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為什麼能保持持久的努力?

“願你我都能更瞭解自己”


學霸為什麼能保持持久的努力?

電影《美麗心靈》劇照



正文

本文共1980字,閱讀約需5分鐘


學霸為什麼能保持持久的努力?

文章思維導圖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自己成長過程中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學習成績好,品學兼優,能夠保持長久的努力,取得輝煌的成績,老師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把我們虐的體無完膚。我們也想努力,可是卻沒法像學霸一樣把學習當作樂趣,沒法長時間堅持,以至於學習最後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種被人們稱為學霸的生物,到底有是那麼特質能夠讓他們保持持久的輸出?我們就用心理學的視角去探究一下原因。


01


  • 注意力是一種資源,而資源是有限的


著名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內曼曾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知資源理論。他認為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刺激越複雜,加工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就越多。

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一寫作業就頭痛,但卻很喜歡看電視,那是因為寫作業佔用了我們大量的注意力,而電視卻幾乎不耗費注意力。甚至有研究表明,看電視劇越多與小孩越笨呈現正相關,雖沒有證明兩者存在因果關係,但能肯定的是,看肥皂劇要比寫作業容易進行。我們也經常被提醒開車不能打電話,因為開車的時候大量的注意力資源要用於觀察環境變化,來保障自身安全,如果打電話,必然要分配出一些資源到談話上,很容易因為疏忽而發生意外。既然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是不是學霸天生就比我們注意力多呢?答案是否定的,學霸也是普通人經過後天環境培養的。


02


  • 學霸的本質是將學習培養成習慣,更少消耗注意力


既然學霸和我們注意力總量相同,那為什麼學霸能夠保持持久的學習,而我們做不到。那是因為對於學習這種複雜的認知活動,學霸們和我們普通人消耗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學霸學到知識往往消耗很少的注意力,就像我們有同樣的錢,對於學習這種商品,學霸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而我們購買學習這種商品價格要高得多,所以學霸能用相同的注意力得到多學習內容。


美國科學院院士謝夫林在卡尼曼認知資源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雙加工理論,通過實驗,他得出結論,人們的日常活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需要大量注意力進行的活動,另一種是自動化的活動。我們日常養成的習慣,就是一種自動化加工,自動化加工不受注意力多少的限制,一旦習慣養成,就像慣性一樣,會自動促使你做養成習慣的活動。就像你織毛衣很熟練,你可以邊看電視邊織毛衣,但如果你剛開始織毛衣,織毛衣的習慣你還沒養成,你哪來的多餘注意力去看電視,由此得出結論,注意力控制的活動,練習到一定程度,就過養成習慣,也就是自動化加工。


養成習慣最好的時間是在兒童時期,那是一個孩子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奧地利動物學家勞倫茲通過小鵝實驗,發現“印刻現象”,證明動物生命發展過程中存在關鍵期,而之後的恆河猴社會發展實驗,黑猩猩的視覺發展進一步佐證了關鍵期確實存在,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人發展過程中也存在關鍵期。


所以那些小時候沒有養成好習慣,長大後要耗費數倍的精力才能重新培養出好習慣。由此可見,關鍵期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03


  • 定時休息,補充注意力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本來定下的讀書計劃,在工作之餘提升自己,但是你卻怎麼也看不下去書,你好想睡一會或者看一會看電視劇,這時候因為你的注意力資源幾乎消耗殆盡,而像讀書這種需要高注意力的項目,是無法進行的。研究發現,睡眠的功能之一就是恢復注意力,一天之計在於晨,早晨也是一個人精力最充沛的時候。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田徑比賽,那麼人生應該是一場接一場的短跑,而不應該馬拉松。在規定的是時間內專心投入去做事,然後去休息,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前些年,在高效學習的領域裡,忽然流行起了番茄工作法,其中也不無道理,一般番茄工作法的做法就是全心投入工作二十五分鐘,然後休息五分鐘,當人們適應了這樣的節奏,會感覺比以前更能夠堅持下來一些。除了學習領域,定時休息的方法在體育中也有應用,練習中長跑的運動員,最高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間歇訓練,竭盡全力跑一百米,然後休息兩分鐘。如此往復,數據顯示,這樣的訓練效果很好。


04


我們擁有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將注意放在特定數量的事情上,所以互聯網自媒體時代,無數營銷號都在想著搶佔我們的注意力,不惜以雷人的標題去博人眼球。某種意義上,注意力是一種資源,正因為稀缺,所以寶貴,如果看到這裡,你明白了注意力有多麼寶貴,請珍惜你的注意力,將他放在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


學霸和我們普通人都擁有相同數量的注意力,學霸之所以比我們能夠更長久的學習,是因為他們已經將學習當做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幾乎是自動進行的,他們學習起來就像我們看電視那樣容易,他們也認為學習一件相對容易做到的事情,他們學習只需要消耗很少的注意力,這就是他們與我們的區別。然而習慣是什麼?由於篇幅原因無法展開,下一篇文章我們將進一步討論。


//end

部分理論參考心理學教材,相關實驗見下文附錄,部分內容由於篇幅所限,並未詳細敘述。


“願你我都能更瞭解自己”


附錄:

認知資源理支持實驗


雙耳分聽實驗(Johnson&Heizn,1978)

實驗過程:向被試的兩耳同時呈現靶子詞(事先規定的詞)和非靶子詞,要求被試追隨兩耳中所聽到的靶子詞,後將進行復述。實驗中設置不同的條件,即靶子詞與非靶子詞的感覺可辨度高、低(分別由男女聲讀出或全部由男生讀出)和語義可辨度高、低(非靶子詞與靶子詞屬於不同範疇或相同範疇);然而實驗結束後的任務只是回憶那些非靶子詞。

實驗結果:不論語義可辨度的高、低,在感覺可辨度低的條件下所回憶的非靶子詞多於感覺可辨度高的條件下所回憶的非靶子詞。

實驗結論:一方面說明,非專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工;另一方面則說明,因在感覺可辨別低條件下,對非靶子詞加工需要較多的資源,因而其回憶的數量較多。


雙加工理論支持實驗


①視覺搜索實驗(Shffrin&Schneider 1977)

實驗過程:該實驗中要求被試在一系列字母中搜索目標字母,而目標字母數從1至6隨機變化,記錄反應時間。

實驗結果:經過練習的被試,其反應時間隨著目標字母數增加而增加經過反覆練習的背式搜尋六個字母與搜尋一個字母的反應時間,幾乎相同。

實驗結論:說明經過反覆練習被試對於搜尋目標物已經形成了自動化。


②記憶掃描實驗(Shffrin&Schneider 1979)

實驗過程:首先讓被試識記1~4個項目,然後再通過呈現1-4個再認項目。識記項目和再認項目分別有兩種實驗條件: A.不同範疇條件(其中識記項目均為字母,而再認項目只有一個字母,其餘項目均為數字或再認項目均為數字,實驗中被試只需從數字或字母中發現是否有字母或數字)。B.相同範疇條件 (其中識記項目均為字母或均為數字,再認項目中也全部為字母或數字,在再認項目中可能包含識記項目,也可能不包含識記項目,實驗中被試需要從字母或數字中發現是否有記過的字母或數字呈現)。要求被試按鍵反應Yes或No。

實驗結果:相同範疇下隨識記項目的增多,反應正確率下降,反應速度變慢。不同範疇下識別隨識別項目增多,反應正確率和反應速度都很好。

實驗結論:說明在相同範疇條件下,被試進行控制加工,需要佔用認知資源。在不同範疇條件下,被試進行自動化加工,不需要佔用認知資源。


③字母實驗

實驗過程:將英文字母表中的B和L之間的輔音字母作為識記項目,而將Q至Z之間的輔音字母作為再認項目。

實驗結果:結果表明被試要經過2100次試驗才能達到自動化加工的水平。之後,把識記項目和再認項目對調,被試要經過2400次練習才能達到自動化加工水平。

實驗結論:說明練習對於自動化加工很重要,已經形成的自動化加工是難以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