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詩人之爭

唐朝第一詩人之爭

唐詩為鏡照汗青 第十章(上) 古來征戰幾人回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而且李白天縱英才、譽滿宇內,杜甫對他自然很傾慕,曾寫下一堆讚美和懷念他的詩歌,除了前文多次引用的《飲中八仙歌》和大家耳熟能詳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還有充滿了景仰之情的《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還有充滿了懷念之情的《不見》“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以及最精簡卻完整刻畫了詩仙好飲酒、不得志、豪放不羈、目空一切等特點的《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作為先出道也先出名的大哥,李白僅回贈了兩首。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另一首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全唐詩》還收錄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李白《戲贈杜甫》,頗有友人間互相打趣之情,但其最初來源只是晚唐五代的筆記小說,而“笠子”“日卓午”“瘦生”這樣口語化的用詞從不見於盛唐詩歌,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後人編撰的段子而已。

相對來說,李白寫給杜甫的詩歌流傳下來的要少得多,所以有些人認為杜甫當時可能就是個“屌絲”“小號”,在李白等大詩人面前比較自卑,這完全是一個誤解。

家世源流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杜甫的家世。杜甫可被查考的知名祖先,是晉初的徵南大將軍杜預。史書上說此人不會騎馬,射箭的水平也很差勁,但是戰略眼光冠於當世,人們讚揚他是用計謀打仗,能夠以一當萬。晉朝鎮守軍事重鎮荊州的名將羊祜臨終前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杜預接替自己,說他將來一定可以滅吳平天下。東吳大將陸抗(就是夷陵之戰火燒連營大敗劉備的陸遜之子,而他本人的兒子是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和陸雲)死後,杜預說服司馬炎發起了滅吳的統一戰爭,併成為重要的統帥。在初期取得階段性勝利以後,晉朝內部又泛起見好就收的言論氛圍,杜預卻力排眾議:“現在我軍接連取勝,士氣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氣。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開前 面最困難的幾節,之後就迎刃而解了。”這就是成語“勢如破竹”的來歷。形勢的發展果然如杜預所預料的,晉軍順利滅亡了東吳。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最終三國歸晉。

唐朝第一詩人之爭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號稱“崔李蘇杜”,很早就被武則天所賞識。李嶠是小學語文課本中那首《風》的作者:“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崔融曾去應考科舉,八個科目都及第,是毋庸置疑的超級學霸。蘇味道寫過一首《正月十五夜》,其中有“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句,即是成語“火樹銀花”的出處。唐中宗復位之後,蘇味道因為曾經迎合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而被貶官到四川眉州,在那裡留下後裔,其中有位聲名顯赫的便是蘇東坡,大概和李白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兩位詩詞家了。在我看來,如果李白說自己寫詩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同理,如果蘇東坡說自己寫詞第二,也沒有人敢稱第一,而且蘇東坡的詩也是一流的。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詞人都誕生在天府之國,四川在出才子這一項上說自己第二,就沒有省份敢稱第一。

杜審言的同事郭若訥蠱惑杜審言的長官周季童,將杜審言冤枉下獄,定了死罪。杜審言十六歲的兒子杜併為父報仇,潛入周府,將周季童刺成重傷,自己也被侍衛當場殺死。周季童臨死前感嘆道:“沒想到杜審言有這樣的孝子,郭若訥誤我!”此事震驚全國,杜審言因此獲重審而得救。和張說並稱“燕許大手筆”的許國公蘇頲親自為杜並寫了墓誌銘,杜並也成為全國性孝子模範。

對於自己祖先杜預的功名滿天下、自己爺爺杜審言的詩名滿天下、自己叔叔杜並的孝名滿天下,杜甫都是非常自豪的,在詩中屢次提及。這樣高知名度的家世,李白、高適等人哪個能有?我猜測杜甫在與他們交遊時,根本沒什麼可自卑的,倒是李白一見到他,很可能是備感榮幸地說:“原來你就是杜徵南的後人、杜審言的孫子、杜孝子的侄兒杜子美啊,幸會幸會!”

性格交遊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杜甫的交遊圈子。杜甫家學淵源,從小就讀書、寫詩、練字,並且進入高大上的朋友圈,十三四歲就交遊很廣闊了。在他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裡,就說自己是“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李邕是有名的書法家,而王翰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大家在“腐敗”時極為喜聞樂見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唐朝第一詩人之爭

當時的名士祖詠、杜華,都很喜歡和王翰交遊。杜華的母親崔氏更是將王翰設定為兒子的偶像:“吾聞孟母三遷。吾今欲卜居,使汝與王翰為鄰,足矣。”這就和現在的母親們一定要自家孩子和學校裡的好學生坐同桌、成為好朋友是一樣的心態。杜華之母求之不得做王翰的鄰居,而杜甫說王翰求之不得做自己的鄰居。

再通過杜甫那首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江南逢李龜年》,看看這哥們兒混的是什麼朋友圈:“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岐王李隆範,是天子李隆基的親弟弟,很喜歡音樂,曾經把擁有超凡音樂才能的王維推薦給了玉真公主,這個故事後文會講。崔九則是一天到晚陪著皇上、深受寵信的殿中監崔滌,他哥哥就是那位被張說羨慕的宰相崔湜。一個經常在親王府邸和名門望族家裡做常客的人,會是屌絲嗎?他會覺得自己是屌絲嗎?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杜甫的性格。杜甫的詩很喜歡讚賞別人,這是一種美德,但並不能由此以為他自卑。欣賞別人和自信是完全兼容的兩種美德,認為不能兼容的人是因為至少缺乏其中一種。此外,杜甫應該沒什麼自卑的基因,因為他爺爺是個大狂人。杜審言為和自己一同躋身“文章四友”之列的蘇味道寫評註,寫完以後對旁人說“蘇味道必死”,人家驚問為何,他回答:“蘇味道看了我的評註肯定會羞死的。”他認為屈原和宋玉只配給自己打下手,還說“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自己的書法超過王羲之,令人很無語。最誇張的是他病重將死之時,宋之問等朋友來探望,杜審言嘆息:“我活著就一直壓你們一頭,你們真是命苦啊!現在我快要死了,你們終於有出頭之日了。”不知道宋之問等人聽了做何感想。

所以,杜甫從爺爺那裡遺傳下來的不應是自卑而應是自傲的基因。他曾在詩裡說“吾祖詩冠古”“詩是吾家事”,可以想見其中有多少底氣在側漏!還是在那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裡,他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這裡面沒有自卑,只有自信和自豪,對自己的評價恰如其分。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杜甫的傲骨,就藏在這首《望嶽》的尾聯裡: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朝第一詩人之爭

杜甫和李白的區別,一直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其實他倆的區別很簡單,就是來自兩個不同星球的人。當看到杜甫寫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時,媽媽會說:“孩子,你看鄰居家杜哥哥是怎麼認真學習的,好好學著點兒!”而當看到李白寫出“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的時候,媽媽只能叫一句:“孩子,快出來看神仙!”

杜甫是詩聖,所謂“聖”,即是人中之聖賢;李白是詩仙,所謂“仙”,那就超越了人的範疇。李白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蹟,是上天送給盛唐的禮物,他的成功無法複製也無法被學習,而杜甫是可以被學習的,所以在後代詩人中的影響力更大。有一次,張籍的朋友去拜訪張籍,看見他正從一個罐子裡挖了勺黑黃乎乎、黏黏稠稠的東西,送到嘴裡吃得津津有味,就好奇地問是什麼東西。張籍左顧右盼,見沒有外人,就讓他附耳過去:“我去年燒了一部杜詩,把紙灰拌上蜂蜜以後,儲存在罐子裡面。每日兩次,每次一勺,堅持服用以來,寫詩功力大為長進!”靠著這種“吃什麼補什麼”的中國傳統偽科學,張籍寫出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千古名句。大家如果有興趣,回家也可以試一試這個偏方。


絕妙好辭

前文既然提到了羊祜,還是老習慣,就讓我們就此展開多聊幾句。羊祜,字叔子,就是在襄陽城外有市民為他立了墮淚碑的那一位,熟悉《神鵰俠侶》的讀者應該不陌生。羊祜的姐姐羊徽瑜是司馬師的妻子,也就是司馬懿的兒媳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傢伙的嫂子,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嬸嬸。

羊祜的外公是漢末才子蔡邕,當年他在曹娥碑的背面題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無人能知其意。多年後,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路過曹娥碑時看見這八個字。曹操知道楊修絕頂聰明,但自負與他也在伯仲之間,便問楊修:“你想通這八個字的意思了嗎?”楊修剛要回答,曹操趕緊又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兩人並馬走了三十里後,曹操面有得色:“我已明白了。你現在可以說了,看看我們是否英雄所見略同。”楊修回答:“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字;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字;外孫,女兒之子也,並而為‘好’字;齏臼(發音同“積就”),是受辛的器皿(古時候用來盛裝和研磨調味料的器具,而這些調料主要是辛辣味的),並而為‘辭’字。這乃是讚美曹娥碑文‘絕妙好辭’。”曹操聽後不禁點頭驚歎:“正是如此!你的才思比我要敏捷三十里啊。”蔡邕創造了這個中國最早的字謎,而楊修片刻之間就解開了,確是高才。

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在丈夫死後,被匈奴擄去,嫁給左賢王,其作品有《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後來曹操想起蔡邕這個流落匈奴的女兒,愛惜他們父女的才華,便派人用重金將蔡文姬贖回,並安排嫁給董祀,這就叫“文姬歸漢”。從強漢到盛唐,中原只有以女子遠嫁匈奴和親的記錄,能從塞外荒漠救回弱女子的唯有曹操一位,憑此一點,就可見他的英雄氣概。

多年後,那位匈奴左賢王的幼子劉淵滅掉了司馬炎開創的西晉,建立了五胡十六國亂世中的第一個政權——前漢。歷史是不是既紛亂又精彩?


---------華麗麗的分割線-----------

《唐詩為鏡照汗青》由清華大學出版社發行。天貓商城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官方旗艦店、噹噹、京東按書名搜索即可。各地新華書店有售。如果需要作者簽名書,請關注後通過私信聯繫。

唐朝第一詩人之爭

唐朝第一詩人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