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胡红梅事件,你有什么看法?是单一现象吗?

Strivefor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胡红梅的热度,长盛不衰。究其原因,可能是教育本身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关注胡红梅,其实是关注教育。当然,“美女校长”“美女名师”这些颇具娱乐效应的词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具有吸睛效应的。

但胡红梅依靠抄袭,成为享誉国内的名师,这是单一现象吗?

个人认为,既是单一现象,又不是单一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

依靠如此明目张胆、大规模的抄袭,登上名师宝座的,胡红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抄袭,从来就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古至今,抄袭都是屡见不鲜的。而教育界由于各种需要(聘职称、晋级、博名等),需要各种文章、论文、专著,抄袭,更是比较常见。所以,近几年,才会有好几位大学老师(甚至有的是博导、教授),深陷抄袭丑闻,声名扫地,因“学术不端”受到各种处理。

但客观地说,相互红梅这样抄袭,真的是绝无仅有。因为她的抄袭,已经违背了抄袭的基本原则——其他人的抄袭,多少还梳妆打扮一下,借用一部分,好歹还是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她不是这样,她采取的是全盘抄袭,只改名字的做法——这就少见了!

比如,胡红梅照抄台湾作家林玫玲的《假如要有学习单》(2008年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作为胡红梅自己的作品《儿童阅读的导读智慧——学习单设计实例》(2015年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血肉全吞,甚至连作者自序也照搬并落款胡红梅。”山东淄博一小学语文老师王爱玲写道。

其实,要说差别,也有。起码有三点:名字换了,个别插图换了,繁体字变成了简体字!

不客气的说,抄袭,真不鲜见,如此抄袭,太过于拙劣——甚至,是笨!

翻遍抄袭界,像胡红梅这样抄袭的,真是绝无仅有,这不是单一现象,又是什么呢?

依靠剪刀加浆糊,炮制一些文章论文或专著,成为名师,绝非单一现象。

对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我经常认为(或许还有些固执),不需要那么多的文章,特别是不需要那些论文甚至专著——试想,迄今为止,哪一个现代的教育专家,对于教育有自己的创见?

那个享誉全国的书生,有创见吗?如果有,是什么?

既然没有创见,写论文专著,不过给把前人的理论或见解,补充一些现代的例子罢了。

不客气地说,那些所谓教育专家的书,除了例子有一些(有些什么都没有)借鉴意义之外,其他无任何意义和价值。昨天听杭州某幼教专家的讲座,说在幼儿园要从“核心经验”“必备经历”“重要资源”三个角度,来开展幼儿主题教育——为了四个字的工整,弄出这几点,完全经不起推敲。

中小学的老师,其基本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对象,就决定了工作内容是“教书育人”而不是“写论文、出专著”。

明明没有那个理论基础,提出创见的能力和底蕴,又非要成名成家,自然,唯一的途径,就是抄了!

抄本地区的,低头不见抬头见,风险太大,于是,就抄外地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外地的也有风险,就抄国外的——还美其名曰“天下文章一大抄”!有网友就这样说(见下图)

从这个角度看,依靠剪刀加浆糊,炮制一些文章、论文和教育专著,几乎就是各地所谓名师特别是那些四处做讲座的名师的基本套路——这样看,胡红梅现象,哪里又是单一现象呢?这不就是若干名师的行走方式吗?

总之,从抄的方式、范围和途径来看,胡红梅现象,绝对是单一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但从抄这一基本现状来说,不但普遍,而且很普遍——就连三水三心这样的名不见经传的作者,都有若干文章被抄袭,何况大家名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