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偷拿”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文|小梅媽媽

小陳在給孩子收拾房間的時候發現,孩子的玩具裡多了幾個不是自己買的玩具,其中有一個她感覺特別眼熟,好像在鄰居家見過,於是她拿著玩具去客廳問孩子。

“寶寶,這個玩具是媽媽給你買的嗎,媽媽記得沒有買過這樣的玩具呀。”

孩子抬頭看了眼小陳,又低下了頭,慢吞吞的說:“不是媽媽給買的,是別人的。”

眼看自己的預感要被證實,小陳很著急,趕緊問孩子“是別人給你的嗎,還是你偷偷拿的別人的?”

孩子的頭低的更厲害了,小陳心急如焚,又不好催促,只能焦急的等待著,許久孩子才小小聲的說:“是從鄰居家拿來的。”

聽孩子這樣說,小陳的腦海裡轟的一聲炸開了,簡單思考之後,趕緊拉著孩子去給鄰居道歉並歸還玩具。

鄰居對孩子這樣的行為表示了理解,小陳卻對孩子的行為不能釋懷,在她看來,這種行為就是偷竊,但是仔細一想,她又感覺情況實際上沒有那麼糟糕。

在生活中,孩子的這種“偷拿”行為並不少見,面對這種情況,父母第一時間的做法很重要,這個時候的處理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

發現孩子“偷拿”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不要一概而全的把孩子“偷拿”行為,貼上“小偷”標籤

很多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偷東西,就認為孩子的思想道德出了問題,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這樣只會將孩子推入困境,讓孩子被困在”偷拿“這件事裡走不出來。因為標籤有強化的功能,會讓孩子反覆思量,加深自己是個”小偷“這樣的概念,導致孩子產生挫敗感,否定自己的價值。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需要被滿足的願望,大人想要被滿足,就會自己想辦法,孩子想要被滿足,只能通過父母和自己,如果父母不能滿足自己,孩子就會想辦法來得到。孩子的”偷拿“行為,就是在滿足自己。孩子很喜歡一件東西,在自己沒有的情況下,就會想要通過拿別人的東西來滿足自己。

孩子還不清楚道德的標準,不知道自己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而偷竊是在道德標準的約束下故意做出的行為,這兩者有根本上的區別。孩子出現“偷拿”這樣的行為,父母與其是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大罵孩子,不妨先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

發現孩子“偷拿”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發現孩子“偷拿”東西,別急著打罵,先了解“偷”背後的緣由

“偷”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與道德品質關聯起來,當發生在孩子身上時,會讓很多父母大驚失色,甚至是打罵孩子,但是行為的發生背後都是有原因的,父母在多加了解才能不至於陷入恐慌。

1、對“偷”和“拿”沒有概念

孩子在3-5歲的這個階段,是沒辦法清楚的辨析偷和拿這兩個概念的,在他們看來,這個東西自己很喜歡,想要擁有,就拿過來了,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只是單純的認為別人有,自己也可以有,只有當孩子明白了“偷”和“拿”的不同後,他們才會意識到這樣是不對的。

2、缺乏父母的關注,藉此譁眾取寵

孩子雖然小,卻也知道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就要做一些可以吸引人目光的事情。“偷拿”就是孩子能做到的,可以吸引大家目光的事情。

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可以向別人展示或炫耀,得到別人豔羨和驚奇的目光,會產生一種心理滿足感。想要獲得父母的關注,也可以這樣做,因為很少有父母可以無視這種事情的發生,通過父母情緒的變化以及對自己的訓斥,孩子從中就得到了一種被關注的感覺。

3、父母過於放縱,孩子心中沒有界限

孩子會出現“偷拿”這樣的情況,也有父母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有些父母對於孩子很放縱,這就讓孩子的心中沒有了約束。

例如有些父母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孩子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要佔為己有,父母不但不教育孩子,還在旁邊幫腔,勸說親戚讓步,這種行為會助長孩子的不良風氣,一開始孩子還會告知父母,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自顧自的這樣做,因為在他們心裡,父母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因此有恃無恐,直至釀出大禍。

發現孩子“偷拿”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對於孩子的“偷拿”行為,父母及時的做法很關鍵

大多數孩子都會犯錯,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之後沒有被好好教育。“偷拿”這樣的行為一開始只是小問題,父母的做法則關係著孩子的未來

1、讓孩子明白“偷拿”行為是不對的

父母們可以告訴孩子,世界上大多數的東西都是有主人的,不經過對方的同意就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偷”,是不對的。

可以拿孩子的一個玩具來示範,告訴孩子,屬於他的這個玩具未經他的允許就被別人拿走了,跟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一樣的性質,都是錯誤的。自己的東西被“偷拿”,會難過,會氣憤,自己拿別人的東西,別人也會這樣。

2、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的概念

有時候孩子會“偷拿”,是因為沒有準確區分自己的和他人的這個概念。讓孩子建立自己物品所有權的概念,孩子就會明白別人也有物品所有權。父母們可以讓孩子自己來確定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屬於孩子的東西,父母就不會再亂動,孩子來享受支配和處理這些東西的權力,孩子明白了所有權的概念,得到了尊重,也會去尊重別人。

3、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糾正的機會

“偷拿”並不是十惡不赦的行為,父母們不要反應過激。有很多粗線條的父母,面對孩子“偷拿”,常常會大聲的斥責孩子,讓孩子下不來臺,甚至有些父母在人前反覆提起這件事,想要加深對孩子的教訓,這樣的做法都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讓孩子自暴自棄。

孩子犯錯了,父母可以好言相勸,幫助孩子改正,必要的時候主動給孩子臺階,讓孩子自己反思,孩子得到了寬容和理解,才會真正願意改正。

4、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陪伴

很多時候父母的關愛和陪伴的缺失,是引起孩子“離經叛道”的原因。只有孩子從父母這裡獲得足夠的幸福感,才不會去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陪伴,才會讓孩子能夠安心的生活和成長。

發現孩子“偷拿”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出現“偷拿”這樣的行為,父母的理解和引導比訓斥孩子效果要更好。孩子的點滴成長,都暗藏了父母的付出,如若父母的處理行為不當,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只有父母做的好,孩子才能成長的好。

我是小梅媽媽,一枚90後寶媽,和你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和過程,也希望這些能幫助每個有需要的寶媽,願每個寶貝都能更好的成長,更有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