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保和殿之上三宣袁崇煥,上演愛國大將的悲喜人生

回顧歷史,品味經典,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崇禎三年八月,明朝愛國將領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朱由檢以與後金私通往來為由。將其凌遲處死,袁崇煥死後。其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事實上袁崇煥家中並無餘產。袁崇煥死前,曾三次受到崇禎皇帝的召見,君臣二人在保和殿之上,有寒暄,也有沉默。那麼這位崇禎皇帝昔日的心腹大將,為何會被殘忍殺害?袁崇煥被冤殺的背後,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一忠君愛國,英勇善戰

袁崇煥是明朝末年著名愛國將領,他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35歲時才考中進士。之後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後金政權嚮明朝發起了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不久位於遼寧的廣寧城就淪陷了,當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都認為遼東地區和山海關就要失守的時候。

崇禎皇帝朱由檢,保和殿之上三宣袁崇煥,上演愛國大將的悲喜人生

袁崇煥

袁崇煥在孤身前往關外查閱地形後,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有這樣的膽魄,足以震驚朝野。朝中大臣都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一個無名小卒,就這樣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袁崇煥的一番豪言壯語,讓他從一個小官被破格拔為了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朝廷並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在之後的抗擊後金戰爭中,袁崇煥不負所望,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金政權的掌舵者努爾哈赤,一生征戰44年,創造了百戰百勝的神話。但在寧遠之戰,卻敗給了袁崇煥,這一年努爾哈赤68歲,袁崇煥42歲。寧遠之戰是努爾哈赤一生中第一次敗仗,也是唯一次。儘管如此,因為袁崇煥性格耿直,不願意依附權傾朝野的魏忠賢一黨。結果打了勝仗,不僅沒有封賞,反而被彈劾,袁崇煥因此憤怒離場,辭官歸鄉。

崇禎皇帝朱由檢,保和殿之上三宣袁崇煥,上演愛國大將的悲喜人生

明思宗朱由檢

三崇禎皇帝三宣袁崇煥

天啟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明思宗朱由檢即位,改年號崇禎。崇禎皇帝繼位後,開始一場明朝內部大清洗,魏忠賢及其黨羽被全部剷除。並把之前冒領軍功的人削職。而且還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重新啟用了,辭官回鄉的袁崇煥。1628年七月,崇禎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召見了,剛剛返京的袁崇煥。

崇禎皇帝先是稱讚其,忠心耿耿,義勇可嘉,然後與袁崇煥商談了關於平定遼東地區的方略。這次袁崇煥給崇禎皇帝吃了一顆定心丸,袁崇煥承諾五年之內,收復遼東所有地區。這是崇禎皇帝第一次與袁崇煥相見,而且第一次見就將袁崇煥任命為了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可以說崇禎皇帝與袁崇煥,君臣二人第一次見面還是比較美好的。

崇禎皇帝朱由檢,保和殿之上三宣袁崇煥,上演愛國大將的悲喜人生

皇太極

崇禎二年十月,因為袁崇煥的防區,戒備森嚴,後金根本無從下手。於是皇太極親率八旗軍和蒙古軍隊,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山海關和寧遠,錦州一帶),繞過蒙古長城,攻佔宣化,直逼北京。得到消息袁崇煥,火速集結了九千兵馬,前往北京。終於在皇太極之前,趕到了北京。袁崇煥率領大軍背靠城牆,先後在廣渠門外,左安門外,安營紮寨。

並多次擊退皇太極的進攻,戰爭非常激烈,袁崇煥身先士卒,鮮血染滿了他的甲冑。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禎皇帝於保和殿第二次召見了袁崇煥,崇禎皇帝先是噓寒問暖,甚至將貂裘大衣脫給了袁崇煥。但是當袁崇煥提出,讓大軍進城修整時,崇禎皇帝拒絕了。崇禎帝不僅不讓大軍進城,就連袁崇煥本人都不讓住進城中。

崇禎皇帝朱由檢,保和殿之上三宣袁崇煥,上演愛國大將的悲喜人生

袁崇煥畫像

崇禎皇帝與袁崇煥的第二次相見,與第一次相見,僅僅相隔一年,崇禎皇帝的態度卻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為雖然時間只隔了一年,但大明王朝的局勢,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袁崇煥當初承諾五年收復遼東地區,現在不僅沒有收復失地。還讓皇太極兵臨城下,可想而知,崇禎皇帝心裡的落差有多大。也就是從這次開始,崇禎皇帝就對袁崇煥產生了猜疑。

三君臣再相見,卻是反目成仇

無法進入北京城的袁崇煥和他的大軍,只能露營城外,此時正值初冬,天氣寒冷,人飢馬餓,無奈,只能苦苦堅持。就當袁崇煥大軍,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崇禎皇帝第三次召見了袁崇煥,崇禎皇帝以商量軍務為由,宣他入宮。袁崇煥非常高興,但是到了大殿之後,還沒等袁崇煥彙報軍務,就被錦衣衛捉住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保和殿之上三宣袁崇煥,上演愛國大將的悲喜人生

袁崇煥雕像

並在崇禎皇帝的默許下處死了。原因就是私通皇太極,背叛國家。其實這是皇太極使用的反間計,結果崇禎皇帝真的就相信了,沒有聽袁崇煥任何辯解,就把他殺死了,而且還是凌遲處死。難道真的是皇太極反間計的作用嗎?皇太極的反間計確實促成了袁崇煥被拿。但是真正置他於死地的原因,卻是崇禎皇帝。

所以說皇太極與袁崇煥之死,算不上是直接原因,只能算是個間接原因。也正是崇禎皇帝,這個多疑的性格,導致他最後,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調軍隊,湊不齊軍餉,遷都南京,遭到眾人反對。面對國家滅亡之際,大臣們寧願看著國家滅亡,也不願意再幫助崇禎皇帝穩固大明江山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青年講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