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堪称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为什么却没有被称为“盛世”呢?

王平


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始于秦朝,历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其中汉、唐、宋、明、清更是享国百年。可相比于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朝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虽然宋朝的享国时间不输于明清、经济更是力压其他朝代,但似乎只有宋朝没有盛世,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宋朝也是有盛世的,北宋有咸平之治、仁宗盛世。
宋朝的经济十分发达,甚至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农业、手工业各有建树,造船、航海业更是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繁荣。不仅如此,宋朝更是文人墨客辈出的朝代,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社会上理学盛行、文学发达、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评价宋朝文学艺术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其实,要只从宋朝内部来说,大部分时间里宋朝都处在一个盛世的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都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宋朝不仅商品经济发达,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还出现了专供大众娱乐的瓦舍,百姓吃穿不愁、安居乐业。社会上学术气息浓厚,就连宋朝的皇帝几乎个个擅长咬文嚼字,都是称职的书法家、书画家等。所以说单从宋朝自身来看,确实可以说处在盛世之中,政治、经济、文化,宋朝在各个王朝的排名上均可谓是名列前茅,人民无论从精神文化上,还是从个人温饱上来看其实都超越了历史上的一些盛世,但相比于其他朝代,宋朝输在哪呢?答案就是:军事。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建立,初生的北宋政权也只是沧海一粟,那时的中国四分五裂,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政权更替十分频繁,而唐王朝灭亡、社会动荡、政权更替的根源便是:节度使制度。赵匡胤也是节度使出身,知道节度使手握重兵的危害,所以宋朝建立之初便是极其“重文轻武”,尽管也有不少像岳飞、狄青这样的当世名将,却也受到排挤猜忌,最后愤懑而亡。宋朝外患不断,辽国、西夏虎视眈眈,而宋朝不仅不在边境派遣重兵驻守,甚至每年还会抽调地方精兵填充中央禁军,本意是拱卫王室,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怎么对抗敌人?而且中央禁军的数量过于庞大,偌大的开销是宋朝极大的负担,“养兵千日,用兵何时?”没有贤臣良将、没有守边战士,宋朝拿什么自保?

宋王朝虽然经济文化实力空前繁荣,但军事实力不是别人的对手,没有外御强敌的实力,不能保百姓安宁,连自己的家门都守不住,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哪次不是宋朝赔钱送绢,何来盛世之言?


邓海春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说到宋朝,基本上是中国帝国时代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直到清朝末期,经济实力才超过了宋朝。同时,宋朝的文治也是历朝最好的,舆论环境也是非常宽松的,唯独在军事上确实差强人意,始终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使得宋朝没有实现盛世的局面。下面就分析一下宋朝的体制。

唐朝是亡于藩镇割据,在“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维持了百年的对峙,最后中央和地方藩镇的平衡体系被黄巢起义打破,最终走向了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时代,主要坐镇中原的五代:梁、唐、晋、汉、周都是由于武将夺权而导致王朝更替。

所以在宋太祖赵匡胤上台之后,就着手解决武将夺权的问题了,他先是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几员大将的兵权,随后对军队进行了改革,而这种改革使得宋朝军队战斗力相对于汉朝和唐朝来说大打折扣,也是这种变革,造成了后来明朝实际上也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

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平时在于训练和装备,宋朝这方面做得很差

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平时是训练和装备情况。而宋朝为了防止武将夺权,采取了频繁调动武将的制度,同时把军队编制打乱,部队之间也调动频繁,这样就造成了宋军在平时的时候训练不够系统,装备更新不够完备,从而战斗力下降。

军队要保持战斗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训练,而一个宋朝将领在一支部队的时间往往过短,首先下属都还没有熟悉过来,就被调走了,可以说士兵的训练还没有进行多少,或者进行了一半,就换了一个将领,而新换上的将领又要重新熟悉部队,还要重新编排训练项目,所以宋朝军队很少能够有系统性的训练。对于装备来说,因为将领对部队熟悉情况还需要时间和过程,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于装备情况也往往无从下手。

对于士兵来说,因为经常打乱编制,这个月在一个部队,下个月就去了另一支部队,和战友之间的训练以及默契都没有达成就换了地方,所以也很难得到系统的训练。至于战术方面的训练就更难系统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往往难以形成具体的战斗力,在宋朝前期还好,毕竟经过长年的战争,宋军中能战的士兵还是不少的,但是在颤渊之盟后,长期的和平年代不打仗,士兵的训练就自然松懈了下来,再加上将领也越来越不上心,所以到了北宋末期,军队的战斗力一般都是非常弱的。

比如当时宋朝和金朝约定一起进攻辽国,在金军击败了辽军主力后,宋军两次出动十万以上的部队进攻辽国,都被辽国一两万人马打的丢盔弃甲,可见那时宋军战斗力之弱。

在交战时候,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在于战略决策和临场指挥,这方面宋朝也做得很差

首先战略决策是由中央枢密院决策的,而枢密院都是文官,极少有武将能够进入到枢密院,一群没有作战经验的文人制定作战计划,那么作战计划的可行性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作战的时候,也往往是文官为主将,武将做副将,而作为主将的文官往往没有作战经验,临场经常出现指挥上的失误。比如在北宋与西夏的战役中,就有很多文官担任主帅而武将担任副帅,在面对李元昊这样的悍将的时候经常出现指挥失误,以至于宋军与西夏三场大战三次败北。


再比如说当金朝崛起于东北的时候,宋朝就与金朝取得了联系约定南北夹击辽国。而宋朝的战略制定机构,枢密院竟然对宋军战斗力一无所知,以至于与辽军开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战斗力差距如此巨大,十多万人对战一两万人还是惨败。

所以,从平时的训练和装备以及战略的制定和临场指挥,宋朝都存在巨大缺陷,这才导致了宋朝始终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

造成宋朝实行这样的军队制度的原因在于加强皇权,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没有出现权臣当权、宦官当权、外戚当权以及军人夺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较长的割据情况。要保证皇权不被架空,实际上就是要防止别人造反,而要造反的人,就一定要有军权,没有军权,自然就无法造反了。所以只要控制了军权,就可以防止别人造反,这一点在后来的明朝和清朝也沿用了宋朝的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皇权旁落的问题。

但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来了另一个问题,过于集权所牺牲的就是效率,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宋朝在军事上的不足,导致宋朝没有开创一个盛世,而在宋朝实际上也有战斗力强悍的部队。

比如宋朝中期时候,这是当时的禁军分布图,当时宋朝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在陕西路,因为常年和西夏作战,所以部队的战斗力也就打出来了。

除此之外,南宋时期的岳家军也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部队,但那是岳飞从招兵开始,到将官都是长时间慢慢培养起来的。所以宋朝的士兵并不是战斗力不强,而是宋朝的体制造成了宋军战斗力弱的结果,只要宋朝不用这种频繁调动将领的制度,让将领能够好好带兵,实际上宋朝是可以实现军事上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的王朝。

所以,因为宋朝的制度问题,造成了宋朝军队战斗力弱,而这种战斗力弱就造成了宋朝始终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并且最终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所以宋朝就不能开创一个盛世了。


老威观史


宋朝经济强是谎言

随便翻翻宋朝人的诗词,你就大致能看到宋朝实际的生活状况。

王安石《河北民》:“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刘攽《江南田家》:“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

徐照《促促词》:“东家欢欲歌,西家悲欲哭。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

戴复古《庚子荐饥》:“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歧。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至于梅尧臣的《汝坟贫女》、苏舜钦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张舜民的《打麦》和范成大的前后《催租行》,更是描述宋代农民苦难生活的名篇。

张咏《愍农》诗:“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

梅尧臣《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宋诗中这类抨击官府压榨、盘剥农民的篇章为数不少。北宋李觏浩叹:“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新”。朱熹指出:“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所以有靖康之乱。”宋孝宗也承认:“税赋太重。”

宋代的实情是“民间苦赋重”,宋朝人并没有感受到生活在大宋王朝的幸运和幸福,而是一再叹息:“开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

宋朝算哪门子盛世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但连实现国家基本统一都没有做到。不说东北到西域,就连燕云十六州都收复不了,还谈什么盛世?

公元993年,宋太宗赵光义正式册封安南首领黎桓为静海军节度使、交趾郡王,越南名正言顺的从中国独立。

公元1038年,就在被吹嘘的最好的时代,宋仁宗时期,西夏独立了,宋仁宗下了血本连年开战,最后也只能承认了西夏的独立现状,这使得宋朝的盛世说变得滑稽可笑。

宋朝财政大部分用于维持百万军队和庞大的官僚机构,从宋仁宗时期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三冗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兼并已达到空前严重的地步,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天章阁侍读贾昌朝就说过:“江淮一年运粮六百余万石,只能够财政用一个月,三分二在军旅,一在冗食,财政收入已经几年出现赤字。天下久无事,而财不藏于国,又不在民,如果有水旱战争急用,国家从哪里出钱?”这是因为此,迫使宋仁宗开启庆历新政,才有了范仲淹的改革。所以说宋仁宗是盛世,赞美宋仁宗是超越唐太宗的明君,简直是一派胡言。

到了宋英宗时期,财政已经入不敷出陷入了财政赤字。这些经济上的困窘局面,才迫使宋神宗下决心开启了王安石变法改革。这都是宋朝的历史事实,我实在看不出宋朝哪一点像盛世的样子。

在两宋300年历史中,农民起义爆发超过400次,宋朝的农民起义是历代王朝中数量最多的朝代,号称国富民安的宋朝,出现如此之多的农民起义,不知道又打了那些人的脸。

这么多历史事实摆在那里,竟然还有人高唱宋朝是盛世,真的怀疑这些人居心何在。


谢峰聊影视


这是个让宋朝无比尴尬的问题。

明明是几千年历史上最富裕的王朝,却连一个盛世都没有。莫非宋朝是某些人说的“天天盛世”?毕竟高晓松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出宋朝GDP占同时期全球的80%的可怕数据,足以证明宋朝是民众天天过大年,人人奔小康的盛世王朝。

但历史并不是这样的,数千年历史中,我国公认的盛世只有三个,即“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而被吹上天的宋朝,却被彻底地忽略了。

为什么?难道盛世不就是政治清明,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吗?静夜史认为,当然不是。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底层的广大民众何时成为社会的主角了?说难听点儿,他们的死活有那么重要吗?

自战国以来,小农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生产力形式,这种男耕女织的模式门槛更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更强,且自给自足的模式更加封闭。

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只需要保持社会环境的安定,不过分剥削底层民众,便可以让小农经济蓬勃发展起来,提高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以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盛世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标准,是极其可笑的。

而且最讽刺的是,即便以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盛世的评判标准,宋朝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并没有那么幸福。

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北宋末年汴梁城在繁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人看到了宋朝社会的繁荣。但当时的汴梁城是北宋的都城,相当于今天的北京,你能通过北京的繁华得出我国已经大城市遍地,GDP远超美国了吗?显然不能。

北宋的汴梁城固然繁华,而且相信历朝历代的都城都很繁华,但在广大的乡村,底层民众仍然挣扎在死亡线上。因为北宋和其他王朝不同,自开国以来,不抑兼并的国策,使土地兼并在宋朝中期便达到了顶峰,这意味着广大民众在宋朝中期开始就已经是贫者无立锥之地了。正因为失去了土地这一主要经济来源,广大民众才被迫进城,促进了宋朝工商业的发展。

进城务工看似为失去土地的民众提供了生存甚至致富的通道,但冗兵冗费冗官的存在,压榨了民众最后的剩余价值。

宋朝的繁荣,是士大夫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繁荣。而宋朝的积贫积弱,是广大底层民众的真实写照。

元曲大家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实非虚言。

那么,盛世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在静夜史看来,盛世作为地主阶级的盛世,至少要包含两个因素:

一是人口的大量增加;

二是大一统局面的维持。

宋朝的人口虽然也有大量增加,但宋朝自始至终都没有完成大一统,南宋时期更是只剩下半壁江山。

加上宋朝开国以来制定的重文轻武国策,使得宋朝军队虽多,但战斗力始终感人。宋朝财富虽多,但在周边辽金夏蒙的眼中,只是一只待宰的肥羊。

而两宋也是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冲击下走向灭亡的。

所以,一个时刻生活在胆战心惊中的政权,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盛世。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大家应该去看看宋朝自己的评论

宋朝的文人诗词歌赋里面宋朝经济远没有后世吹那么强大

为什么?

实际上很长时间宋朝就是以弱和贫著称,知道近现代,特别是近十几年,中国经济大发展导致了大汉思想盛行,所以吹嘘宋朝的经济才流行

实际上大言不惭发帖的人自己都不信自己吹嘘宋朝经济占世界八成

宋朝不仅仅是一些民间人士吹嘘,而是很多历史学者教授也吹

到近几年,历史专家对于明朝吹嘘有逆转的趋势,根源就是数据上胡编乱造,文章在国内外知名学刊发表后,诡异的是本来不要脸的这些专家学者要脸了,大多否认自己数据

中国人的意淫和韩国不一样,韩国大家肯定以为国内挺不要脸,也吹,但是那是民间,韩国学者对外有时候吹嘘自己,反而国内很多时候不吹嘘,根源简单,他们认为历史真相必须要记载相对真实,国内对内胡吹,对外就怂了

假设你的儿子孙子都和你一样以说谎话假话空话为荣和成为习惯,中国未来谈不上历史


风中小草59


宋朝虽然很富有,但是并不强大。

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宋朝的制度都是病态的,所以始终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称为盛世显然是没有资格的。

先说说宋朝的富裕程度。

我们今天衡量哪个国家富裕或不富裕,主要的数据依据是GDP。当然,古代并没有这种统计,只能依靠学者进行估算。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份估算是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对宋朝GDP的估计。

根据下面这份表格可知:公元1000年时,宋朝的GDP估计为26500M国际美元,世界的总GDP估计为116790M国际美元。

因此,宋朝的GDP占世界的比例大约是23%。

由此可见,宋朝的财富是真实的。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份财富,没有转换成强大的国力呢?其次,当时的普通民众到底又享受了多少财富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北宋时期面临的问题为例。当时,朝廷因“三冗”(冗兵、冗官和冗费)而掣肘,国家始终无法强大起来。

冗官的意思就是官员过多。虽有王安石变法试图改革,但却终究被旧党推翻。元祐三年(1088年)十一月,“尚书、吏部四选官共三万四千余人,入流名品几七八十数”。由于宋朝厚待官员,随机带来的行政费用自然就越多。

总而言之,宋朝跟盛世这两个字没什么关系。


HuiNanHistory


宋朝经济和文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军事上确是一塌糊涂。赵匡胤开国后,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收回军队控制权。为了防止出现龙袍加身的事件重演,他设计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由文官作为枢密院领导军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上通下达的过程非常反锁,文官不懂军队实际情况,大批的世族子弟通过枢密院下放军队作为基层领导,虚报编制吃空饷,军队采用轮防制,将无常兵,兵无常地。简单的说军区司令过一阵子就换到其他军区任职,军队过一阵子也开拔换营地。所以随号称百万之众,却无百万之实,战斗力更是惨不忍睹。由于北宋开国之出,采用土地换兵权的策略,导致大量的土地私有化,大世族的影响力让皇帝都难以驾驭。每逢遇到战争,大世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极力求和。王安石变法,本来是强国之路,但是严重损害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皇帝尝到甜头后,最终还是顶不住压力,变法不能彻底实施,最终导致综合国力虚假的繁荣,一击即溃。


洛呓羽


盛世的是什么?国泰民安,天朝盛世。所有我们可以从这二个方面入手去评定宋朝!

首先国泰民安,宋朝的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是现在公认的二点,经济上有历史学家曾经模拟推算国宋朝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整个全世界的80%,有一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朝的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文化上有唐宋八大家宋占一半多,醉翁欧阳修,变法的王安石,三苏父子等著名学士

但是民安呢,宋朝的内斗堪称是中国各朝代之最,这个内斗不仅是朝廷内部的党争文人相斗,还有民间大大小小的造反起义,从宋初的“李顺王小波”起义到“宋江、方腊起义”两宋统治了三百年,但是起义却有400多次,这平均是一年就有一次还多。

再来说天朝,中华自古有一句话天朝上邦,诸夷来贺,万方拜服。

汉朝有霍去病封狼居胥,登台祭天。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唐朝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麾下苏定方横扫突厥,日本派遣唐使不远万里拜见。

可是宋朝,宋朝被很多人叫“怂朝”,开国之初在赵匡胤在位时还有汉唐遗风,可是烛影斧声后赵光义雍熙北伐,开国第一名将灭南唐,伐蜀国的曹彬主力十万大军一举被灭,被辽国称作“杨无敌”的杨家将杨继业被活捉,绝食而死。从此宋朝赵匡胤留下的军方精锐被一扫而空。

到后面的澶渊之盟,西夏独立,宋夏三次大战,宋军惨败,都是年年岁贡,花钱买太平,让人不胜唏嘘。


南小楼


首先我们要打破一个看法,认为宋朝只是经济上的发达,却没有军事上的力量,所以只是以富裕的朝代来形容宋朝,但是只要好好从反向来看看宋朝周边的辽,夏的一个基本实力,就能明白宋朝他到底军事实力如何!

先来看看辽国,982年,辽圣宗即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和宋朝签订檀渊之盟的萧太后),继续尊行辽汉南北面制度,国内则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

在文教方面,辽圣宗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

由此可见辽国已经不再是马背上的流浪民族,已经和宋朝这样汉族王朝极为相近,不仅重视农田水利,还在文化教育方面极为上心,与文以制天下的大宋相差不远!

那么再捋捋唐朝时期的北方突厥和回纥,有哪一个是已经脱离马背,坐殿上朝,克农桑,兴水利的呢,一个没有,所以他们的实力对于有强大的后盾支撑的汉民族王朝是根本没有可比性的:持续的赋税,人口供给,多样的食物供应!

对此之后可以发现,宋朝所面对的敌人也就是辽国几乎在文化,国家制度以及赋税,人口这些方面差距都不会太大,就这样宋朝和辽对峙上百年,宋朝还未被辽朝吞并,并且几度被宋朝击败。

而与夏朝的对比也大概如此,在这也不赘余,所得出的是宋朝不仅富裕而且可以说军事方面并不弱于任何领国!




不空色


宋朝(960年—1279年) 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说起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经济繁荣强盛,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


这样说比较笼统,那就上一些具体点的数据吧。宋朝人口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熙宁年间开封米价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约100市斤米。按现在市场普通米价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购买力,即1文钱0.625元(宋时一贯钱为770文),一贯钱481.25元。按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文计,其时国库收入约为340.24亿RMB。宋朝经济之繁荣强盛,可见一斑!


那么,如此经济强盛的宋朝怎么会没有盛世呢?其实是有的,北宋盛世,约970—1100,从基本平定南方开始,到宋徽宗继位结束,连续约130年,主要君主有: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主要涉及咸平之治、仁宗之治、熙宁变法。即太宗死后,真宗赵恒即位,宋朝开始进入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