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爛泥扶不上牆,那麼真實歷史上胤礽是個什麼樣的人?

宋安之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心胸狹窄,昏招百出的太子胤礽,當胤礽被廢的時候很多人甚至覺得大快人心,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胤礽又是怎麼樣的存在呢?

可以肯定的是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在康熙之後對於胤礽的評價很難站在完全客觀的角度。

出身高貴,隱現帝王之象

胤礽的母親是康熙原配,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孃家更是滿清的開國功勳,在生育胤礽的時候赫舍里氏因難產而死,出於對皇后的深切感情以及對嫡子的期盼,胤礽剛滿一歲康熙便為其舉行了冊封大典。

幼時的胤礽也有不凡表現,據記載胤礽曾出過天花,這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但是胤礽奇蹟般的痊癒,這點和幼時的康熙頗為相似,胤礽也隱有帝王之象。

自幼接受帝王教育,胤礽絕非泛泛之輩

胤礽自幼頗受恩寵,由於早定儲君之名所以胤礽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為帝王,據記載胤礽十歲出頭便能熟讀四書五經,太子的師傅也都是飽學鴻儒之士,胤礽也不負期望,少年時節就才能出眾,書法、字畫、騎射皆精。

太子被廢的真實原因

胤礽做了近四十年的太子,儲君和坐朝之君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激化,胤礽的結局在歷史上已經有前車之鑑,漢武帝太子劉據當了三十多年太子,最終還是被構陷而死,胤礽和劉據有著很多的相似處。

在父親的陰影下胤礽的一點小錯誤就會被無限放大,同時胤礽也成為了兄弟們奪嫡路上的障礙,成為眾矢之的,更關鍵的是康熙心中胤礽一定會盼著自己早日升天,自己好繼承皇位,康熙曾嚴厲斥責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所以在我看來歷史上真實的胤礽絕非泛泛之輩,雍正登基後胤礽曾上書雍正以表忠心,併為自己的後代及家人換來了平安富貴,起碼是雍正一朝的安寧,所以說自幼接受帝王教育的胤礽在我看來絕不可能是那種心胸狹隘、昏招迭出的蠢人。


一點點歷史


我們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有看到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康熙廢儲。裡面的胤礽是一個“爛泥巴扶不上牆”的太子,那麼真實的歷史上,胤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真的像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不堪嗎?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不到兩歲康熙就把他立為了太子,可見康熙對這個兒子有多疼愛。

康熙也是手把手的去用心栽培他,希望他能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所以對他也寄予了很高的厚望。

他們父子倆在早期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胤礽的表現也很讓康熙滿意,史書有記載:說他天資聰明,熟讀四書五經。(太子胤礽與鄭春華)

而康熙對他的評價是:胤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而行事乖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看康熙的這段評價,對胤礽各方面的表現也算是挺滿意,就是對他的品行有點不滿,所以給了他一個差評。所以歷史上的胤礽,其實並沒有電視上那樣的不堪。

電視劇裡的胤礽被描述的太糟糕了,貪財好色,極度沒有政治頭腦,這些都太誇大了。畢竟作為在宮裡長大的孩子,自幼失去了母親的疼愛,父親又是一個有道明君,怎麼可能行事會如此荒唐?

不過康熙太早立他為太子,把他置於權利的漩渦之中:上有康熙的期望,下有覬覦他太子之位的兄弟,中間還有一群大臣們都對他阿諛奉承、吹捧他。(《雍正王朝》康熙帝)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想想也是挺可憐的,所以康熙真是害了小小年紀的他啊。 康熙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而子胤礽可是前後當了36之久的儲君,皇帝與儲君=兩個權力中心=矛盾組合。

康熙在後面也越來越不信任他,兩個人的間隙也越來越深,再加上胤礽的品德確實不佳,這也是康熙廢除他的根本原因。


搞史人


在《雍正王朝》中,為了突出胤禛的個人能力,過於“醜化“了胤礽。一代英主康熙精心培養四十餘年的接班人。如果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僅是對胤礽的輕視,也是對康熙的侮辱。綜合各方面因素的考量。胤礽都是合格的太子。唯一錯誤就是康熙太長壽。


清史對胤礽的描寫已經淡化。而朝鮮實錄對胤礽的記錄卻依然存在,而且評價頗高。應該說,早年的康熙對胤礽十分愛護。精心栽培,康熙自己沒有享受過父愛。所以給予胤礽極大的感情。可謂是父愛滿滿,也是個人的情感寄託。而在康熙的栽培下。胤礽也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水平和能力,朝鮮使臣在給朝鮮國王的報告裡,對於胤礽有極高的讚譽。而胤礽後來的變“壞“也是康熙給慣出來的。

自古焉有四十年太子乎?無論胤礽是否說過這句話。但這絕對是胤礽內心深處的真實寫照。換成誰,都得“瘋“。誰也等不起。老爹啊,你太能活了。康熙一廢太子,出現“九子奪嫡”這樣的局面絕不是康熙帝所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不得不復立太子胤礽(權宜之計)當出現廢黜太子這樣的重大政冶事件時,即意味著康熙帝一生政冶佈局的徹底失敗。



胤礽一歲被立為太子,36歲被廢。原因就是胤礽等不急了,就算他等得,他麾下那些利益集團也等不得。胤礽再低調,再內斂,也必將聚集一些朝臣宗室。不結黨也得結了。畢竟還有數十個弟弟虎視眈眈。而皇權和儲君的地位是天然矛盾的。太子過於精明會被認為是覬覦皇帝之位。而過於平庸則被認為是沒有能力。左右為難。胤礽大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逼瘋的,“帳殿夜警“不過是康熙的一個藉口。


而胤礽被廢而復立,也就徹底破罐子破摔。父子相疑就是常態了,但康熙對胤礽還是很有感情的,只是圈禁而已。臨終時大概也應該有話告訴雍正,不得加害胤礽,所以胤礽得以善終。康熙最終也對這個兒子徹底地失望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當時剛滿週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皇太子,康熙對胤礽十分的疼愛,而且也對他寄予很高的厚望,從小對他就用心栽培。當然胤礽也沒有辜負康熙對他的期望,聰明好學、文武雙全。據史料記載,胤礽年少時並不昏庸,他是康熙帝手把手教大的,11歲能通滿漢蒙三語,少年時也是文武雙全,在阿哥中也是傑出的。不要只是看電視就得出他昏庸的結論。在這胤礽剛剛懂事的時候,這就開始親自傳授功課,這還不算招攬一大批的大儒當老師。這學問也教,做人處事也教。加上這胤礽也聰明,沒多久這滿文漢文玩的溜溜的,而且那拉大弓放大箭的本事也不錯。

轉臉康熙一瞅,人還長的不錯,待人接物和善還彬彬有禮,康熙高興,這就常常的把這娃帶在身邊,傳授帝王之術。

咱說了天下當爹的他都一個德性,愛孩子那是真真的愛。就因為這個愛字,康熙可就犯了錯,這錯可就直接導致了這胤礽的跋扈和冷血。

咋錯了呢?俺給大傢伙說道說道這事。

話說這康熙打開頭先給胤礽選老師,先選了三位,一曰湯斌,二曰耿介,三曰達哈塔。

開頭這三人挺高興,畢竟是太子的師傅,也就是以後皇帝的師傅,您這叫康莊大道平步青雲啊。

可這三人沒想到的是,他們上崗第一天,康熙為了給胤礽傳授帝王之道,這就當著胤礽的面給這三人來了一個下馬威。

說是你們三既然要當太子的老師,那麼讓俺這當爹的烤烤你們(這是真真的烤啊,整個就是燒烤)。

考就考吧,但這康熙也不知道是要顯擺嘚瑟自己的學問,還是要給這三難堪,除了那達哈塔出的題正常一點(畢竟都是滿人留了點面子),另外倆漢人勁挑些冷門生僻的詩詞典故來考。

好傢伙倆人都答不上來,這還當老師呢?丟人!這倆老師大臉蛋子被打的啪啪響。

這那是考驗啊,這叫立威。明著暗著告訴胤礽,這幫子傢伙雖然掛這老師的頭銜,其實也就是給他們爺倆提供服務的服務人員,說道底這都是皇家的奴才,不用給他們面子。

得,這前頭咱不就說了嗎,這胤礽聰明著呢?他根本就不把這些個老師放在眼裡,回頭就給這些個老師立規矩,每天上課的時候,這老師先要先蹲在案頭下邊給學生跪下磕頭,三拜九叩的,美其名曰這叫行君臣之禮。

上課的時候,您這老師要開口說話傳授知識。

“哎!等會!先趴下,跪地上!這叫嘛?這叫回奏?說吧!”胤礽指著老師的鼻子說。

得,老師跪地上講課。

講完了,您這太子要背,是吧!

“爺們背文章,那有你站的分?坐著更不行了?這天下你還能比太子大?接著跪!”

得,胤礽搖頭晃腦的背書,當老師的還的跪著。當胤礽把書背好了,您這老師才能爬起來。

這叫嘛?這叫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不是!

好吧!就這麼折騰下來,那個老師能受得了,這可都是一把年紀的主。你就瞅吧,課堂上胤礽穿著得體,雖然是大夏天,那是有模有樣的。回頭瞅那些個老師,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

康熙瞅著自己的大小子那叫個開心,把老師們當做反襯大加讚賞胤礽,把個胤礽開心的不要不要的,其結果就是變本加厲的對待這三大腦殼的老師。

得,第三天大早上的,那叫耿介的老頭突然就昏倒了,摔地上迷糊了。這事報給康熙,康熙大罵老師。

“俺把太子託付給你們,你們這是幹啥,那麼大個人不知道啥時候坐,啥時候站啊!秀逗了吧!朝堂上俺瞅著那些個大臣年紀大了都賞個坐,你咋不和俺說?”

得,一傢伙就把太子給撇的乾乾淨淨,罪過全是這三人的。

接著他又補了一句:“太子還小,沒俺的話,他能自己個做主嗎?”

這耿介實在是熬不住了,這就說自己生病了,要退休,就為這事有人彈劾他撒謊生病,但最後康熙沒拿他怎麼樣,到是準了他的摺子。

這好來胤礽的老師那是換了一波又一波,沒人能撐多久。

這其中最倒黴的就是一個叫徐元夢的滿人,這人本來是個讀書人,可按照康熙的理解只要是滿人,他就必須會騎射。

得,這徐元夢連弓都拉不開,康熙怒了,當著一堆皇子罵,徐元夢就不該是個旗人。這徐元夢脖子也硬,當時就回敬了兩句。

康熙更加的憤怒了,當時就叫人把這貨按地上打,那打的血刺啦胡的,這還不算康熙直接把這貨的家給抄了,就抄出五百兩銀子,還要發配徐元夢的父母到寧古塔去玩。

這徐元夢一下子就哭了,跪到地上乞求康熙原諒。這事到了晚上的時候,康熙感覺他這事做的有點過了,回頭把白天給徐元夢的處罰免了,父母也不用去寧古塔了,但第二天必須給太子上課。

好吧,他這事是當著太子和皇子的面發生的,所以皇子們也不把這貨放在眼裡,時不時的欺負欺負徐元夢那是常有的事,這徐元夢哭的心思都有,太子胤礽根本就不把這事當回事。

不過後來這徐元夢抓住外放的機會就離開了京城,一傢伙就活到了乾隆年間,這歲數達到了八十六,就這歲數,那年月也是少有的。

大傢伙瞅瞅,就這麼教育,能教育出個仁愛的皇帝?快拉到吧,跋扈和冷血就是他的代名詞,這就是一個被寵壞的娃。

後來康熙懟噶爾丹的時候病重,來瞅康熙的胤礽看到康熙的模樣,不愁反而高興。

這一傢伙就讓康熙感覺這大小子算是白養活了。

當年皇十八子重病,這胤礽一點反應都沒有。為這事康熙還罵了胤礽:“他是你弟弟,不是奴才!”

胤礽倒好,不道歉還頂嘴,康熙直接就怒了,但得忍著,畢竟是自己手把手教出來的兒子。結果沒多久這胤礽大晚上不睡覺偷偷的瞅康熙的行宮,這行為一下子就讓康熙警覺起來,這傢伙不會是要殺他吧,於是轉過臉來,一腳就把胤礽從太子的位置上給踹了下來。

可太子的位子一空,一幫子兒子就發瘋了,紛紛的挑起戰旗向著太子的位置發起了衝鋒。

這傢伙把個康熙嚇壞了,所以沒得法子把這胤礽又提出來當擋箭牌。

可這胤礽還不好好表現,比以前更加的跋扈,更加的變本加厲。

沒得法子這擋箭牌使喚多了,對康熙的威脅更大,得,又把這胤礽給踢出了局,一傢伙就幽禁起來了,徹徹底底的被康熙拋棄了,到死都沒有剪除這禁閉。

  等到胤礽長大以後,做了許多讓康熙很生氣的事情,康熙確實很疼胤礽,但是一直任由他這樣下去註定沒有好結果,最後康熙下詔廢除胤礽太子之位。

  胤礽被廢除太子三年後,康熙的氣也消了,此時太子之位一直空著,而宮中的皇子們因此也不安分。康熙考慮了許久,最後還是決定恢復立胤礽為太子。這一次胤礽在朝中結成太子黨派,徹底惹怒了康熙,因此康熙第二次下令廢除太子,最後胤礽死在囚禁所裡。











愛尚劇樂部成哥


胤礽在歷史上前期是個文武全才的繼承人,後期就變成暴虐無道。

1.前期太子文武全才,孝順慈愛

太子胤礽從小聰明伶俐,勤學好問,學習認真,從無懈怠,史載"自初讀至終篇,目不傍視,正襟端坐,口誦手披。"對學習的四書五經,太子胤礽讀過幾遍既能背誦,但是他依然按照父皇的要求每篇都背120遍方止。十三歲的胤礽就能為滿漢大臣講學,深得眾人讚譽。書讀的好,書法造詣也很高,無論漢字還是滿文,官員們都稱讚不已。

太子不僅文才出眾,武功也十分優異。胤礽嫻騎、擅射,能左右開弓。在五歲時隨父出獵,五發五中,射中一鹿、四兔;這麼幼小的年紀,這麼好的箭法,令人稱奇。

太子不僅文武全才,還尊敬老師,孝敬長輩。

按照禮制,給太子講課的老師要跪著講,胤礽不忍看到年紀大的老師跪著,特許就座,而且關心老師們的身體,尊師重教。

2.後期。

尤其是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是不是第二次會被廢黜,如同一把尖刀時時刻刻懸在太子心上。在皇帝的打壓和監視下,在各個阿哥黨的陷害、圍攻下,太子脾氣越來越暴躁,任意鞭撻諸王和群臣,還廣羅美女、豢養面首,以前溫文爾雅、仁慈孝順的胤礽不見了,變得乖戾暴躁,四周早已樹敵無數。

3.原因

原因有兩個,每個都與康熙有關:

A. 君位和儲位的矛盾。康熙本人不希望擁護太子的人太多。

B.康熙委任成年的阿哥們去各部歷練,擔任主管,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阿哥黨。對太子威脅很大,可以說康熙一手造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

太子本身也有問題,從很小就被周圍人裹挾,比如才幾歲的時候,索額圖就以太子黨領袖自居,想早點把太子扶上去。


陳健4396


《雍正王朝》對廢太子胤礽做了一定的醜化,真實歷史中的胤礽沒有那麼不堪,但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作為嫡長子(長子早夭,其實他是嫡次子),康熙對他是十分喜愛的,為此不惜打破滿人不立儲君的傳統,把年僅兩歲的他立為太子,並昭告天下。

康熙十七年,胤礽出了一次天花,愛子心切的康熙不理朝政,親自陪侍左右,直到痊癒。

可以說,早年父子的感情是十分融洽的。

胤礽的表現也不錯,史書記載他天資聰明,熟讀四書五經。年長些,康熙出巡,他坐鎮京師處理政務,十分得體,康熙也是十分滿意。

他給太子的硃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敦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

父子關係的轉折點在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下旨,處死了太子膳房人花喇、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頭等人。可見雙方已經產生裂痕,康熙用這種方式來對太子發出警告。

雙方正式決裂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大阿哥帶頭髮難,把太子的很多行為向康熙稟奏,其實許多事情子虛烏有,但康熙卻深信不疑,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在其期間,另外發生的兩件事情,加劇了父子關係的矛盾。

一件事情就是康熙十分寵愛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老來得子的康熙對這個兒子十分喜歡,而作為儲君的太子卻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讓他十分心寒。

第二件事情就是心虛的太子夜晚到康熙帳篷外偷聽被發現,康熙認為太子有謀逆嫌疑。

平心而論,這幾件事情都是人之常情,太子監國,不可避免的要分走皇帝部分權威,但權力自帶的自私屬性決定了縱然是親生兒子,也不能染指半點,父子之間矛盾的爆發就不奇怪了。

至於後兩件事情,也不能怪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太子已經三十四歲,和一個七歲的同父異母弟弟有什麼感情,縱然悲傷,不過是礙於父親喜好,故作姿態罷了,但康熙卻把這種姿態看的很重。也只能說是太子監國日久,過於傲慢,全然忘記了自己還是儲君。

至於帳篷外偷聽,就連《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也覺得這事不夠大,索性編造成太子與康熙妃子偷情,大大加重了太子的罪惡。

當年,康熙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僅僅過了不足一年,康熙就後悔了。

廢掉一個覬覦皇位的太子,迎來了一群野心勃勃的阿哥,大阿哥和八阿哥為了爭奪大位,爭的頭破血流,尤其是八阿哥,擁躉眾多,比之太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此期間,康熙屢屢夢見孝莊皇后和赫舍裡皇后,疑神疑鬼心生疑竇,於是自打耳光,又復立太子。

但大悲大喜的太子心理上已經趨於崩潰,他先是一反常態,行為瘋癲,復立後又處心積慮計劃逼父親退位,一勞永逸。

無可奈何的康熙在五十一年再次廢掉了太子。

《雍正王朝》對這段歷史的交代總體偏差不大,只在部分情節做了誇張,並加入了很多演義情節,增強了故事性。

胤礽的悲劇可以看做是極權社會儲君命運的一個縮影。作為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之一,他沒有能力處理好自身權責與皇帝權威之間的關係,而身邊的人也沒有給他良好的建議,以至於他一錯再錯,最終失去了康熙的信任。這點倒是與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有幾分類似。

而清朝對皇子的培養制度也對胤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漢人王朝雖然有立儲君的傳統,但儲君一旦確立,其他皇子便很少有機會參與到政事中來,從根本上斷絕他們爭位的野心(此處不絕對),但滿人卻推崇兄弟同心(這可能是源於關外時期家族制的做法),看似合理,實則給了其他皇子奪位的機會。

上有多疑的皇帝, 下有野心勃勃挖牆腳的一幫兄弟,儲君的位子實在不好做,稍微行差踏錯,便是萬丈深淵。

康熙和後來的皇帝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雍正以後不再立儲,雍正更是創造性的發明了秘密立儲這一看似古怪實則有效的方式。避免了類似問題的出現。



日慕鄉關


真實歷史上的胤礽絕對沒有電視劇中那麼不堪

不可否認,《雍正王朝》是一部製作優良的電視劇,但是該劇只是歷史題材電視劇,改編自二月河同名長篇小說,並非100%忠於史實的,也不是歷史正劇。其中很多橋段和人物性格都是虛構的,跟真實的歷史有很大差距。

太子胤礽是《雍正王朝》中最具爭議性的兩個人物之一,另一個則是該劇主角雍正本人。雍正在劇中的形象塑造地太過於“偉光正”,而太子胤礽在劇中的樣子則是過於不堪。

《雍正王朝》將胤礽塑造成了一個貪圖利益,枉顧民生,任性狂妄,圖謀不軌的人,甚至在劇中他竟然與皇帝妃嬪私通。當然,這些情節都是假的。

清朝歷史上一共出現過兩個太子,一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另一個就是康熙的嫡長子胤礽,不過這二位太子最終都沒能繼位。

褚英作為努爾哈赤的長子,作戰勇猛,深得努爾哈赤器重,曾早早的將他立為汗位繼承人。但褚英脾氣暴虐,對下屬十分的嚴酷,因此得罪了諸大臣和兄弟,最後被努爾哈赤給殺了。相比之下,胤礽的結局稍好點,至少康熙沒有殺他。

(愛新覺羅·胤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長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裡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篤,她在生育胤礽時遭遇難產去世,康熙對此大為悲慟。

康熙出於對赫舍裡的思念,在胤礽剛滿週歲時就將他立為皇太子。當然作為嫡長子,按照漢人的傳統胤礽當太子也是無可爭議的。

胤礽這個人還是非常聰明的,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愛,父子倆人的關係也是特別好。而且胤礽從小就被立為儲君,不出意外的話他就是日後大清帝國的皇帝,康熙對他的栽培也是非常用心,極為地疼愛他。

在胤礽五歲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個時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務,全心全意的陪在兒子身邊,直至胤礽大病痊癒。平心而論,康熙對胤礽的父愛超過了其他皇子總和,而胤礽的表現也確實很好,滿文漢文、弓馬騎射都不錯,並且經常代替父皇參加祭天的活動,代理朝政也是井然有序,頗得康熙滿意。

不過可能是從小嬌生慣養,胤礽在康熙面前確實有些任性,他跟康熙感情出現裂痕是在1690年康熙出征準噶爾期間。當時康熙身體不適,而前來探望的胤礽卻面無表情,毫無關切之意,這讓康熙大為傷心。此事讓康熙銘記在心,始終難以釋懷,直到他十多年後第一次廢除胤礽時還提及此事。不過這時胤礽僅僅只有16歲,估計就是青春期叛逆,但沒想到康熙卻十分地在意。

後來康熙諸子漸漸長大,康熙於1698年首次冊封皇子爵位,並安培皇子們參政。滿人最初是沒有貴嫡貴長的傳統的,從努爾哈赤開始,後面的皇太極和福臨都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對於太子也沒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參政之後,諸皇子的明爭暗鬥已經悄然拉開。

1708年康熙巡行關外,太子隨御駕同行。期間早有奪嫡之心的皇長子胤禔向康熙誣告太子的種種劣跡,希望能像當年扳倒褚英那樣扳倒胤礽。

康熙對於大阿哥的彙報非常憤怒,也沒有去調查其中真偽就遷怒於太子。而就在此時,正在隨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見狀十分擔心,但太子對此又是無動於衷。

太子的表現讓康熙不滿至極,康熙心中大概是想:“十多年前我生病之時你面無表情,我當你是年幼無知,不與你計較。如今你都34歲了,面對病重的兄弟竟然還是無動於衷,實在是太冷血了。”於是康熙大為斥責胤礽。

不過面對康熙的斥責胤扔寸步不讓,反而頂撞康熙,鬧的父子關係更加不和,康熙於是下令起駕回京。可就在回京的途中,康熙發現胤礽在夜間窺伺御帳,康熙認為胤礽有弒君之心,於是返京後在暢春園把胤礽廢除了,這是胤礽首次被廢除。

胤礽被廢除後,諸皇子立即掀起了奪位大戰,其中以皇八子胤禩呼聲最高,得到了群臣的推薦。不過胤禩最後並沒有如願榮登太子之位,反而是招致康熙的反感。康熙在事後慢慢地冷靜下來,並在不久之後重新復立胤礽為太子。

胤礽在被複立之後與康熙的關係開始漸漸回暖,而康熙也顧及往日父子感情,對以前之事絕口不提了。但好景不長,胤礽在經歷了一次冷宮之後性情大變,不僅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的網絡黨羽,大有逼宮之意。這讓康熙對他徹底失去了希望,最後又一次將他廢除,此後再也沒有立過太子。

(晚年的康熙)

縱觀胤礽的一生,雖然有種種的失誤和任性,但是在治國上還是很有建樹的。在康熙外出之時他曾多次監國,工作乾的挺不錯,絕對不是《康熙王朝》中的紈絝子弟形象。試想,他可是太子啊,以後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他對錢應該是最沒興趣的,怎們可能如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去佔國庫的便宜。

太子之位大家都想去做,可一旦當上太子,就不願意在這個位子上坐太久,總想著再往前進一步。胤礽一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估計是當煩了,這才引爆了他與康熙之間的一些列矛盾,最後落得個幽禁而終的下場。


千佛山車神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有好下場嗎?沒有,一個被漢武帝逼死了,有人告太子劉據謀反,漢武帝信了;一個被朱元璋的高壓氣場累死了。這兩位帝王都是明君,都很強勢,太子在位的時間很長,劉據和朱標去世時都才37歲,都不得善終。康熙的太子也是這樣,不得善終,被康熙廢了又立,立了又廢,最終被關至死。



太子的位子是不好做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一人一死,他就可以當皇帝。所以位子很尷尬,被皇帝信任又提防,如果太子兄弟多,還要防兄弟們從中作祟,打暗槍。太子太努力吧,父皇擔心他結黨營私,搶班奪權。太子不努力吧,父皇又擔心他將來不能子承父業,不能替祖宗守好江山,這樣一來太子位可能坐不穩。



當太子難,在強勢的父皇手下當太子更難。康熙的太子是康熙皇帝和原配皇后赫舍裡的嫡子,赫舍裡是順治皇帝託孤大臣索尼的孫女,兩家原本不是近親,血緣遠,加上赫舍裡出身名門,家教很好,基因不錯,太子胤礽基因是沒問題的。康熙皇帝很喜歡他,在他週歲時就將他立為太子。胤礽自小聰明伶利,幼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都深得康熙皇帝喜愛,成年後也還可以,到後來太子的弟弟們長大了,是非就多了,眾口鑠金,人多嘴雜。



太子胤礽在兄弟們咄咄逼人的情況下,沒能穩住陣腳,亂了方寸,經常出漏洞,逐漸引起康熙皇帝不滿。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被廢除太子位,理由是一些牽強附會的理由,說白了就是幾十年來,康熙在兒子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太子的失望,眾多小事累積起來,爆發了。在康熙眼裡,太子胤礽行為粗俗,不孝敬父親,不友愛兄弟,日積月累,終於被廢。



康熙皇帝在這件事上一開始以為深思熟慮,但不久就後悔了,半年後復立胤礽為太子,說明康熙皇帝處理這件事的草率,被廢過的太子有何威信呢?三年後,康熙皇帝以太子胤礽陰謀逼宮為由,再次將胤礽廢掉,從此不得翻身,直到四弟雍正即位第三年去世。胤礽的悲劇是封建皇權專制政體的常見悲劇,不是胤礽無能,才德淺薄,而是在風口浪尖上呆的時間太久,加上有十幾個兄弟虎視眈眈,明槍暗箭,幾十年下來,不出事才怪。



康熙皇帝當年就是沒明白太子的難處甚至是無辜,相反,康熙皇帝也不知不覺和其他皇子走到了一起,厭惡太子。這是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之重大失誤,最終造成九子奪嫡,太子諸兄弟內訌,把一個天賦很高的太子逼瘋了。康熙皇帝要是忍一忍,多和太子一條心,斷絕其他皇子的非分之想,解除太子的擔憂,這才是長久之道。


坐看東南了


說實話,胤礽在康熙諸子之中的確才具一般,論學識不如三阿哥胤祉,論實心用事不如四阿哥胤禛,論聲望更比不上八阿哥胤禩,論孝順比不上十三阿哥胤祥,論才幹不如十四阿哥胤禵。作為皇儲來說,與眾兄弟相比的確差之遠矣。

作為孝莊皇太后親自指定的太子,胤礽從小便受到康熙帝的精心栽培,他言談舉止、文學書法都頗為不俗,不到十歲就跟隨康熙帝到處巡幸,學習如何處理政務。為了培養他太子的威信,甚至給他制定了儲君的一切儀仗,眾人見到胤礽都要行二跪六叩的首禮。康熙三次親征葛爾丹,都是把他留在京城主持大局,可謂是信任有加。可是就在胤礽做了三十三年太子之後,康熙突然宣佈廢除其太子位,朝野震驚。半年之後,又重新將其立為儲君,但是好景不長,四年後再度被廢。



康熙對臣下說過,儲君必備的三個條件。一要忠於皇帝,不可結黨營私。二要勇於任事,將來可以為政清明。三要孝悌為懷,敬老愛幼。

從實際情況看來,三個條件胤礽幾乎不符合一個。

  • 從忠於皇帝來看。從人類社會進入“家天下”以後,立儲便成了歷朝歷代的頭等大事,那麼自然在皇儲身邊會形成小團體。而胤礽也難以免俗,以索額圖為主的大臣們圖謀胤礽早日登基,康熙帝在自己皇位和生命在受嚴重威脅之下迫不得已處死索額圖,同時提醒胤礽,讓他勿輕舉妄動。但就在康熙四十七年從木蘭圍場返回京城途中,胤礽每天在康熙大帳周圍活動,甚至從縫隙處窺視父親的舉動,這讓康熙帝很不安,認為太子要為索額圖報仇,於是在四十七年九月,突然宣佈了廢除太子的決定。


  • 從勇於任事來看。儘管康熙三次親征葛爾丹期間,胤礽留守北京處理政務也算四平八穩,但主要是由索額圖等人處理的,的確沒有亮點。在處理揚州鹽案、戶部追繳欠款還有賑災大案中的表現,實在是差了胤禛太多。而且他貪財好色,貪圖享受,性格暴虐且還驕縱狂妄,一生氣便毆打下屬,甚至大臣。處理政務大臣不得有所違背,動則罰跪,甚至上書房大臣都難逃其毒手,連康熙帝聽後也認為這“非人君之道”,對於聖明天子的康熙來說,這些表現皆不是一個好的繼承人所表現的。



  • 從孝悌來看。康熙是出了名的“以孝治天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他所尊崇的倫理道德,他自己對孝莊皇太后的孝順之情,也寄希望於胤礽對他。哪知在第三次徵葛爾丹期間康熙帝重病,胤礽不僅不顧其病情好壞,反而慶幸父親得了不治之症,還為自己大肆置辦天子儀仗,冕冠龍袍,因此康熙認為他“絕無忠愛君父之念”。木蘭秋狩期間,皇十八子病重,而作為兄長的胤礽的冷漠讓康熙大為惱怒,對待兄弟況且如此無情,哪能成為仁君?將來一旦登基,其他兄弟下場豈不是更慘?


除了能力不足取,更多的是胤礽的人品欠佳。

從小被立為儲君的胤礽狂妄自大、唯我是從、奢靡縱慾,八旗子弟的惡習,他無一不備。他甚至隨父親出巡時,把蒙古進貢給父親的珍貴馬匹私自據為己有。性情暴躁,毫不剋制,曾當著皇帝的面把官員推入水中,毆打連平郡王納爾素,貝勒海善等。這樣恃寵而驕,暴虐不仁哪是明君之相,顯然是禍國殃民暴虐之君。


太子這樣的雖然跟他自己天性有關,但是更深刻的原因則是三十多年的儲君所扭曲而導致的。

在康熙看來,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最終是要讓胤礽去治理,所以不得不對他進行非同一般的強化教育,經常讓各部院的奏章送往太子處,“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急要事著諸大臣會議定,啟奏皇太子”,不僅僅是要學習聽政,更重要的是他安排的學習漢文、滿文、騎射、經史子集,書法繪畫等,“雖元旦佳節封印之期,亦不少輟”。

同為皇子,他在勤學苦讀,他人卻在遊戲玩耍。他隨駕出巡受顛簸行路之苦,他的兄弟們在各自府中恣意享樂。這樣巨大的反差,引起胤礽的強烈不滿,於是才會幹出皇帝親征期間他在京城尋歡作樂的事情。


長達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也是胤礽倍受煎熬的三十多年,他沒有天真的同年,沒有歡樂的少年,也沒有充滿生機的青年,他唯一擁有的就是太子的身份。這個身份規定他必須事事循規蹈矩,但這個身份又逼迫著他不斷無意冒犯皇權,他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誠惶誠恐,如履薄冰。

他想父皇之所想,急父皇之所急,言談舉止都要與父皇一致。他的生命是康熙生命的延續,他的儲權也是康熙皇權的延伸,那麼他必然不會有自己的思想、不會有自己的好惡、甚至不敢走自己的喜怒哀樂,精神已經被太子之位禁錮,一旦太子之位受到威脅,那麼反噬終將會更嚴重,胤礽在最後的瘋狂足以說明了一切。


結語:胤礽是否爛泥,能不能扶不上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康熙讓他上不上這個牆。所有一切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皇權,他在廢太子諭中說道:“國家惟有一主”已經說明了一切。


望風瑟瑟


各個版本的電視劇中,大多數塑造的太子胤礽的形象並不太好,貪婪,懦弱,無能和愚笨。但在實際歷史上,胤礽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

咱們通過各方面的歷史記載還原一下胤礽的實際形象。

一、血統高貴

胤礽的母親是康熙的結髮妻子皇后赫舍里氏。名門世家,位份十分尊貴。她是索尼的孫女,她父親任領侍衛內大臣,叔叔是當朝大學士索額圖。

康熙與赫舍里氏婚後曾經生過一個兒子,但不幸夭折。皇后體質虛弱,一年後再次懷孕,後來產下胤礽。生產當日,赫舍裡皇后卻因難產而死。

兩人雖是政治姻緣,但康熙對赫舍裡皇后還是相當寵愛的,而胤礽是皇后留在世上唯一的骨血,是兩人少年夫妻真摯感情的結晶。所以,康熙對胤礽是萬般寵愛。早早就立為儲君。

二、少年英才

對於胤礽的培養,康熙是下了苦心,選擇名師大儒,精心栽培。胤礽六歲拜師入學,先後有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大儒名士擔任老師。

胤礽也不負期望,少年時節就文武兼備,滿漢皆通,才能出眾,書法、字畫、騎射皆精。

三、刻苦學習

胤礽的態度端正,學習刻苦,讀書認真。少年時節就能從容應對儒學經典考察,並能有自己的獨到觀點。

四、謙遜溫和

胤礽對老師十分尊重,謙虛求教,溫和體諒。

五、善於理政

【留皇太子辦理朝事,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清實錄》

康熙本人對太子胤礽也是評價很好的。

【皇太子允礽,久踐青宮,夙標譽望,克殫誠孝,篤守恪恭。……累月以來,朕因諸事憤鬱,心神耗損。允礽朝夕侍朕左右,憂形於色,藥餌必親、寢膳必視,惟誠惟謹,歷久不渝,令德益昭……】

之所以演義中胤礽爛泥扶不上牆,一者成王敗寇,後世之君怎容前朝太子。再者所有的配角都是給主角加分增長光環的。所以肯定要有個巨大的反差來凸顯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