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爽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反擊美國,你知道這話的具體內涵嗎

在3月12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來自路透社的記者提問稱,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3月11日說,中方在疫情暴發之初進行了掩蓋,這是耗費了國際社會兩個月的時間來作出反應,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對此,發言人耿爽強調,面對疫情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基本遵循,轉嫁矛盾、無端指責不具建設性,更不得人心。“中國有句古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道什麼意思嗎?”耿爽笑著向提問的路透社記者問道。

其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在華杉所著的《華杉講透》(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就詳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耿爽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反擊美國,你知道這話的具體內涵嗎

Δ 孟子

這是仁的修煉心法。我們是怎麼走向不仁的呢?往往都是因為一句“你不仁,莫怪我不義”。我本來是要對你仁的,但是你對我不仁不義,我也沒辦法呀!

當你心裡想“你不仁,莫怪我不義”的時候,對方是否不仁不義姑且不論,但你的不仁不義是已經自己決定了的。而認為自己代表正確,代表正義,這往往是一種幻覺,是一種自欺欺人。先自欺,認為自己是正確、正義的,然後就會毫無心理負擔地去欺騙、欺負別人。

所以要修行仁義,核心就是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萬事不遂,都要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解決之道。

孟子說,當我們愛一個人,希望他來親附我,可他卻不跟我親近。那我不能去怪他,而是要反躬自省,看來我對他的仁愛還不夠。

當我們管理別人,希望他聽話,來順從我,可他卻不聽。那我不能罵他不聽話,而是要反躬自省,是我自己的智慧還不夠,有些事理還沒弄明白,有些處置還不恰當。

當我們很禮貌地對待別人,他卻不搭理我,我也要反躬自省,看來我的禮敬程度還不夠。

這最後一條我有點小體會:很多人在路上或電梯裡遇到老外,都會點頭微笑致意;可一遇到同胞,就都板著臉面無表情。大家都打個招呼不好嗎?你主動一點跟人打招呼,如果對方沒反應,或者來不及反應,就想想是不是自己打招呼的聲音太小了,下次大吼一聲“你好”,也許人家就有反應了。

張居正講解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僅是在愛人、治人、禮人上,而且要將這自反之心推而廣之。凡是有窒礙不通、不能如願的,件件反求諸己,只在自己的身心上講求,從根本處著力,一定要做到每件事都盡善而後已。這樣修身克己,嚴密精詳,則一生之中視聽言動、好惡取捨,無不當乎天理、合乎人心。如此則天下皆敬信而歸服之,豈有不親不治不答者哉?

《詩經》上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就是說,人如果能常常思念,一言一行都合乎天理,則天心佑助,多福自臻。這福都是自己求來的,而不是靠運氣來的。

自己行得端正,則自然天下歸服。如果不能正己,而只是責怪別人,徒以權力把持天下,則令之不從,威之不服,欲使天下歸心,豈可得哉?《大學》裡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平天下而推本於修身,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