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衝刺階段性目標,下一個五年環保還有更大動作要做

如今,從快車道加速駛來的生態環境治理產業,正走在第二個五年的路上。

圍繞美麗中國建設,把規劃效用延伸到2035年,“十四五”規劃至關重要。“十四五”規劃不僅針對“十四五”五年,同時要著眼長遠,與2035年以及本世紀中葉的目標相對接。“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這是十九大提出的階段性目標。生態環境部有關技術組曾如此判斷,到2035年,水環境基本實現按功能區達標,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好於Ⅲ類水體佔80%。

不僅是衝刺階段性目標,下一個五年環保還有更大動作要做

“2021-2025年,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期,又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關鍵期。”源於生態環境部此前消息稱,“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已經形成了基本思路、初稿等成果,將按照時間節點進一步研究、修改、完善、上報。規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做到目標、規劃的科學性、針對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從整個質量目標看,‘十四五’應該是中國完成2020年總體改善後,要具有的一個新的提升階段。”這也決定了“十四五”各項內外環境也將發生巨大變化,對於生態環境治理的要求也在發生重大變化。跟以前相比,應該變成“怎麼做”的規劃,行之有效地貫徹到各個方面,而不是“藍圖型”的規劃。

“十四五”期間,無論是從推動綠色發展還是從保護生態環境來講,都應該緊緊抓住綠色消費的窗口機遇期。以低碳綠色循環的經濟發展為目標,把握存量經濟和增量經濟市場,用綠色循環低碳理念、技術和模式對存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改造。誠如改變傳統的“農業—農村—農民”觀念,採用更為廣泛的“鄉村”觀念,通過遠程連接為鄉村提供專業化環保服務。

針對地方政府和企業,要藉助信息手段,發揮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系統構建政策指導或治理技術的諮詢體系。相應地,環保服務企業也由單一服務商逐漸向綜合服務型企業轉變,業務範圍由設備供應、工程改造拓展到為用戶提供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一站式”服務,覆蓋陸地海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建設。

從單一的生態保護政策發展到自然資源、自然生態、環境容量保護方面的政策並重。相對側重於規範標準以及具體管理政策的制定,更多地向標準建設、過程指導、監督考核等縱深領域延伸。與此同時,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環保、粵港澳美麗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戰略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環境治理重頭戲。

尤其需要進一步整合現有各項環境經濟政策,合理定位和協調各政策工具作用,強化政策手段的組合調控。這勢必導致綠色產品和服務市場準入放寬,鼓勵各類資本投向綠色產業,利用“互聯網+”促進綠色消費。與之密切相關的綠色產品供給、垃圾分類回收、公共交通設施建設、節能環保建築以及相關技術創新等作為推進綠色消費的重點領域。

“綠色發展不僅是在做減法,更重要是在做加法和乘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的增長速度遠遠超出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僅我國的綠色產業市場空間就可達到幾十萬億元。這其中,汙水處理設施、垃圾分類體系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等將成為環保未來產業的增量空間。據估算,2018年我國綠色經濟產值約為6萬億元,到2025年可達到12萬億元,約佔GDP的8%。

此外,在“十四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與汙染防治、生態保護工作要做到全面融合。生態環境部要進一步把氣候變化相關工作內容納入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規劃,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溫室氣體的管理工作,如開展常態化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溫室氣體數據的年度發佈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