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雄鹰,从玩具到空中利器,美国无人机发展史

蓝天雄鹰,从玩具到空中利器,美国无人机发展史

随着社会上大疆等一系列无人飞行器公司的快速发展,无人机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去追寻无人机的发展历程时就会发现,在十几年前无人机在军事著作中,还只在脚注中出现,仅仅经过如此短时间的发展,无人机已经成为当今战场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杀敌利器,而在未来无人机必然还会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空中打击的中流砥柱。

蓝天雄鹰,从玩具到空中利器,美国无人机发展史

MQ-1捕食者无人机

无人机的出现

20世纪早期,威尔伯和奥威尔·赖特论证了即使机器比空气重但只要带动力便可飞行,为飞机的发展创造了理论基础。此后载人飞行器快速发展,而受制于远程遥控技术难题的无人飞行器,随即被边缘化,变为只能供人消遣娱乐的小玩具,当时的人无论无何也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玩具,将来会引领战争的变革。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应用,为无人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人机的技术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1914年~1918年诞生了很多新型航空技术,其潜力足以勾勒出未来无人机的发展之路。对于远程无人机来说最重要的是无线电以及发动机的技术发展。一战时期,德尔科公司的查尔斯·凯特琳制造了一个名为"臭虫"的无人飞行器,飞行距离可达60公里,并且还可以回收利用,对于当时的飞行器来说"臭虫"飞行器非常先进,为此查尔斯还得到了当时政府的一笔资金用于继续研发,打算未来将其用于军事,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此项计划也被搁置。

蓝天雄鹰,从玩具到空中利器,美国无人机发展史

RP-1型无人机

无人机的发展

虽然"臭虫"飞行器是无人机发展的源泉,然而受制于当时无线电技术的限制,最终也只能昙花一现,当时的人们只是单纯的认为是一款无法载人飞行的简单飞行器罢了。直至十几年后才真正开始构建无人机发展的大厦根基。随着无线电通讯控制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对此着迷的爱好者。当时的好莱坞影星L·D丹尼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不演戏的时候丹尼便沉迷于无线电的研究创造中,并于1934年创建了丹尼工业公司生产飞机模型,一年之后又成立了无线电飞机公司来建造无人机,虽然建造出12英尺翼展的RP-1无人机,但对此军方并不感兴趣。不过丹尼并没有灰心,1938年丹尼与无线电爱好者沃尔特·赖特合作,再次研发出更为先进的无人机。事实证明越努力越幸运,1938年空军和陆军炮兵部队再次来考察丹尼的无人飞机,目的是将无人机作为靶机使用,用于训练,并最终签订了购买合同。1941年美国空军订购的首架RP-4无线电无人机并命名为"OQ-1",此后美军订购了大量的无人机订单,以至于丹尼不得不找找其他公司进行代生产。

蓝天雄鹰,从玩具到空中利器,美国无人机发展史

RP-4型无人机

丹尼公司的无线电飞行器作为美军的第一代无人机,翼展从11英尺到12英尺不等,安装动力更加强悍的发动机后,速度从85英里/小时逐渐增加到140英里/小时,飞行的持续时间也有一小时,足以满足靶机的需求。二战后无人的使用的概念仍然仅仅停留在靶机的阶段,人们并没有对这种"小玩意"进行更深层次的战术挖掘。1947年美国空军从军队独立出以后,基于德国的导弹技术开始系统的研究改进,此时无人机也终于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发展机遇,空军创建的一个无人机的分部用于进行研究。1977年美国国防部正式使用Q对无人机进行命名,无人机的发展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1947年美国无线电飞机公司制造了第一架Q-1原型机,动力由脉冲式空气喷气发动机提供,而且还配备了起落架以便于可以重复使用。不过该计划仅仅生产28架原型机后,便将该项目演变为GAM-77"十字弓"空基反雷达导弹。虽然二战后无人机的首次正式发展项目并没有成功,但是这并没有阻止美国无人机的快速发展。1951年翼展长11英尺2寸,机身更是长达13英尺3英寸,配备"仙童"J44或J69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0.9马赫,飞行作用距离400英里的Q-2"火蜂"首飞,随后开始大规模的量产。"火蜂"无人机作为美国无人机现代化发展的起点,随后又经历了多次现代化的改进。

1958年12月,Q-2C"火蜂"无人机进行了首飞,作为改进型Q-2C相比于Q-2,机身更大,同时得益于搭载改进的"陆地"69发动机,Q-2C的作用距离增加了一倍达到了800英里。1968年美国又对"火蜂"进行现代化的改装升级的并命名为"火蜂II"。"火蜂II"无人机技术又得到的极大的提升,首先是速度提升,升级后的"火蜂II"无人机的最大飞行速度突破1马赫,飞行距离也有了相应的提升,达到了900英里,如果外挂油箱,航程还将进一步提高。

无人机的战术功能的挖掘

尽管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的体型越来越大,航程越来越远,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功能的却一直没变,仅仅作为地面部队或者战斗机的靶机使用。直到1960年,用于苏联侦察的U-2和RB-47"间谍飞机"的伤亡率居高不下,美国为降低飞行员的伤亡率,美国空军和CIA将目光转向了无飞行员伤亡风险,同时雷达散射面积比较小的无人机身上。在代号"火萤"的计划之下,美国对"火蜂"无人机进行了侦察相关的改进,增加了侦察和导航设备,并命名为"闪电臭虫"。尽管这款为苏联而诞生的无人侦察机,此后却并没有深入苏联的境内,但是却在1964年~1975年在东南亚地区广泛用于高空侦察工作。

蓝天雄鹰,从玩具到空中利器,美国无人机发展史

火蜂无人机

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首先由C-130运输机改装成的DC-130A/E作为AQM-34"闪电臭虫"的无人机"母体"进行投放,随后在低空进行拍照侦察任务,在1972年以后的任务中,无人机也进行的实时电视成像,随后在回收的时候一般通过伞降回收,不过在1969年以后有时还采用直升机半空回收系统(MARS)进行回收。在1969年1月至1973年6月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内AQM-34就执行了将近2000次的任务,AQM-34"闪电臭虫"无人机在美军后续无人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现代无人机侦察的鼻祖,为美军提供了丰富的使用经验。

无人机作战能力的发展

在侦察任务中表现良好的无人机,给了美军很大的启发,美军不再满足于无人机仅仅作为侦察使用,开始探索无人机未来作战的发展方向。1971年在"拥有柠檬"计划下,美军在"火蜂"无人机上开始进行搭载武器的实验。在上面装备了各种的武器装备,包括罗克韦尔的GBU-8"短粗流浪者"滑翔炸弹,休斯AGM-65"独行者"对地攻击导弹,在随后对无人机携带的武器命中率测试中,由于"火蜂"无人机和GUB-8既AMG-65都是光电制导,因此这意味着控制人员可以在控制平台像在飞机一样观看整个过程,当发射导弹后可以从无人机切换视角到武器,以此来引导武器击中目标,无人机任务的出色完成,由此肯定了无人机作战的可行性。

蓝天雄鹰,从玩具到空中利器,美国无人机发展史

B-52B运输机上的"火蜂II"无人机

高性能无人机的积极探索

随着防空武器和雷达系统的日益先进,U-2,SR-71等飞机的发展,促进了美军对高空高速性能无人机的探索。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厂,为此研发出了D-21高空高速无人机以此来配合SR-71。不过作为高空高速无人机的先行者,D-21的发展却并没有那么顺利。1964年12月D-21无人机在51区进行了首次的试飞,在随后的时间中又成功的进行了两次试飞,一种新式高性能武器的发展必然充斥着危险和意外。在第四次试飞时,由于对D-21的误操作导致母机,子机以及母机上的一名机组人员遇难。随后又改用B-52H作为母机进行投放同时还对D-21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投放计划命名为"超级碗",1968年6月D-21B成功的在B-52H上成功放飞。然而在连续三次的任务中,D-21均表现不佳,无法完成作战任务,因此1971年7月D-21计划被正式取消,在60年代末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一款成熟的高空高速无人机,即使当时美国已经有像SR-71"黑鸟"这样有人高速高空侦察机的技术储备,但是作为在高性能无人机领域的探索,D-21对于后世无人机的研发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蓝天雄鹰,从玩具到空中利器,美国无人机发展史

B52H搭载的D-21无人机

总结

从最初一个无人在乎的玩具到如今的空中利器,无人机凭借着其体积小,无人员伤亡风险的独特优势逐渐成长发展起来,在东南亚战场,巴尔干前线的出色表现,便是其最有力的证明。随着美国空军承认无人机的空中地位,1995年7月美国空军使用"捕食者"无人机中队的正式成立,无人机的发展正式步入了快车道,在未来无人机必然将会同预警机一样成为空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