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吳用為何會弔死宋江墓前?

wucf72


鄆城小吏宋江,落第秀才吳用,他們兩個梁山招安的最大推動者,亦是梁山悲劇的罪魁禍首。生前沆瀣一氣,死後生死相隨,倒也符合二人的關係。

吳用自殺追隨宋江,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心理上的失落。

雖然說兄弟們先前的日子不夠正派,但是他們都認為在梁山泊的日子是一生最快活的,吳用是第一批進入梁山的“元老級”人物,相比較那些從半路才入夥的弟兄,他對梁山泊抱有更加深刻的情愫。

也正是出於對梁山未來發展的考慮,他才開始輔佐宋江開始了招安活動。不過等到招安真正實現了以後,他卻發現弟兄們都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這樣東西就是在梁山的自由歲月。招安是他和宋江等人一手促成的,可誰知是這樣的結果?害了兄弟,也害了自己。

隨著身邊弟兄的一個個離去,吳用心中的孤寂感是非常強的,再加上他最敬重的宋江也被朝廷害死,他在心理上已經不再能接受獨活。所以選擇自殺也是正常的事情。

第二、自殺反而死的比較“體面”。

按照招安之前的約定,朝廷是要給梁山眾人委派官職的,不過在朝廷利用他們剿滅叛匪以後,這些草莽之人也沒有了利用的價值,朝廷也計劃著對他們挨個動刀子了。

吳用作為梁山上的智商擔當,他對朝廷真正的意圖已經看的非常透徹,他們把梁山眾人著急到朝廷之中,實際上是加大對每位好漢的掌控力度,然後再用各種手段逐個除掉。

按照當年的排位順序來看,盧俊義和宋江死後就該輪到自己的,所以他自己已經非常清楚難逃一死,與其最後被他人害死,還不如主動跟隨哥哥而去,如此一來還能落下一個重情義的形象,相比較於其他人的死法來看,他這種選擇也相對“體面”一些。

第三、替宋江找回點“面子”。

宋江作為梁山上的頭號人物,弟兄們基本都會聽從他的命令,這種信任雖然值得欣慰,但是被信任之人也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宋江帶領眾兄弟進行招安,很大程度就是想完美的卸下身上的責任,即可以給自己謀得爵位,也可以將這份信任回報給跟隨他的兄弟們。

這個想法雖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超出了宋江的掌控,靠著“打雞血”的行為讓弟兄們完成了朝廷派給的既定任務,又“順利”的接受了朝廷的封賞,整個過程完全按照預先的“劇本”發展,但是等到封賞結束以後,朝廷湧動出的殺機卻讓宋江充滿“無力感”。

隨著朝廷的徹底翻臉,宋江在眾兄弟心中的威信也蕩然無存,這麼多人都跟著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任何人都會有點意見。吳用在這時候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自殺在宋江墳前也就意味著站在了宋江這一邊,意思就是告訴眾人招安一事是大家都同意的,朝廷翻臉本就跟“領導”無關,大家還是要支持宋江。

綜上所述,吳用自盡充滿著無奈的意味,既然已經確定了自己活不下去,所以他只想在死亡到來之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也沒有辱沒他“第一智囊”的稱號。


白話歷史君


吳用和花榮吊死在蓼兒窪,這個結局是宋江安排好的,這條不歸路,也是這個“智多星”自己的選擇。

他原本是個屢試不第的秀才,他心中其實有著科舉入仕,鑽進統治階層的夢想的。

只是屢試不第,無奈之下只得教書為生。 他是個不安份的人,總想著要做點大事業。雖然武功平平,但腦子還算好使,人稱“智多星”。

吳用:


其實他和諸葛亮、劉伯溫相比差得遠了,也就是耍點小聰明,使點小手段,後來在梁山並沒有看出他有多高的指揮藝術和本領。

說起來是“梁山好漢”,可吳用在山上,一肚子陰謀鬼計,好事幹過,壞事也沒少幹,屬於典型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剛上梁山時,王倫不肯收留。

他敏銳的發現了王倫與林沖的矛盾,幾番言語下來,使得林沖火併王倫,晁蓋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了梁山。山上實力不足,為了拉盧俊義上山,他化裝老道,在人家家裡題反詩,害得盧俊義家破人亡。

為賺朱仝上山,唆使李逵砍死小衙內,把一個幼童的生命當作要挾朱仝的籌碼。這種絕戶計,吳用使出來得心應手,毫無悔疚,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是個不甘平凡的人,他和宋江一樣,終極夢想還是投到朝廷懷抱,所以當他遇到了知音宋江,立即臭味相投,背叛了晁蓋。


在梁山招安的一系列神操作中,他獻計獻策,不貴餘力,終於成功的搞垮了晁蓋當年創下的事業。 沒想到,梁山的利用價值被榨乾了,朝廷搞秋後算賬了。

隨著兄弟們死的死,散的散,連最親愛的知音宋江哥哥都被朝廷害死了,吳用心中的淒涼向何人說? 他知道自己不像呼延灼這樣的人,在朝廷有關係網,知道朝廷最恨的是盜匪,尤其是自己這樣有文化的盜匪,自古主疑臣死,自己的路走到頭了。

宋江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很有意思的給他託夢,夢中並不是給他指出一條生路,而是指出了一條死路。 就像在宋江墳前,花榮說的:“我等在梁山泊時,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赦罪招安。


朝廷既已生疑,必然來尋風流罪過,倘若被奸謀所施,誤受刑戮,悔之晚矣”。 宋老大挺夠意思,怕吳用和花榮麻煩,連上吊的地點都選好了,道具也準備好了,兩棵歪脖樹,都不用麻煩兄弟們自己費力了。

罷罷罷,梁山沒有了,兄弟們也沒有了,哥哥也去了,自己也沒有前路了,不如隨哥哥去了吧! 不知道吳用把頭鑽進繩子的那一刻,有沒有後悔,我是清晰的看到,有兩滴淚,從他的眼角滑下來。


剛日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吳用的高明之處。

在36正將中,宋江、盧俊義、吳用是官職、軍銜最高的三個。他的職務是武勝軍承宣使,正六品。

現在宋江被朝廷毒死,盧俊義被暗算死的不明不白,那麼吳用就危在旦夕。

吳用和其他那些軍人不同,那是個智囊人物。

朝廷其實不怕武人,最怕的就是吳用這樣的人。

所以別人可能不死,但吳用必死無疑。

同時,吳用是軍師,整個梁山所有的事他都一清二楚,是宋江的左膀右臂。

吳用知道整個梁山的很多秘密,也具有相當的號召力。花榮去召集舊部,恐怕沒幾個人願意繼續作廢,但吳用地位很高,跟著他的人會很多。

朝廷必然要殺掉他滅口,同時不讓吳用有機會能夠繼續召集人馬反叛。

如果吳用不自殺,朝廷遲早也會要他的命,說不定捏造什麼罪名,讓他慘死。

吳用和其他人不同,他沒有親戚和家眷,橫豎死了也無牽無掛。

既然如此,不如求個好死,而且朝廷一定會宣傳吳用是講義氣跟隨宋江一起死的,留下個好名聲。

說白了,吳用不得不死,他選擇了一個自己好好死的結局,也算不錯了。


薩沙


吳用吊死宋江墓前這個問題,愚以為應該這樣看——

一、從梁山好漢起義這樣一個大事件的發展來看,這叫:“絢爛至極,復歸平靜”,符合自然規律,看似悲壯,卻是最好的結局。

二、從梁山眾好漢的天機使命來看,這叫“功行圓滿,眾星歸位”。大哥天魁星宋江託夢感召,天機星豈有不從。

三、從吳用個人命運來看,所有事情業已完成,再留下來已是正應了他的名字——“吳用”,這叫“瓜熟蒂落,實至名歸。”就算勉強留下來,兄弟們都不在了朝廷能給他什麼好果子吃嗎?與狼共舞不如見好就收。這是明智之舉。也只有這樣才符合智多星的個性特點。

多有讀者常喜歡拿吳用和諸葛亮等歷史上的智囊人物比高比低,對吳用百般挑剔,愚以為大可不必。吳用就是吳用,諸葛就是諸葛,時勢造英雄,上天會按照需要讓他們各有其該有的亮點和亮度。諸葛亮好比月亮,那個時代就需要這樣的大智者,智多星就是一顆星星,✨亮度夠用就好,太亮了反會奪去宋江天魁星的頭彩,或者會讓宋江的招安幻滅,或者會讓大宋的江山易主,那樣歷史都會改寫,《水滸》就不是水滸了。我們用平常心對待他就好。

一家之言,一孔之見,不喜,勿噴,謝謝!



四為堂主人



個人認為,解讀水滸人物,最大的難題,就是他們的結局問題。因為結局關係到整個人物的發展邏輯。當我們對人物缺少正確理解的時候,我們自然就不懂,作者為何如此設定人物的結局。

現在很多人經常提一個詞——“人設”。

在欣賞小說的角度來說,人設,這個詞無疑是讓人反感,或者說,毫無意義的東西。因為這個詞,表現出人物的形象和行為,都被限制在某種圈子裡。換種方式來說,人設,就表示作者創作出來的人物,僅僅是一座好看的,卻無生氣的雕像。甚至連雕像都不如。

小說人物的發展,必須符合邏輯。而“人設”這種行為,則是強行設計某種形象,而不顧忌基本邏輯。咱們別忘了,小說不是網絡遊戲。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人物,可以人設。用來做幫襯和背景。但是,對於主要人物,若是抱著這種態度來寫。那麼寫出來的小說,結局就是扔垃圾堆裡。看都不會有人看,更別指望成為名著。



某位作家就曾說過:當他創作出一個人物之後,根本無法把握這個人物的結局。因為,人物必須以符合邏輯的狀態發展。

武松的結局是出家。魯智深的結局是坐化。宋江的結局是毒酒。柴進的結局是無疾而終。花榮的結局是墳前自盡。。。。。據我觀察,大多讀者,對宋江的結局,很容易理解。其次,是柴進,再次,是花榮。而最難以理解的人物結局是——吳用。

吳用為何與花榮,一起在宋江的墳前自盡?

一些評論者,很籠統的把花榮與吳用的行為,歸納為,封建時代的愚忠。可以說,這是一種敷衍的評論。用政治性的愚忠,來評價他們之間的關係,顯然會誤導我們,對宋江與吳用之間真實關係的理解。

封建時代的愚忠行為,是可以隨時隨地出現的行為嗎?是必然行為呢?還是偶然行為?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的時候,堂堂大明帝國有五千萬人口,怎麼沒人愚忠?怎麼沒人陪著一起上吊?

愚忠行為的出現,除了當事人,必須有某種信仰以外,還必須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感情。

當他們對自己的信仰無法放棄的時候;當他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充滿了熱愛的時候;或者,對自己的君主充滿熱愛的時候;才會隨之而死。這時候,因某種歷史時代的限制,我們稱之為——愚忠。

沒有感情,誰會陪著你死?有了感情,也未必陪著一起死。這才是宋江與吳用關係的複雜性所在。

所以,用愚忠,這種政治性詞彙,來評價宋江與吳用的關係,非常的粗糙,非常的不準確。他們之間的關係,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情感關係。並且,包含了各自的人生態度。


機哥聊野史


吳用之所以吊死在宋江墓前有以下原因:

一是宋江忠義雙全,是梁山眾好漢的精神支柱,宋吳兩人都主張招安,在宋江上梁山後,吳用背棄晁蓋主動投靠宋江,宋江也對吳用言聽計從,兩人互為知己。



宋江被朝廷奸臣設計害死,吳用念及宋江以往的情誼,痛不欲生,追隨宋江而去。

二來當時情況是宋江、盧俊義均被奸臣所害,吳用是梁山眾人的軍師,位居第三把交易,是宋盧之外梁山反賊最大的頭目,被朝廷奸臣視為心腹大患,宋江、盧俊義已死,接下來朝廷肯定會對自己下手。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自己捨生取義,以死來換取自己的忠義之名。

不過我卻希望另有真相 : 吳用怕朝廷對自己下手,用金蟬脫殼之計詐死以求生,和花榮一起找了兩具死屍掛在宋江墓前,騙過奸臣,然後去石碣村找小七歸隱山林。


大雅視界


如果能預見自己快死了

是大義凜然的死呢?

還是等朝廷找個機會弄死你呢?

吳用作為梁山的三把手,實際二把手,趙家是絕對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吳用上吊的原因主要是怕死,怕想盧俊義宋江這樣被整死

與其那樣,還不如留個好名聲!為了義而死!

吳用在蓼兒窪哭的很傷心

也許是因為情義,也許是因為後悔,更也許是因為自己未知的未來!

可以說吳用對詔安是絕對後悔了的,雖然如願以償做了官,但是又能怎樣?

大多數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

自古以來反水起義的將領有幾個是安然無恙的?

對於政治家來說,你即使立了再大的功,你也是有前科的!也不會被重用的!

一朝落草,終身為賊!

就像最近弒母的那個12歲男孩兒,我真的不敢想象他的餘生該怎樣度過!


怪獸仙僧



吳用在宋江墓前自縊,屬於無奈中的主動之舉。

自古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何況梁山的眾兄曾扯起大旗造反,與當朝的四大奸臣都有宿怨。高俅,楊戩,都是殿帥府太尉;蔡京,當朝太師;童貫,主管樞密院,都是他們的頂頭上司,給穿個小鞋,或者暗中加害,都是易如反掌。

我們看看回京的十名正將的結果。

戴宗,辭官不做,去了嶽州太廟,陪堂求閒,相當於出家了。

柴進納還官誥,主動引退,回滄州橫海郡為民。

李應藉口風癱,辭官不做。

阮小七,沒有主動引退,結果被尋了以往的過失,剝脫功名,罷為庶民,依舊回老家打漁為生。

關勝,沒有主動引退,酒後從馬上摔下來,蹊蹺摔死了。

盧俊義,被羅織罪名,誣告謀反,皇上召見時,酒食中下了水印,從船中墜水成了河中冤魂。

宋江和李逵,被朝廷送毒酒毒死了。

十名正將只有呼延灼有好結果,但他們和呼延灼沒法比,人呼延灼是功臣之後,開國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屬於根正苗紅,是有免死金牌的,而且他上梁山是不得已而為之,況且與當朝的幾大奸臣都有私交,當年他徵繳梁山就是高俅親自保舉的。

這時形勢已經很明瞭了,朝廷暗害是遲早的事,不如主動自縊,還可以全了忠義之名。

花榮說的直白,“我等在梁山泊時,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赦罪招安。朝廷既已生疑,必然來尋風流罪過,倘若被奸謀所施,誤受刑戮,悔之無疑……”

這是從形勢上說的。從個人感情上講,吳用對宋江,是有一種知遇之恩的感動,是有些真感情的。

當年在晁蓋與宋江之間,吳用雖然跟晁蓋私交更好,可是後來他倒向了宋江。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跟宋江本質上是一類人,他們雖然痛恨朝廷腐敗,但卻讀過聖賢書,並不想當一輩子強盜,極度渴望得到朝廷的認可,渴望獲得一官半職,光宗耀祖,這是讀書人的最高追求。

但是現實中他們很無奈,沒有科舉成功,又沒有高俅等人的際遇,無奈暫居梁山,但心底裡得到朝廷認可的念頭並沒有變,所以吳用也是招安的擁護者,最後落到這個結局,應該也是早有心理準備。

抱負已經實現,大哥已去,人生還有何留戀的?

用吳用自己的話說,“心中想念宋公明恩義難捨,交情難報,正欲就此自縊,魂魄與仁兄同聚一處……”


倉土


其實宋江和盧俊義被害死之後,梁山活著的只有吳用威望最高了,可是他卻跑到宋江墳前吊死了。個人覺得有三個方面原因

1.心裡作用,因為他是智多星,梁山第一第二的人物都已經被奸臣害死了,接下來肯定是他了,與其被壓迫致死,不如自己了斷來的痛快。

2.很有可能是被梁山其他活著的人給逼的。宋江和盧俊義被害死,其他人肯定要給他兩報仇,那肯定要選個領頭人,這個領頭人肯定非吳用莫屬。但是他知道宋江是肯定不想造反的,所以只能以死明志了。

3.還有一種可能,吳用原先是晁蓋的人,但是宋江來了之後,他是第一個也是絕對支持宋江的人,他們的想法高度保持一致。自己又無兒無女,知音走了,他也沒有活著的意義了。




黃山茶農偽文藝


宋江那廝不地道,自己死了還不安生,拉了幾個墊背的。

想當年在梁山,和宋江交好的除了徵方臘戰死的,就只剩下盧俊義、吳用、花榮、李逵。

朝廷封了幾個人的官,各自上任。幾人在任上倒也逍遙,只是不能日日兄弟想聚。

(施耐庵著《水滸》)

四大奸臣懼宋江盧俊義威名,用慢性毒酒代替御酒,宋江喝後腹痛忙把李逵找來騙其喝了毒御酒,之後三人俱歸西,宋江李逵葬於蓼兒窪。

宋江死後陰魂不散,分別託夢給吳用花榮,告其被朝廷所害,現葬於蓼兒窪,希望兄弟們到此一聚。

宋大哥招見,不得不去。吳用於是從任上趕到蓼兒窪。那知陰陽相隔如何得見?宋大哥已死不能復生,只能是我吳學究赴死奔陰曹。

抬眼看去這宋江墳頭正好有兩棵歪脖樹,正是上吊的好地方,看來宋大哥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正沉吟間,忽見花榮也到了,問其故,原來也是宋哥託夢招喚前來相聚。吳用道:”陰陽兩隔,只能我等赴死耶。看看,宋哥把下陰曹路都準備好了,”說罷,指了指兩棵歪脖樹。

花榮會意,“想當年你吳用只是個鄉下的教書先生,而我也只不過是一個副鎮長。咱哥們在梁山多蒙宋哥關照,跟著宋大哥吃香喝辣;你雖坐第三把交椅,實乃事實上的二把手動動嘴皮子,而宋哥給我也沒少走後門,能跟曾經在朝廷任軍分區司令、武裝部隊總教練這些個大佬們平起平坐,如今宋哥招喚,不得不相見。”


二人說罷,不捨地最後四顧這個世界,雙雙吊死於歪脖樹上。

宋江死於朝廷之手只為了成全一個忠字,吳用花榮是自殺的,成就了一個義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