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為中國航天一生奉獻

“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創造中國的多個第一。

從古至今,月亮一直在中國人的心中是神秘的,永遠蒙著一層面紗,想讓人一探究竟。古人的詩文中常常有月亮這個意象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現代人的浪漫情懷不輸於古人,他們仰望浩瀚星辰,對太空充滿嚮往。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此舉更是激發了全世界科學家對月球美好向往;他們發送各類月球探測器和飛船,當然之中也有屬於中國的足跡。

中科院院士、資深航天專家孫家棟,作為中國探月工程三巨頭之一的孫家棟,在1929年2月出生在遼寧瓦房店,畢業於蘇聯茹可夫斯基工程學院,因其在中國航天方面做出的貢獻,他被公認為“衛星之父”。

“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為中國航天一生奉獻

一力擔當,是他對祖國復興重任的擔當。

孫家棟自幼學習成績優秀,受社會環境影響,孫家棟十分擅長俄語,也因此被作為人才應徵入伍;在國家急需人才的情況下,孫家棟和其他29位軍人,一起到蘇聯空軍學院學習。在學校他刻苦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回國後被分配到重要領域工作。

1967年是孫家棟命運的轉折點,他被任命為中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師負責人。

當時人造地球衛星只有超級大國掌握著核心技術,我們有的科研人員連衛星是什麼模樣都沒有見過,並且當時大國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對我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究更是雪上加霜,國內可借鑑的經驗幾乎為零。當時也不太具備研製條件,因此孫家棟的壓力十分的大,但在當時的環境來說確實已經到了研製衛星的時候,他抗住了壓力,決定擔起這個責任。

他帶領團隊實地檢測,研究實驗,還參與了人造地球衛星的設計工作

,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為了使人造地球衛星滿足多項要求,人造地球衛星的設計也在不斷修改。

“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為中國航天一生奉獻

當時的情況肯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沒有人知道衛星具體長什麼模樣,一切都靠孫家棟及其團隊慢慢摸索。他們沒有先進的工具和優質的研製條件,但他們有雄厚的學術基礎,一腔熱血和對國家,對任命的責任。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舉國震驚,全國人民沉浸在一片振奮的喜悅之中,最興奮的莫過於孫家棟,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應有的成就,他覺得自己無愧於國家與人民。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孫家棟想到的是國家,是人民而不是他自己,他說衛星在天安門廣場飛過的時候是他最感動的一刻,但是我也想說那也是我們最感動的一刻。

其後,孫家棟陸陸續續又參與了其他幾次航天工程的建設,他為中國航天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其中有失敗,也有成功,他把每一次失敗變成成功的基石,為他的成功做出鋪墊。由於熱愛,他把一生奉獻給了航天事業,因為責任,他勇敢擔當重擔。

“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為中國航天一生奉獻

永不停歇,是他對航天事業的熱愛。

由於孫家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他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所以他也參與了許多航天飛行器的設計。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把眼光放在月球上的時候,孫家棟也有他的太空夢。孫家棟被任命為探月工程總設計師,那時他已經年過古稀,一次又一次的重擔交在他手上,他依然不負所托地完成了。

因為熱愛這份事業,他也樂在其中。

從中國太空時代的開啟,到進一步的探索,這些都離不開孫家棟的身影。可以說他把整個青春都奉獻給了中國航天,他的一生都離不開中國航天。現在我仍記得在別人都沉浸在發射成功的喜悅之中時,他卻淚流滿面,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他卻為航天事業流過三次淚,如果不是熱愛,他又怎會如此。

他這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自己與祖國的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在收到了這麼多的榮譽之後,他依然不忘初心,他在決定擔起重任之前,也從未想過自己因此會得到什麼。因為從未想過獲得多少名利,他才會沉下心去,默默在背後奮鬥數十年,才會取得這樣偉大的成就,才會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中國航天事業。

中國有太多像他這樣的科學家,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國家建設事業,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都可以是這樣的人,我們可能達不到他們那樣的成就,但我們也可以把祖國的發展與自己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努力奮鬥,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