让他们说中了。

“天京事变”不但杀掉了杨秀清,还因此诛杀了两万多杨秀清的部属。这些人员都是组成杨秀清办事机构的人员。这些人的死亡,使得太平天国的中枢机构遭到摧毁,从此太平天国的政令就运转不灵了。再加上“天京事变”将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公开化,使得普通追随者的理想破灭,严重打击了太平天国的军心士气。

那么,如果没有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在杨秀清的领导下,革命运动是否能够继续发展呢?

在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个时候,天京附近扫清了江北和江南大营,已经有了向苏北和东南发展的基础。而西征军在遭受挫折后,在石达开的带领下,屡次打败曾国藩的湘军。太平军重新夺回武汉,并席卷江西,曾国藩被困在南昌,哀叹“呼救无从”,“魂梦屡惊”。

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十分有利。太平军能够向北发展,占领江淮一带。也可以兵向东南,夺取东南的富庶地区,断绝清朝的粮饷之道。西征的军队已经在对湘军的战争中占了上风。这样,太平天国已经有了割据江南之势。

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太平天国还有着隐忧。在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失败后,清朝已经稳定住了北方。随着战争的延续,清朝的大批骑兵已经开始南下,在战争中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太平天国向北发展的道路已经变得很艰难了。

而西征军,虽然在湖口之战中大败曾国藩,但是没有给曾国藩的湘军以歼灭性的打击。曾国藩的水军主力尚存,而太平军没有一支正规化的水军,这是太平军难以克服的障碍。曾国藩的水军已经占据长江水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太平军在陆路能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终究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这样,向西、向北的发展的可能都不大。那么只有向东南一个方向了。趁攻破江南大营的胜利之威,太平军拿下东南应该是没有多少难度,可是说是势如破竹。但是,在向东南发展就又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和西方列强的关系问题。

西方列强由于对太平天国的宗旨不满,对太平天国是十分敌视的。即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在上海,依然对太平军采取敌对态度。正如同后来的洪仁轩所说的,“我认识的外国人没有一个好人”。这是洪仁轩认清了这些西方殖民者的真实面孔后说出的话。

如果太平军进入东南,最终会和西方殖民者发生正面冲突。那么,清朝政府会更早的和西方殖民者勾结起来,合伙镇压太平天国。因此,不管杨秀清是否死亡,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镇压太平天国的事实是不会改变的。

而且当年在建都天京的时候,很多太平军的将领也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没有彻底推翻清朝政府,就建都南京,享受安乐,这是很危险的。而建都天京正是杨秀清的主张。从这一点来看,杨秀清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就是割据江南半壁罢了。这一点也从杨秀清在打破江南大营后,就急着要求封万岁看出来了。

但是,要割据江南,要有几个条件。一是全据长江,二是守江必守淮,三是全取江南。而这三点,杨秀清一样都没能做到。长江上游被曾国藩的湘军占据,他的水军是太平军无法对敌的。而长江以北,始终的清朝的控制范围。淮南一直在拉锯,而苏北的清朝军队组成了江北大营,消灭一批又来一批,始终无法打退。

而全取江南更是不可能。西方列强已经凭借与清朝的条约,在江南各个重要口岸占有了据点。在这些敌视太平天国的西方殖民者眼中,太平军就是他们的敌人。而太平军也没有将他们赶走的力量。

这样一来,杨秀清的江南半壁江山,完全没有可靠的屏障,周围实际上是处处漏风的篱笆。在清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勾结下,他的半壁江山是无法守住的。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杨秀清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天京事变”和他的死,对太平天国的损害很大。但是,如果从现实中,以及长远的形势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定都上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这人的不思进取。

杨秀清如果活着,太平天国的政令能够畅通,可是基本的军事形势无法改变。虽然可能在东南方向上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也会因此和西方殖民者发生冲突。随着战争的延续,在清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共同镇压下,他和他的太平天国依然会失败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回顾当时形势,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可避免,非杨秀清一人所能逆转。

杨秀清之死,确实给后期的太平天国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

杨秀清之死,给太平天国带来的创伤大致如下:

1、减轻奇葩宗教负面影响的进程中止。

定都天京后,杨秀清意识到拜上帝教的局限性,因此,开始了一系列改良。

(1)、经济政策:恢复农村经济秩序。

《天朝田亩制度》理想虽好,但完全不具备广泛推行的可行性。

因此,杨秀清先后以石达开、秦日纲主持“安庆易制”,恢复农村的经济秩序。

(2)、文化政策:给传统文化“平反”。

“千古英雄除不得,流传全仗简书中”。杨秀清试图逐渐除掉“拜上帝教”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争取大众,尤其知识分子的支持。

(3)、去除宗教教义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

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废除了“男女分营”制度,恢复了群众日常的家庭生活。

以上,只是杨秀清被杀前陆陆续续进行的“改良宗教”。

事实上,即使单纯出于权力斗争的考虑:杨秀清要夺权,就必须进一步淡化洪秀全“宗教领袖”的影响。

2、统一指挥系统一去不返。

杨秀清时期,太平军的军事行动,在东王的统一指挥下进行。

韦昌辉、石达开再是地位高,杨秀清也可以自如的指挥调度。

在这个统一指挥的过程中,东王府形成了一套相对健全的指挥控制中心。

从策划到补给到执行监督再到战后赏罚,东王对每一步都能充分把控。

杨秀清死后,尽管太平天国多次尝试重建这一系统,但最多只能在策划端实现协同,补给、执行、赏罚系统很难重建,渐成为一盘散沙。

因此,杨秀清如果不死,太平天国后期形势要好不少。

但是,杨秀清不死,他也是不可能为太平天国“逆天改命”的。


内讧依然发生

太平天国的内讧是必然要发生的。

由于奇葩的“二元政治”,以及“实授王”制度,太平天国高层的内讧是必然的。

早在1854年,《贼情纂要》就汇报:杨贼与韦贼势同水火,有火并之像。

事实上,除了韦昌辉,杨秀清对石达开等人也是彼此防备的。只不过杨韦矛盾在前,石达开暂时成为了拉拢对象。

杨秀清与洪秀全之间就更不用说了。二人的矛盾更是不可调和。

因此,杨秀清不死,无非表示杨秀清赢得了权力斗争而已。

诸王、国宗、侯的大洗牌,不可避免!即或造成的损失不如后来历史中所呈现的那样,也足以伤筋动骨!


那么,如果把内讧影响降到最低,杨秀清能否“逆天改命”呢?

战争指导能力虽强,但不足以“王天下”。

就军事指挥而言,杨秀清无疑是优秀的。若没有他,太平军打不出这么大名堂。

但是,他比之刘邦、朱元璋,甚至对面的曾国藩等人,都有明显差距。

1、军种建设思想有致命短板。

要赢得战争,除了指挥调度、赏罚分明外,军种建设也是极为关键的。

当年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后,意识到骑兵的恐怖,遂以灌婴等人大力发展骑兵力量。后来,在荥阳对峙、韩信扫各国,垓下决战等各次作战中,项羽再难以骑兵轻易得逞。

而曾国藩在组建湘军前,就明确指出:水师是平叛的关键力量!迅速组建了湘军水师,一举取得了制江权。

太平天国出湖南后, 武昌大进军之所以顺风顺水,也是在于当时拥有水师之利。

而罗大纲更是清晰指出:太平天国要立足南方,必练水师。

其实,建设水师,太平军既有人员基础,也有资金实力,更有足够长的时间窗口。

进行符合自己国防需求的优势兵种建设,是进行长期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

可惜,东王一直未能重视这个重要军事力量的建设,将制江权拱手相让!

2、歼敌有生力量意识不足。

太平军东征西讨,胜利不少。可是,却很少大规模歼灭敌军。

湖口九江之战后,湘军阵脚已乱。太平军一路西破武昌,南围南昌。

可惜,未能加力歼敌有生力量,使湘军迅速恢复元气。

一破江南、江北大营后,东面清军也已岌岌可危。

可惜,太平军还是没能大举歼敌。使清军很快又恢复元气。

可以说:东王用兵虽强,但他对军种建设和歼敌有生力量的认识不足,使太平军在总体上,依然无法彻底掌握主动。

在天京事变前,石达开重兵救援武昌不利、韦昌辉在江西连遭败绩,太平军自九江湖口之战后的趁胜之势已经失去!

即或东王不死,他若不能改变这两个局限性,要想解决湘军也绝非易事。

治理水平有短板

尽管杨秀清已经竭尽全力去掉奇葩宗教的负面影响,但他的改良注定是赶不上社会需求的。

经济上,这些改良,本质上只是“复古制”,并无建设性解决方案。

文化上,这种背负宗教教义负担的改良,并不比传统文化更有号召力,也不比传统文化更符合社会需求。

当然,最重要的是:高级领导团队的迅速腐败!

上从下效。高级领导团队腐败,注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迅速腐败不可避免!


对时局认识的局限性,注定要陷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19世纪中叶的中国,已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国际势力,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势力。

无论是“以夷制夷”,还是坚决抵抗,前提都是对他们有清醒的认识。

当时,无论是日本倒幕运动的“尊王攘夷”,还是德意志、意大利统一战争中的纵横之术,无不把自己置于全球化的视野进行思考。

可是,东王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甚至不如当年的乾隆爷。

他在给英法人士的信件中,甚至认为天王是“万国之主”,认为各国应“识得真主”。

这样的认知,当然既不可能有效预防、抗衡,也不可能“以夷制夷”了。

这样的认知,当然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只会让自己陷入“联合绞杀”!


因此,我认为,杨秀清不死,他是可以让太平天国的形势稍微好一点。

但是,以古代社会的逻辑看:杨秀清虽能,但他还不是刘邦、朱元璋这样的“真命天子”,甚至不是刘备、孙权这样的“一方雄主”。

以近代社会的逻辑看:对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杨秀清同样缺乏足够的认知,他不可能像同时代的俾斯麦、加富尔一样,为自己的政权在国际上找到适当的位置。如此,他的政权注定为“中外反动势力”所不容!

所以,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杨秀清救不了。

推翻满清的历史使命,还待后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中国自古以来,可见有以教立国而不败者?更何况太平天国还是个不伦不类的杂交体。不可否认,杨秀清的智商和才能,远在洪秀全之上,太平天国能够成事杨秀清居功甚伟。但即便他活着,也无力扭转太平天国最终还是死路一条。


洪秀全考科举屡试不中,难过得有些神经分裂,梦见自己成了上帝的二儿子,要在人间斩妖除邪。和所有秘密教派一样,洪秀全不敢在通衢大邑传教,只能选择穷乡僻壤之地,杨秀清就是在广西的深山里遇到了洪秀全,并接受了他的歪理邪说。

和洪秀全相比,杨秀清没什么文化,但却从小父母双亡历尽艰辛,对人情世故十分老道。但很明显,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在听到偏僻的老家遇到洪秀全之后,很快就接受了他的胡言乱语。但这时候的杨秀清,在拜上帝教中仅仅是个小角色,并未走到前台。


真正让杨秀清崭露头角,成为拜上帝教骨干的是在1847年。当时冯云山在传教过程中,按照拜上帝教的教义,带人捣毁了广西桂平当地的庙宇,结果被官府抓捕入狱,洪秀全如同惊弓之鸟般跑回了广东,广西桂平的拜上帝教徒一片散沙,眼看着就要作鸟兽散。

危急关头,杨秀清挺身而出。他早就对洪秀全那一套神神鬼鬼的东西乱熟于胸,现买现卖拿过来就用,口吐白沫倒地之后谎称天父附体,告诉大家要坚持信仰等待光明。教徒们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又陷入了狂热之中,等到洪秀全觉得安全了再回来时,杨秀清已经非同往日,成了名正言顺的天父代言人。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出杨秀清其人,确有应变之才更善于抓住机会,并且有勇气有担当,比起洪秀全高出不止一个段位。在此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决议北伐甚至击溃清军江南大营的过程中,杨秀清表现出的战略眼光,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太平天国内外,对于杨秀清的作用,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忠王李秀成说:“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洪秀全的弟弟、干王洪仁玕说:“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甚至就连敌人阵营,对杨秀清的评价都是:“于行阵机宜,山川形势,颇能谙习。虽不读书,罔知兵法,然皆谲诈机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势。”

洪秀全龟缩在温柔乡里不出来,太平天国前期还能攻无不克,这里面杨秀清居功至伟。但杨秀清和洪秀全有一样的缺点,那就是格局不高鼠目寸光,进入南京之后陷入了报复式的腐败和贪婪,声色犬马权势熏心,完全失去了进取之心,反而陷入了内部权力的争夺之中。

洪秀全和杨秀清,相当于一个创业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公司连续几年的业绩不错,董事长觉得以前的日子过得太苦了,于是开始花天酒地不务正业,总经理看着心里不爽,认为没有自己的兢兢业业,公司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董事长应该让位,于是权利斗争不可避免。

杨秀清利用自己天父代言人的身份,动不动就“下凡”训诫洪秀全,最严重的时候还因为洪秀全残暴对待广西老兄弟,打了洪秀全的屁股。洪秀全心里有苦说不出来,毕竟神神鬼鬼的事儿,他才是始作俑者,所以只能默默忍受。

杨秀清后来已经不满足做九千岁了,他在打败了清兵的江南大营之后,谋划着让洪秀全封自己做“万岁”。这让洪秀全有了严重的危机感,于是决心除掉杨秀清。最终洪秀全秘调韦昌辉和石达开回天京,将毫无防备的杨秀清杀了个干干净净,部署和家人血流成河。

这就是有名的“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此进入衰败期。


但客观地说,即便杨秀清不死,继续主导太平天国的军政走向,太平天国也很难长久。太平天国的精神内核是拜上帝教,而这个拜上帝教却是虚无的、拼凑的,遇神杀神遇佛毁佛,孔子老子一切都成了孙子,它几乎反对一切传统,这就等于是把全部国人变成了仇人,猖獗一时却断然不可能长久。

杨秀清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在拜上帝教之外另起炉灶,他必然会继续以拜上帝教作为外衣,这也就注定了败亡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即便比杨秀清更加出色的人,都无力改变,弥勒教、拜火教、白莲教、红灯照、义和团全都可以作为证据。


李飞叨


研究,理解历史一定要眼光长远,对比观察!我们普通百姓与曾国藩,左宗棠乃至太平天国的杨秀清,石达开这样的精英之间的差距就在这里,我们真的是鼠目寸光,只看到一个小小的时间点,而看不到更长远的历史相似之处的对比观察!洪秀全就是朱元璋的翻版但是他的定位又类似朱元璋的精神领袖韩林儿,而杨秀清在某种程度上既是朱元璋又李善长,二者的关系可谓复杂微妙,他们都清楚二虎相存,必有一亡(韩林儿最后被朱元璋淹死了,历史上项羽也淹死了楚怀王)事实上曾国藩,左宗棠不愿意投靠太平天国反而与之为敌也是基于历史上朱元璋屠戮官绅地主的教训(李自成的失败也得如此)


万岁1148858845


杨秀清确实是太平天国内数一数二的杰出人物,他若不死,太平天国的力量不会削弱,太平天国运动不会这么快失败。但以一个人的力量逆转历史大势,也是不可能的。

1856年9月1日,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率三千精兵悄悄进入天京(今南京)。2日凌晨,韦昌辉带兵突袭东王府,东王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尽遭屠戮。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在此次内乱中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对清朝形成致命威胁。

没了杨秀清,太平天国真的玩不转了。

杨秀清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头脑十分灵活。直到太平天国后期,军政人士们还在慨叹,大字不识几个的杨秀清何以能治国建军,席卷天下?当时称之为不解之谜,于是只能用天降英才来解释。其实他的军事才能是靠一场场战役积累下来的。杨秀清死后由他组建、训练、指挥过的太平军仍长期保有强悍的战斗力,不得不说杨秀清在军事方面确实有着很高的天赋。

太平天国是一群农民领导的战争,在思想上注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另外,太平天国运动在战略上也有很多失误,统治者们不能清楚判断当时的形式。太平天国的统治者在后期开始安于享乐,没有斗志,腐败不堪,为争夺权力内部经常发生内讧。这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即使杨秀清没有死,也无法改变当时的状况。





历史的留白处


公元1856年6月,太平天国通过西征和北伐,太平军的兵锋席卷大半个中华大地,进入了鼎盛时期。然而这大好形势并没能维持多久,很快的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动乱,北王韦昌辉在天王洪秀全的授意之下,率军突袭东王杨秀清,猝不及防的杨秀清被当场格杀,同属杨秀清派系的2万余人也都跟着惨遭毒手。

因为杨秀清具有非常高的军师指挥才能,在带兵打仗方面上可以说是一点都不弱于洪秀全等人,所以很多人认为,当洪秀全除掉杨秀清后,便注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其实要像素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一个必然,这与杨秀清是否被杀并无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虽本质上属于一场邪教运动,很难想象一群乌合之众可以发展到如此巨大的规模,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这一切在攻占天京后,太平天国各王暴露出了人性深处的阴暗一面,这也为太平天国最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虽说在攻克天京后,太平军发动北伐、西征都给清朝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疆域也在随着不断的扩大。且正哥太平天国中对于杨秀清的评价也特别的高,如:“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等等。

但,天京事变中,洪秀全授意之下韦昌辉杀死了杨秀清,自此太平天国走上了下坡路。那么真的如很多人所说的一样么?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不灭么?

其实并不是,因为太平天国本身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而且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法突破的瓶颈。在太平天国北伐失败后,蜻蜓已经稳住了北方,并且大批的骑兵开始南下,逐步发挥作用;其次虽然彼时的太平天国大败曾国藩,但并没有给曾国藩的湘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水军主力尚存,反观太平军却连一支正规水军都没有,拿什么去突破障碍?加之曾国藩的水军已经占据了整个长江的水面,或许太平军可以在陆地之上取的一定的发展,但终究无法突破湘军这一障碍。

如此一来,太平军唯一剩下可以发展的便是趁着江南大营胜利的余威,转向东南发展。但是,这里又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南面是西方列强门。

要知道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没有什么好感,相反的十分的敌视。如果此时太平天国进军东南,势必回破坏西方列强已与清朝的条约,在江南各个重要口岸占据的据点,必将毁于一旦。在列强的眼中,太平军就是他们的敌人。那么,清廷与列强们的勾结便会提前,二者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太平天国。

所以,就算杨秀清不死,起到的贡献无法是做到太平天国政通令达,但改变不了军事形势,清廷与列强勾结,镇压太平天国的事实是不会改变,而在清廷与列强们的勾结下,太平天国的“江山”是无法守住的。


像素说


您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在太平天国14年的岁月中,“天京事变”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拐点。因为,经过这场内乱之后,太平天国的有生力量,可以说是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在这场内乱中间,杨秀清与韦昌辉先后殒命,之后太平天国迅速的向一个极点滑落。

在“天京事变”前,我们能发现,杨秀清实际上还是一个能担当大任的存在。在定都天京之前,正是凭借着杨秀清出色的指挥才能,太平军才一次又一次的从毁灭的边缘,被拉回来。并且,在定都天京后,杨秀清更是坐镇天京城,统筹全局。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在杨秀清的全局统筹下,太平天国在内乱发生前,走向了顶峰。但是,杨秀清最终还是因为个人权力欲望的膨胀,走向了属于了自己的宿命。

在“天京事变”中,三个王侯的命运可以说是十分坎坷,杨秀清、韦昌辉先后殒命,而内乱的后续,则是石达开出走避祸。根据这样的情形,我们能够得知的是,这场内乱最大的受益者,实际上就是洪秀全。因此,如果我们抛除诸王之间的隔阂不说,单单以洪秀全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场内乱,实际上是洪秀全收回权力的产物。

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一切,便能说得清楚了。因为,对于洪秀全来说,杨秀清是必须要剪除的对象之一。哪怕杨秀清大难不死,等待着他的也是日同后石达开一样的命运“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所以,太平天国能否推翻清王朝的关键,还在于洪秀全的手中。虽然,在太平天国前期,洪秀全扮演了相当长时间的精神象征,但是洪秀全手中握有的一直是无可撼动的话语权。所以,杨秀清即便不死,那么等待着他的也必然是权力受到洪秀全的限制。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杨秀清即使不死,太平天国也很难推翻清王朝。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早在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的时候,便已经显露了出来。永安建制的时候,分封的诸王,虽然大家共奉洪秀全为“老大”。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整个太平天国的内部,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紧密。尤其是诸王之间,个个都拥兵自重,日后必然不会久居于人下。所以,即使杨秀清不死的话,等待着他的也会是其他王侯的威胁。因为,诸王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彼此之间都握有兵权。

其次,太平天国领导层腐化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中间洪秀全,自定都天京之后,便此生再也没有迈出天京城一步。根据《清史稿》相关记载,天京王府中的大多数生活日用器皿,多用金子打造。当然杨秀清同洪秀全相比也是不相上下。

“天京事变”的发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覆灭。但即使,杨秀清在内乱中幸免于难,他对于太平天国早已经注定的结局,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为,其内部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杨秀清没有因为内乱身死,那么等待着他的也会有其他的制约,只不过1856年的这场内乱,使得他快速的走下了历史舞台而已。

关注我,我们共同交流,探讨,研究,更多精彩历史!

欢迎下方留言!


玲美莉


杨秀清虽出身低微,但天生组织与军事才能让其取代冯云山地位,迅速崛起并成为太平天国突际掌权者。由于能够制衡他的冯云山与肖朝贵早死,目空一切的杨秀清将北王、翼王及各大山头甚至于天王集团,几乎得罪光了,而自视甚高且疏于防范是其致命缺陷,自取灭亡也是必然结果。倘若杨秀清侥幸不死,最多维持到朝庭剿灭其终究逃不脱被处死的悲剧下场。因为邪教主宰的太平天国聚不了民心,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与奴役更加变本加厉,老百姓经过比较宁愿选择清朝统治,从根本上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