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房子,才配得上“好房子”?



什麼樣的房子,才配得上“好房子”?


房子對於許多人而言,是一生中最昂貴的資產之一,是對家人今後生活品質的託付,因此每個人在挑選房子時往往萬分謹慎。


那麼,究竟什麼是好房子?什麼樣的房子才能真正配得上“好房子”這個標準呢?


什麼樣的房子,才配得上“好房子”?


標準1:擁有好戶型


好戶型通常滿足以下基本標準,如整體結構方正、沒有暗間、房間大小適中、動線合理等。同時,戶型好壞的評價還離不開面積因素,例如:小戶型因為使用面積有限,就要最大化的利用空間,完成各種居住功能。


因此,戶型設計儘量不浪費面積,功能區域能相互借用,對這類戶型來說非常重要。而大戶型的室內空間寬闊,但居住人口可能比較多,則要更關注戶型的私密性、功能的齊全、各區域劃分清晰等方面。


標準2:小區綠化達到35%以上


什麼樣的房子,才配得上“好房子”?


居住環境有一個重要的硬性指標(即綠地率),指的是居住區用地範圍內各類綠地的總和佔居住區總用地的百分比。值得注意的是:“綠地率”與“綠化覆蓋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綠地不包括陽臺和屋頂綠化,有些開發商會故意混淆這兩個概念。


由於居住區綠地在遮陽、防風防塵、殺菌消毒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有關規範規定:新建居住區綠地率不應低於30%。在市區,如果居住區綠地率能達到40%甚至50%,就比較難得了。


標準3:建築密度小


低密度的直接表現就是低“容積率”,對於住戶來說,容積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適度。


容積率較低,建築密度一般也就較低,開發商可用於回收資金的面積就越少,而住戶就越舒服。一個良好的低密度居住小區,多層住宅應不超過1.5。


標準4:配套設施完善


買房也是買生活,品質越高的樓盤,開發商越用心,其資源配套設施一般也會越完善。


小區內部配套方面,如休閒廣場、停車位,甚至兒童活動場、健身房、會所、幼兒園等諸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設施都有;而周邊配套方面,如公交站、超市、餐館、醫院、學校、銀行、休閒場所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一般來說,有了這幾大標準作為保障,也算得上是好房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