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等等》:方方,纷纷扰扰,赞美讽刺,是非对错,不过如此

《是无等等》:方方,纷纷扰扰,赞美讽刺,是非对错,不过如此


《是无等等》:方方,纷纷扰扰,赞美讽刺,是非对错,不过如此


名字很怪,读之前搜了下“是无等等”的意思,有人说出处是来自于《心经》,我还一直奇怪,《心经》我还算熟悉,没有,怎么会有这个词儿,我还以为信息不准确,一直等读完小说,突然间才意识到:“我的天,出处还真是《心经》。”

《心经》中的原文是“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也难怪我一直没意识到,因为按照《心经》里的上下文,断句应该是“是,无等等咒”。

无等等咒是个名词,一个咒的名字,这样才和前面几句能对的上,如果按照“是,无等等咒”这样断句的话,那么含义就是“这是无与伦比的至高无上的咒”的意思。

但按这个意思,却很难与小说对应,尤其是小说中的上部,标题是“是”,中部是“无”,下部是“等等”,既然小说的上中下三部的标题这么进行了拆分,那应该标题的含义不是《心经》原文中的断句。

\u0015\u0007\u0015\u0007\u0015\u0007

《是无等等》:方方,纷纷扰扰,赞美讽刺,是非对错,不过如此


弄不明白,接着搜,搜到的“是无等等”的另一个解释,我觉得和这部小说更为贴切些,这个解释是说,崇祯皇帝死后, 当时的泉州同安知府不肯归降清廷,一心想光复大明,先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王予望,王子望,意思是先把光复大明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后来看清朝一时半会儿灭不了,就再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到最后看到清朝灭掉的可能性为零,就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了望。

后来他隐居多年后,去麦积山礼佛,一路上看到大清的景象要比明朝末年好很多,到了麦积山,跟庙里的老方丈攀谈,大彻大悟,历史的转变,有其自身的规律,跟自己的执念是没有关系的,于是写下了“是无等等”四个字。

他写下的这四个字,一般解读为“ 对错得失,不过如此 ”,“ 我活明白了,全都由他去吧!”这类意思,倒也贴切,更能说的通,与小说的主题,小说里的人物命运,乃至小说上中下三部的标题,都能对的上,以此,我觉得作者的原意应该是这种解释。

我是在读完小说后,才搞明白了标题的这层意思,回过头再去看小说,到底是不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好像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愤慨了,好像愤慨里多了一层释然。

《是无等等》:方方,纷纷扰扰,赞美讽刺,是非对错,不过如此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个说法我没有考据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但从熟知的历史掌故里,这类案例显然是自人类有文明以来,就普遍且大量存在的。

这个说法,一直困扰着我,因为它不合理,怎么能好人不长命,坏人反而活千年呢?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大量事情,往往又印证这句话,除了慨叹和困扰,也找不出什么其他的法子。

但若仔细分析,所谓“不合理”,不合的是什么理?是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所定义的“理”,这个“理”在中国文化里是仁义礼智信等等,在其他的文化里也多是类似的正向的价值,由此可知,这种“理”是人为定义的,却不是大自然本身的“理”。

就像王了望一样,他所执着的“理”,是程朱理学的“理”,是大明的“理”,但这个“理”,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理”,显然不是同一种理,前一种执念也显然并不能影响到后者。这个意义上说,两种“理”不是冲突了,而是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部小说里的故事,也是一样,“公平、正义”这些“理”,是中国人的道德伦理所人为定义的,而四个搞了场惊天诈骗的黑衣人,他们的“理”,却是利用了社会运转的某些客观“规律”的“理”。

而那四个诈骗犯,就利用了这种客观存在的“理”。小说里的故事跟“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一样,也是两种你说冲突也好,你说不同维度也好的“理”,发生的互动。

《是无等等》:方方,纷纷扰扰,赞美讽刺,是非对错,不过如此


王了望写下了“是无等等”之后,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完全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但即便读完了小说后,搞明白了“是无等等”的这层意思,我也仍然愤慨,虽然里面已经多了一层释然。

对错得失,不过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