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近日,又一起校園欺凌事件登上熱搜:

河南禹州一個二年級的7歲女孩兒,眼睛被同班同學強行塞進幾十張紙片。

該校校長雖承認確有此事,但卻表示:“七八歲的小孩兒沒啥惡意,小孩們在一塊就是玩兒。”

而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塞紙片男孩的爺爺出面道歉,其他家長仍未露面。

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河南金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邢鑫在提到這一事件時說道:

“校園欺凌日益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無論是立法還是教育層面,總體而言對未成年人違法行為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寬容,但是寬容不等於縱容。”

該校校長和男孩兒家屬的做法則太過輕描淡寫,也許現在他們沒有惡意,但如果沒有加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家長不能幫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無異於是他們惡意的助推器,將來他們可能會做出更加令人髮指的行為。

我在網絡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你會原諒校園暴力的人嗎?

一個叫大帥治老婆的網友的回答中這樣說:

“特別開心的一件事是,一個初中欺負過我的小混混,因為混社會被人砍成重傷,手腳都被砍斷了,在水滴籌籌錢,說得特別無辜可憐。”

中央13套的新聞頻道也曾報道過“因欺凌同學,五少女被判有期徒刑”的新聞。

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試想,如果在他們第一次出現這種行為時,家長不是一味袒護、輕描淡寫,而是能夠積極覺察,能夠正確引導,能夠與學校積極溝通,也許這些後果就都可以避免。

作為家長,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

可生活中,教會孩子去欺負、霸凌他人的最主要的推手,恰恰就是他們的父母。

“打回去”

上小學時,鄰居家的孩子和我同班。一次,被同學欺負後,他回家告訴了家長。

“欺負你也活該,你就在那等著他打,不知道打回去啊?你狠他就怕你。”

於是,他便打了回去,果然,他勝利了。

自從嚐到勝利的滋味兒後,他開始經常欺負比他弱小的同學,別的家長找上門來理論,他爸媽的“官方語言”就是:

“你孩子有能耐就打回去,能打過他,他再也不欺負你孩子,我兒子以前就這樣。”

直到有一天,這個孩子因故意傷人被判刑。

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其實,孩子被欺負,受傷最重的應該是心靈,這時如果家長能給予他一個支持的擁抱,能傾聽並體會他內心的感受,教給他正當自衛的方法,並且告訴他同學的這種欺軟怕硬的行為是錯誤的,他還會把欺負其他人當作樂趣嗎?

正像微博網友所說:

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幾個不懂事的家長。

體罰

生活中,有一種父母仍秉承著“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訓”,孩子成績不好動輒一頓打罵,孩子調皮搗蛋動輒一頓打罵,體罰孩子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變好。

其實,打孩子才是最無能的教育方式。

得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格肖夫用極具說服力的證據表明,體罰可以造成嚴重的後果,其中一個強烈的後果就是會增加其攻擊性。

打孩子使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出現違法行為的概率升高,並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升級。同時,打孩子也會增加校園打架事件的概率。

可見,一個總被暴力侵犯的孩子,學會用暴力去侵犯別人就不足為奇了。

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家庭成員間有暴力行為

我任班主任期間,班級有個孩子經常欺負其他同學,且屢教不改,即使請了家長來溝通,可是下次他依然如故。

我問過他為什麼打其他同學,他理直氣壯地說:

“誰讓他不聽話,我媽不聽話,我爸一打,她就聽話了。”

經過了解,他的父親不僅經常打妻子,而且在家庭之外也是一個經常用暴力解決衝突的人。

是這位父親給孩子提供了模仿攻擊性行為的機會。

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真是,看到了孩子,你就認識了他的父母,也就大致瞭解了他們的教育方式。

這裡還需要指出一點,如果家庭成員經常看一些具有暴力和攻擊行為的影視節目,孩子也極易模仿。

父母的冷漠

現實中,還有一些父母,只會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卻很少給予孩子真正的關懷,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極可能成為霸凌加害人。

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愛,也不知道感恩,他們缺乏對弱小者的同情和關愛,欺軟怕硬。

當孩子第一次出現攻擊性行為時,這樣的家長極易採取不管不問的態度,孩子便認為自己的這種行為是合理的、是被允許的,“冒犯”他人的行為也就會經常出現。

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家庭生活的點滴,就是孩子成長的大課堂,父母正確的言傳身教勝過任何補習班。

所以,家長們必須要用充分的愛和時間,為孩子創設一個和睦,友愛的家庭氛圍,改變環境中的不良影響,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包容,並糾正不正確的教育方法。

切記,教會孩子不去“冒犯”他人,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