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兒童處理不好和老師的關係?原因可不是那麼簡單

孩子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或是怒氣衝衝。

追問後,你才得知,原來是跟老師的關係變得更糟糕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好端端在學校上課、學習,怎麼就是和老師處不好關係呢?

為什麼兒童處理不好和老師的關係?原因可不是那麼簡單

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從孩子的內心深處尋找答案,還應該關注一下週圍環境的影響。

最近,研究人員發現,悲傷和焦慮的學齡前兒童與老師的關係,更容易惡化。

大多數人認為學齡前兒童不懂事,認為他們還不理解悲傷和恐懼。

其實不然。

學齡前兒童對過度悲傷和恐懼的感知,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早。儘早瞭解問題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該研究團隊選擇了兩所低收入半日制幼兒園,跟蹤觀察了園裡的400多名兒童。 期間,相關人員仔細研究了學齡前兒童和幼師之間的互動。

為什麼兒童處理不好和老師的關係?原因可不是那麼簡單

他們發現,悲傷和焦慮程度較高的孩子,與老師之間的積極互動往往較少。也就是說,幼師對孩子需求的回應,對孩子們情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在學校學習的經歷。有適應性問題的學齡前兒童,更加依賴老師,甚至還具有一定的攻擊性。正因為如此,老師們對該類學生的負面反應往往越多。

幼師們以消極的方式,照顧學齡前兒童們。反過來,幼師自己也會變得沮喪或者精疲力盡,這就導致了這種負面關係的延續。

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同時加強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輔導,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這種負面的師生關係。可惜的是,在學齡前的教育環境中,這兩項舉措無疑都缺位了。

為什麼兒童處理不好和老師的關係?原因可不是那麼簡單

現在,我們知道,孩子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比如悲傷、焦慮等,不僅僅是心理問題,還可能來自於周圍社會關係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教師如何立德、如何立業、如何育人?

學校在孩子成長和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家庭和社會應該如何與學校,與老師共處,尋求最佳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才是全社會應該關注的問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導我們如何立德。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教導我們如何在自己的領域中有所建樹。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導我們如何育人。

參考文獻

[1] Brenna R.L.Zatto, Wendy L.G.Hoglu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across preschoo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19, 49, 28. DOI: 10.1016/j.ecresq.2019.05.007

[2] Brent Wittmeier, Study: Anxious preschoolers have worse relationships with teachers, <https>


如需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