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時期為什麼會出現諸子百家的思想高潮?

用戶3275931345411


春秋戰國, 是我國生產力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 不僅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空前狀況、湧現出了一大批思想巨匠, 也基本上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來的文化格局, 對後世的學術發展具有開創性。諸子百家的興起有其歷史必然性, 是當時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功名利祿

春秋戰國時代, 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裂的時期。一方面, 各路諸侯和國君為了在爭霸戰爭或統一戰爭中贏得勝利, 保住並擴大既得利益, 都充分地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紛紛延攬人才, 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 當時社會環境的寬鬆和思想的空前解放, 活躍壯大了“士”這一階層, 他們意識到了自身的價值, 看到了博取功名利祿的大好契機。

二、人口流動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大混亂大變革的時期, 諸侯林立, 各自為政, 且忙於戰爭, 窮於應付, 對社會的管理有所放鬆, 對人民的控制有所減弱。奴隸制時期的宗法關係和過時的“天命論”對人民, 特別是“士”這一階層的精神控制大打折扣, 由此直接導致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如商鞅、韓非所主張的“徠民”政策;孟子的“今王發政施仁,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

三、對於治國的分歧

面對當時的社會混亂和動盪不安, 先賢聖哲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著這一問題, 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提出了不同的治國方案。先秦諸子皆頗為自負, 自視甚高, 始終認為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救世良方, 都有積極的入世態度和主人翁精神, 以天下為己任。

四、相互借鑑

雖然諸子百家交鋒異常激烈, 看似水火不容,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之間是互相絕緣的。其一, 任何一種思想或學問都不能是僵化的, 否則, 它將很快喪失生命力而退出歷史舞臺, 因此, 就需要不斷地自我完善與發展, 從自身以外去吸取養分無疑會加快它的發展, 所以, 諸子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會吸取對方的長處。其二, 為了在論戰中取得優勢的地位和“經世致用”的作用, 使理論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能夠迎合統治者的胃口而不得不取長補短。要想擊敗對方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出對方理論上的破綻,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Bcd說史


中國先秦時期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就好在在當時,出現了很多非常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的大交流,文化的碰撞激起了更多的火花。壞就壞在,這個時代雖有千萬思想,卻無具體實踐,戰亂不休,讓人民飽受苦難。

先秦諸子百家是我個人一直都非常喜歡的一個時代,縱觀古代歷史,還有哪一次的思想能比先秦時期更為豐富,更具有辯證意義呢?在影視劇《羋月傳》中,也有“百家爭鳴”的場面,雖然沒有見證過真正的歷史,但是每次說到百家爭鳴,我都會想到劇中的場面。大家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沒有對錯,沒有正確答案,這最好的促進了人們思想的交流,推動了思維的演變。在音樂劇《諸子百家》中有這樣的表述: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莊生夢蝴蝶、墨子破雲梯,商鞅入西秦,孫武克楚國,蘇秦說襄王不得用,荀子居蘭陵鬱鬱而終……

王權衰落,諸侯稱霸。執斧鉞而有爭雄之志,掌寶璽即有問鼎之心。

諸子爭鳴,百家蜂起。握聖言故思仁育兆庶,知先賢則憂統御華夷。

有陰陽縱橫說東周、並六國。輿圖一展,運乾坤於舌上。

有孔墨老莊論齊身、平天下。禮壞樂崩,挽狂瀾止逆施。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關於先秦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思想,我個人主要持以下這兩點意見。

  1. 背景: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盪、大變革、風雲變幻的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複雜的階級鬥爭中發生很大的變化。
  2. 階級變動: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各諸侯國的階級關係不斷出現新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在當時,宣傳百家思想的大多都是貴族階級,這又是為什麼呢?

1.首先,這個時候,鐵器和牛耕被推廣使用,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這導致了經濟上原有的土地國有制瓦解,進而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變。經濟的變化繼而引起政治和文化的變革。周朝現行的分封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向中央集權過渡。原有的分封宗法等級制度瓦解,士作為原統治層中最底層的階層空前活躍。同時,孔子首創私學,教育下移,打破了貴族教育壟斷,使得學術交流成為可能。社會大變革,各國君主紛紛招賢,也為諸子百家提供了社會環境。因此,這個經濟政治文化整個變化的大時代之前,一直都是貴族教育,普通百姓是不能夠收到教育的,自然也很難有形成學說、學派的能力。

2.周朝的貴族和官員,自幼接受系統的文化教育,飽讀詩書,多才多藝,精通六藝。各諸侯國的士大夫,同樣承襲了周朝的文化,薪火相傳,父子承襲。但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天下突然大亂,王室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諸侯之間征伐四起,王朝禮崩樂壞。這時候擁有豐富知識的士大夫們,開始對這個朝廷重新反思。由於他們處於不同的位置,處於不同的國度,有著不同的境遇,自然也就產生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所以,就是這些原因讓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達到了高潮,缺少一點,都可能不是這樣的歷史。以上就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解讀,如有不足,還請指出。


風雨潤桃李


先秦時代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指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兵家,縱橫家……這個時代到底發生了什麼?

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階段:

周朝統治了六百年的江山即將崩潰漓淅,當東周王蜷縮在自已廟堂之上時,東邊齊恆公登上霸位,隨後齊的內亂讓晉文公有機會奪冠,悄悄在一旁的秦穆公在暗自努力與晉搞好關係,那知秦晉之好只是一種停留,秦穆公奮發圖強使他超越晉國,而在南方楚國,也不甘落後,問鼎中原就源於楚王,一鳴驚人沒有飛多遠,可笑的是宋襄公打碎了楚王的美夢,也用自己的仁義之戰葬送了他的稱霸之心!

各諸侯王國,在分合搶拉之中爭奪控制它國的指揮權時,逐漸意識到實力才是自尊,實力不僅是聯合和地盤,更多的是人才。

這時三家分晉,魏國嶄露頭角時,弱小的韓國最先招納人才變法,使申不害一舉成名,弱韓漸強,恐慌了眾國,尤其相鄰的魏國,魏王確實雄才大略,起用李悝,使魏國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強國。

隨後一場在各國的變法大戰拉開序幕:

接著是各國搶人大戰,可以說各國稱霸的野心是各國培養人才,搶人才,奪地盤的動力。這也給當時讀書的士子帶來改變命運的機會。

前期,周天子一統江山的天下,思想文化很"純潔",正統觀念下,中規中矩,可以說毫無生機,而它衰亡的時候,適值各國稱霸之心仍存。給各國有才有志之人留下巨大發展空間:諸子百家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這是時代發生的必然趨勢!


狐羊樹


先秦時期,出現了儒家、墨家、縱橫家、道家、法家等等學說,這個時期應該是我國古代思想最為開放的時期。到了秦朝建立以後,先後發生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等一系列事件以後,各個學說相繼被淹沒,也很難再有新的思想出現。

為何先秦時期會出現諸子百家的思想高潮?這與先秦時期的教育分不開關係。

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教育制度是學在官府。簡單來說,就是教育與官府是不分家的,官員即是老師,老師即是官員,行政機構與教育機構合二為一,能夠上學的人多數是貴族子女,並不涉及下面的廣大的平民百姓,教育系統由貴族把控,所以這段時期很難出現思想高潮。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東周王權衰落,各諸侯國作大,不斷髮動戰爭兼併其他諸侯國,為了取得霸權,諸侯國實行開放政策招賢納才,使得平民百姓也有了發表政見與參與決策的資格,同時影響的就是私塾的興起,廣大平民可以接受文化教育。

在這一過程中,接受文化教育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類學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諸子百家。

而秦朝建立以後,國家的統治需要統一思想,思想的開放會影響朝廷政令的實施,所以才會有焚書坑儒事件的發生。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因儒家學說對教化百姓,加強中央集權的優點一直被統治者推崇,其餘的學說逐漸被冷落,諸子百家的盛況也就很難再出現。

綜上所述,諸子百家的思想高潮的出現,是教育走入民間、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共同促成的。


歷史百川


“先秦時期”是什麼年代?廣義上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此處應是俠義上的,指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是什麼意思?“諸”為眾多,“子”為尊稱,指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百”為很多,是泛指,“家”為學術流派。我國在先秦時期,出現了許多的學術派別,每個學術派別都有其領軍代表人物。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醫家、縱橫家等學術流派。後人就將這些領軍人物及其所代表的學術派別統稱為“諸子百家”。

先秦時期之所以能出現諸子百家的思想高潮,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是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由於統治者重用人才的政策,這在客觀上刺激了人們渴望學得一技之長以幹榮華富貴,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第二是經濟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為各家學派開展學術提供了經濟條件。

第三是是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第四是是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致使“私學勃興”。

第五是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第六是各家理想的執著追求。諸子百家對天下黎民都懷有巨大的歷史責任.他們都期望自己的學說被當權者採納,以救民於水火。

百家爭鳴的出現,是先秦時期政治和經濟變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各家學派聚眾講學、著書立說,探討自然,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榮。也促進了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歷史川流不息


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精髓的高潮,

在這個中國最‘牛’的時代誕生了一批最‘牛’的思想家,

儒家重視仁義道德,強化了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道家強調無為而治,是一種人性本質的昇華,指出了人可以活的更好的問題,

儒家是人們在社會中的一種擔當,道家是講人們生命境界,

擔當是我們的社會責任,超越是我們的生命境界!

法家則強調不成規矩不成方圓的社會約束法則,強化了社會的井然有序!

在中國歷史文化幾千年中,深深地受它們的薰陶,使歷史發展和進步!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


花開水不流


春秋戰國時期是後世無數人推崇的時代,這一時期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儒、釋、道先後創立,同一時期對西方思想影響深遠的希臘三賢也橫空出世:

道家宗師:老子,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當然也有流傳說老子生卒時間不詳,代表作《道德經》,辯證法思想的創始人,曾任周王朝國家圖書館館長,能在圖書館工作必然是人生一大幸事。

儒家宗師: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代表作《論語》,仁義禮智信的提出者,出身貴族,以半部論語可治天下的氣勢為後世統治者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佛陀或叫佛祖: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主要作品三藏十二部,核心思想普渡眾生,王族出身,佛祖成佛後最早渡大象,盜人,猴子,後來成為《西遊記》中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原型人物。

古希臘哲學主要創始人: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出身平民,這哥們兒沒有存世作品,思想傳遞是靠和弟子的對話流傳下來的,終身追隨自己心中對宇宙理性神,這個神是道德和智慧的源泉。

西方哲學和思想史最重要的人物: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貴族出身,傳世著作太多,當我們今天經常說起的是柏拉圖式愛情,提醒大家,這個愛情是指同性之愛,所以千萬別用錯了。

希臘哲學集大成者,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中產階級出身,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傳世著作極多,涉及天文地理,雞毛蒜皮。

通過人類兩千年的探索我們發現,知識積累是一個緩慢而且艱辛的過程,從小小的靈感開始,不停探索,不斷失敗,一個全新理論的誕生是經過成百上千年的量變到質變的驗證過程,最後才能被世人所接受。

而公元前450年左右這段時期,神秘的東方和遙遠的西方同時出現了引領人類前進方向的思想,這些思想開篇宏偉,幾乎都是從宇宙蒼生開始講解,閃耀著集人類智慧大成的光輝,憑什麼?我們現在有幾個普通人關心火星會不會地震?知識體系完備,論點清晰,普羅大眾連反駁的點都找不著,一開始就可以為世人答疑解惑,憑什麼?佛祖可以放棄世間榮華富貴,寧願修行普渡眾人,是什麼或者誰告訴他這個比吃好喝好更重要?戰亂連連,吃飯都不一定有保障的時代,大家不去找哪兒還有吃的,反而研究人類未來的走向,為什麼?老子的道是看不見摸不著想不到的,這不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嗎?

答案只有一個:他們的知識來自於同一個學校,同一夥老師,同一個體系,因為分科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專業方向。

但這夥人是誰?來自哪兒?去哪兒了?





石頭1974


1.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國家,沒有統一監管!

2.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競相稱霸,統治階級迫切需要人才,這就促成了人才輩出的局面。只要對國家有用的,英雄不問出處! 比如孟嘗君門客三千

3.當時還沒有形成對文化的管制,從而造成了言論非常自由的社會環境,各個地方都爭先恐後傳播自己的優秀文化!



c婉如


西周滅亡,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議”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處士橫議”的活躍風氣。

在對人、事及社會的廣泛探討中,人們不再崇信“天道”,進而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

這些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為“諸子”,“百家”則指這些學派。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遊說,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張,或著書立說,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局面。

PS:“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為稱呼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惠子、孫武、


徐小楓X


1.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各種學術的繁榮,出現了一個有閒階層‘士’;

2.周王室王權的衰微,使各諸侯國崛起,競相爭霸,相互吞併。為了讓自己國家強大,紛紛招攬人才,給了各家學術展示的舞臺;

3.周王室衰弱,舊的禮法制度隨著崩潰,禮崩樂壞,給百家爭鳴一個很大的空間;

4.春秋戰國社會大動盪,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使人們的思想更加開闊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