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不是谁抱的多就跟谁亲呢?

onelove阳光


孩子谁抱的多跟谁亲吗?在心理学,其实这是个依恋问题。孩子谁抱的多跟谁亲,一般说来是的,但是也要看情况,要看孩子心理发展阶段、孩子气质特点、依恋类型、依恋机会、抚育的质量以及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妈妈要理解这种依恋,以及做好分离对孩子一生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就聚焦婴儿的依恋-分离——和谁亲,谈谈。帮助大家认识到孩子养育过程中依恋的重要性!(其实这和以前我在头条一个回答类似:孩子谁带和谁亲)

  • 婴儿的依恋,依恋产生原因,依恋发展、依恋类型
  • 家庭怎么做配合?母婴依恋与分离

婴儿的依恋的含义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最初的社会性链接,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从这里我们看到,它强调了与主要抚养者以及它的影响面。可见孩子谁带跟谁亲,是有可能的!而且这种最初的依恋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三岁看老,依恋是不可忽视的。

依恋产生的原因

  • 精神分析理论家,认为依恋产生于母亲对婴儿的哺育行为,由于哺育满足的婴儿的生理需要,减轻婴儿内驱力的强度,母亲是食物的来源,于是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
  • 行为主义理论家也强调哺育行为的重要性,主张依恋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母亲在婴儿饥饿时满足的婴儿的需要,母亲的姿态、声调、容貌等,成为食物到来的信号,因此婴儿对母亲产生了依恋。
  • 美国心理学家哈啰(Harlow)等人的恒河猴依恋实验表明,除了吃奶的满足外,还有某种东西(可能是身体的接触)对婴儿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起作用。Harlow (1959)说:很可能母亲提供的身体接触对婴儿形成对母亲的依恋至关重要。

从上我们可看到婴儿与谁依恋(亲),直接有关的是抚养者,以及抚养方式(身体的接触)有关,再深的看,还与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有关。(其实是层层递进交互关系,抚养者以及抚养方式也影响婴儿的依恋类型,我循序渐进展开介绍)

宝宝十一个月前,没离开你,我觉得是挺好的,妈妈给了他最初的依恋。同时晚上轮流带,由于你腰疼,婆婆的帮忙,也减少你一些压力,这对你对孩子都好。由于婆婆抱的多一些,宝宝和她奶奶亲,这也符合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作为妈妈,有点小失落,我也能理解,你们可以做个配合。我们继续往下看。

依恋发展阶段

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

心理学家Bowlby研究发现,孩子早期与母亲分离,会怕到发狂的地步,大叫,大哭,发脾气,企图逃离周围的环境,然后陷入绝望;如果这种分离继续,没有建立其他新的稳定关系,这些孩子从此对他人很漠然。 Bowlby认为依恋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平衡,平衡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

他认为(1969)从0-2岁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4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 前依恋阶段(preattachment phase),0-6个星期。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但是,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任何不安。
  2. 依恋形成期(attachment-in-the-making phase),6个星期到6-8个月。婴儿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应不同,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苗头。
  3. 依恋明确期(clear-cut attachment phase),6-8个月到18-24个月。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种依恋关系是互相的,婴儿感觉离母亲(或者他的依恋目标)的距离太远;或者母亲(依恋目标)发现孩子离开自己视线,都会感到不安。这里强调的是互相的关系和这种关系在两者之间的平衡。
  4. 相互的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ships),18-24个月及以后。这期间孩子的活动能力增强,在上个期间,母亲起到平衡这种关系的主要作用。而这个阶段,双方都有调整和平衡的作用。这种关系在人类中,会持续好几年。

鲍尔比认为,经过这四个阶段以后,婴儿会建构起一种与照料者的持久情感联系,婴儿会把这种联系当做父母不在时的“安全基地”。可见在婴儿成长过程中,照料者的影响。

从上我们可看到婴儿与谁依恋,直接有关的是抚养着,以及抚养方式(身体的接触)有关,还与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有关。不同阶段表现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又刚好进一步形成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类型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设计了“陌生人情境”的实验,以观察人类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针对12个月左右的孩子),其要点是观察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1,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2,当母亲离开的时候;3,当母亲重新回来的时候。

研究者给孩子的行为分类,最后发现,当母亲回来,这个时候孩子对母亲的反应是一个关键要素,并将这些行为反应分为4大类。

一、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陌生人无法安慰他们;在看到母亲返回时会扑向妈妈的怀里,但是,他们能够很快平静下来继续玩玩具。 按照依恋理论,当孩子知道存在一个在需要时会返回的“安全基地”(就是妈妈)时,他们能够最积极地进行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认为母亲的支持有帮助,这使他们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因而,可把安全依恋看做最具适应性的依恋风格。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

二、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抵抗依恋类型的儿童对陌生人及其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也是这样,他们紧紧靠近母亲,也不怎么去探索各种玩具。母亲的离开让他们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他们会表现出矛盾心态:一方面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另一个方面,在母亲开始关注/亲近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类型可能受到母亲的养育风格影响: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即,孩子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三、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在母亲离开期间如果他们有焦虑的表现,陌生人能够安慰他们,陌生人对他们的安慰效果等同于母亲。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眼睛/身体会转开,不冲着妈妈,不主动去寻求安慰。 这种依恋类型起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他们对母亲传达需要并不能影响到母亲。

四、紊乱型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这个类型的孩子缺乏一贯的方法来对付陌生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和母亲互动的体验可能是无规律的,所以无法形成连贯/一致的互动模式。

可见不同依恋类型,与谁亲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影响依恋类型可能的因素

研究者假设这些因素是比较可能影响依恋类型的: 主要照料者的行为(主要是母亲);婴儿天生的temperaments;家庭里的压力程度;文化差异。

1, 主要照料者的行为。

有大量实验验证:母亲对婴儿的需要反映比较及时且适当(prompt & appropriate),母亲在头3个月,对孩子的需要比较敏感,到12个月测试的时候,这些孩子更有可能会被评估为安全依恋。但是,也有部分实验表明,母亲对孩子需要的敏感性和依恋类型的相关性(correlation)并不是很强。当然,反过来,有着安全依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都是和孩子的互动是同步的(more involve with their infants, more in synchrony, more appropriate in their responsiveness(lamb et al.,1999)。而被忽视、虐待的孩子,可以肯定他们是不安全依恋或者是紊乱 (Thompson, 1998).

2, 孩子自己的特点

母婴关系是互相的,母亲的行为对这种关系有影响,同样,孩子的行为对这种关系也有影响,母亲有时候会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有人观察了174对母婴互动(Lewis & Feiring, 1989),在家里自然的环境下,孩子玩玩具/和母亲互动。9个月以后,发现,玩玩具比较多的孩子,表现出不安全依恋的行为比,和母亲互动比较多的孩子要高。更多的研究表明,虽然,婴儿自身的特点对母婴互动有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只是中度。

3, 家庭的影响。

家庭和睦,恩爱,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依恋。夫妻间的争吵/愤怒让孩子觉得成人并不是可靠的可以用来依靠的力量。

4, 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对婴儿依恋类型有影响,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全世界的儿童,在5个月的时候,母亲离开对他们造成的困扰不是很大;在7个月的时候,他们都有压力(distress)的反应,这种反应一直持续上升直到15个月;15个月以后,母亲离开对他们造成的不安在逐渐减退。这说明,对全世界的儿童都一样,在早期建立的依恋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整合到新的心理系统(psychological system)里面去了。


孩子谁带和谁亲?我觉得争和谁亲意义不大,有的争的家庭关系不和对孩子伤害也大,有的都不想带,孩子有抛弃感,对孩子也是伤害。我们只需把握依恋的规律,做好各自角色,相互支持就好了。

通过上面的阅读,如果我们理解了,就很深入地看孩子与谁亲的问题了。它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当然对于抚养者,我认为还是妈妈直接抚养比较好,同时家庭提供支撑,比如家人相亲相爱,夫妻感情好,对婴儿整体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精神分析大师、儿科学家、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养育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关系,首先是母婴关系,然后是孩子与父母的家庭关系,而不是什么育儿技术和指导。我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平凡的好妈妈在丈夫的帮助下,在最初的这段时间里,仅仅是为小婴儿全心全意的付出,这就是对个人和社会做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

孩子的成长,母亲扮着重要的角色。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让孩子一生富有。

当我们看到上面,我们也希望大家重视婴儿的成长,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以及大家看到母亲在婴儿成长过程的作用,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明白我们做好配合,担好自己的角色。

很多家庭,父母在一个城市有没合适的工作,不得已由妈妈带,这比留守儿童肯定好很多,然而还是缺一方,会对孩子成长有很大影响。还是常联系,常回家看看吧!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却对他影响一生。

我在咨询工作遇到有的父母带孩子来咨询,

多数就是孩子需要他/她时候没在身边,造成的后遗症。有的父母生活所迫,剩下孩子,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带,自己在在奋斗,等到孩子8、9岁,再把孩子接到身边来,孩子就和父母情感存在距离,原因就是孩子小时候,正常的依恋没有建立。觉得孩子不可爱,其实就是孩子缺爱。

而题主就好多了,孩子从小,在你身边,由你直接抚养,而且你在腰疼情况下,有婆婆的帮助。8个月时候分离也不超过一个月,孩子也有了8个月,而且你们分离时间不长,所以没事。现在婆婆抱的多点,宝宝只要看到婆婆就要到她怀里,要她抱抱,也符合正常心理,你心里有点小失落,我也能理解,这也许是家长,又是做妈妈要面临的!其实你已经提供了最初的依恋,最初的心理营养,这是坚实的情感基础,孩子心理健康也有保障,所以可以放心。同时她奶奶抱,你还在孩子身边,没有长久几年的分离,孩子也会与你保持安全依恋的。另外随你着孩子的成长,妈妈也应该与孩子适当分离,让孩子从女婴一体,到多元,让孩子与奶奶父亲建立关系,再大点就是幼儿园同伴关系。这样分离的好,孩子一生心理健康。很多孩子要么没和妈妈分离,要么几年不见,前者容易形成

妈宝男,后者容易是分离焦虑形成人格障碍。而你们现在就做的好,也在十字路口。

我引用心理学家曾奇峰回答《心理月刊》孩子分离有关问题,大家看下,做好与自己孩子分离。

《心理月刊》:父母如何做才能顺应孩子的分离需要,帮助孩子成长?

曾奇峰:深层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叫做“温柔一推”。意思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以便孩子更好成长。每个孩子心理都有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父母应该更多支持孩子成长的那一方,因为独立的方向就是成长的方向。

《心理月刊》:分离的好与坏,对孩子的未来有怎样的影响?

曾奇峰:分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和幸福。那些因为各种心理障碍而生活不顺的人,就是分离得不好的人。最严重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几乎停留在与母亲融合性关系中,所以他们各种能力都受到限制,从现实的层面看,也许终生都需要生活在母亲的照顾中。

分离得不太好的是各种人格障碍的患者,他们的内心世界部分地与母亲融合,所以能力有部分受限。正常人就是跟母亲分离得比较好的人,他们的能力可以发展得很好。

《心理月刊》:父母与孩子的分离,怎么做才能恰如其分,既不是父母抛弃孩子,也不是孩子不孝顺父母?我们的文化特点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曾奇峰:心理上的分离跟现实的分离不是一回事。前者指的是心灵成长的程度,后者指的是此时此刻的父母子女关系。但是,很多父母会混淆两种分离,做出妨碍孩子心理成长的事情来。这种情况古今中外都有,只不过我们的文化因为对孝的过分强调而使情况更严重一点。

《心理月刊》:健康成长的孩子,是成功与家庭分离的孩子吗?这样的孩子什么样?

曾奇峰:是的,可以这么说。这样孩子的特点和外在表现是 :内心和谐,社会化程度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发展自己潜能的倾向,富有创造性,更加独立自主,更加能够享受生活,有更高的现实成就。而且,他们更具有孝顺父母的愿望和能力。分离持续一生 孩子跟母亲分离的过程,是伴随一生的。出生就是这个分离的开始。

1岁以内,婴儿跟母亲建立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母亲在这个时候会全力以赴陪伴和喂养孩子,可以使婴儿获得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感,这为后来孩子的远行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1~4岁之间,随着孩子慢慢具有自控能力,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应该相应减少,以保证孩子的自控感不受到伤害。

4~6岁之间,孩子开始有性别意识,并开始向母亲—父亲—孩子的三元关系转换,视野扩大,并开始学会跟他人分享爱的能力。

6岁以前的分离状况至关重要,事关人格的核心部分。人格的核心指的是一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性格的基本特点。

青春期是第二个快速分离的高峰。以后的分离虽然缓慢,但一直都在持续。即使母亲的去世也不会使这一分离结束,因为孩子要分离的,是那个已经内化到了心里的母亲。

再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的妹妹和妹夫有了小孩,在孩子一岁多,他们就来深圳工作,把孩子留在家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她们平常给孩子视频。我就感觉孩子缺少点什么?就劝他们,做重新规划,他们回家工作,孩子在身边,比原来要活泼可爱很多。孩子不可爱就是缺爱,缺爱就会造成心理创伤。刚回去,小屁孩都不和他们睡,要和爷爷奶奶睡。平时与爷爷奶奶亲。我就说你们要理解,现在回去了,就好多了,

和爷爷奶奶亲,也是爱的一部分,都是爱孩子,一家人不必争,保持一致。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我们都非常开心。

总结

宝宝谁抱的多和谁亲,有一定道理,最初阶段还是要妈妈抱多些,这对孩子一生有益。同时家人给妈妈以支持。孩子稍微大点,家人也可以帮忙带。这时候妈妈虽然感到宝宝让他们带,一时宝宝与他们亲,妈妈也能理解是什么原因,但不要担心,因为最初宝宝已经和你建立了安全依恋,妈妈要逐渐接纳与孩子分离,让孩子与除去妈妈的客体建立关系,情感联结。大点宝宝奶奶帮助带,虽然奶奶与亲,宝宝亦然感到妈妈对他的爱。

如果大家感兴趣,延伸阅读: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

我是 ,精神分析俗人,以精神分析为终生事业,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行走了10年时光。如果您育儿,精神分析就是育儿学,可以阅读精神分析原著,特别是弗洛伊德原著、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婴儿与母亲》。


解忧心理医生


跟你说说我的经历吧!

宝宝从出生就一直跟我睡,4个月之后我上班,老公出差大半年不在家,白天基本全是奶奶在带,跟奶奶特别亲,看我就像个陌生人,有时候晚上都不愿意和我睡,那时候真的就感觉我是外人,她奶奶才是“妈妈”,真的感觉特别失落,特别委屈,有几次连家都不想回,一直持续到第十二个月…

宝宝一岁多知道谁是妈妈了,他自然而然地就跟妈妈特别亲了,走哪跟哪,奶奶再怎么召唤都没有用了,所以不用担心,妈妈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取代的。





远远0209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我是上班族,孩子4个多月快5个月时我就去上班了,白天是姥姥带他,刚开始时也是跟姥姥比跟我亲,心里也有点难过,后来看了宝宝app里别人的解决方式,现在孩子也和我亲了。

我是这样做的:1.下班以后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亲子互动,会抱着孩子说话,唱歌,玩游戏,虽然他小,但是也会有反应。2.晚上让孩子和我一起睡,只有带他睡觉,他对我才有依赖性,才会和我亲,而且我也能更好的了解他的脾气,进而更好的与他相处。3.尽可能多的对他微笑,最好不要对他发脾气。我发现很多上班的妈妈或者爸爸,会把坏脾气对孩子,有时候会没有耐烦心带他,孩子也会有所感觉,所以会和你不亲。

现在,我一回家,我儿子会很高兴,手舞足蹈,会兴奋的要我抱,和我很亲。

这是我平时的经验,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用。


可爱柚妈


宝宝是不是谁抱得多就和谁亲,表面看来好像就是,谁照顾孩子多,谁照顾孩子多孩子就和谁亲。小区里和我女儿一起上课的小朋友,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有一段时间被奶奶带回了老家,知道上幼儿园,都是和奶奶的关系是最亲密的,不要爸爸和妈妈,都得要奶奶。

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多,但是孩子其实并不是谁抱得多就和谁亲,而是谁照顾得多就和谁亲,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了婴儿依恋关系的建立。

了解孩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快速的和抚养人建立起依恋关系,来保证自己可以被更好的照顾以便生存下去。而这种依恋关系想要真正的建立起来,一般需要等到孩子7个月之后。

心理学家鲍尔比把依恋关系分为四个阶段:

0-2个月,前依恋

2-7个月,形成中的依恋

7-24个月,明确的依恋

24个月之后,目标矫正的伙伴关系

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好,孩子的依恋关系其实被分为了两个部分,7个月之前,婴儿的依恋以被动为主;7个月之后,孩子的依恋关系会更主动。

第一阶段,孩子出生前2个月

这个时候,婴儿属于前依恋关系,哭声就是孩子与大人建立关系的行为,但是孩子并不认人,谁抱都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2-7个月

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在这一阶段,婴儿学会了如何吸引抚养人的注意力,比如用声音,不止是哭声;或者动作甚至是行为。婴儿还会对抚养人的动作做出回应,比如婴儿发现自己笑的时候就能够吸引到抚养人和他说话,那么他就会以笑来吸引抚养人和自己沟通。在这一阶段,婴儿还掌握了认人,他会通过声音、脸部识别来认出和自己日夜相伴的人。

但是这一阶段,婴儿对于照顾人并没有明显的喜好和选择,也就是没有到完全认人的阶段。

第三阶段,8-24个月

8个月开始婴儿开会认人,因为他们的大脑中出现了“客体永存”的概念,他们有了记忆,开始担心看不到妈妈或者主要抚养人,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他开始依赖主要抚养人,一个集中在特定人身上的关系形成。

这个时候婴儿开始出现明显喜好,只喜欢妈妈或者日夜照顾自己的奶奶。

之所以这位妈妈觉得是不是谁抱得多孩子就和谁亲,主要原因是8个月之前都是妈妈和奶奶一起照顾孩子,孩子对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但是8个月之后再建立关系的时候,奶奶代替了妈妈的位置。

养育婴儿的过程中孩子究竟和谁亲

8个月之前,谁照顾就和谁亲

8个月之前,如果是妈妈和奶奶一起照顾宝宝,孩子是不会明显的趋向于和谁亲,当然如果是母乳妈妈,有着自然的优势,一旦孩子饿了,总会跑向妈妈。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妈妈说明明自己照顾的孩子,自己上班后孩子也没有一丝不舍,尤其是奶粉宝宝。

8-24个月之后,谁陪伴更多孩子就和谁亲

8个月之后,孩子的意识中建立了“客体永存”概念,他能够记得清楚谁是自己的主要抚养着,比如妈妈和奶奶都是主要抚养者,但是孩子晚上主要和妈妈睡,妈妈给予孩子的互动会更多,孩子可能更喜欢妈妈;如果8个月之后妈妈上班,奶奶接手,吃、喝、拉、撒都是奶奶在照顾,妈妈几乎很少去管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的主要依赖者是奶奶,她会和奶奶更亲。

2岁之后,孩子会重新依恋妈妈

2岁之前,婴儿会建立主要的依恋关系,2岁之后,被称为目标矫正依恋关系。也就是孩子会根据主要依恋者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求抱抱妈妈拒绝,孩子可以跟着妈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依恋关系会发生变化,比如很多奶奶带的孩子,突然间开始依恋上妈妈,当然这要求妈妈和孩子是在一起生活的。

如何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很多妈妈会有疑惑,明明自己和奶奶一起照顾孩子,为什么孩子更喜欢奶奶;自己上班后如何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

8个月之前多和孩子建立关系

8个月之前,婴儿虽然不会认人,但是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和主要抚养人建立联系,为了建立联系孩子会主动吸引妈妈的目光,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及时的和孩子互动,孩子一句妈妈一句,孩子的行为引发妈妈的回馈,这些回馈消息都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生命早期关系的建立。比如妈妈和奶奶一起照顾孩子,当妈妈经常和孩子互动,妈妈的脸也更容易被宝宝记住。

分7-8个月离焦虑期多高效陪伴

8个月的婴儿开始产生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孩子会特别粘人,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轻易离开孩子,做到高效率陪伴。高效率的陪伴说直白点就是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单的坐在孩子身边。这个时候婴儿开始建立起主要依恋关系,妈妈的高效陪伴可以弥补陪伴时间的不够,尤其是母乳妈妈。一旦孩子和妈妈建立起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会是稳定而持久的。

建议

如果妈妈已经错过了依恋关系建立的最佳时间也别气馁,从现在起和孩子做到高效陪伴,孩子的依恋关系会在2岁之后逐渐转变。


豌豆妈妈育儿


我也很郁闷,因为我宝宝跟奶奶亲,一点也不黏我。一岁断奶前基本都是我带的,晚上也跟我睡,断奶时跟奶奶睡了十天左右,后面又跟我睡了一段时间,一岁两个月我就出来找工作了。前几天有回家一次,他看到我也不要我抱,要他奶奶抱。我是很伤心呐,我辛辛苦苦孕十月,没日没夜的带一年,到头来我不像他妈,像个陌生人。我也有逗他玩,逗的他笑个不停,可是人家就是喜欢奶奶,半天不见奶奶,奶奶一出现他就开始哭,要她抱。


毛毛情感分享


我是一位二胎妈妈,我和老公在南方工作,老家是北方的。生我女儿的第一年,我婆婆来南方帮忙照看,后来因为实在适应不了南方的天气,不得不回老家。我女儿1岁多就跟着奶奶爷爷在老家生活。2岁多的时候,有和老公回家过年,实在不想离开孩子,我婆婆又带着女儿跟着我们生活了半年多,然后又回老家,一直到三岁。直到我怀上二胎,才和女儿生活在一起。


所以我女儿从出生就没离开过奶奶,在我和女儿一起生活后,总是想尽办法来弥补这几年缺失的陪伴。但是不管我怎么努力,女儿还是和她奶奶近,和她奶奶亲,现在已经6周岁了,还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比如我和她奶奶都在沙发上看电视,女儿走过来会靠在奶奶身上,或者不由自主的坐在奶奶腿上。很少会那么自然的靠近我。受了委屈,第一个人要找的人也是奶奶。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感觉孩子是谁照顾他多,他就和你谁亲。我特别后悔,当初为了工作,把女儿放老家那几年。那种缺失的母女关系我到现在也没找回来。

我家老二,从出生就没离开过我,基本都是我在照顾,他特别和我亲。如果姐弟俩打架,姐姐找奶奶,弟弟找妈妈求安慰。

所以我们还是尽可能的把孩子留在身边,不然真的像我一样会回后的。


芒果妈育儿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和宝宝以及带宝宝的人性格有关系,不是绝对的。

比如我和我的宝宝,我是上班族,每天陪伴宝宝的时间一共也就4个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都是爷爷奶奶陪伴,但是宝宝跟我最亲,只要有我在,宝宝只跟我一个人,那种被粘着的感觉很幸福,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1⃣️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在长短而在质量

有的人虽然全天候的陪伴宝宝,可是角色仅仅是陪着而已,而有的人虽然表面上仅仅陪伴孩子五分钟,实际却是两小时,我虽然陪伴孩子时间短,但是我和宝宝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我都是用心在陪伴,陪他玩游戏,陪他读书,陪他说绕口令,陪他唱歌,陪他跳舞~这些老人没办法做到,而孩子由喜欢这些娱乐方式,自然谁能给他提供跟谁亲。

2⃣️有条件建议宝妈有自己的个人时间

我产假结束就步入工作正轨,虽然很累,但是让我很珍惜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也有足够的耐心,解决他的不懂事,因为我有足够的碎片时间学习育儿知识,懂得宝宝不懂事背后的原因,所以我家孩子跟我最亲,因为我懂他,我用温和的方式教育他,尊重他,满足他,而这些老人做不到,全职妈妈也做不到,因为谁都不是圣人,全天候陪伴宝宝,不可能时时都好脾气。

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时间。


辣妈育儿那些事


并不能说谁抱得多小孩就跟谁近亲,我的孩子跟我同事的孩子平时自己抱得并不多,但孩子就是最亲近妈妈,为什么呢,因为我跟他相处时也把自己当成了小朋友,站在他这个年龄来看问题,玩游戏,他跟谁在一起快乐,他就亲近谁,当他害怕时谁在他身边,当他快乐时谁在他身边,当他孤独时谁陪他玩耍,只能说谁能高质量的陪伴小孩就亲近谁,有些小孩是奶奶带,她根本就不懂小孩的心理,只会抱着,或者买吃的,都不知道小孩的兴趣在哪里,不能够陪他一起愉快的玩耍,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和孩子从朋友开始做起,放下大人的身段,和孩子开始开始做朋友,慢慢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要经常和孩子做亲子活动,比如学校经常有一些活动需要家长参加的,不管自己工作多忙活都要陪着孩子一起参加这些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学会静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看看孩子是什么想法。适当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做父母的要多陪陪孩子,每天都享受到孩子的烦恼和忧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是件幸福的事情


成长中的金鱼妈妈


个人认为孩子是谁对他用心他就对谁亲,当然也要多陪伴多带他,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两个孩子都是自己带,我觉得他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真的是妈妈离不开孩子更多一点,孕育出生成长这个过程会很辛苦,大着肚子弯腰甚至蹲下干活的日子很辛苦,但是他们带给我的快乐远不止这些,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声妈妈就能让人抛开所有的辛苦,有些人讨论婆婆是否有义务带孩子,而我认为即便是有义务能自己带尽量自己带,辛苦一点不怕,穷一点不怕,你不自己带你体会不到作为妈妈的骄傲是什么,你感觉不到一个小生命趴在怀里撒娇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紫嫣1


宝谁经常带给谁亲我家两个公主现在根本就不要我我夜里上班都是她爸爸带白天我睡了就把宝贝放另一个屋里让她们玩玩累了就睡觉了晚上她爸爸给他们做饭哄睡觉因为我下班回来累打她们,从来不叫妈妈爸爸姐姐哥哥都叫就是不叫妈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