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问古问今问自己,读史明智。“网罗天下放夫旧闻”的司马迁以实录笔法记载历史,不虚美、不隐恶,《史记》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史学体裁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预政专权的女性“吕后”,这是真实的历史。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政治舞台上,当时的神权、政权、族权、夫权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位居深宫的吕后,首先利用了皇帝与大臣隔绝状态的君臣关系,抓住了机遇,走向前台。

吕后原名吕雉(公元前241-公元前180年),刘邦原配,刘邦建立西汉后通称吕后,又称汉高后,做了八年皇后。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汉惠帝时,她当了七年皇太后,又称吕太后,汉惠帝死后,她临朝称制八年。前后干预政治二十三年,其中实际专权十五年。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刘邦统治时期,她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围绕废立太子之争,极力拉拢张良等元老重臣,诛杀了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及其儿子赵王如意,立自己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保障了皇后的地位。当时的权力游戏逐渐倾向于吕后,并最终把封建统治集团上层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二是在汉初各方面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助刘邦巩固政权。一方面经济残破,皇帝都坐不纯一色的马车,宰相只能坐牛车,另一方面政治斗争残酷,吕后帮助刘邦削平了异性诸侯。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先后封了七个异性诸侯: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齐王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刘邦先后用了七年的时间削平了异性王,只有一人(长沙王吴芮)幸免于难。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周密谋划,帮刘邦杀掉了韩信和彭越两员大将,这是让刘邦左右为难的事。从中央集权的意义上看,削平异性诸侯是摧毁地方割据势力,因此,司马迁对此高度肯定吕后“佐高祖定天下”。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刘邦死后,吕太后辅佐汉惠帝。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没有改善,继续推行刘邦后期调整农商关系的“弛山泽之禁”(开放山林川泽,吸引商人开发地方经济)政策,不再贱商人。在统治思想上贯彻黄老思想,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轻刑、宽民,从而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局部地方有了初步发展,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吕后得到司马迁和班固的同声称赞。

“佐高祖定天下”(《史记.吕太后本纪》),“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书.高后纪》)。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以上历史活动说明,吕后不愧为汉初统治集团中有积极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但是,由于她大权在握后,权力欲越来越强,野心越来越大。妄图以吕氏取代刘氏,争权夺势,先对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重要将领下手,统统杀掉。第二步是在用人上任人唯亲,剥夺了王陵的丞相大权,用娘家吕氏家族,并且违反了汉高祖“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训诰,因此,酿成了周勃“安刘诛吕”的宫廷政变,为天下人耻笑。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吕后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外戚专权的先河,但是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以女子的身份戴上皇帝的桂冠,找不到合法的统治思想支持女性当政,一旦露头就遭到整个统治集团的反对,发生“天下共击之”不可避免,仅仅专权而已。

《史记》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还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优秀的散文集,兼言哲理,司马迁的人格力量积极影响后世,学习《史记》将受益匪浅。《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司马迁十岁学习古文,孔安国教习古文《尚书》,博通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20岁后游历全国,广泛接触社会,“网罗天下放夫旧闻”,收集从古到汉朝的文字和口头的历史资料。他的父亲司马谈任汉朝太史期间整理中国古代文献,准备写一部古书,父亲临终时希望司马迁完成他未尽的事业,他立下雄心,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司马迁二十八岁继为太史令,收集了五年的史料,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写《太史公书》(后来的《史记》),有大胆的批判精神和运用实录的笔法记载历史,敢于直言汉武帝赏太轻,罚太重和好大喜功。到公元前99年因为李陵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被冒犯的汉武帝据此处以司马迁宫刑,入狱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奋发著书,三十九岁时汉武帝赦免了他,任命为中书令,比太史令的职位高。而后司马迁倾注了全部心血,完成了《太史公书》,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丰碑,在史学思想上有重要贡献:第一,明确提出要根据历史事实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之理”。郭沫若对他的研究成果积极认可,如司马迁对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凖,长目,挚鸟鹰,豺声,少恩而虎狼心”的记载,郭沫若研究的结论与司马迁一致。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第二是指出人民对历史事件起决定性作用,在《史记》中专门为氓隶之徒的陈胜立传,并且把亡秦这一历史事件的首功归于陈胜、吴广,在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无名小人物的历史作用,如让项羽陷入绝路的老农,为韩信送饭洗衣的老太太等。

第三,首次初步论证了人民是怎样创造历史的。司马迁指出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的生产从来都是人民生产的。请看

《史记.货值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也就是说农工商林的生产者是人民。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读《史记》,既可学习历史,又能欣赏文学作品,还能励志,何乐不为呢?市面上的《史记》价格,一般人都都能接受,建议买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阅读,精装版220元。读原文版的需要有历史基础和古文断句能力,一般读者看译本,178元。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记载了后宫专权第一人

先秦儒、道、法、名、墨等诸子学说都把衣食、住房、舟车归结为古代的神仙或者三黄五帝如黄帝、尧舜他们的创造发明,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把这些生产和创造归之于人民。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欧洲人写出商业史和工商史的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写下了工商业史《史记.货值列传》,财政经济史《史记.平准书》,农田水利史《史记.河渠书》。总之,《史记》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书,作为历史看亦可,作为文学欣赏也行,作为励志的精神食粮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