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三卷

《广艺舟双楫》第三卷包含五个部分,分别是《传卫第八》、《宝南第九》、《备魏第十》、《取隋第十一》、《卑唐第十二》。

这五部分分别对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碑刻进行说明。总体思路是,发端于魏晋卫氏,南碑最好,魏碑完备,隋碑尚可取法,唐碑不足取

传卫第八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书法传承的脉络轨迹。(卫指河东卫氏书法)

文中最后一句,“故卫家为书学大宗,直谓之统合南北亦可也”,卫家指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以卫瓘最为出名。康有为认为魏晋以后的书法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卫氏书法,以古体书法取胜。

而当时与卫氏齐名另一派钟氏(以钟繇为代表)书法也是非常有名气的,后来的王羲之等人都是取法钟繇。

卫氏与钟氏是当时魏晋时期两大书法派系,至于他们由谁所传,不做赘述,文中讲的很详细。南北朝时期,卫氏影响北方,属于古派,古厚露骨,如今流传作品很少,钟氏影响南方,属于新派,飘逸风韵,就是二王书风,流传广泛,在隋唐时期,南北融合,便有唐楷。

这就是大致的书法传承。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三卷

东晋卫夫人


宝南第九

其文主要赞叹歌颂南碑,即南方碑刻(一般指南朝:宋、齐、梁、陈之碑),如:《爨宝子》、《爨龙颜碑》、《瘗鹤铭》、《绵州造像记》等。

他赞扬的理由:

1、东晋书法高超人士刚好处在隶、楷新变之时,可见碑刻作用很大。

2、宋以来,二王等人的刻帖失真,不宜学习。

然后否定阮文达《南北书派》将碑刻划分为南方、北方两派。

然后列举了一些南碑,并且给予极高的赞誉,曰:(南碑)较之魏碑,尚觉高逸过之,况隋碑以下乎!大约得隋人一碑,胜唐人十种;得梁一碑,胜齐、隋百种。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三卷

南碑 爨宝子碑


备魏第十

这一段康有为同样大赞魏碑,也就是北朝时期的碑刻(北朝分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碑刻以北魏为最精,故为魏碑),特别是北魏孝文帝以后的碑刻。

如《石门铭》、《郑道昭碑》、《张猛龙》、《张黑女》、《温泉颂》等碑。

魏碑不仅好,而且数量众多,风格完备,故称“备魏”,言:统观诸碑,若游群玉之山,若行山阴之道,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态亦无不备矣。这是何等赞誉!

同时还说,只要学习魏碑就可以了,因为魏碑包含几乎所有风格样式,手头上没有南碑、齐碑、周碑、隋碑等是没有关系的,有魏碑足以!文中原话是: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三卷

魏碑 张猛龙碑


取隋第十一

这里当然是讲隋朝碑刻的好处。

好在哪呢?因为隋朝碑刻融合了周齐梁陈之风格,汇于一通,集六朝之余风。

同时介绍了一些隋碑精品。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三卷

隋碑 苏慈墓志

卑唐第十二

核心观点是轻视唐碑。

卑唐理由: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意即过于端正匀称)

唐碑中不工整的不曾被世人称赞,学习欧颜柳的人反而无法成名。同时也批评颜柳书法(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颜、柳丑恶之风败之欤!)。

康有为还强调一点,不是批评唐碑不好,而是对于临摹学习而言,没有南北朝碑作用大。一方面是初唐四杰的取法是六朝碑刻,宋元明学习唐碑的人基本无名家。而且唐碑磨损严重,拓本失真,完好的又比较难买到,而南北朝之碑容易买到完好的碑刻。

当然康有为并没有完全否定所有唐碑,对怀素、张旭的碑刻就可学。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三卷

颜真卿 麻姑仙坛记


第三卷解读

再此列举康有为的某些观点,来解读其观点在如今是否适用。

1、否定书法水平等级划分

传卫第八:王侍中谓张芝、索靖、韦诞、钟繇、二卫书,无以辨其优劣,惟见其笔力惊异。斯论致公,袁昴、梁武、肩吾、怀瓘、嗣真、吕总诸品,必欲强为甲乙,随意轩轾,滋增妄矣。

意即张芝、索靖、韦诞、钟繇、二卫书法的高低很难分辨,用笔都很好,而且后世张怀灌、梁武帝等人强行将他们划分甲乙等级,真的是没有必要。显然康有为对这种水平划分很不满,都是好书法,没有必要评出个甲乙来。

那么真的没有必要把这些书法作品评出等级吗?

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书法比赛怎么评的?不然学书者如何知道自己进步了没有?不然学书者如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不然高手和低手是怎么区分的?欣赏书法不能只看用笔,还要看章法结构,还要看文学涵养,还要看风格创新度。书法没有等级划分,谁还会去向高水平方向努力?谁还会积极创新书法?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三卷

初唐碑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2、欧公多见北碑,故应学北碑

传卫第八:欧公多见北碑,故能作是语,此千年学者所不知也。

康有为自己也承认,北朝碑刻难见于书论及墨迹,历来不被书家重视,但他发现欧阳询早年见过很多北朝碑刻,这是千年来多数学者不知道的事情,也就是说,连欧阳询都取法南北朝碑刻了,我们如果想练成欧公那样的水平,也应该学习南北朝碑刻。

这一观点在如今书坛,已经成为时尚,大家学习楷书很多取法南北朝碑刻。

3、夸大南碑意义

宝南第九:(南碑)较之魏碑,尚觉高逸过之,况隋碑以下乎!大约得隋人一碑,胜唐人十种;得梁一碑,胜齐、隋百种。

读到这句话,突然感觉莫名奇妙,康友为突然高度评价南碑意义。南碑稀少,但并不代表南碑价值高,反而是流传越多,流传最广的价值才最高嘛,那些稀少的说明多数书家跟本就没觉得写得很好。似乎只要得到南碑,就能胜过唐人、隋人?可惜康有为的书法并没有胜过唐人,这只能证明南碑的意义并没有他说的那么高。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三卷

魏碑 张黑女墓志


4、贬低颜、柳之书

取隋第十一: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颜、柳丑恶之风败之欤!

康有为一边赞颂初唐虞、褚、薛、陆的书法,说其有六朝遗法,而唐朝中期以后,六朝遗法渐失,颜、柳更败坏风气,这种评论有失偏颇,颜真卿一改二王以来的研媚笔法,转而肥厚风格,是书法史上的一大创举,现已被世人普遍认可。为何崇尚“求变”思想的康有为没有发现呢?更何况,后世学者有很多学习颜真卿出名的,如柳公权、杨凝式等人。

5、书学思想——多帖取法

取隋第十一:有《裴镜民》《灵庆池》二碑,清丰端美,笔画亦完好,当为佳本······《九成》《皇甫》,佳拓不可得,得二碑可代兴矣。

这里其实暗含了一个学书思想,学习欧阳询欧楷时不要局限一碑一帖,总是学习《九成宫》是不够的,可以继续学习与欧楷相近的书法,这样就能丰富个人的笔法、结构变化,比如研媚书法你就可以学习书法史上各个朝代不同代表书家的书风,如李斯《峄山碑》、汉隶《曹全碑》、二王、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白蕉等人的书法,一路学习下去,你的感受一定会大不一样;学习《九成宫》没学好,可以学习《裴镜民》《灵庆池》等碑,以弥补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