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美女”,从上海到柏林的爱情往事

“英雄美女”,从上海到柏林的爱情往事

民国时期,有一段“英雄美女”的恋情从上海黄浦江边开始,经过三年多的爱情漫跑,至德国柏林易北河畔结婚,从此携手以后的岁月。这个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黄琪翔和上海名媛郭秀仪。

“英雄美女”,从上海到柏林的爱情往事

1898年,黄琪翔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曾任该校分队长。1922年,到广东跟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在东征、南征诸役中,屡建功勋,在北伐中与独立团团长叶挺并肩战斗,直捣武昌,战功显赫,1927年4月,29岁的黄琪翔已任第四军军长。

1931 年秋,黄琪翔在朋友曹鎏的上海聚会上认识了年方20的郭秀仪。郭秀仪祖籍广东香山,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大家庭,系出名门,祖母是中国最早、最大的买办、上海招商局第一任督办,有“近代中国茶王”之称徐润的胞妹。

郭秀仪的父亲郭侣庭在徐润的关照下做起了茶叶生意,虽然规模不大,但家境还算富裕。郭母生育了三男五女8个子女,不幸三男二女先后夭折,郭秀仪排行第七,看着整天以泪洗面的母亲,发誓说:“您不要过于悲伤,哥哥弟弟去世了,您就当我是男孩子吧,我会孝敬您的。”从此她就要求自己要像男孩子一样。

郭秀仪15岁就读上海文艺女学期间,女扮男装出演话剧《少奶奶的扇子》男主角,引起社会反响,上海流行《妇女生活》、《图画时报》《中国摄影学会画报》等刊物等均刊登过她的玉照。郭秀仪聪明伶俐、成绩优秀,是学校的高材生。《图画时报》1929年12月22日头版刊登了8位上海淑女,郭秀仪身穿男式西装,独自伫立在草坪上,格外显眼。郭秀仪是上海公认的美女,融传统与时尚于一体,响当当《良友》画报封面也用了郭秀仪照片。

“英雄美女”,从上海到柏林的爱情往事

时任上海苏浙皖区统税局江苏省烟酒分局的局长曹鎏先生,与郭家为世交,认郭秀仪为干女儿,并推荐进了统税局工作。这在当时是个很令人羡慕的好工作,接触的人非富即贵,天生丽质的郭秀仪身边的追求者很多。郭秀仪没有沉醉在小资情调中,而是担当社会和国家责任,从发表《从健美到俭美》中,可以窥见她忧国忧民的思想。

郭秀仪对黄琪翔的初次印象还算不错,觉得这位年轻的中将军长,气宇轩昂,并非凶神恶煞般的武夫形象。“民国四大美男子”有多个版本,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汪精卫、顾维钧、梅兰芳、黄琪翔。黄琪翔表面冷静,和郭秀仪并没有怎么说话,但几天后就向曹鎏表白自己对郭秀仪已是一见钟情,并且从索得电话和地址后,就以军人的果敢,向郭秀仪发起了“猛攻”。这的确让情窦初开的郭秀仪未曾料想,又措手不及。

郭秀仪最初未敢轻言答应黄琪翔的追求,先是说“我是终身不嫁,以陪伴母亲的”,但又同意交往。郭秀仪在与黄琪翔交往时,总是拉着自己最亲近的小姐妹作伴,不给黄琪翔与自己独处的机会。虽然多个“电灯泡”,但黄琪翔还是不放过每一次约会。

郭秀仪感到黄琪翔为人光明磊落、风度翩翩,渐渐坠入爱河,但心存顾虑。一是自己曾立誓不嫁,孝敬母亲。二是黄琪翔在老家有个童养媳,还在上海曾与一女姓同居,并分别育有一子。三是黄琪翔是“反蒋派”,可能会连累全家。郭秀仪最终还是冲破了这些障碍,不畏艰险,与黄琪翔悄悄谈起恋爱。这让许多亲友都感到惊羡。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犯上海。上海人民义愤填膺,掀起了抗日热潮。郭秀仪积极参加捐款运动,母亲在这乱世之中溘然离世。1933年11月,黄琪翔与李济深等人发动并领导了“福建事变”,主张反蒋、联共、抗日,因而被国民政府通缉,辗转流亡德国,从柏林给郭秀仪发来求婚信。

“英雄美女”,从上海到柏林的爱情往事

母亲过世已有段时间,郭秀仪的思亲之痛逐渐平静。父亲及家人对此婚事已不再反对。郭秀仪同意了求婚,于1934 年7 月,登上“康德罗素”邮轮前往德国。“康德罗素”邮轮非常有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邮船之一。在这十多天的航程中,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郭秀仪光彩照人,在邮轮举办的选美活动中被评选为“康德罗素小姐”。

黄琪翔专程从柏林赶到意大利威尼斯港等候。相别半年后相见,两人格外开心。郭秀仪开心得就像只飞出了樊笼的快乐小鸟,坐在小船上,依偎在心上人的怀里,听着意大利人唱情歌。两人在威尼斯住了大约一周的时间。黄琪翔对我说:“我的爱情和事业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黄琪翔与郭秀仪在柏林举行了简单然而隆重的婚礼。“简单”是因为黄琪翔租赁的阁楼地方不大,设施简单,条件有限;“隆重”是因为前来贺喜的人很多,有因“福建事变”流亡国外的“临委会”连瑞琦、谢树英等人,还有很多中国留学生,特别是留学生领袖、共产党人朱江户、许德瑗。朱、许等人“留德学生抗日联合会”的领导人。

“英雄美女”,从上海到柏林的爱情往事

黄、郭两人共结连理的喜讯,轰动了国内政军界,成为一时美谈,世人誉之为“英雄美女”的天作之合。从此,郭秀仪不仅成为黄琪翔的贤内助,更是与他并肩而战的亲密战友。郭秀仪不但学会了德语,还学会了开车、射击。

有次,黄琪翔正在主持召开“中国流德学生抗日联合会”,被突然到来的纳粹警察逮捕。郭秀仪得知后,立即联同留德学生和进步人士一起赶到中国驻德大使馆,提出强烈抗议,最终迫使大使馆通知警方释放黄琪翔等人。

黄琪翔与德国留学生们的关系密切,以便为今后的中国革命输送骨干力量,黄琪翔没有放弃反蒋活动,在邓演达被害后成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前身“临委会”,简称“解委会”)的第二任领导人,但这不影响他与蒋介石亲信陈诚的联系。

黄琪翔在德国的开销不小,生活已是到了拮据的程度,可是他还是从自己的生活经费中挤出三千元,让郭秀仪汇给香港的同事,以表达对同志们的关心、信任和支持。

1936年10月,陈诚受命于蒋介石,言辞切切,态度诚恳地邀请黄琪翔回国参加抗日。黄、郭夫妇二人回国后投身抗日。黄琪翔参与指挥上海“八·一三”抗战,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郭秀仪一直作为丈夫的亲密战友,转战于抗日前线。

“英雄美女”,从上海到柏林的爱情往事

黄琪翔并非蒋介石的嫡系,他主张和平、民主、团结,多次公开表示反对内战,受到当局者的排挤,后来终于脱离了国民党的掌控,在香港宣布起义,并应邀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建国后,黄琪翔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法案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秘书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郭秀仪则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后来拜师齐白石成为关门弟子。

文革期间,黄琪翔曾被错划成“右派”,在身心上惨遭迫害,郭秀仪则鼓励他坚强地活下去,夫妻二人患难与共、不离不弃。1970年12月,黄琪翔病逝北京。文革结束后,郭秀仪致信邓小平,要求推翻反右、文革期间加强给黄琪翔的各种不实之词,为黄琪翔彻底平反,不久之后,中央有关部门恢复了黄在反右前的待遇,农工中央发文为黄琪翔彻底平反。郭秀仪继续着丈夫未尽的事业,重登政治舞台,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等要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奋斗不息。2006年11月,96岁的郭秀仪因病于北京逝世。(关注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