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眾多周知,黃馬褂是清代的一種特殊官服,明晃晃地令人矚目。

它是清朝輿服制度中官服形制的重要體現,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標誌。

在一些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中,穿黃馬褂者如皇帝親臨,甚至其威力如同免死牌、尚方寶劍,令眾生如神膜拜。

其實,黃馬褂只是清朝統治體系中的榮譽勳章象徵之一,分多種類型和效用,而且其特權很有限。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中華服飾眾多,為何馬褂在清代受寵?

服飾,既是政治、經濟發展的體現,也是社會文化、時代精神風貌的體現。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滿語叫"鄂多赫"。盛行於清代。

它因穿著便於騎馬而得名。也被稱為 "短褂" 或 "馬墩子"。在清初多為軍人穿著。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馬褂鑲沿在清代行服制度中已有。

《清會典》中規定:八旗之四鑲旗副都統的行褂,鑲黃旗、鑲白旗、和鑲藍旗用紅緣,鑲紅旗用白緣。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火器營官皆如之。火器營兵行褂,用藍而鑲白緣。健銳營前鋒參領行褂,用明黃而鑲藍緣。健銳營兵行褂,用藍而鑲明黃緣。

相傳乾隆年間,軍機大臣傅恆喜歡穿著馬褂領兵打仗,在徵金川時得勝而歸。故稱"得勝褂"。

後來,因為它穿著輕便,逐漸在貴族、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常服。只是男女款式有所不同。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綢繡繡球花綿馬褂--皇后便服。明黃用色,繁複的絛邊鑲滾。


至康熙、雍正年間,馬褂擴展到社會上,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類型,士庶都可穿著。

於是,馬褂成為帶有滿族特色、社會大眾認知度高的常服。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這就為黃馬褂成為清朝的一種特殊官服,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


人世間萬紫千紅,為什麼獨尊黃色?

中國古代崇尚黃色,黃色常常被看作君權的象徵。

其一,這源於古代農耕民族的"敬土"思想。

按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黃色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對應為“土”,它位居天地宇宙的中央方位,因而黃色為尊。

其二,中原政權王朝認為,自己就是處於"中央"的國家,也即“中土”,即象徵色為黃色。

其三,古代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說法,是說龍在田野中交戰時,流的血是黃色的。而君主以龍為象徵。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呂氏春秋》雲:“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於是,黃色就具有"正統"、"尊崇"的地位,成為皇帝獨佔專用的標誌色,神聖不可侵犯。

例如周代以黃鉞為天子權力的象徵,後來黃龍袍成為皇帝的標誌性服飾。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而馬褂,從軍人服裝演變為社會常服,它的流行色在清代也有變遷:

清初多為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色,後來推崇深絳色(又稱"福色");到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色、淺灰色。

社會流行的馬褂,加上帶有皇帝御賜的專用色彩,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統治思想。

於是融合滿、漢族文化內涵的“黃馬褂”應運而生。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哪些人有資格穿黃馬褂?

黃馬褂是皇帝賞賜的一種衣服。

其實,自古皇帝除了賞賜常規的官爵、金錢等之外,給寵信的臣下御賜物品很常見。

例如給武將弓矢,給文臣賜文玩字畫,給大臣的妻室賜綾羅綢緞、服飾等,以表親近、恩寵。

但黃馬褂表示一種特殊的榮寵,有資格穿的官員很少。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根據清朝的規定,只有四類人可以穿著黃馬褂:

第一類,行職褂子。

皇帝出行時的貼身近臣、侍衛,穿著黃馬褂以壯行色。

清代昭槤的《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記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 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這種黃馬褂也稱"黃褶"。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製成(一般冬天穿綢緞,夏天穿紗),沒有花紋和彩袖。

"明黃"就是淡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王公貴族或宮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隻能用杏黃色(即紅黃色)。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貼身近臣、侍衛的官帽後戴孔雀翎,還要佩刀(最靠近皇帝者不許佩刀)。

《清會典事例• 侍衛處•儀制》中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這類黃馬褂是一種特殊工作服。

它是因職務關係而穿的,也叫“職任馬褂”,滿洲話為“禿山褂子”。

如果職任解除,不做御前侍衛或內大臣,就不能再穿。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第二類,行圍褂子。

這種黃馬褂是皇帝狩獵校射時賞賜的。

清代有尚武的傳統,皇帝一般有每年秋季狩獵的習慣。咸豐帝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今河北省承德市北)打獵20天,進行"行圍"。

打獵期間,往往會校射(射箭比賽),隨從的官吏參加。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或者向皇帝獻獵物者,都可得到賞賜黃馬褂。

這種黃馬褂只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算是一種特殊場合的工作服。

它既便於騎馬,也代表一種榮譽。在其它場合無故穿上,屬於犯禁,會被治罪。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第三類,武功褂子。

這種黃馬褂主要用獎賞有功的高級武將。這種獎賞軍功的意義,類似於現代軍隊高級將領軍裝胸前的勳章。

有時也賜給統兵的文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都獲此殊榮。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這是一般所說的"賜穿黃馬褂",在所有類型黃馬褂中最具含金量的。

這種賞賜方式在清初並不盛行,至少在道光帝以前很少見。

蔣良騏《東華錄》裡記載,嘉慶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諭時,所列賞功的方式還沒提到黃馬褂。

依《清史列傳》記載,到鎮壓太平天國期間,很多作戰有功的將領都得到了賜穿黃馬褂的賞賜。

有時為皇帝辦事得其歡心,亦可賜穿。例如乾隆時的寵臣和珅,先後獲賜二十多件黃馬褂。可見乾隆帝對和珅的寵愛。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第四類,特使褂子。

賞賜給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所穿。也算是一種特殊工作服。

當皇上特賜某官員黃馬褂的詔令被宣讀後,受賜者則騎馬繞紫禁城一週。這種威武、莊嚴的儀式,在咸豐年間最盛行。

1895年,李鴻章做為清廷特使,到日本進行馬關條約談判。

返回驛館時,被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行刺,李鴻章臉部中槍,血染黃馬褂。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在意識迷糊中,他不忘叮囑隨從:將自己身穿的黃馬褂換下來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跡。囑咐完後長嘆一聲“此血可以報國矣”。

此時此刻,做為清廷特使,身穿黃馬褂代表國家,而血染黃馬褂則有了“血薦軒轅”的意味。

黃馬褂的特殊意義

在清代,黃馬褂是光榮和神聖之物。被賞賜黃馬褂,說明已進入了最高統治者的視線、腦海裡。

特殊的政治功能決定了黃馬褂在清代服飾中的特殊地位 。

由於黃馬褂的等級、功用、穿著場合不盡相同,因而它們在形式上也略有區別。

“行職褂子”、“行圍褂子”的紐絆為黑色,也即與馬褂有雜色,也利於區分。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而“武功褂子”的紐絆為黃色,與馬褂同色,以表明更尊貴一些。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畢竟“武功褂子”不是賜穿的工作服,而是靠浴血奮戰獲得的榮譽。

官員得到賜穿黃馬褂,不能隨便穿,一般是高高供奉在家裡,就象供奉祖宗一樣。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逢重大典禮、宴慶時,才可穿上黃馬褂出席。

如果黃馬褂出現了破損,屬於藐視皇權的大罪。

若犯大錯,則會被剝奪穿黃馬褂的資格。例如李鴻章因甲午戰爭失敗,光緒帝就給了他“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的處分。

但一些賜穿黃馬褂的朝廷重臣可以破例常穿。如和珅、李鴻章等人。

不過,受賜黃馬褂的官員可以複製一件比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用。這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一級,方便行事。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例如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康熙帝賜給韋小寶一件黃馬褂,並且在外派他公幹的聖旨中寫明御賜穿皇馬褂,以利於見官辦事。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顯赫一時的重臣年羹堯被貶為城門守門人。

知縣羞辱他時,年羹堯從包裹裡翻出了黃馬褂,如同從錦囊裡使出了神器,增加了威力值。於是知縣立刻下跪磕頭。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其實,黃馬褂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更不能窩在隨身的包裹裡,而且犯了大錯的年羹堯應會被剝奪穿黃馬褂的資格 。

即使知縣跪拜,對象也應是代表皇權的黃馬褂,而非已經落勢潦倒的年羹堯。

黃馬褂是清朝統治者的眾多獎品之一,所享特權有限。

在民間傳說中,黃馬褂擁有很大的特權,不僅是護身符,甚至其威力如同免死牌、尚方寶劍。

其實,黃馬褂並沒有具體的權威,它與官階、品級並無直接關聯。

一品大員、平民百姓都可被皇帝賜穿黃馬褂,只要皇帝樂意。

它僅僅是一種榮譽的象徵,炫耀的資本。

周星馳主演的《九品芝麻官》中,常威穿有乾爹李蓮英給的御賜黃馬褂,周星馳飾演的包龍星束手無策。他老孃帶來了尚方寶劍,卻讓常威嚇了一跳。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可見黃馬褂只是一件僅有威望值的服飾裝備,當然比不上攻擊力強的大殺器--尚方寶劍。

再如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共獲賜二十多件黃馬褂,但後來依然被嘉慶皇帝賜死、抄家。

可見黃馬褂並不具備“免死金牌”的特權。

事實上,最具含金量的"賜穿黃馬褂"很少有較低官階者獲得,因而往往不是孤立的獎品,常常是做為賞賜官階、爵位的附加獎賞。

也只有組合賞賜,才有更大的榮譽和實際權力。

在御賜黃馬褂之前,清朝統治者籠絡武將的工具,往往是: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

其中"賞戴花翎"是一項含金量很高、也很難得的獎賞,它與爵位、官階、權力地位直接關聯。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中高階官員以孔雀翎為冠飾,稱為“花翎”,上面有"眼"(即羽毛上眼狀的花紋),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

文武百官絕大多數終其一生,只能戴單眼花翎。

也有功勳卓著的大臣被賞戴花翎。但是乾隆年間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僅有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只有二十餘人。

顯然,相比更高貴的頂戴花翎,黃馬褂遜色多了。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因而,賜穿黃馬褂只是清朝統治者的眾多名目的獎品之一,享有的特權很有限。最好是它能與其它獎賞組合,則榮譽等級、威望值加倍。

例如重臣李鴻章,被賞賜佩戴三眼花翎、賞穿黃馬褂,特准在紫禁城騎馬等,幾乎擁有清朝大臣能得到的所有榮譽性賞賜,享有很大的特權。

但是自道光帝后期開始,清廷對榮譽性賞賜的對象範圍漸大。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他還是花翎、黃馬褂、碩勇巴圖魯、記名總兵呢。” 連一個虛銜的記名總兵也擁有賞賜“套餐”。

清末,這類賞賜更加普遍、氾濫。例如慈禧曾賞賜為她開火車的司機一件黃馬褂。

可見,黃馬褂做為時代的特殊產物,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沒落。

這也象徵著封建等級思想的最後一抹殘陽。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