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用户4474649658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米,他便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诸葛亮果然当月就病死了。这是为什么?司马懿真的料事如神吗?

司马懿说这句话时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另外和吴国约好同时出兵攻打魏国。诸葛亮到达郿县,在渭水以南驻扎军队。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他想用老套路打持久战,耗尽诸葛亮的军粮。孙权也响应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率军亲征给挫败。



目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垒,司马懿对将领们说:

“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

诸葛亮出师不利连连失败,大受打击,吃的自然少

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诸葛亮决定在这附近种地屯田。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战场。他驻扎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他前四次伐魏都因断粮而失败,这次他准备做长期的战争,屯田而战。

司马懿一听诸葛亮驻扎五丈原仰天大笑和众将高兴地拍手欢呼。司马懿身边的名将郭淮也是个料敌准确的人物,诸葛亮5次攻魏,他参加了4次反击。



正在大家欢呼的时候,郭淮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众将士开始紧张起来。他说,咱得先去占据北原(岐山县西),诸葛亮一定会对这个地方先下手为强,他通过占领渭水沿岸两个战略高地,来控制水路交通线,断咱们魏国后路。 这样以来,蜀军首先可以从陇西诸郡夺取军粮和战略物资,还可以顺利地沿渭水把军粮运到前线,另外根据对他的了解他很可能会联络羌人起来反魏,建立根据地,然后东进攻入长安,到时臣民受惊,国家必乱,那就惨了!司马懿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郭淮前脚刚到不久,果然诸葛亮率领蜀兵就赶到了。因魏军早有防备,诸葛亮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几天后,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佯装西行实攻阳遂。可惜又被郭淮识破,被击退。

截止到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九日,诸葛亮和司马懿已经相持了100多天,这中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

诸葛亮用计不成,反而被使者泄密

诸葛亮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妙招,他派使者把一些女人用的东西:头巾和衣服之类的送给司马懿,讽刺司马懿就像个女人一样胆小不敢迎战。司马懿看到这些东西明知是计,又怕众将轻看。他假装生气,为了向众将表示自己敢于应战,故意上表魏明帝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为军师来阻止司马懿的“出战”。两军继续僵持。




对于那个使者,众将纷纷表示杀掉,但被司马懿阻止,司马懿笑着问他:

你家主公的睡眠可好?饮食和加班情况如何?

《晋书·宣帝纪》载: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使者见司马懿不仅不杀自己,也不打听蜀军军事机密,反而像老友一样,对自己主公嘘寒问暖。使者感动地答道:

“我家丞相起早贪黑,一天就吃三四升的饭菜。”司马懿心中大喜,吃那么少,还没我一顿吃的多。

接着司马懿问:“他起早贪黑,那么累,都是忙什么啊?你跟他说让他多保重。”

使者很感动,回到:“我家丞相,事必躬亲,只有是二十以上的杖罚,都会亲自过问。我家丞相有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心中大喜,就让使者回去了。诸葛亮要哭了,他就这样被这个使者给“卖”了。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我的死对头诸葛亮,吃得少干得多,他这是“药丸”的节奏啊!”。众人听闻,大喜,大赞司马懿。

为什么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司马懿还说他吃的少呢?莫非古代人都是吃货?小姐姐想说的是那三四升不是现在的升而是古代升,古代的升很轻的。还记得老年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一顿吃一斗米,十斤肉,是不是感觉廉颇太大胃王了,简直很夸张,其实并非如此。先看几条文献。

山东博物馆藏东汉铜斗,实容小米2,000ml。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载:对出土的汉代各种“权”进行实测,最轻的1斤等于235.8g,最重的1斤等于270g,多数为250g。

我们来计算一下一斗、十斤、四升是多少吧。

东汉一斗是现在的四斤:2000毫升等2升等两公斤等四斤。

汉朝的十斤就是现在的五斤,原因除了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不同外,越是古代斤数就越轻。

四升也就是现在的八两。汉朝换算单位是一斗是十升。前边我算出十升才合现在的四斤,那四升也相当于今天的八两了。

因为战国的斗更轻,斤更少,故而廉颇吃的一斗米大概合现在三斤左右,十斤肉合两斤左右,也够大胃王了。

您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这么辛苦,一天才吃八两,他能不开心地说诸葛亮“药丸”吗?


小姐姐讲史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石头说历史


有书君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这个桥段的时候,当时就觉得司马懿真是神乎其神,两三句话就断定出诸葛亮活不长了。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想要激怒他引他出战。

可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问了蜀国使者丞相的近况,“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又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懿顾谓诸将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下的这个结论呢?请听有书君一一道来。

一,通过正面的问话。

关于司马懿看似无心的问话,实际上是司马懿的别有用心。他在闲谈中得知对方两个情况。

从饮食上了解到诸葛亮一天吃不完三四升米,古时的三四升米就是现在的一斤米。

乍一听一斤米这么多,当然不是现在的米饭再配上蔬菜水果和汤一起吃,只是单纯的干饭而已,就是所谓的“粗茶淡饭”。

当年的老将廉颇七十了,为了表示自己还有能力打仗,故意在派来的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十斤肉,而十升为一斗,可想而知诸葛亮吃的并不多。

看来胃口好、食量大是当时身体强壮的标准。

诸葛亮一个统帅又从事脑力劳动,一天吃不到一斤米,只能说明他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了。

再者“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二十仗以上的责罚都要亲自去批阅。

蜀军十多万兵马一天上下多少大事小情需要他去操劳,耗费多少精力,定是早起晚睡,日日的费心劳神。

通过正面了解到诸葛亮是干的多吃的少,长此以往,再强壮的人也会生病的。

二,侧面的深入了解。

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司马懿料定使者回去面见诸葛亮必定会一五一十的汇报这里的情况。

本来想引诱司马懿出战的,结果让对方知晓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势必会影响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士气低落,无疑是雪上加霜啊。

这次北伐,十万大军哪里经得起长期的消耗啊,只要闭守不出,诸葛亮必定急火攻心,心力交瘁,是击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正是看到了这些,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在《三国演义》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部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在五丈原一带对峙,司马懿为拖垮蜀军,坚守不战。而诸葛亮知道自己粮草不继,所以想速战速决。为了刺激司马懿出战,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一套,意思是你司马懿堂堂魏国大都督,怎么就像个娘们儿一样。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心中虽然大怒但表面上却看不出来,他不仅接受了这套女装,并且还厚待来使。司马懿问蜀国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很实在,也可能是没看透司马懿的意图,居然如实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矣。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于是对众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据说使者回报孔明,诸葛亮叹道:“彼深知我也。”

魏国大都督司马懿

《三国演义》终究是小说家之言,让我们看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晋书·宣帝纪》中这样写道:“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中的“宣帝”即司马懿,是被其后人追封的。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内容基本相似,只是诸葛亮每天吃的食物数量不太一样,一个是“数升”,一个是“三四升”,但也大体差不多。这三四升究竟是多少粮食?据说有人曾经考证,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半斤左右。今天看来,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食物应该在二斤上下,按照这个标准,诸葛亮吃的实在是太少了。

除了饭量小,诸葛亮还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作为一名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军首脑,应该集中精力去处理主要事务,这些细枝末节的具体事务交给各级分管官员办理即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诸葛亮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自己的健康,而这一点恰恰被司马懿一眼洞穿。

五丈原诸葛殒命

睡得少,吃的少,事情多,肯定活不长。正如司马懿所料,不久诸葛亮即在五丈原一命归天。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势造英雄,涌现了无数的乱世英雄,前期是刘备、曹操、袁绍、孙权等大佬们打得不亦乐乎,而到了中后期主要成了蜀国和魏国的对决,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佬相爱相杀,虽然诸葛亮主攻,司马懿主守,但最终司马懿还是耗死了诸葛亮。特别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蜀国使者给司马懿送女装,但被司马懿算计,暴露了这两个秘密,让司马懿马上就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这真可谓神乎其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百日,面对蜀军的挑衅,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但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问了蜀国使者的近况。在《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上面关于司马懿的问话,绝非是一般的客套的问话,实际上是司马懿别有用心。他巧妙的在闲谈中抛出的两个问话,看似是在关心诸葛亮的近况,实则在探究对手的实际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通过蜀国使者的回话,从中发现了两个细节,从而司马懿大喜,判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

一是一日食不过三四升米,三国时候的“三四升”换算成现在就是1斤左右。俗话说:“身体好,吃嘛嘛香!”当年老将廉颇暮年一顿吃了一饭斗米,肉十斤,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看来在古代吃饭吃得多,是身体好的一个重要指标。诸葛亮一个成年男子一天还吃不到1斤米饭,只能说明他身体不好,甚至已经病得不轻了。

二是“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也就是说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诸葛亮都亲自批阅。连处罚将士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这样的小事,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由此,可见凡是蜀军的大事小事,诸葛亮都要亲力亲为。当时,蜀军北伐人数众多,一天得有多少烦心事需要诸葛亮来操劳,一天不忙死才怪了。



综上所述,司马懿通过使者的回话,发现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东西,身体早就不行了,再加上他事必躬亲,可谓雪上加霜,早晚为累死诸葛亮,因此司马懿猜出诸葛亮命不久矣。诸葛亮真是践行了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那么,诸葛亮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密探零零发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需要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在人体之中大脑是消耗能量最多的,大约是在人体的50%,别看大脑这个器官很小,但是他的神经非常的发达,释放的能量也就是特别多,要是有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的话,怎么有可能去一下事情呢,而反过来的话,如果脑子都不够用了,就说明这个人已经快死了,而诸葛亮早就已经是这样子了,司马懿是一个非常了解诸葛亮的人,所以就断定诸葛亮已经是快死了。



若问及谁最了解诸葛亮让诸葛亮本人去回答的话,肯定是司马懿的,他这一生的对手司马懿当之无愧,就算是周瑜都不能够了解诸葛亮,他们两个打的难解难分,真的是真正的知己,要是不是在乱世的话,他们或许能够成为真正的好朋友,一起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但是在这个乱世之中,他们只能够成为敌人。


司马懿是最了解诸葛亮的,他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来判断诸葛亮。

司马懿是魏国最厉害的人了,在曹操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和他比计谋,而且曹操手下那些厉害的谋士都已经死了,司马懿成为了魏国唯一的希望,面对诸葛亮这么强大的对手,就能够出司马懿来对抗诸葛亮。这是一个非常让诸葛亮疼头对手,司马懿实在是太会忍忍了,他知道诸葛亮最怕的是托,于是司马懿整天就是恶心诸葛亮,那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和诸葛亮交锋的,最后诸葛亮是被打败了。


诸葛亮能够被自己活活耗死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他心里特别的急,面对刘备的托孤中任他可是每天都在想着这件事情,还要去照顾刘禅这个小傻子真的是让人感到非常的伤心,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帮助刘禅去夺夺天下统一了这个三国的世界,可是他还在路上一直在前行,年纪都已经这么大了,老一辈的人就剩下他了,所有的重担都在他身上,他能不活活累死吗?

司马懿早就已经是知道他会很累,但是通过他只吃这么点饭就可以知道,他一进新疆就没了,过不了多久就会死,而且他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在这么一个高压的环境下,尤其是这么重要的一个老人,迟早是会灭亡的,所以司马懿等待的就是这一天。

你们认为要是诸葛亮不这么劳累,他会死的这么早吗?


最帅汪公说


作为孔明后期最重要的对手,司马懿对比诸葛亮也是不遑多让。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再次北伐曹魏。率大军出斜谷道,驻扎于五丈原。而司马懿则率领魏军依险扎营,坚守不出。想等诸葛亮粮草耗尽自动退兵。



这一次诸葛亮汲取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在渭水之滨屯田生产粮食。两军对峙百日有余,诸葛亮见司马懿毫无出战的准备,于是为了刺激司马懿,便派人送给了司马懿一件女人的服饰。以此羞辱司马懿,达到让其出战的目的。

当诸葛亮的使者带着女人的服饰走入魏营之后,魏军将士怒不可遏,纷纷请求出战。而司马懿却欣然接受了这件用蜀锦织成的漂亮女装。并且问到了诸葛亮的饮食状况。在《晋书·宣帝纪》中详细的记载了司马懿和使者的谈话;

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先问了诸葛亮的饮食状况,使者回答说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然后又问了诸葛亮的工作状况,使者也如实回答了刑罚20杖以上都由诸葛亮亲自批阅。由此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久了。

汉朝时期的一升约合今天的200毫升左右,诸葛亮一天吃汉代的4升米饭,也就是现代的800毫升。一般情况下大米的重量在800克一升。也就是说诸葛亮一天只吃640克米饭。相当于一斤多一点,平均到没一顿只有200多克。



要知道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只吃这么少的东西是无法补充营养的。在《汉书》中记载汉朝是边关将士的口粮为每天11升米,足足是诸葛亮的三倍左右。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工作量巨大,而摄入的能量不够其消耗,最终因为过度操劳体力不支,病逝于五丈原。


我是越关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形容诸葛亮的结局是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原本隐居南阳,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一直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帮助刘备夺得汉中后自己也被立为蜀汉的丞相。刘备去世时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依旧效忠刘禅和蜀汉。

诸葛亮一心想着统一中原,年迈的他举兵多次北伐,六次出兵祁山,可是狡猾的司马懿却闭门不出没有与他正面交战,还下令士兵不能主动交战。因为司马懿问了诸葛亮派去的使者一些话,当他知道诸葛亮一天食用一斤米的时候,就断定诸葛亮阳寿已尽,活不了多久了,自己根本不用吹灰之力就能灭掉蜀汉。司马懿为何这么说了?因为诸葛亮太累又吃的太少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北伐一心想着统一中原地区,但是司马懿最后却选择闭门不出,即使诸葛亮给他送女人的衣物羞辱他他也不让士兵出门迎战。诸葛亮忍不住了,派了使者前去查看情况,就这使者说的话却却让司马懿心情无比舒畅,因为他认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为何司马懿会这样认为了?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司马懿是个老狐狸,他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都是有根据的。

第一,打二十军棍的刑法,诸葛亮都要亲自审批,事无巨细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认定诸葛亮每天肯定是劳累过度了。

第二,诸葛亮每天的吃的也就数升,使者搞不好还夸大了,即使没夸大吃的也很少了。三国时期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而一毫升大约是0.75克,诸葛亮一天也就是吃的是一斤左右了。在现在看也许不是很少,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这就是很少的饭量了。要知道证明廉颇未老的时候是说他”一饭斗米,肉十斤了“。

诸葛亮这么劳累,吃的却这么少,司马懿断定诸葛亮身体不行了,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234年,诸葛亮病逝。

司马懿这次还真的算准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去世前诸葛亮对朝中大事和军队都有安排,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遗言秘不发丧,整顿军马后从容撤退了。

诸葛亮为了刘备父子为了蜀汉是鞠躬尽瘁,油尽灯枯了,只是很遗憾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还是没有什么作为。263年,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了。要是诸葛亮知道刘禅这么无能,不知道当初还会不会这么拼命了?


湘西小木鱼


因《三国演义》的精彩演绎,六出祁山不仅成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也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攻守对决的别称。

事实上,诸葛亮真正从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数并不多。但这不重要,因为《三国演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咱们通俗认知中的三国,所以咱们还是按《三国演义》的路子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问诸葛亮寝食、政事烦简与否,进而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这是诸葛亮五出祁山时的精彩一幕,咱们不妨从一出祁山开始,来简单聊聊这两位高手之间的攻守对决。

蜀汉建兴六年,平定南中,恢复与吴联盟后,诸葛亮首次兴兵伐魏。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亲率大军向祁山方向攻击。

起初的局面非常乐观,在诸葛亮的攻势下,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更大的收获则是收服了姜维。

一时间,诸葛亮威震关中。

只可惜,关键时刻马谡掉了链子,失街亭,导致原本的赢局陷入难赢局面,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

同年冬天,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击败魏军之机,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遗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杀到,诸葛亮半途而废,只好再次退回汉中。

一年后,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阴平,击败魏援兵,占得这两郡后,诸葛亮留兵据守,自己率兵回师。

怎奈老天不成全,连日大雨导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无法增援新占得的这两处前沿进攻据点,北伐又告失败。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率蜀军四出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一攻一守,棋逢对手。

诸葛亮欲决战,司马懿欲拖垮远道而来、军粮不多的蜀军。

诸葛亮有多神机妙算,司马懿就有多忍者无敌。

困局之下,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办法引诱魏军出击,但司马懿谨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军一停,他便扎营据守。

正当两人攻守拉锯时,受称帝谣言影响,诸葛亮只好班师回朝。

经过这四次北伐,诸葛亮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鞠躬尽瘁,再次出兵欲决战司马懿。

司马懿依旧想用持久守战拖垮诸葛亮。

耗不起的诸葛亮于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对司马懿来说就是小儿科的计谋,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妇人衣裙,企图以此激怒三国隐忍大师。

很显然,这不可能。

不仅不可能,司马懿借着被羞辱,来使心理麻痹松懈的契机,相反对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数。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军来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据《晋书·宣武纪》记载,他先问来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谋,实话实说,三四升。

司马懿跟着又问诸葛公政事烦累否?

来使有一说一,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

得到这两个答案,司马懿既而告诉身边人,诸葛孔明命不久矣。

这问题问的,意思是说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一天仅吃三四升米,就断定他活不长了,挺神的!

其实真正神的是司马懿能寻机这么问。

诸葛亮已经是老对手了,出来坐着四轮车,满身沧桑病态,有这些基本情况,再加上这两个关键信息,一天三顿吃不下多少东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样子,在古代的军营中,这样的饭量实在算少,70多岁的廉颇一顿还能吃10升也就是1斗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无巨细,忧心忡忡,这样的老对手怎么不垮掉。

一个情急激将,一个不动声色探得虚实,这一轮攻守对决,应该算司马懿赢。

难得他在极度受辱下还如此淡定,淡定下还如此具有小处见真知的大智慧。


黑句本


诸葛亮派使者去见司马懿,本来想从魏营那边探听一些虚实,比如送了司马懿那些女人的衣服和首饰,司马懿是什么反应,魏将魏军们什么反应,可惜却让司马懿一句话,把诸葛亮这边的老底给泄露了。

司马懿问使者,诸葛亮一天能吃多少呢?这个使者,一听这个吃多少,就是一般的寒暄嘛,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所以就实话实说了,诸葛亮一天能吃三四升。

那这三四升又是多少呢?在古代一斗等于十升,古代的一升,大约也就现在的0.2升,而三四升,大概也就是五百至六百克,也就是现在的一斤至一斤二两的水平。

很多人不大明白这个一斤二两大约是多少,在古代,接济那些孤寡老人的标准是五升,而显然做为接济的,这个五升是不太够吃的,而诸葛亮的个子比较高,这样的饭量肯定也是不太够的。

另外,我们再拿一个人做比较,那就是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廉颇因为在赵国受到排挤,就跑到了魏国去,可是魏王也不太器重廉颇,廉颇就有点想回去,而赵国也被秦国打,赵王也想重新启用廉颇。

就派使者去见廉颇,可是郭开(这个人还害死了李牧)是廉颇的死敌,当然不希望廉颇回来。廉颇见了使者,为了表示自己还可以再上战场,就在使者面前吃了十斤肉,一斗米。

这个就很好做比较了,再加上肉所含有的能量,而且还只是一顿的饭量,廉颇的饭量要比诸葛亮的多很多倍。

这个使者,还透露了两个消息,第一,诸葛亮起得早,睡得晚,显示诸葛亮睡眠不足。第二,诸葛亮,二十杖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显示诸葛亮过劳。

综合一下,诸葛亮睡得少,吃得少,过劳,那么活的时间自然是不久矣了。司马懿不愧是诸葛亮的当世之敌,通过这三句话,就能判断出诸葛亮现在的处境和结果,实在是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