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砀山“二月二”炒料豆的来历

二月二习俗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皖北砀山“二月二”炒料豆的来历


炒料豆(黄豆)、炸焦叶子,成为了“二月二”的小零食。人们从小到大总会经历很多节日,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不少传统节日的习俗都会多少跟饮食沾边。对砀山人民来说“二月二”这个节日有好多离不开的美食!

皖北砀山传统民俗,这一天要吃炒黄豆、焦叶子。

“焦叶子”的原料很常见:面粉、鸡蛋、牛奶,再加一点儿盐和糖。先把和好的面放十多分钟,再在面板上揉匀,擀成薄薄的一层面皮,叠好、切条,再改斜刀切开。

油烧到六七成热时下锅炸,变成金黄色后,“焦叶子”的香味在空气中飘散开来,盛盘即可。

皖北砀山“二月二”炒料豆的来历


只要有时间,每年“二月二”都要剪剪头发,“实在没空,就自己剪掉几根头发意思意思,取个好彩头”。

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 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中国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在皖北砀山,二月二家家户户炒豆子。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吃豆子皖北农村人讲法是:炒蝎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皖北砀山“二月二”炒料豆的来历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人们足不出户,不能外出踏青,但炒“料豆”、炸“焦叶子”的习俗宅在家里一样进行。人们祈求疫情散去,放炮祈福,向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祝福、致敬,安安康康,成了人们对二月二的新的习俗,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