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南皮石金剛

唐代雕刻的南皮石金剛坐落在南皮縣城北角,共兩尊,每尊由一塊青石雕成,總高2.96米,雕工精緻,造型雄偉,為古石雕藝術珍品,是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這兩尊雕像立在金剛亭內,東西相向而立,身披鎧甲,形如武將,怒目而視。東像雙手合十胸前,兩臂託鐧,西像兩手扶鐧杵地。

石金剛所在的地方,原為興化寺,興化寺為明朝所建。據傳,在建興化寺的時候,從寺前水坑中挖得兩尊石金剛,置於興化寺山門之內,後因兵燹,寺宇倒塌,僅存下石金剛。據縣誌載:“識者以藝術考之,為唐代所造。”1964年南皮縣重修金剛亭,亭三面環水,池岸柳樹成蔭,環境清幽,石金剛置於亭中,以供觀賞。

南皮文保所院內,有一金剛亭。亭內二金剛,青石雕刻,線條細膩,狀貌威武,是有名的石雕精品。 過去南皮城內有一座名冠全縣的著名禪林——興化寺,它坐落在城內東北角,位於現在土產公司家屬院一帶。此寺始建年代不詳,一說為北魏,一說為唐代,尚待進一步考證。重修是在明朝弘治七年(1504)。據說城東唐房裡有個叫湯澄的人樂善好佛,曾遊於興化寺,見敗垣殘壁一片荒涼,遂親自捐資,並向大戶募化,志在重修,數載始成。興化寺規模宏偉壯麗,成為南皮著名寺院。 興化寺以石金剛殿為山門。兩個金剛相向分立於殿之左右,下有石座相連,連座高一丈二尺,圍可合抱,雕刻玲瓏。金剛神色肅穆,身披鎧甲,狀似武將。左者胸前橫鐧,雙手合十,右者雙手扶鐧拄地。每像一隻鼻孔。相傳為唐代所雕刻,建寺之初,從寺前水坑挖得,置於山門之內。 寺內主建築為大慈閣,中曾羅列十八羅漢,正中為千手千眼銅佛,上懸“慈雲永護”匾額,為清代狀元張之萬題撰。左懸“福佑台山”匾,右懸“登臨近日”匾,均未署名,據說是明人手筆。閣內楹聯有二:一為清代道光時期南皮一縣令所題“我只有一片婆心,抱個孩兒與你;汝須行萬般好事,積些功德與他”。二為南皮孝廉張之京題撰:“金剛怒目,菩薩低眉,一鼻孔呼吸相通,證果在三生石上;閣建大悲,寺名興化,千眼中光明普照,法身現百尺樓頭。” 最上層神龕中,有菩薩一尊。上懸光緒十四年九月御制“道達人天”匾。閣前關帝廟,廟中有關羽銅像,綠鏽斑駁,氣象凜然。 清末以來,連年戰亂,以至寺毀閣塌,解放後僅存石金剛兩尊,河北省將其列為省重點文物,1964年於興化寺舊址前建亭保護。 興化寺的巍峨壯麗和旺盛香火,只能從所存的石金剛中去想像了,而南皮石金剛到底什麼時候雕刻?為什麼出自水坑?也留下了千古謎團。

滄州南皮石金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