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坑娃”的輔食,你還在給寶寶吃嗎?

眾所周知,寶寶從五六個月開始,就需要添加輔食了。輔食不僅為嬰兒提供了生長必須的營養,還對嬰兒的吞嚥能力發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新手媽媽對如何添加輔食非常迷茫,而老人們總是習慣搬出自己“老一套”育兒經驗,很多根本不適合寶寶吃的輔食,卻被當作寶貝一樣,每天給寶寶吃。


今天,小編特地把6種最常見的“坑娃”輔食,拿出來給大家講一講。


一、補鈣的骨頭湯


熬了N個小時的骨頭湯,像牛奶一樣乳白,被中國人當做“補鈣”神食。


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足夠的鈣質。他們不願意給孩子吃鈣片,總覺得鈣片是藥,而食補才是最佳辦法,骨頭湯就成了滋補聖品。


實際上,骨頭湯中的鈣質並不多,也沒有多大的營養價值。乳白色色的湯裡,除了脂肪和少量的多肽、氨基酸以外,其它營養成分非常少。正因為裡面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嘌呤,所以骨湯頭是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


骨頭雖然含鈣,但並不溶於水,如果按照營養學會推薦媒體鈣攝入量800毫克,換算成骨頭湯的話,大概需要喝幾十升才能補夠。有寶媽說,寶寶多喝魚湯聰明,實際上,喝上幾碗魚湯,都不如吃上幾口魚肉有營養。


六種“坑娃”的輔食,你還在給寶寶吃嗎?


二、補血的紅棗


母乳餵養的寶寶,6個月以後對鐵的需求會很高,如果不正確添加含鐵的輔食,寶寶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一般情況下,輕度的貧血,可以通過合理的輔食來補充,而中度以上的貧血,就需要吃補鐵劑來補充。


有些老人一聽說寶寶貧血,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紅棗,所以就拼命想辦法給寶寶吃紅棗。而關於紅棗補鐵的說法,可能只是出於它外表是紅色的聯想,並沒有醫學和營養學依據。


每100克紅棗的含鐵量,平均只有2毫克,而每100克豬肝的含鐵量,可以達到25毫克以上。輔食中,若拿紅棗來調味,那是沒錯的,但用來補血,那就捉襟見肘了。


含鐵量較高的輔食有,蛋黃、瘦肉、動物肝臟、豆類、深色蔬菜,這些食物的含鐵量都比紅棗要高。


六種“坑娃”的輔食,你還在給寶寶吃嗎?


三、補氣的鹽


經常聽老人說,孩子得吃鹽,不吃鹽身上沒力氣。這種說法顯然無力吐槽,所有的權威輔食指南都建議,一週歲以內的寶寶不需要額外加鹽,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對鹽需求量很低,通過奶和其它食物,完全夠寶寶吸收。


如果額外加鹽的話,很容易造成鈉吸收過多,引起腎臟負擔過重。寶寶身上是否有力氣,一是寶寶個人體質問題,二是餵養方面問題,三是平時能否得到鍛鍊,跟是否吃鹽沒有絲毫關係。


六種“坑娃”的輔食,你還在給寶寶吃嗎?


四、補維生素的果汁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寶寶滿6個月後,可以添加水果泥和蔬菜泥,這些輔食能給寶寶提供充足的維生素,本身是一件好事。


有些家庭仗著自己家有榨汁機,喜歡把甜甜的水果榨成汁,不僅自己愛喝,寶寶也非常愛喝。實際上,把水果和蔬菜榨成汁後,裡面大量的維生素、食物纖維都被破壞,汁液中僅有的就是糖分和水。


如果長期喝果汁,只會讓寶寶拒絕喝白開水,導致肥胖、齲齒的風險。正確的做法是給寶寶吃果泥、和蔬菜泥,而不是喝沒有營養的汁水。


六種“坑娃”的輔食,你還在給寶寶吃嗎?


五、“黃金”米湯


我見過有些寶媽,不給寶寶吃米粉,而是給寶寶喂米湯、稀飯,總覺得米粉沒有營養,而且擔心裡面有添加劑,而自己熬的米湯和稀飯最天然。


實際上,米湯中的主要成分是睡,喝完後很佔寶寶的胃容量,卻沒有太多營養成分。清稀飯更是這樣,與市面上的米粉完全無法比擬。美國一篇報道中提示:米湯中砷含量很高,5歲以前的孩子不能用米湯代替牛奶。


砷主要聚集在大米的外殼,白米就是磨掉外殼的米。一般來說,精米中含量最低,糙米中含量較高,而米糠中的含量能夠超過精米的十倍以上。用大米煮湯後,大部分的砷進入了水腫,導致米湯中“砷濃度”提高。


記住,真正的營養在米中,而不在湯中,別再給寶寶天天喝米湯了。


六種“坑娃”的輔食,你還在給寶寶吃嗎?


六、只喂軟糊狀輔食


添加輔食的規律,是從稀到稠、從少到多、從單一到多樣。剛開始吃輔食,肯定要給寶寶喂軟糊狀食物,這樣寶寶比較好咀嚼消化。但是,長期不往固化食物過度,孩子的咀嚼能力就得不到鍛鍊,到一歲以後很容易出現厭食。


有寶媽擔心,寶寶都沒有幾顆牙齒,怎麼咀嚼呢?實際上,寶寶的牙齒都包裹在牙床裡,足夠堅硬,可以咀嚼很多東西。


各月齡寶寶食物性狀推薦:

5~6個月:稀滑的糊

7~8個月:稠糊和泥蓉

9~11個月:有顆粒的泥蓉狀食物,比如肉泥、菜泥

1歲~1歲半:軟飯、切碎的肉和菜

1歲半~2歲:除不易消化的食物外,和成年人供食


六種“坑娃”的輔食,你還在給寶寶吃嗎?


很多老一輩的人在傳遞思想時都會說一句話:你從小就是這麼喂大的,現在不是好好的嗎?但是,人類的文明本身就在是不斷推翻舊觀念,尋找更合適的生活方式。科學每天都在進步,餵養方式也應該跟著進步,這才是我們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