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MinRinDa-


问题解析: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回答:

一部电视剧让我想起的故事

记得1996年,当时还是物质生活不太丰富的时代,但是有一部电视剧却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那就是当时火得一塌糊涂的《宰相刘罗锅》,里面刘墉、和珅、乾隆三个人演的惟妙惟肖,但是当演到刘罗锅告老还乡的时候,特别是那骑着小毛驴晃晃悠悠的凄凉闲乐场景,直入人心,好有意境和一张苍凉感!

长达后才知道,古代官员要回家的不是他一个人,这是古代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还有更多的官场潜规则在里面:

一、这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你不得不这样做。我们都知道官场是很复杂的,更何况是呆了一辈子的地方。充满了利益交织,官员们本来当官的时候就深陷其中,现在老了就特别想赶紧离开那地方,找一个安心静心的地方。清朝的张廷玉就是,经过几次和乾隆的博弈才好不容易离开,想离开真心不容易!

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蠡,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同时还带着美女西施隐藏起来,再经商挣个打钱,两个人过得优哉游哉。

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人长大了总是想念小时候,尤其是年老的时候,更想念家乡。唐朝大诗人贺知章在长安做了一辈子官,但他更怀念的还是是家乡,他的一首《回乡偶书》便勾起了一位老人家对家乡和童年的留恋向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精力不堪,体弱多病,不想折腾了。古人的寿命远不如现在长,加之又当了一辈子官,我们知道很多人并不是在一个地方当官,而是经常调动。官场中人,冷暖自知。同时年纪大了,体弱多病,面临心理和生理双方面的考验,所以说想回乡修养一番,也是自得其乐。

四、一种衣锦还乡的心理写照。部分在外当官的人风光了一辈子,当然也希望把这种威风带回家去光宗耀祖。《史记。项羽列传》记载了项羽功成名就后的这种情节:“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可是赤裸裸的炫耀啊。

结论: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在笔者看来,其实除了特殊情况外,大部分官员都选择了告老还乡,这是我分析的上面多种因素促成的官场的潜规则,别人都这样,你更没必要搞特殊。大家都是明白人,否则对自己是很不利的。所以说只要懂点官场规则的人,都会这么选择的。


每天爆点料


古代官员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还乡,衣锦还乡,乡愁等等,其实,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个: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围绕皇族服务的内亲外戚们居住的地方。你为官时,为了服务皇族方便,或赐或买一家宅子,当官做事。你辞官了,再占着,不合适。因为,人满为患。这就相当于现在,领导退休了,办公室,也就没了。

第二,退休下来的官员,实际上,还是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人活着,不知不觉,就想使用这种影响力。一旦使用,皇帝就会顾忌,因此,还是离开吧,免得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想怎么作为了,起码,能够安享晚年,同时培养后人。说不定,家里再出一个大官,就能再繁荣几代。

出于这三点的考虑,古时候官员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观的讲,古时候官员,生于京城长于京城的,不多。因为,京城是皇族和皇亲国戚们住的地方。


董江波


清廷三朝老臣张廷玉在给乾隆帝的最后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颓唐笔调这样写道:“愿祈骸骨,告老还乡!”

结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个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称其为一老而无用的老匹夫。无君无徒,自私之至。

显然,像张廷玉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汉臣首魁,门生故吏满天下的人来说。乾隆把他放到哪都总归有点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担心他灯下黑。把他赶出京城,又担心他天高皇帝远不好控制。


(张廷玉)

彼时,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张廷玉是因病告老还乡,而不是年老昏聩告老还乡。

年老昏聩这种托辞,有点演技都能忽悠过去。但病这种东西,像张廷玉这等级别,乾隆不可能不派太医去看的。一番望闻问切下来,什么病,能不能治,还能活多久都一目了然。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什么都选择告老还乡,张廷玉就是一个特别具有象征性的例子,也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远离京城政治漩涡。

几乎所有退休后的官员第一时间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还乡。

京城这个政治漩涡不是一般大,随便几个诱因便能把你卷进去弄得一身黄泥身败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职的官都不会小,退休后不离京,皇帝会以为你有所图。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伤。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门生部下让你出面去斡旋计划某些事情。去则乱政,不去则不义。就是知情不报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连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谓人走茶凉,既然离职了,就应该干干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别让后面的人做事左右为难。

综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点,武则天就屡次在狄仁杰办完差事后把他实权搂了,给个虚衔,更主动给他选个修养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杰)

为什么呢?

武则天很清楚,狄仁杰门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给那些想恢复李唐神器的人机会。狄仁杰能力通天,所幸志虑忠纯。

与其让陷入两难,倒不如顺水人情,让他远离朝堂不问政事养老去。

当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素来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圆满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话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虚荣心,这是每一个古代士大夫都无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点的就是埋在我华夏瘠土里的乡土情节了。不管是谁,一辈子到老只要不在故乡,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乡。这种民族血脉里的品质,不好解释。

只有回了老家,一辈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生于斯,止于斯,与祖祖辈辈同居一方瘠土,这是中国人的传承。


不书


古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大都会选择回老家,即便应皇帝要求留京,但是过段时间也总会不断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当年张廷玉便是如此,为了回家几经周折,甚至差点身败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发现苗头不对,以病老为由,要求退休。结果乾隆专门下了道圣旨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两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还曾经有遗旨,让你配享太庙,你将来是在太庙享受香火的,怎么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准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别离开京城。

结果这事后来就搞复杂了,张廷玉就不断请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兴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后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终于批了,同意张廷玉回老家了。结果张廷玉犯糊涂了,心想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赖账,不给我配享太庙吧?于是要求乾隆写个保证书给自己。

让乾隆写保证书,张廷玉也是能想得出来。后来乾隆或许也想通了,算了,跟个老头计较什么呢?于是写了首诗,也就相当于保证书吧。结果第二天又出幺蛾子了,张廷玉本人没有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自己谢恩。乾隆彻底怒了,你让我堂堂一个皇帝给你写保证书,结果竟然不亲自来谢恩,拿自己儿子来忽悠我。便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是这个谕旨还未下达,结果次日天没亮,张廷玉自己亲自跑过来谢罪了。乾隆这下坐不住了,我还没有发谕旨,你怎么就跑来了呢?谁给你通风报信的?查,必须严查。这事就彻底搞大了。结果汪由敦被批,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就没得玩了。张廷玉真的到老了一点都不像年轻时候聪明机警了,做事情“太会挑时候”了,结果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罢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就是各种折磨张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赏赐的东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张廷玉就这样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岁的张廷玉最终死在了家里。但最终乾隆还是遵雍正的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了。

以张廷玉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传统“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每个游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从小苦读圣贤书,一心求功名。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员在外为官多年,很少返乡,在家的时间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离家与拼搏其实就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衣锦还乡”。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辈子,积累了“巨额财富”就应该在家乡置办田产,优享清福,含饴弄孙了。

而且传统“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很多官员考虑身后都要进祖坟、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官员不趁着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就回老家,那么一单年岁日老,就很难再回家乡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乡,就可能成为孤魂野鬼了,这在古人的眼里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张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来稀,张廷玉已经70多了,因此必须在走得动的时候回乡,回的早还能多享受两年清福,回得晚就什么都没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涡,容易再次卷入是非,导致“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多年朝堂尔虞我诈,最大的胜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败叫“身败名裂”、“客死他乡”。有些人离了职,就是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为了让别人好办事,也为自己心里不膈应,离开是两全其美之举。但是在古代人情社会,所谓门生故吏遍布,声望仍在。

即便如张廷玉这类人没有留恋之心,接班的人则会认为张廷玉是退而不离,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有些门生故旧自己仍然还未有作为,仍然需要榨干张廷玉这类人的剩余价值,打着张廷玉这类人的旗号,做着满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谓锅你背,肉我吃。

而张廷玉的真实遭遇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远离了京城,至少不会再闹出个“军机处泄密”的大案来。军机大臣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乾隆甚至认为汪由敦就是张廷玉不死心朝政,专门埋下的一颗棋子呢。不然专门会出现谕旨还未出宫门,你就知道了的情况呢?要不是张廷玉是两朝重臣,换了别人这就是杀头的罪了。所以此间凶险,只要一个不注意,轻则受牵连牢狱之灾,重则人头落地。



炒米视角


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况下是七十岁以后,或者是老病昏聩无法处理政务时才会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后,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会返回故乡,然后在老家终老余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后都会返回老家,难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吗?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经济利益、自身安全问题、以及中国人传统观念。

经济利益原因

首先说一下,任何人都懂得趋利避害,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非常显著。而我们现代人之所以喜欢定居繁华都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资源,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

同理,古人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够更好。而古代城市和乡村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差无几,因此提升生活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收入。



众所周知,古代为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土地资源谁的收入就高。但京城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或者皇亲国戚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间,皇帝的皇庄拥有土地37500顷,古代一顷地等于50亩,这也就是说皇帝拥有187.5万亩土地。

清朝时,皇庄规模更大,在北京和盛京两地有896处皇庄,占地337万亩。

既然皇族占据了京城周围的土地,这些官员根本无法从他们手中购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家乡购田置产。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汉朝凿壁偷光的匡衡飞黄腾达后占据了家乡31万亩的良田,并且还非法侵占了4万多亩。清朝时期李鸿章的房产和田产都在老家安徽附近,据统计,李鸿章及其兄弟在安徽的田产竟然达到了60多万亩。



有人问,既然京官无法留在京城,那么外放的官员,是否可以在就任地购买大量产业呢?这个也不行。

原因在于每一个地区都有地主豪强,比如清朝时期山西乔家大院的乔氏家族、山东牟氏庄园的牟氏家族。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一个普通的退休官员根本无法抗衡当地豪强,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留在就任地。



自身安全问题

京城是政治斗争的漩涡,退休官员也希望告老还乡远离危险。

以唐朝李靖为例,他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被诬告谋反。虽然李世民查清了此事,但这也让李靖害怕到了极点。这件事之后李靖选择了告老还乡,从此“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最终这一方法也让李靖获得了善终。

再有例子就是明朝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两人分属不同派系,一个属于淮西集团,一个属于浙东集团,因此斗争不断。



朱元璋大封功臣后,刘伯温和浙东集团率先发动攻击,依法杀了李善长的亲信,结果两派因此结仇。后来淮西集团发动全体成员弹劾刘伯温,最终刘伯温为了躲避政治斗争选择了告老还乡。

后来李善长失宠,也同样采取了刘伯温的方法告老还乡。但李善长却退而不休,在淮西集团中仍有巨大影响力,最终被朱元璋打入胡党,判处了死刑。

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来看,古代中央官员告老还乡确实是一种向皇帝展示退出权力斗争的方法,目的就是明哲保身。



中国人传统观念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中国人有很深的故乡情节,即便是强如霸王项羽也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落叶归根,回到家乡。

再者,家族祠堂、祖坟都在老家,所以致仕后返回老家是必须的。在传统观念中,即便是外出任官时不幸死在了外地,也要运回家乡入祖坟。


我是越关


先说明一点,古代官员和现代不一样。古代官员一般没有退休年龄限制。做到身体支撑不住,干不了活了,跟皇帝通报一声,皇帝同意了,你就可以退休了



古代官员一旦退休,除了那些超品的王公贵胄,其他官位都会散失权利,正所谓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甚至为避嫌,不敢明面相见。为了让继任官员好办差,也让原来的下属好做事,避免相见尴尬,很多官员都会很自觉地离开就任地,这样大家一拍两散,皆大欢喜。

其次京城也是政治漩涡,容易卷入是非。多年朝堂的尔虞我诈,也有一些死对头,早日离开是非之地的好,避免落的身败名裂,客死他乡。年轻的时候外出闯荡,年老了也要落叶归根。去世以后也要埋葬在祖坟里,如果是在外地,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怎么把遗体运会家乡呢?这显然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再说了,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个人去世后,他的遗体是不能随便动的。如果住在外地,去世后才被运回故乡,显然是不合适的。

古代为官实属不易,要经得起繁华,又要忍得住寂寞,一生宦海沉浮,回首已是百年身,恐怕只有踏上了久违的故土,才能找回内心真正的安宁!


小生聊历史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回老家?

古代等级森严,一旦踏入官场,身份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在任时有各种福利保障,离任之后,也有一系列的优厚待遇,皇帝的直接赏赐、地方官员的礼遇,都足以保障他们的退休生活悠然自得。

不过,那些京官退休后,为什么大多要回原籍老家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皇帝不允许

中国古代是有退休制度的,礼记中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唐朝更有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可见,大臣到了一定年龄,便可以年龄大、精力不够为由,向皇帝提出退休的请求。

主动提的,叫作"乞骸骨",意思就是让我的尸体能拉回老家安葬,既然是要葬在老家,当然最好在活着的时候,就能常回家看看。

年龄大了退休的,叫作"致仕",也就是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的意思。不过,大多数致仕的官员,都或多或少因为某些原因,开罪了皇帝,这才被允许退休,否则,像元代的郭守敬,一直干到八十多岁,最后死在任上,也是有可能的。

而更多的人,都熬不到那个年纪,五六十岁就死掉的官员,多不胜数,既然还没到退休年龄就过世了,也就谈不上考虑在哪里养老的问题。

而我们再来看看退休的常态,除了那些存在感低、到年龄正常退的,剩下的大多都是惹了事,皇帝不想再见这群老白菜梆子,便用年龄当借口,让人麻溜儿回老家去。

像明代的严嵩、徐阶等人,都是活了一大把年纪,到老时在政治斗争中被人拉下马,他们的政敌要是不将之赶回老家,留他们成天在京城活动,一个弄不好,皇帝重新想起他们来,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必须赶得远远的,免得多生事端。

不过,如果皇帝格外喜欢某位老臣,也是可以突破制度,将人留在京城的,像西晋时的太保王祥,在退休之后仍留在京城,皇帝还赐给宅邸,解决他没有在京城买房的问题。而且,在新房落成之前,特别允许他留在原本的府衙里,直到私宅建成、装修完毕为止。

王祥留京到去世期间,皇帝还不时向他咨询朝政,十分信任这位老人。

因此,古代大臣是否退休、何时退休、退休后的去处,其实都是皇帝决定的,只要皇帝想留,年龄不是问题、地域不是阻隔,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让你在京城快乐落户。

这便是封建王朝的君臣之道,臣子荣辱,全都系于君王一念之间。

二、客观条件不允许

撇开那些特例不谈,再来说说普通的朝廷官员,他们退休之后,为何不留在京城?

落户不是最大的问题,更让人纠结的,大概是首都的房价,这点,古与今同,辗转几千年,京城的天价房状态并没有什么区别。

京官大多是买不起房的,即使买得起,也要装作买不起,原因无他,因为按照俸禄来说,你确实就买不起。

买不起房,京官们就不活了?当然不是,买不起,还可以租嘛,现在觉得官老爷们住房很离奇,但在古代,真的是常态。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是买不起房一族,京官期间,他把六部侍郎几乎当了个遍,但即使如此,他也入不敷出,离京时还欠了一千多两银子的外债,当地方官有钱了,才还清欠款。

这样的穷京官,还想退休留京城?那真得在梦里实现买房大愿了。

京官们与其在京城买房,还不如回老家广置田地,价值更高,而且可操作空间也更大,即使有强取豪夺,也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

像还算清廉的曾国藩,他弟弟在老家为他修的富厚堂,占地四万多亩,堪称富贵,这要是放在京师,不被弹劾才怪。

所以,京官们退休后不愿意留在京城,完全是为了更好的晚年生活考虑,吃家乡口味、听家乡口音,才是美丽人生。

三、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

除了政治、经济原因,京官们回老家过晚年生活,还有传统观念从中起作用。

中国人都讲究落叶归根,无论在外闯出再大名头、当多大官、做多大生意,如果不能回到乡里扬名,那就如同锦衣夜行,使得人生大大失去趣味。

一般而言,那些回乡的京官,都会受到地方官员的礼遇,地方上一些重大事件,还经常邀请他们参与,在当地是颇有名望的耆老。

而且,致仕回乡的官员,很多都会致力于家族人才培养、子孙后代的教育问题,他们将做为活着的"祖宗",庇护后人。




元二使安西


古代当官退休的法定年龄在七十岁,相当于七十岁才告老还乡,落叶归根。自西周时期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的说法,致事也叫“致仕”,退休的意思,到后来的朝代,一直沿用七十岁的法定致仕年龄。


面临退休就一定要回老家的原因:

一是“落叶归根”。 古人考中科举,入朝为官,是他们一辈子都在追求的事情。当了官就离开了故乡,从此成为“游子”,远走赴任。仕途几十年,在外风雨飘摇的,其实心中最想念的还是自己的故乡,古诗有云:“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没有人喜欢客死他乡,只有人期盼着落叶归根,因此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着在古人的心里,无论是为官、为商都是这样,年老就想回到家乡安享晚年。


二是“衣锦还乡”。对于乡下地方,如果有人能当上朝廷的官员,那必定是整个家族出人头地的人物,所以在迟暮之年,他们会带上自己的荣誉称号和成就回到家乡,受当地乡邻的敬仰,有的德高望重的会被认为是楷模般的人物,所以在官员们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时,便是他们一生到头最想做的事情。

三是“财富所在”。在古代,经济不够发达,做官后的俸禄长年累月的积累着,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在家乡购置土地,是很多官员都会做的事,因为他们已经在想好,在告老还乡后没有退休工资的日子怎么生活。乌纱帽丢下,而后人做官的前途也不够给力的情况下,退休官员们也就靠着这些积攒下来的土地去发家致富了。



四是“避世求安”。古代的官场看似不如战场凶险,但其实暗地里,官员不是选边站势力,就是看眼色行事,小心翼翼的做着官,生怕一句话说错就遭遇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回乡安享晚年,而不是留在就任地或者京城,更大的原因是想要远离朝唐上的纷争,做个明哲保身,进退自如的人。

那退休了就一定要回老家?也有人说留在靠近天子的地方或者很熟悉的地方,不是也很好吗? 是的,虽然古人确实大多会选择回老家养老,落叶归根,但也有选择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养老的,目的自然是为儿孙仕途发展考虑。


狂热历史


古代官员退休后,绝大部分回了老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例外。如,苏轼、苏澈并没有回四川眉山。退休后回老家与否,因人而异,境遇不同选择有别。

回老家的退休官员,大概都秉持叶落归根、服务乡里的固有观念,因为亲朋故旧在家乡居多,因为故乡的山水更显亲切,也可能因为高堂仍在需要侍奉。当然,仕途多舛归隐家乡的也大有人在。归根理由不一而足。

以今天的角度看,退休官员回老家,优点很多。一者作为乡绅名流,能为家乡做很多贡献,发挥不小的作用。二来缓解为官之地的保障压力,现如今退休官员都挤在一线城市,虽然是政策制度规定的待遇,但的确是一大问题。三是促进家乡经济发展,退休官员经济上相对宽馀,消费本身就是经济的一大动力。

古代户籍管理不像现在这么精准和严格,人口流动似乎有不少自由,对官员而言选择更随意一些。

想像一下,如果现在退休官员都回原籍,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又会产生哪些社会效应呢?


白鹤湾的历史故事


古代社会的官员也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公务员,在古代社会做官一般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而来,就像现在考公务员一样,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古代的官员不管在任何地方做官总是会回到老家,可能是思乡情节在作祟吧!

叶落归根的思想使得许多老官员在家颐养天年

学而优则仕是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之下。许多读书人钻破了脑袋去求官做。但是他们真正做官以后却又不是在本地为官,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异地官制度。

  1. 这种异地为官本来就是为了防止官员在地方做大,成为影响朝廷统一的因素,所以许多人科举成功之后都是从偏僻之地坐起,如果能力强,有门路的人则是会进入京城为官,而古代最厉害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京官。


  2. 他们在京城地区一呆就是几十年,最后难免思念家乡,所以在六十或者七十岁以后基本上都会上奏折请求皇帝放他们回乡,这里之所以说放,而不是正常回乡,是因为古代一旦做官,你这个人就是皇帝的了,人身自由就由不得你了,只有等到你老了以后看皇帝心情是否放你回乡。

京城地区是一个政治中心,年老体衰不想卷入政治斗争

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是人人都懂的,有些人为了子孙富贵在皇帝面前游鱼取水,有些人则是厌烦了这种政治之间的尔虞我诈。还有一些新进官员则是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

  1. 除去这些之外,就是一些年老体弱,工作多年的老官员了,他们在为官的时候,自己的财富已经积累的够多了,在这种时候,他们如果没有掌控权力的心思,一般都会选着告老回乡,而不是留在京城续让自己烦恼。

  2. 京城是封建王朝的政治,军事,权力集中点,这里看似太平无比,实则每天暗流涌动,各种结党活动在悄悄进行,各种叛变起义逼宫的行动在暗中谋划,这些老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一把年纪了,只想安享富贵,根本不想铤而走险。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