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防御思维的奇葩,在九边地区积极种树,但进攻是最佳防守

自明宣宗(1425—1435年)后,明朝的军事防御思想成为主体思想。在其中有一种思想非常特别,以“大树为兵”将种树、长城、守卫视作抵御北方蒙古势力南下的“基石”。

自弘治朝起,明朝植树数百万棵。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隆庆年间,在密云道、蓟州道、永平道三道广种树木百万棵。其主要思想就是“用大树抵挡蒙古骑兵南下”。

那么,明朝的这种军事思想有何来源呢?其中也并非是“无厘头”的思想,其中有不少闪光点。

宋朝开始出现“以树御敌”的思路,但基本上没有形成被认可的理念。毕竟宋朝的一贯理念是“花钱买太平”,别人打你,宋朝给钱行贿就是了。种树这种费力的事情,宋朝人是不干的,有时间权势阶层还搞“回易”(贸易)呢。

明朝防御思维的奇葩,在九边地区积极种树,但进攻是最佳防守

到了明朝因为朱元璋建九边和朱棣将北平定为京师,使得“种树”问题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了。明廷就要求宣府十七卫的官兵们在打仗之余承担砍柴任务,使得军人们比较劳累。

明仁宗面对疯狂砍树现象,在有限的皇帝在位期间,一上台就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一登基(八月戊午,1424年9月8日)就下了多道旨意。主要是军队柴薪拖欠问题进行蠲免,对百姓禁止砍柴的地区逐渐松禁。

九月癸酉,朱高炽便以“京师人众而荛薪往往取给千数百里外”为由,要求“工部弛西山樵采之禁”。但兵部尚书李庆表示反对,认为西山禁止砍柴的松弛,应该由官府执行,由官府进行采用。《仁宗实录》

朱高炽其后又下旨解释自己为何要这样做:

古山林川泽皆与民共,虽虞衡之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其实亦为民守,非公家专有之。京师军民数百万家,薪非山出何所取给?人君于民有父母之道,苟可惠民,皆当施之。况山泽天地所产,以利民者。其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接宜禁樵采,勿禁。《仁宗实录》

老百姓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烧柴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卖钱。所以,对于允许砍柴的行为,就采用了比较激进的方式。在西山不是砍柴了而是开始拔树了!听闻这一消息后,朱高炽立刻下旨禁止再在西山砍柴了。

明朝防御思维的奇葩,在九边地区积极种树,但进攻是最佳防守

不允许北京周边地区砍柴,那么柴火问题怎么办?要知道百姓日常柴火比较大,宫廷其实更大。

以正统七年(1442年)为例。其中一般木炭三千万斤、红螺炭(红炉炭,产于易县)一二千万斤。如果木炭和木柴比例按1:3的话,那么这4千多万斤的炭需要多少木呢?

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从仁宗开始“九边种树御敌”思路

不断在河北各个地区建山厂,专门生产薪炭,其中易州山厂规模最大。整个河北地区都在种树,为京师提供柴炭。

到了弘治朝广为“种树”思想在九边也兴盛起来,成为“御敌”思路。

弘治朝开始以树为兵,作为对付蒙古骑兵的主要方法之一:长城、种树、守卫、弗朗机

到了弘治元年,九边地区种树问题终于被提上日程。

明朝防御思维的奇葩,在九边地区积极种树,但进攻是最佳防守

吏部尚书丘浚在1488年上呈《大学衍义补》中的《守边议》(《守边固圉之略》)中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九边山险、树木林立,对于蒙古骑兵进突起到了妨碍;

第二:宫中、百姓所用薪炭四处砍伐树木,造成险隘没了。万一敌人再来,我们这个优势也就没了。

第三:京城军民百万户,如果继续下去九边的树木没了,柴薪的价格恐怕会倍增。所以,希望把京城的柴薪以石煤替代。

第四:东起山海关向西,从现在开始应该“沿山种树”。

丘浚提出这一观点后,陆续有多名文臣武将应和丘浚的主张。

嘉靖朝开始“以树御敌时代”

嘉靖四年,浦鋐在《陈言边务事》言及居庸关至龙泉关一带,补栽过杂木2万8000株。

明朝防御思维的奇葩,在九边地区积极种树,但进攻是最佳防守

到了嘉靖中后期,九边种树成为风尚。因为隆庆年间,种树思维已经影响了边关将领。植树、长城、军兵守卫、军事武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蓟辽总督刘焘、都御史耿随卿、巡关御史杜从易、兵备佥事张问仁、守备太监张保山奉命巡边查看栽树情况。在昌平、黄花、横岭三路,栽植了柳木等树6万3662株。

隆庆年间,刘应节题报密云道、蓟州道、永平道栽过榆柳树株数,种过桃杏等种子石数,总计共栽植榆柳928万487株,桃杏等种子556石5斗。

可以说,从弘治到万历,“九边”地区植树非常多,几百万棵是有的,而且带动了民间种树的行动。虽然树种得很多,但似乎对北方的竞争对手没有什么阻碍作用。正如长城从来没有阻挡过同一中华民族内的竞争者一样,大树也从来没有成功“御敌”过。

明朝防御思维的奇葩,在九边地区积极种树,但进攻是最佳防守

明朝将领将长城、守卫城堡烽火台的士兵、大树作为“防御战线”的基石。嘉靖朝是这一思想的顶峰,再加上向欧洲仿造“佛郎机”作为“战时主体”。嘉靖朝的“防御体系”似乎很完善。

但“最佳的防御”永远是进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