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過”有道理嗎?為什麼?

情與德


大家好!很高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子不教父之過”,這是肯定的,因為小孩的教育,只能由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送孩子去學習,就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結局,任何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很無知的,只有通過學習前人積累的經驗和遺留下來的知識,才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質,才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樑,才能把前人的文明發揚光大。才會有科技的發展,從而讓社會進步繁榮。

其實“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是,我們二千多年前,孔子注的“三字經”經文,它的本義是,小孩子一定要讓他讀書,接受教育,方有出息。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先生(老師)應該要對學生負責,對學生加以嚴格要求,這樣才不負孩子父母的心願,才會教育出優秀的人才。

不過現在很多人只從字面上理解“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認為父母要如何教育孩子,又是用什麼方式教等等,這個理解還是不錯的,只要能把孩子教育好,就是好事。只是把原文意思理解偏了。這可能是現在年青人對古文接觸少吧。

謝謝大家,我的分享到此,希望我的分享能讓你得到啟發。


自然與生活


這句話出自於《三字經》,意思是生養孩子卻不加以教育,是為人父母的過錯。

像這樣的實例數不勝數,一代毀三代。

鄰居家的伯父伯母常年在外工作,把自己的小孩交給爺爺奶奶帶,時隔幾年孩子也8/9歲了,伯母想著在縣城找一份工作,前些日,腿不小心被三輪車撞骨折了,奶奶又坐不了車,想著兒媳婦一個人在縣城腿受傷了又沒人照應,(有健,不是真實名字)又在放暑假,想著讓他去照顧他母親,這樣也有個照應。“你媽腿骨折了,你下縣城去照看幾天”,在看電視的有健不耐煩的說:“去幹嘛,又沒多大點事,不去”。不知道伯母后面聽到自己親生兒子說這樣的話是什麼感覺。

(這都不算事,什麼才叫事,都說十指連心,自己親生的都這麼說,那還有什麼感情可言,還有什麼母子親情所在?造成這樣的原因又是什麼?)後面實在沒辦法,奶奶只能打電話叫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回來照看。

受到現代的環境的影響,很多家庭不得不遠離家鄉去外地工作,造成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兒童在家無人管教,疼孫子的爺爺奶奶更是百般呵護,捨不得打捨不得罵,要什麼就給什麼。

(因為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深知留守兒童的“苦”,別人家吃飯時都是吵吵鬧鬧的,自己卻是一個人,自己做飯自己洗衣;自己一個人吃自己一個人睡,想哭卻又哭不出,那種滋味有苦得嚥著,有淚得喊著)

在外工作的父母以為掙錢就能過好日子,結果拼了命的去掙錢卻丟失了與孩子那份應有的感情,即使家財萬貫又能如何,沒有把小孩教育好,沒有繼承父母的意志,頃刻間就會敗壞所有的家產。

我希望為人父母的不管有多難,多辛苦,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你是否願意和我們去外地?)陪孩子笑陪孩子哭,陪孩子吃飯陪孩子睡覺,把該教的教給孩子學,把該做的做給孩子看,足以。


火燒太陽


俗話說,養子不教如養豬,養女不教如養驢。一個人的成長,除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外,特別是環境影響和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肓,對孩子的成長以及品性的養成至關重要。

農村有句俗語,甚麼苗苗,結甚麼桃桃。我的一個小友,他的父親平時教育他時,父親橫眉豎眼教他,而他也橫眉豎眼領教,當他的行為被他父親看見時,開口就罵,動手就打。我這位小友採取逃得脫就逃,躲得過就躲,父子倆就象貓和老鼠。後來我的這個小友也當了父親,而他對自己的孩子比起他的父親對他的教育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問我的小友,為什麼會這樣,他說他也不知道,就是剋制不住自己。於是,又讓我想起一句古語,好種不鍾,謬種流傳。不知是報應或者是遺傳?

看見小友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不得不捫心自問,我又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後人呢?以人為鏡,可以正身。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我採用溫和的語氣,盡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淺顯的比喻,諄諄善誘的指導,讓孩子由初懂到深知,使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不斷成長起來。

孩子是父母的依靠,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樣板。生孩子容易,精心培養教育孩子就難。作為人生父母,上輩不管下輩事,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一輩更比一輩帥,才是為人父母的心願。


忙裡偷閒花甲人


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老大上小學二年級,老二上幼兒園。

我覺得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先不說已經把孩子教育的有多好,但是我發展一些事情跟您分享一下。

我有幾個愛好,每天讀書,每天練習書法,還有偶爾會運動一下。每當星期天的早上,我在書房讀書的時候,孩子就會拿著課外讀物坐到我的旁邊一起,每當我練習書法的時候,孩子也會嚷嚷著要寫字。所以我發現,我們自己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到孩子。換言之,我們做父母的是孩子的榜樣。所以說教育孩子,並不只是我們正兒八經的給孩子講道理,傳授知識。我們日常的言行,生活習慣也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所以我認為子不教父之過是有道理的,大家覺得呢?


寫字我是認真的


上午好!有道理。孩子從小就要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要以身作則!。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孩子,從小就要發現孩子的優點,教育孩子要以鼓勵為主,把孩子當朋友處,用溝通交流方式相處最好。我女兒剛考完研,我們家三口有個家庭群,每天早晚都互相問好!有時間就在群裡分享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良好習慣很重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人生最大的事業。



光輝089


我以為“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既有道理,又不是絕對真理。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原文為: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譯成白話的意思是:

生養了孩子不嚴加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是老師的懶惰;作為子女不用心學習就是大錯;年少時不努力好好地學習,長大了又有什麼作為呢?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就是指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和重要,讓父母做子女的“背鍋俠”,這自然是有失偏頗的。

為什麼說“子不教,父之過”這話既有道理,又不是絕對真理?

我以為主要因為如下兩點:

一、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放在農耕社會還有道理,因為那時社會閉塞,子女的生活和成長環境,主要侷限於家庭的一畝三分地,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影響是主要的因素。

而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各種誘惑實在太多,子女的生活和成長,更多受到環境的影響。同樣一個家庭,同是血緣同胞,同樣的家庭教育,但子女長大後,很多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君不見同樣是一對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有的人恪守做人的公德孝敬父母,提攜兄弟姐妹;有的人只顧一己私利,既不孝敬父母,也不幫助兄弟姐妹,一心向錢看,罔顧孝悌傳統。

不得不說,這些“白眼狼”子女,在現今社會並不少見。

二、人是極其複雜的生物。

吾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人的秉性從小就註定了。還有句古話: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比喻同胞子女的品性和愛好各不相同。

人是極其複雜的生物,人的心理結構、精神氣質和為人品性,並不單靠父母教育所能決定。

人們可以看到,同樣一個家庭的子女,有的人天資聰穎,有的人天性愚笨;有的人豁達開朗,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豪爽大方,有的人吝嗇小氣。

這樣的差異,絕非一句“父之過”所能解釋推諉的。

科學家哲學家窮經皓首想搞清楚的命題“我是誰”,恐怕上帝造人時就沒有留下什麼“秘鑰”,人類也許永遠無法明白人的生命構造和心理系統的奧秘。

因此,“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既有道理,又不是絕對真理,人們應該辯證的看待。


白話石說


有道理!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源於《三字經》,原文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生養孩子不嚴加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老師的懶惰;為人子女不用心學習就是大錯;年少不學習、不努力,就是長大了又有什麼作為呢?

用在現代就是指家庭教育。

從孩子來到世界的那一刻起,便是一個集體中的一名家庭成員,從那一天起,家庭,父母便與孩子緊密相隨,我們也在那一刻開始了我們一生的學習,也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父母便成了最好的老師,在我們的人生中,家庭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說起孩子,大概每個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傾注了父母太多的心血與愛,當然孩子也帶來了數不清的歡樂。孩子們一天天在成長,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如今的小小兒童,他們的變化帶給我們一個個的驚喜。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為人父母的成長過程,孩子一出生就意味著教育的開始,教育可分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家長不能僅僅關心孩子的智力開發,學習成績的好壞。我認為,家長應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會道德;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學校教育最好的補充,是整個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學校是不可能單獨把孩子教育成才。

看看孫小果,看看李剛這些出名惡劣的人物,普通老百姓就更多的沒邊了,相信大家周圍或多或少都有例子,比如誰家的坑爹媽來還債,很多例子的。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你要是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從小管教他。

可是太多父母都搞反了,孩子小時候總覺得,這麼小懂什麼,所以不管。或者看他那麼可愛,只想寵溺,捨不得管教。也或者自己工作忙,顧不上,覺得由他去吧,樹大自然直。可是。人是很難自己長好的,如果父母不管教,任他野蠻生長,最後他很可能長成禍害,害人,害己,害你。

而到他長大了,開始出問題了,你再想管,已經晚了,他早不聽你的了。

現在的家長總是過多地關注孩子學習,怕他成績不好,長大沒出息。

其實孩子沒出息也不可怕,大不了以後做個平凡人。

比沒出息可怕十倍的,是不省心。

因為他不但自己過不好,還會連累你也過不好。

孩子這東西,教育好了是好孩子,教育不好,就是討債鬼。

一個不省心的孩子,能輕輕鬆鬆搞得全家暗無天日,一輩子不得安生。

所以,養不教,就是在給自己挖大坑,將來遲早有一天自己掉進去,哭都不知道找誰哭。這樣的悲劇太多太多了。

也所以,為人父母,最不能疏忽的,就是趁孩子尚小,好好教他做人。

讓他知道,生而為人,要上進,要走正道,要懂人事兒,要與人為善,要有所敬畏。

如果該教的你不教,他將來第一個禍害你。

別讓孩子,成了你未來路上最大的坑。

養兒不易,不要給自己挖坑。

推薦有娃的家長們看銀河補習班。





茶小西


問題:“子不教,父之過”有道理嗎?為什麼?

說法是這麼說,兒子不好老子教育無方,兒子好老子教育有方,從大面上看和說法,也有一定的關係和道理。

在這裡不說名道姓,就比喻比喻說事吧,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出產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就比較容易出成績,在待人方面就比較有禮節,就是孩子做錯了事,以教育為主,很少看到這樣家庭中的老子下狠手打孩子的,出產的孩子就比較優秀吧,家庭環境好也造就出好成績的孩子多些吧。

也有個別這樣家庭出產的孩子,老子教育再好兒子不出條,不往正路上走也沒法,現實中就有,老子是有頭有臉的人,兒子犯法入獄的,你能說他老子不好嗎?教育無方嗎?這種孩子就是自己出產的不好,在社會上不學正道,覺得自己家中有錢交往了不三不四的人,能學好才怪哪。

還有一種家庭,老子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本身就存在著不正確的教育方式,老拿過去式來教育法,總覺得棍棒底下出好兒,出孝子,孩兒一做錯事,拳頭搗,巴掌煽,用足力氣腳來踹,能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嗎?也未必吧。

當老子的在教育孩子方面,還是應該以教育為主,孩子錯的厲害點,打兩巴掌也無妨,別把孩子打出毛病就好,我覺得還是看孩子怎樣出產了,誰家當老子的也願意自己的孩子出產好吧。

個人理解說法,歡迎網友們評論,謝謝。






老頭哥兒


子不教不能全推給父母。應該是,子不 教,父有過,社有責,官者公,名人正,好風興。就是說一人的成長與家長教育有關,但與社會環境風氣也有重要的關係。嬰幼兒受家長影響較大,但是到了青春危險期受社會影響大。我們有這樣的感覺孩子小時候聽話,大了就不聽話。其基本的原因是模仿力強,而且特別愛模仿對社會有影響力大的人,如官者名人場面人。所以三字經有嚴重的缺陷。再官本位文化的中國是迴避官者明人場面人的表率作用的,一唯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服從。孔子的話你要分析起來都脫離不了他的官本位思想的實質。


用戶3921394361693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你便被眼前發生的一切所感染、薰陶著。

動物有模仿能力,人更強。無論惡與善、醜與美,一旦在腦海裡佔據了一定的位置,就會逐漸形成一種習慣。當這種日積月累的習慣發展到一定程度得以鞏固,就逐漸形成了人所各異的價值觀。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行為舉止也就難以相同了。

今天我們所說的“價值觀”,只是指好與壞宏觀方面的歸類。微觀來說,地球上人,恐怕沒有兩個人的價值觀是完全相同的,與人的指紋的唯一性一樣。

人,與一顆樹的成長一樣,具有著很強的早期可塑性。從一粒種子萌發,到生長出小苗,直至參天大樹,其過程始終受周邊的環境因素影響著,溫度、溼度、風霜雨雪等等。傾斜的樹苗,總會倒向土壤堅實的那個方向,此時不及時扶正,給另一側已經鬆軟地方培土加壓,這棵樹便很難與下面的氣候抗衡,即使不倒長成,也會是彎曲的,其利用率並不高。

育人與種樹是一個道理。父母是種樹人,孩子即是那株小苗。具有良好社會價值觀的父母,會不斷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舉止,好的加以褒揚,壞的加以扶正。

習慣幾乎作用於所有動物身上。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一旦養成,想改變它,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它已經根植骨髓,遍佈身體的每一根神經。因此,聰明的父母,總是注重孩子幼時的培養,因為可塑期下功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愚蠢的父母,孩子幼時往往是溺愛的,待到壞習慣養成再去斧正,就如花再大的力氣把已經長歪的樹木拉直,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望而興嘆。

社會之所以能夠向前發展並健康有序,正確的價值觀功不可沒;人類之所以能夠繁衍至今而不滅絕,與佔據著大部分人頭腦的正確的價值取向息息相關。

人活在世上,成功與失敗,與天時地利等環境因素有關,更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受社會接受的程度相輔相成。具備良好品質的人,成功的機會總是勝於素質有問題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價值取向天天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孩子是樹苗,也可以說是一張白紙,不負責任的父母,要麼在它上面沒有絲毫著墨,要麼就是在它上面塗滿黑色;而用心的父母,卻能用盡心事,在它上面構畫出一道道美麗的彩虹!

人人都希望自己孩子將來優秀而成功,但方式方法及力道不同,不一樣的結果也會立竿見影。我並不完全贊同“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古訓,但對於教育孩子,尤其是品質方面出了點問題的孩子,少了嚴苛固然不行。

“子不教,父之過”。父親負責兒子長大成人成才,母親管好女兒長大守規矩婦道,這是舊社會的家庭教育分工,早已不合時宜,現在講求的是共同教育。希望年輕的父母們都能充分理解“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兩者之間的利弊關係,騰出足夠的時間,把心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多給他(她)們一點良好的價值觀的薰陶與灌輸。——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成人與成才同等重要。

願祖國的花朵都能豔麗綻放並蓬勃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