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研學+”?

如何打造“研學+”?

兩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學生趁著春光,踏歌而行,繼而周遊列國。在遊學過程中,孔子與弟子開闊眼界,在天地大課堂增進學識、修身養性,成為研學旅行源頭最富詩意的一頁。

如何打造“研學+”?

目前我們正大力支持研學旅行的發展,並首次明確了中小學研學旅行“鄉土鄉情”內涵,這是國家層面上首次倡導“研學旅行”。“研學旅行”作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已成為我國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不僅受到國家重視、學校青睞,同時也受到旅遊市場熱捧,研學旅行產業環境一片大好,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如何打造“研學+”?

如何打造“研學+”?

解讀研學旅行

如何打造“研學+”?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如何打造“研學+”?

現在市場對研學旅行存在不少誤解。比如,暑期非常火爆的組織中小學生旅行團參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學校園,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只是教育資源觀光遊,並不能算真正的研學旅行。研學旅行重要的關注點在於把研學和旅行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研學旅行面向的是特殊的市場,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旅遊產品。

研學旅行的載體是旅行,核心是研學,簡而言之,就是青少年學生在異地進行的、不同於課堂教學的研究學習行為。因此,研學旅行精耕細作的重點要放到研學上,要針對青少年的需求,整合不同的資源,開發創設出不同類型的研學內容。

如何打造“研學+”?

比如,紹興開發的“跟著課本遊紹興”,就通過真實再現魯迅等作家在作品中描述的環境,而成為傳統教學的重要補充;與此同時,紹興古城免票,更使得研學活動的社會效益放到最大。而像山東曲阜將傳統國學培訓與曲阜三孔景點參觀結合起來,河南少林寺將武術培訓與弘揚少林文化結合起來,也都體現了研學旅行在市場上精耕細作的要求。

如何打造“研學+”?

研學旅行的“四個+”

如何打造“研學+”?

1、“研學旅遊+科技”:科技研學旅遊目的地


如何打造“研學+”?

科技研學旅遊目的地主要是通過VR、AR、3D/4D等高科技手段來靜態展示或科技體驗,通過展示與體驗實現科技教育的目的地。研學與科技的融合,可以創造科技研學的基地,通過一些展館、科技園區、實驗室等科技教育目的地的體驗達到研學旅行的目的。其中展館類主要以知識普及類博物館、科技館為主,擁有佔地面積較小,投資金額適中,內容靈活,複製性強等特點;科研類主要依託高科技企業、科研單位的實驗室、生產工廠為載體,複製性差;園區類載體則主要是動物園與植物園,科技含量相對較低,佔地面積較大。


2、“研學旅遊+農業”:農旅研學旅遊目的地

如何打造“研學+”?

科普教育主題的休閒農業,主要以展示農業科學知識(如動物、植物生長過程),農耕歷史文化,生態、環保等自然知識和設計動手生產、體驗活動為主題元素。主要以兒童、青少年學生及對農業知識、科學自然知識感興趣的城市遊客為主要服務對象,兼顧了知識傳播與休閒娛樂雙重功能,是今後休閒農業的發展趨勢。科普教育主題休閒農莊根據其內部景區教育主題不同,一般可分為德育和鄉土教育區、文化藝術展示區、動植物認知展示區、素質拓展區等。主要為城市遊客提供體驗服務和農業知識普及。


3、“研學旅遊+文化”:文化研學旅遊目的地

如何打造“研學+”?

我國曆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各類文化類研學旅遊目的地眾多,每年參加文化類研學旅遊活動的青少年學生數量處於領先地位。其中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類佔據絕大多數。

4、“研學旅遊+拓展”:營地研學旅遊目的地

如何打造“研學+”?

青少年拓展教育是一種戶外體驗式學習,通過室外拓展訓練等活動,達到磨練意志、增強自信、完善人格、團隊協作等教育目的。青少年拓展基地以專業化的戶外拓展營地為主,營地多建立在遠離市中心的自然環境中,營地內除餐廳、宿舍等基本生活設施外,還配備拓展場、競技場等訓練設施,以及醫務室等輔助保障設施。


如何打造“研學+”?


如何打造“研學+”?


如何打造“研學+”?


如何打造“研學+”?


如何打造“研學+”?


如何打造“研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