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最好的朋友逐漸疏遠了?

四維山人


首先我想最好的朋友是如何定義和一起玩的呢?還是一起購物呢?以前的我是以這種膚淺的定義經常一起生活的不是朋友嗎? 否則,最好的朋友第一,她關心你。 我知道她對你有好感。 當然,成長是殘酷的。 不斷改變新的環境,遇到新的人。 我無法阻止朋友有新朋友。 我想象著朋友有新的好朋友。 你也一樣,個人離開朋友是無聊又無聊的第二定義的疏遠長期沒有聯繫嗎? 但是,即使你們的談話很長時間沒有火花了,也有朋友會幫助他。 只是你們的領域不同,當然交叉點就少了。 不要以為你們所學的不同專長然後共同話題沒有了,最後變得疏遠了。 真正讓你成為一生的朋友,是因為她一年只有一次聯繫。讓我們證明她記得你可能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你真成熟的時候,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沿途風聲


先講講我自己的故事。


春節期間回老家,一個朋友跟我說:“某某也回老家了,我看她發朋友圈才知道的。”

我淡淡地回答:“是麼?我不知道。她已經把我拉黑了。”

朋友愕然:“你們好像認識很多年了啊,我之所以認識她,也是因為你。”

我笑了笑:“也挺正常。”

我和朋友口裡的“她”,是一個把我拉黑了的朋友。

我和她高中時代就認識,畢業後都到廣州工作,二十四五歲的年紀交往密切,隨後一直保持著聯繫。在我的社交圈層裡,她算是處於比較核心位置的那一圈層的人,算是“閨蜜”行列的朋友了。

過去幾年裡,我們一起出遊過,也一起陪彼此相過親、療過失戀的傷,時不時還給對方寄點小禮物。我去到她的城市,會住到她家裡去,她來到我的城市也一樣。


我們認識彼此的父母、丈夫(或曾經的丈夫)、孩子,兩個人聚一起時,還經常撇開孩子躺一張床上聊到深夜。我給她寄禮物,恨不能把禮物盒裡每一個空隙都填滿。

當然,這中間我和她也有過不愉快。閒暇時間特別多的單身時代,我們倆經常因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不大相同而在QQ上槓起來,然後互不搭理對方好幾天,但最後總能和好如初。


到了中年,我們“開槓”的幾率變小,大概也是因為大家都變懂事了,能求同存異了。

也正因為如此,當對方一言不合把我拉黑時,我是有些小震驚的:這麼多年的友誼,就為這屁大點事,你就要跟我絕交?

我所說的“屁大點”的事,不過就是對方第N次找我傾訴自己的失落,而她“失落”的起因是我取得了一點點成績(我沒有找誰炫耀過)。

聽她類似的抱怨聽得耳朵起老繭且忙得找不著北的我,沒有再像往常一般開解,而是直接懟了回去:“人到中年,別再把時間花在抱怨上。人生很多選擇都是雙刃劍,你要麼忍要麼滾,不能什麼都想要。再說了,每次我取得點小成績,你就失落,就找我傾訴,潛意識裡是不是嫉妒我?”

也許是最後一句話刺痛了對方,對方瞬時將我拉黑。我當時還在微信對話框裡輸入第二段開解她的話,大意是“你看著我取得點成績就失落,殊不知我能取得這點點成績,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每天覺都不夠睡的苦,我也在吃的,人生對誰都是不容易的”,可當我點擊“發送”時,卻已經被拒收了。

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就為這?!”


對方在微信裡說過什麼氣人的話,我並很不在意,畢竟二十幾歲時我們也常常開槓,但這個“拉黑”舉動,確實也觸碰到了我的高壓線。

拉黑陌生網友,這是我們上微博等社交媒體可能經常會做的事兒,但拉黑認識多年的人,在我眼裡等同“絕交”。


大家都已經是當媽的人了,早過了玩“過家家”、“先吵架再和好”的年紀。對方拉黑我,傳達給我的信號就是:“我不願意再和你說話、交往,咱們就此別過,從此各安天涯。還有,是我主動跟你絕交的。”

換幾年前,我可能會鬱悶一陣子,但那天,我只是把手機扔一邊,爬回到電腦前繼續工作,心如止水。

年紀越大,我越對別人跟我絕交這事兒毫無所謂。緣聚緣散和雲聚雲散一般,也就那麼回事。人到中年,我也學會了給朋友圈做減法,不與任何讓自己感到相處費勁的人來往。

站在那位我“曾經的閨蜜”的立場上,她或許也覺得和我相處比較費勁,和我絕交能讓她的人生感到輕盈一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是可能我比較遲鈍,沒察覺出來。我能做的,也只是尊重這種選擇罷了。


就連張愛玲,也會跟年輕時曾和跟自己要好到差不多要穿同一條褲子的閨蜜炎櫻絕交。張愛玲在天津生活時,就跟炎櫻有來往。後來,二人又一同考入香港大學,成為同窗好友。


解放初期,她們先後到了美國。不同的是,張愛玲嫁給了多病而貧窮的賴雅,而炎櫻卻與一位富翁結合。令張愛玲十分惱火的是,對方常常不顧她的感受,不厭其煩地向她炫富。由此,兩人的關係慢慢地冷淡起來。


到了晚年,兩人的丈夫相繼去世。炎櫻財大氣粗,老在張愛玲面前炫耀自己有魅力,張愛玲實在看不慣她那麼嘚瑟和庸俗,至此絕交。


道不同不相與謀,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晏凌羊


怎麼看待最好的朋友逐漸疏遠了?

以下是我的親身經歷,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我在研究生階段有個同學和我關係特別好。

那時候我們無話不說。

談了6年的男朋友和她分手了

我陪她在學校操場上喝了個通宵

最後給她扛回宿舍。

後來研究生畢業

我去了浙江工作

她去了日本讀博士

我們都是初出社會的人,

都要為自己的未來打拼

自然而然的

因為異地,因為圈子不同

彼此之間的話題就少了

後來就漸行漸遠了

最終也不聯繫了

其實現在想起來

有些遺憾

多好的朋友啊

說失去就失去了

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

如果自己主動一點

結果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

就像陳奕迅歌中所唱

只希望再見的時候

能夠說一聲

好久 不見


李米有話說


好朋友其實就和戀愛一樣不是彼此都停留在一個地方,而是互相成全,同步成長。

一段友誼漸行漸遠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正常的。你小時候一起光屁股的朋友、你大學裡一起學習的朋友、你工作中一起奮鬥的朋友,其實朋友是跟著現實實際情況變化而變化的,環境的不一致造成了彼此的不同步,其實這些都只是生活裡的常態,不需沮喪,也不需挽留,默默祝福就好!

等某天你找到了靈魂上真正的知己的時候,你會對朋友又有不一樣的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