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学视角,浅析“白天鹅”到《黑天鹅》的完美蜕变


以心理学视角,浅析“白天鹅”到《黑天鹅》的完美蜕变

PART1 压抑的攻击性,会化身为“恶魔”。

有很多的束缚,想要挣脱是不容易的。

一方面是来自外力的覆盖,好比打着为你好的没有节制的爱,趁机迷乱我们尚不成熟的心智,以抢占我们的精神小屋,看似在被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是捧在手心里的宝,其实早已变身提线木偶被操控制着,无自由可言。

就如电影《黑天鹅》中妮娜的母亲,从前也是芭蕾舞演员,为了生养妮娜放弃了事业,于是寄希望于女儿,想让她继续着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除了照顾女儿的日常起居,她还要干涉和管束女人儿的行为,好让她一心只扑在芭蕾上,不被任何以外的杂念所影响,妮娜既是她的全部,也是被关在漂亮城堡里的公主。

而另一方面呢,则来源于自身的包裹,就像“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它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摇头晃尾时,越是汹涌地吐、越是无比振奋时,丝吐完了,生命却归于暗淡。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作茧自缚”的道理,想要去突围,但好像还没有准备好去承受“破茧成蝶”的撕裂和痛苦,进而缺乏胆量放不开,但又好像变化就意味着是在背叛过去,反倒自我怀疑深感自责。

以心理学视角,浅析“白天鹅”到《黑天鹅》的完美蜕变

电影剧照

就如妮娜,有着曼妙而完美的舞姿,但她只适合演绎单纯无辜的白天鹅,因为这是她给自己的一贯定位,是生活里的样子。

但黑天鹅的邪恶与妖媚,对她来说却是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人性角落,是没有涉及过的人性侧面,可为了能演好一人分饰两角,成为新一任的天鹅皇后,她需要在白纸上滴上大片的墨迹,就这样,她在极度渴求又毫无突破的拉锯战中,走向了人格分裂。

因为母亲,她不曾溜出门去见识一个多彩而生动的真实世界,因为自己,她没有经历28岁该有的人生体验,她过分的美好形象就像张爱玲笔下“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是冷的,是僵硬的,是苍白无力的。

其实,妮娜又何尝不是我们中的某些人,甚至是我们自己,拉紧绳索不惜用力把自己捆绑在狭小的空间里,虽然能确保绝对的安全,却也绝对地困顿其中,没有生命活力。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一个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时,自然就会有攻击性。也就是说,它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如果剔除了它,人就会变得虚假、死气沉沉。

好比导演托马斯对妮娜的训斥,“我从来没有看过你真情流露”,换句话说,愤怒了就喊出来,悲伤了就哭出来,欢喜了就雀跃,热爱了就追求,而不是成为一板一眼的妮娜,不让能量的触角伸展生命的张力。

世界本复杂,混合着善恶与美丑,人性也是如此,若只顾做优雅的白天鹅,却打压暗处的黑天鹅,殊不知,当抑制不住时,就会如火山喷发,会造成恶魔出没般的破坏力,将自己带去无法想象的绝境。

以心理学视角,浅析“白天鹅”到《黑天鹅》的完美蜕变

电影剧照

PART2 一边克制,一边分裂。

有“洪荒少女”之称的傅园慧,除了她的获奖记录和可爱表情被大家喜闻乐道,还有她满身的抓痕,曾一度被认为是在作秀博眼球,可傅爸爸却透露,她会在每次比赛前抓伤自己,伤口遇水很疼,而她最怕疼,这样的刺激能让自己游得更快一些,但实在令人心疼。

虽然可以爆发潜能,虽然效果会很明显,可毕竟是在伤害自己,因为要超越,所以便不顾一切,这种想冲破临界点的奋力一搏,多少带有致命的危险性。

就像影片中的妮娜,空降到芭蕾舞团的莉莉,虽然表演动作上比不过她,但她能轻松驾驭黑天鹅的角色,虽然性情松散放荡,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呈现出妮娜所不具备的野性力量,于是她在对抗巨大的竞争压力时,体内的某种能量开始蠢蠢欲动。

起初是隧道里的女人,突然变成了一个更为妖艳身穿黑衣的自己,然后是背后的抓痕,经常隐隐作痛,后来又开始流血,甚至拔出黑色的羽毛,而镜中的自己,变得鬼魅,有着一双血色的眼睛。

荣格说,某个意象的出现可能象征着人格中的某个侧面,而这些诡异的画面无疑在挖掘妮娜潜藏意识深处的阴暗面,是与乖孩子相悖的性情,是她被视为“坏”的部分,是曾经被母亲和自己压制的恶浊与不堪。

以心理学视角,浅析“白天鹅”到《黑天鹅》的完美蜕变

电影剧照

殊不知,幻觉的屡屡得逞,是一直以来高强度高浓度的施压,反弹后的结果,就像猛力拉紧的皮筋,会打出一条通红的印子,会痛苦难耐,会不安的令人抓狂。

为了暂且逃避低压的情绪,不顾母亲的说教,妮娜去了酒吧,任性的撒了一把野;回到家又一反常态用木棍抵住不曾上锁的门,阻止母亲随意闯入;因为莉莉被导演选为她的替补演员,她生气地把房间里所有的毛绒玩具一股脑扔进了垃圾箱。

可以看出,妮娜此时的另一种人性面正在跃跃欲试,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它寻找爆发的出口,虽然她并不自知,虽然这让她感到一些莫名的恐惧,但她的内心已经在为彻底的觉醒而酝酿着。

毕淑敏说,分裂的实质常常是不能自我接受,而妮娜显露的肆意妄为,预示着她越来越靠近生活的本来面目,那最为本真的样貌,到后来深陷幻觉而刺伤自己,流淌的鲜血透过皮肤浸染了圣洁的白色羽毛,也是在把割裂出去的暗面整合进来。

她成功了,却也没了性命。不得不说,她为了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不惜失去理智生活在扭曲的幻想里,她用一种极致的偏狂,燃尽过去的自己以便获得重生,“我感受到了,完美。”这一刻,虽以死亡谢幕,但她心满意足。

以心理学视角,浅析“白天鹅”到《黑天鹅》的完美蜕变

电影剧照

PART3 没有人真正爱她,也就没有人给她“去毒化”。

其实,妮娜的悲剧是有转机的,她的黑天鹅也可以是妩媚而温存的,而这需要心理咨询中的“去毒化”功能,来减轻和化解当事者的攻击性。

也就是说,用抱持的态度去理解和接纳抛来的黑色能量,帮助当事者转化成柔和的力量,如涓涓暖流去温热她,而不是让她自生自灭,被蚀心镂骨的戾气反噬。

可不论是妮娜的母亲还是举荐她的导演,都不是能给予她真正的爱与支持之人。

他们虽是最亲近的人,却都在拨弄妮娜脆弱的神经,一个是无止境的“我有权关心你,必须知道你的一切”,一个是“完美不是控制出来的,它包含放手,才能让自己惊艳四座”,看似很有道理,可到关键时刻都选择抛弃她。

如果女儿能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争取当天鹅皇后就成了母亲所期待的荣耀,可如果女儿变得没有以前乖顺了,做了出格的事情,明天即便登台演出,她也可一通电话就绞杀了女儿的机遇。妮娜仅仅是母亲的个人创作,可以成形也可以打碎。

至于托马斯,他以男性魅力在挑逗着妮娜,让她得以迸发强烈的情欲,让她不断地丰富被深深掩埋的感知,可当他没有如愿看到妮娜的进步时,会毫不留情地让莉莉演黑天鹅。他是妮娜的救星,却也将她拽入地狱。

可以说,他们都看好妮娜,却也是最冷漠的旁观者,在她目光所及之处,没有爱她可依赖的人,只有自私自利的剥削者,想要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唯有死亡才能让她安息,抚慰她的灵魂。

以心理学视角,浅析“白天鹅”到《黑天鹅》的完美蜕变

电影剧照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过,健康的心智,是你可以好,也可以坏,你可以展开你的任何一种人性。

换言之,人性没有单一选项,它不像天秤给了这边重量,那边就会失衡,而是像随意转动的骰子,能灵活的翻转某一面,而其他的面也不会消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磨难,每个人能承载的压力与负面情绪是有限的,如果没能以恰当的渠道抒发出来,势必会影响精神状态,加重心理负担。

所以,适时舒展生命的张力,以应对不同的境况和遭遇,不仅能守住基本的信心不被击垮,也能有勇气和动力直面真实,但我们要知道,改变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确保用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去修炼一个强韧的自我,才能理智地跨越接踵而来的人生考验。

如果妮娜没有急于脱颖而出,或许她体内的洪荒之力不会这么迅疾地吞没她,如果莉莉没有成为她的潜在对手,或许她能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帮助她蜕变,如果妮娜没有被坐轮椅的前辈贝丝吓到,或许她不会这么害怕有可能自己是下一个璀璨却又短暂的烟花。

但是没有如果,但是她极致的壮烈反而能刺痛当下身处幽禁的某些人,甚至是我们自己,生活本是泥沙俱下,时而鲜花铺路,时而荆棘丛生,唯有武装起一颗有力而强大的内核,便无惧外面的雪雨风霜。

愿我们都能痛快而真实地活过。

以心理学视角,浅析“白天鹅”到《黑天鹅》的完美蜕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