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诗人之争

唐朝第一诗人之争

唐诗为镜照汗青 第十章(上) 古来征战几人回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而且李白天纵英才、誉满宇内,杜甫对他自然很倾慕,曾写下一堆赞美和怀念他的诗歌,除了前文多次引用的《饮中八仙歌》和大家耳熟能详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充满了景仰之情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还有充满了怀念之情的《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以及最精简却完整刻画了诗仙好饮酒、不得志、豪放不羁、目空一切等特点的《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作为先出道也先出名的大哥,李白仅回赠了两首。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另一首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唐诗》还收录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李白《戏赠杜甫》,颇有友人间互相打趣之情,但其最初来源只是晚唐五代的笔记小说,而“笠子”“日卓午”“瘦生”这样口语化的用词从不见于盛唐诗歌,因此许多人认为这是后人编撰的段子而已。

相对来说,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要少得多,所以有些人认为杜甫当时可能就是个“屌丝”“小号”,在李白等大诗人面前比较自卑,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家世源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家世。杜甫可被查考的知名祖先,是晋初的征南大将军杜预。史书上说此人不会骑马,射箭的水平也很差劲,但是战略眼光冠于当世,人们赞扬他是用计谋打仗,能够以一当万。晋朝镇守军事重镇荆州的名将羊祜临终前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接替自己,说他将来一定可以灭吴平天下。东吴大将陆抗(就是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之子,而他本人的儿子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和陆云)死后,杜预说服司马炎发起了灭吴的统一战争,并成为重要的统帅。在初期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晋朝内部又泛起见好就收的言论氛围,杜预却力排众议:“现在我军接连取胜,士气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前 面最困难的几节,之后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来历。形势的发展果然如杜预所预料的,晋军顺利灭亡了东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最终三国归晋。

唐朝第一诗人之争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号称“崔李苏杜”,很早就被武则天所赏识。李峤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那首《风》的作者:“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崔融曾去应考科举,八个科目都及第,是毋庸置疑的超级学霸。苏味道写过一首《正月十五夜》,其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即是成语“火树银花”的出处。唐中宗复位之后,苏味道因为曾经迎合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而被贬官到四川眉州,在那里留下后裔,其中有位声名显赫的便是苏东坡,大概和李白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两位诗词家了。在我看来,如果李白说自己写诗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同理,如果苏东坡说自己写词第二,也没有人敢称第一,而且苏东坡的诗也是一流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词人都诞生在天府之国,四川在出才子这一项上说自己第二,就没有省份敢称第一。

杜审言的同事郭若讷蛊惑杜审言的长官周季童,将杜审言冤枉下狱,定了死罪。杜审言十六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周府,将周季童刺成重伤,自己也被侍卫当场杀死。周季童临死前感叹道:“没想到杜审言有这样的孝子,郭若讷误我!”此事震惊全国,杜审言因此获重审而得救。和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写了墓志铭,杜并也成为全国性孝子模范。

对于自己祖先杜预的功名满天下、自己爷爷杜审言的诗名满天下、自己叔叔杜并的孝名满天下,杜甫都是非常自豪的,在诗中屡次提及。这样高知名度的家世,李白、高适等人哪个能有?我猜测杜甫在与他们交游时,根本没什么可自卑的,倒是李白一见到他,很可能是备感荣幸地说:“原来你就是杜征南的后人、杜审言的孙子、杜孝子的侄儿杜子美啊,幸会幸会!”

性格交游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交游圈子。杜甫家学渊源,从小就读书、写诗、练字,并且进入高大上的朋友圈,十三四岁就交游很广阔了。在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里,就说自己是“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是有名的书法家,而王翰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大家在“腐败”时极为喜闻乐见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朝第一诗人之争

当时的名士祖咏、杜华,都很喜欢和王翰交游。杜华的母亲崔氏更是将王翰设定为儿子的偶像:“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这就和现在的母亲们一定要自家孩子和学校里的好学生坐同桌、成为好朋友是一样的心态。杜华之母求之不得做王翰的邻居,而杜甫说王翰求之不得做自己的邻居。

再通过杜甫那首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江南逢李龟年》,看看这哥们儿混的是什么朋友圈:“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李隆范,是天子李隆基的亲弟弟,很喜欢音乐,曾经把拥有超凡音乐才能的王维推荐给了玉真公主,这个故事后文会讲。崔九则是一天到晚陪着皇上、深受宠信的殿中监崔涤,他哥哥就是那位被张说羡慕的宰相崔湜。一个经常在亲王府邸和名门望族家里做常客的人,会是屌丝吗?他会觉得自己是屌丝吗?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性格。杜甫的诗很喜欢赞赏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但并不能由此以为他自卑。欣赏别人和自信是完全兼容的两种美德,认为不能兼容的人是因为至少缺乏其中一种。此外,杜甫应该没什么自卑的基因,因为他爷爷是个大狂人。杜审言为和自己一同跻身“文章四友”之列的苏味道写评注,写完以后对旁人说“苏味道必死”,人家惊问为何,他回答:“苏味道看了我的评注肯定会羞死的。”他认为屈原和宋玉只配给自己打下手,还说“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自己的书法超过王羲之,令人很无语。最夸张的是他病重将死之时,宋之问等朋友来探望,杜审言叹息:“我活着就一直压你们一头,你们真是命苦啊!现在我快要死了,你们终于有出头之日了。”不知道宋之问等人听了做何感想。

所以,杜甫从爷爷那里遗传下来的不应是自卑而应是自傲的基因。他曾在诗里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可以想见其中有多少底气在侧漏!还是在那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这里面没有自卑,只有自信和自豪,对自己的评价恰如其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杜甫的傲骨,就藏在这首《望岳》的尾联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朝第一诗人之争

杜甫和李白的区别,一直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他俩的区别很简单,就是来自两个不同星球的人。当看到杜甫写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妈妈会说:“孩子,你看邻居家杜哥哥是怎么认真学习的,好好学着点儿!”而当看到李白写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时候,妈妈只能叫一句:“孩子,快出来看神仙!”

杜甫是诗圣,所谓“圣”,即是人中之圣贤;李白是诗仙,所谓“仙”,那就超越了人的范畴。李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迹,是上天送给盛唐的礼物,他的成功无法复制也无法被学习,而杜甫是可以被学习的,所以在后代诗人中的影响力更大。有一次,张籍的朋友去拜访张籍,看见他正从一个罐子里挖了勺黑黄乎乎、黏黏稠稠的东西,送到嘴里吃得津津有味,就好奇地问是什么东西。张籍左顾右盼,见没有外人,就让他附耳过去:“我去年烧了一部杜诗,把纸灰拌上蜂蜜以后,储存在罐子里面。每日两次,每次一勺,坚持服用以来,写诗功力大为长进!”靠着这种“吃什么补什么”的中国传统伪科学,张籍写出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千古名句。大家如果有兴趣,回家也可以试一试这个偏方。


绝妙好辞

前文既然提到了羊祜,还是老习惯,就让我们就此展开多聊几句。羊祜,字叔子,就是在襄阳城外有市民为他立了堕泪碑的那一位,熟悉《神雕侠侣》的读者应该不陌生。羊祜的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的妻子,也就是司马懿的儿媳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家伙的嫂子,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婶婶。

羊祜的外公是汉末才子蔡邕,当年他在曹娥碑的背面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无人能知其意。多年后,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路过曹娥碑时看见这八个字。曹操知道杨修绝顶聪明,但自负与他也在伯仲之间,便问杨修:“你想通这八个字的意思了吗?”杨修刚要回答,曹操赶紧又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两人并马走了三十里后,曹操面有得色:“我已明白了。你现在可以说了,看看我们是否英雄所见略同。”杨修回答:“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字;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字;外孙,女儿之子也,并而为‘好’字;齑臼(发音同“积就”),是受辛的器皿(古时候用来盛装和研磨调味料的器具,而这些调料主要是辛辣味的),并而为‘辞’字。这乃是赞美曹娥碑文‘绝妙好辞’。”曹操听后不禁点头惊叹:“正是如此!你的才思比我要敏捷三十里啊。”蔡邕创造了这个中国最早的字谜,而杨修片刻之间就解开了,确是高才。

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在丈夫死后,被匈奴掳去,嫁给左贤王,其作品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后来曹操想起蔡邕这个流落匈奴的女儿,爱惜他们父女的才华,便派人用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并安排嫁给董祀,这就叫“文姬归汉”。从强汉到盛唐,中原只有以女子远嫁匈奴和亲的记录,能从塞外荒漠救回弱女子的唯有曹操一位,凭此一点,就可见他的英雄气概。

多年后,那位匈奴左贤王的幼子刘渊灭掉了司马炎开创的西晋,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第一个政权——前汉。历史是不是既纷乱又精彩?


---------华丽丽的分割线-----------

《唐诗为镜照汗青》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天猫商城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按书名搜索即可。各地新华书店有售。如果需要作者签名书,请关注后通过私信联系。

唐朝第一诗人之争

唐朝第一诗人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