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碭山“二月二”炒料豆的來歷

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箇中國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皖北碭山“二月二”炒料豆的來歷


炒料豆(黃豆)、炸焦葉子,成為了“二月二”的小零食。人們從小到大總會經歷很多節日,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不少傳統節日的習俗都會多少跟飲食沾邊。對碭山人民來說“二月二”這個節日有好多離不開的美食!

皖北碭山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炒黃豆、焦葉子。

“焦葉子”的原料很常見:麵粉、雞蛋、牛奶,再加一點兒鹽和糖。先把和好的面放十多分鐘,再在面板上揉勻,擀成薄薄的一層面皮,疊好、切條,再改斜刀切開。

油燒到六七成熱時下鍋炸,變成金黃色後,“焦葉子”的香味在空氣中飄散開來,盛盤即可。

皖北碭山“二月二”炒料豆的來歷


只要有時間,每年“二月二”都要剪剪頭髮,“實在沒空,就自己剪掉幾根頭髮意思意思,取個好彩頭”。

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 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採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裡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所以中國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在皖北碭山,二月二家家戶戶炒豆子。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吃豆子皖北農村人講法是:炒蠍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皖北碭山“二月二”炒料豆的來歷


2020年,由於疫情原因,人們足不出戶,不能外出踏青,但炒“料豆”、炸“焦葉子”的習俗宅在家裡一樣進行。人們祈求疫情散去,放炮祈福,向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祝福、致敬,安安康康,成了人們對二月二的新的習俗,希望疫情早點過去,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