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質量未受到疫情防控影響(人民日報)

消毒物質會影響水質嗎?環境質量會不會受到疫情影響?3月10日,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發佈的環境監測數據顯示,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城市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以及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均未受到疫情防控影響。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表示,根據研判,疫情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影響,總體上來看是局部的、短期的、有限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態勢不會改變。


生態環境質量未受到疫情防控影響(人民日報)


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介紹,生態環境部部署各地加強環境應急監測:一是將飲用水源地環境質量作為重點,組織開展疫情生態環境應急監測;二是在飲用水源地常規監測指標的基礎上,增加餘氯、生物毒性兩項疫情特徵指標;三是優化自動監測網絡的監測模式;四是加強定點醫院汙水排放監督性監測,特別是武漢市,每天對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63家定點醫院運行情況進行檢查監測。


監測數據顯示,空氣質量方面,337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4.5%,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4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9.6%。


地表水水質方面,1817個國家水質自動站預警監測數據顯示,Ⅰ—Ⅲ類水質比例為86.1%,Ⅳ類、Ⅴ類佔比為11.7%,劣Ⅴ類為2.2%。與去年同期相比,Ⅰ—Ⅲ類水質上升8.5個百分點。Ⅳ類、Ⅴ類水質下降5.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下降3.4個百分點。


飲用水源地水質方面,累計對飲用水源地開展了14915次監測,未發現疫情防控影響水質安全的情況。開展了1901次餘氯監測,受疫情防控開展的消殺工作的影響,54次餘氯有檢出,佔比2.8%,餘氯濃度均低於自來水水廠的出水標準(0.3毫克/升)。武漢市累計對19個水源地開展監測48次,水質均達到或者優於Ⅲ類標準。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表示,根據研判,疫情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影響,總體上來看是局部的、短期的、有限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態勢不會改變。


“2019年,9項約束性指標中,有7項已經提前完成,碳排放強度接近完成,但是優良天數比例約束性指標的完成還面臨著較大風險和壓力。”徐必久說,從今年1—2月份環境質量狀況來看,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改善的態勢,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PM2.5濃度同比下降,但部分地區PM2.5濃度出現反彈,臭氧的濃度有較大幅度上升,特別是一些省份,優良天數比例下降,PM2.5和臭氧濃度都有較大反彈。


“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任務,我們既有壓力,同時也有信心、有決心。”徐必久說,“我們會做好統籌、把握好總體平衡,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支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支持服務企業復工復產,同時確保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任務。”


記者:孫秀豔 寇江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