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大全,中國戲曲文化

粵 劇

粵劇又稱大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佛山被稱為粵劇的故鄉。其時佛山多迎神賽會,逢神誕必要上演粵劇,清代有一首竹枝詞描寫了這一盛況:“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年,萬人圍住看瓊花”。

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的十大行當。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鬚功、水髮、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念」是指唸白,即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髮、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粵劇大全,中國戲曲文化

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髮、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

說白

說白可以分為獨白及對白,意思是演員把臺詞唸出來,當中又可以分為押韻及不押韻。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引子白及浪裡白。引子白,又稱打引,是演員出場時候所說的話,說完便拉腔演唱。

武打

粵劇中的武打場面被稱呼為武場。由於武術家雲集在嶺南一帶,流派眾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拳等,其中以詠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較著名,所以在武場中使用的傳統嶺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術、器械對打、高臺功夫、絕技,以近距離對打為主,強調力量。自從薛覺先從京劇引入北派功夫,強調大開大合,以遠距離對打為主,加強了舞臺上的觀賞美感。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也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且有世代相承的藝人、固定的班社組織、同業行會和傳統演出場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