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拥有火统大炮的明军被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满军打败?

南渡唐后人


在明朝末年的明清大战中,明朝军队火器的使用率颇高。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朝人优势就在于弓马娴熟,主要使用的都是冷兵器。照理说,热兵器对于冷兵器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差,有碾压般的优势,为什么结果却是明朝军队败给了清兵呢?装备占据优势的明军,为什么被清军吊打?

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也很想不通,后来我看了沙特军队使用m1a2主战坦克,被穿着拖鞋的胡塞武装吊打,我总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明朝军队确实火气犀利,而且在朝鲜战场上也证明过明军的战斗力。但是荣誉只属于过去,明朝从上到下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导致了明军的战斗力,在崇祯年间,远远不如清军。

装备有大量火器的明朝军队在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戚继光曾经建立一种车阵,这种阵型以佛郎机炮作为核心,而其他的弓箭手,火铳手,骑兵为辅,主要依靠弗朗基炮,利用其一分钟五次到九次的射速消灭敌人。

这个阵型在战场上可谓是威风八面,不管是日本人还是蒙古人都被他打得哭爹喊娘。但是这需要士兵有非常高的军事素质,对于训练水平,以及诸兵种协同作战默契程度也要求很高。

可是明朝后期的军队训练水平非常低,明朝的将领吃空饷的非常多,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就是他的那些所谓家丁,而其他的部队都是炮灰。有许多都是临时征召进来凑人头的,训练严重不足,有些人刚刚扔下锄头,就拿着鸟铳上战场了。什么诸兵种配合,什么战术打法,完全就是两眼一摸黑。

而明军的一些中低层将领可以说吃拿卡要样样精通,唯独就是不会打仗,什么阵法,火铳兵和骑兵该怎么配合,根本不知道。这样的部队面对精锐的八旗铁骑时,能不吃亏吗?

再好的武器,再精良的装备,也需要有相应的人员才能将它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就像m1主战坦克,美国人开的时候横扫伊拉克,而换到沙特人时,连穿拖鞋的胡塞武装都打不过。这并不是m1主战坦克落伍了,而是沙特人实在太不给力,根本无法发挥陆战之王的威力。

而且在明崇祯时期,明朝政府的财政非常拮据,甚至连军队的饷银都无法按时下发。财政的枯竭使得明军缺编,缺训,装备老化无法及时更换。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明军虽拥有大量火器军队,依然不是努尔哈赤等人的对手。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满清手中也有大量的火器,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清朝之后,他们带去了大量火器。而且火器的技术,随着汉奸的投降,逐渐流传到了满清控制区。

通过逆向研究以及学习技术,很快,满清的火器也迎头赶了上来,最终满清乱拳打死老师父,用满清造火器打败了大明造火器,入主中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历史评说


题主这个问题有两个字眼的对比,明军火铳大炮,清军大刀弓箭。这么一比,好像明军确实不该输给清军。可是题主的问题有两个错误。

第一,是明军有火铳大炮(下图为明嘉靖年间的火铳),清军也有,而且并不落后,甚至后来者居上;第二,是当时的热武器其实还没有那么“热”,在战争中的意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明清火器的比较。

先说明朝。我国封建王朝火器装备的常态化确实是从明朝开始的,而且是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的,在朱元璋的军队建制中,每一百户就会有十铳;等到明成祖朱棣时,明军就已经有了专门的火器营——神机营;再到万历皇帝时,明朝又引进了欧洲的滑膛加农炮——我们一般叫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下图);等到明军与后金(也就是满清,后文均称满清)交战之时,明军发现了红夷大炮的重要意义,开始大量装备,根据史学家统计,到明朝灭亡时,已经建造了1000多门红夷大炮。而且,这个红夷大炮在明清交战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13万大军来犯宁远城,而当时袁崇焕的守军只有一万余士兵,正是凭借着红夷大炮的威力,袁崇焕才守住了宁远城(努尔哈赤在同年八月去世,可能与被红夷大炮击伤有关)。之后,如滦州战役等多场战役中,红夷大炮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这也让满清知道了火器的厉害。所以,从公元1631年开始,满清也开始建造火器了,满清人组织了一批汉人工匠,根据明军红夷大炮的原理仿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并在之后建立了专门的火器部队——乌真超哈。之后,公元1633年,耿精忠、孔有德投降满清,直接给满清奉上了从葡萄牙采购的红夷大炮,次年,尚可喜也投降了满清,带来了大量明军火器。换句话说,清朝直接学的成品。从这时起,明军的火炮技术就全被清朝吸收了。再到公元1636年、1642年,皇太极设立了乌真超哈八旗,并命令汉八旗率领工匠在锦州造炮,此后,由于明朝的财政问题,导致明军的造炮逐渐落后,满清反而后来者居上,逐渐领先了。等到清军入关之时,他们已经能够在结合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世界级的红夷大炮了。

PS,这还不包括满清从蒙古、俄罗斯弄来的火器。

而在火炮应用方面,明朝也逐渐落后,明军会把红夷大炮放在各个固定的据点里,清军则是集中火炮力量猛击一处,导致清朝的火炮反而更密集。

换句话说,到了明清交战中后期,明朝的火器不管是制造上还是战术应用上,都是相对落后的一方。

然后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武器没那么“热”,还得靠肉搏。

那时候的火器主要是炮和铳。炮是什么呢?可不是现在的炮弹,而是实心弹(类似于土质猎枪的钢珠加沙子),类似于超级投石车,如果不是城池攻守战,战术意义没那么大。铳是什么铳呢?也不是现在的子弹,而且装填速度慢,惧潮湿,射程并不远,最多也就是和弓箭相当,打一波就没啥用了(三排射击并这时候还不适用,且还没有传入东方)。

总而言之,最后还得靠肉搏。可是,明朝不仅热武器赶不上满清,马匹、铠甲、弓箭等传统作战武器也赶不上满清,士兵素质更是差太多。

所以,明清交战的基本模式是:

攻城战:清军炮轰——围城、切断补给——明军被迫突围——清军八旗“一波带走”;

其他战斗:清军八旗“一波带走”。

也就是说,明清对战的中后期,清朝基本上是全方位占优势的。

而且,除了题主说的这两个问题外,明朝内部还有党政吏治、财政腐败、农民起义等多个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以李自成(下图)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已经在内部把明朝也给打崩了。

可清朝那边呢?内部有些小问题,但大问题基本没有。

所以,在内忧外患之下,全面处于劣势的明军打不过清军,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个关注或者点个赞~


伏生说历史


为什么拥有火统大炮的明军被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满军打败?

明清交战处于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火器对冷兵器并没有绝对的压倒实力,最终还是要靠短兵相接战场厮杀才能决定胜负,所以明军被清军击败毫不奇怪。

但火器仍有巨大优势,火器仍然帮助明军取得不少优势,尤其是大炮成为明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只是后期清军也掌握了大炮技术,并不只是靠着大刀弓箭打仗,明军也就失去了战场优势。

即便如此,满洲的清军对于明朝仍属于边患,并没有对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胁。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是内乱,是西北农民军。清军是由吴三桂借兵剿匪主动引入,才入主中原的,那个时候明朝基本上已经灭亡了。

明清对抗前期,以萨尔浒之战为典型,火器与冷武器对比,并没有太大优势。明军虽然队装备了大量火器,交战时首先是以鸟铳打击敌人,然后才是短兵相接的冲杀。由于当时火器技术的落后,在火铳发射后有一个延时的再填装时间,火器虽然能给敌一定的杀伤,但不能决定

后金六旗兵力4万5千人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杜松军以环车阵,利用大炮、火铳迎战,双方站至中午,后金伤亡众多,仍无法攻破萨尔浒大营。这是,突然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杜松军点燃火炬照明以便进行炮击,而后金则利用杜松军点燃的火炬,由暗击明,向火炬处集中射箭,大量杀伤明军。努尔哈赤又乘着大雾,越过明军堑壕,拔掉栅寨,冲破了杜军营垒。

明清交战中期,在野战中已经难以抵挡八旗的铁骑,明朝的优势只剩下大炮的优势,火炮成为制约清军的有力武器。由于大炮来自西夷葡萄牙,葡萄牙人头发多为红褐色,这些大炮被称为“红夷大炮”


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在沈阳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清朝在八旗骑兵之外,开始运用炮兵战术。

明清交战后期,毛文龙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叛乱,投降了后金。叛军引兵攻陷山东登州,将登州的红夷大炮和葡萄牙人一并掳去。后金掌握了先进的火炮生产和使用技术,明朝失去了战场上唯一的优势。

在松锦之战中,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成为清军的攻城利器,明清之间的火器优势已经逆转。松锦之战,明朝辽东经略洪承畴兵败被俘,投降清朝,成为带路党,为灭亡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郑说豫见


首先呢,我觉得明朝是亡于内乱而不是亡于满清。

可能大家受到了电视剧的影响,以为满清的人都是拿大刀长矛。其实不是这样,在明朝的末期,满清的火枪火炮质量和数量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明朝。那时的满清是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国家,而明朝是个已经腐朽不堪的朝代了,从军心士气到武器装备,明朝都弱于满清一步。

那时候的火器的杀伤,距离和杀伤威力并没有像现在的那么大。明朝的工部制作出来的东西有的偷工减料,像鸟统装药量少,也就听个响。(别看明朝上有那么多厉害的武器,可是他们不认真造,也不认真用,反而满清认真的监管武器的制造)

明朝的军队主要都是军户中的人,他们平时没有多少时间操练,上了战场表现更加不堪,敌军还没有靠近,就把弹药全打光了,然后敌人一旦逼近,马上撒腿就跑,这样的军队即使给他再先进的武器又有什么用呢。

明朝除了朱元璋时期,其他时期的军队都受朝政的影响,十分不堪。再看看八旗的军队组织严密,指挥有效。

而明朝的末年,对外贸易陷入低谷,白银的输入大量的减少,由于农民缴税需要用白银,但是一般的农民只有铜钱呀。这也就造成了农民无法缴税,大量的逃亡,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从而造成内忧外患的局势。


笑猫历史


第一个原因,明朝“世界最先进的热兵器”,只是账面实力先进。

虽然明朝中期以后,在火枪和重型火炮的技术上,明朝已经落后于西方,但是在火箭以及有覆盖爆破杀伤的火器技术环节,明朝依然世界领先。明王朝的“虎蹲炮”“神火飞鸦”“钢轮发火”等军工技术,都是当时世界顶级。而且凭着强大的火器产业体系,世界上任何先进的火器技术,只要传入明朝,明朝就能凭着强大产业实力青出于蓝。正是凭着这强大技术与生产,万历年间的明军,一度凭着强大的火器装备大杀四方,打出“万历中兴”的威武武功。但是从万历晚期起,明朝这强大火器实力,却是越发缩水。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造成了一个行政效率严重瘫痪的大明政府,明朝的火器研发生产,也就被活活脱了后腿。比如万历晚年时,明朝已经完成了“鲁密铳”的改装研发,杀伤力更强大的新型鲁密铳,本有机会投产装备。但明朝兵部与工部来回扯皮,连生产经费都贪了个精光。好不容易开发出的先进火器,最后只造出几个模型出来。一场原本可提升实力的军工升级,竟就不了了之。

这样的行政效率,拖累的就是明朝的战备水平。到了萨尔浒战役开打前夜,明军京营昔日强大的火器战车,竟连挡板都腐朽掉了。曾经大杀四方的火器部队,比如京营和辽东的部队,好些士兵竟多年都没有操练。需要严密配合的火器战术操典,竟也严重生疏。这样的部队,空握着大批火器,上了战场也只能是送死。

第二个原因,明朝的对手清军,热兵器的装备水平,并不比明军弱。

虽说清朝开国后,一直标榜“弓马骑射”得天下。但在明清战争时期,清军一直进步极快的,正是火器的生产研发。早在努尔哈赤造反前,他就通过各种渠道,走私研究明朝的火器技术,《满文老档》留下的资料告诉我们,萨尔浒战役前后的八旗军队,已经拥有了训练有素的火器部队。且比起疏于训练的明军来,当时的八旗部队,虽说火器配备较少,战术素质却极高。比如辽阳战役时,辽东明军火器部队,曾与努尔哈赤的八旗火器部队展开对射,结果大败亏输。待到明末崇祯年间时,随着登莱军变的落幕,明军孔友德尚可喜等部队,带着明朝先进的“红夷炮”投奔后金八旗,后金(清军)制造重型火器的技术,一下上了新台阶。掌握了明朝“铜心铁胆”复合炮管技术的清军,从此可以用更快速度批量生产重型火炮,原本野战强悍的他们,这下可以用重型火炮攻击明军堡垒,堪称如虎添翼。

那么明朝呢?就在清军火炮技术更上一层楼时,明朝最优秀的军工强人孙元化,却因登莱军变,被崇祯皇帝一怒处死。这自废武功的后果,就是清军的火炮水平,终于反超了明军。以明朝辽东巡抚黎玉田的痛苦感慨:清军的火力水平,已经是当时辽东明军的十倍。

以这个意义说,明清战争的结果,绝非“落后武器战胜先进武器”,更值得深思的,却是军工技术对战争的助推,还有明朝荒废战备的苦果。


拿云919


明朝干不过清朝,这里有很多层面上的原因,是这些原因共同作用,才导致最终江山易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清朝能击败明朝。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战术层面上分析一下明军屡次失利的原因,主要有这么两个:1、明军装备火器数量不少,但明军的火器不论是性能还是战术都存在的明显的不足;2、明军士兵不重视肉搏,不论是训练,兵器和铠甲都有不小的退化。

言过其实的明朝火器水平

从明朝末年的明军战术和武器装备上看,明朝的热兵器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但其实当时的热兵器尚未先进到可以形成降维打击的程度,也就是说热兵器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一种作用,谈不上彻底改变冷兵器的战争形态。一直到明朝末年明军使用的单兵火器仍以三眼铳、快枪这种技术落后的火门枪为主,鸟铳这种精度高射程远的武器产量一直不怎么高。火门枪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瞄准,而且枪管不够长。火门枪一般都是用短管大口径,寄希望于大量装药近距离施放。以三眼铳的枪管长度和做工,有效射程有个二三十米都算往好了说,还不如后金兵手上的大梢弓。

当时明军装备量最大的其实是三眼铳这种火门枪。个人认为明军步兵早该淘汰三眼铳,“大明龙骑兵”倒是还能凑合用一下

此外明军还装备了数量可观的“火炮”。比如后金军在攻打沈阳时,明军曾准备了一千辆炮车,“每车置灭虏炮两位、位各重一百二三十斤,放之安稳不动。如五六十斤者,每车安定三位”(《熊廷弼集》),这么算下来明军有2~3千门火炮!但其实大多数都是几十斤、上百斤的小炮,比如灭虏炮、小型佛朗机。这些轻量化火炮显然是用来打霰弹对付单兵的,凭盔甲不大容易抵挡,但是后金装备了盾车却可以轻易抵挡这些火炮射来的弹丸。在沈阳之战中,后金仅以盾车在前排推进,后排跟进步兵就轻易破了这一千辆炮车,一个时辰都不到明军就全灭了。而像红夷大炮这样中者无不糜烂的重型火炮,等到1626年才在宁远城首次使用,而且一直到明朝灭亡都很少出现在野战部队中,远水解不了近渴。

虎蹲炮和佛朗机,都属于轻型火炮

明军装备的战车上也有一些小型火炮防御

在火器性能远未达到理想状态的时候,明军急于部署大量火器,寄希望于使用远程武器将敌人彻底拒止在几十米外,导致明军的近战战术体系和训练都比较差劲,也就是肉搏能力比较差,这才是明清战争期间,拥有先进武器的明军被纯粹冷兵器的八旗军击败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热兵器不重要,后来八旗也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火炮,甚至在松锦大战时拿出的红夷大炮比明军还要多,但八旗兵肉搏作战的能力一直强于明军,射箭的水平也一直强于明军。

糟糕的肉搏能力是打不过后金的根本原因

从嘉靖年间一直到明清战争期间,明军都采用了一种叫车营的战术,这种战术是利用战车将明军的方阵变成了移动的堡垒。在遇到对方骑兵的时候,即将战车摆放到第一排士兵之前,甚至可以完全围出4面墙。战车更坚固,也更重比拒马好用的多,而且战车上可以放置火器,如大将军炮、虎蹲炮、佛朗机等,明军士兵也可以以战车为依托,使用三眼铳、快枪、鸟枪进行火力输出。这种战术最早出现于正统年间,但却被戚继光发扬光大,采用车营骑兵混编的方式用来对付蒙古人。这种战术对蒙古可以说相当好用,虽然机动性较差,但只要车营一出,蒙古骑兵没有什么办法突破战车组成的堡垒,而且还会在持续的炮火打击下损兵折将,使得明军可以放心深入塞外之地。这是明军摸索到的可以最好发挥火器性能的战术。

明军车营和战车,营内火器兵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车营外辅以轻骑兵

《满文老档》里的萨尔浒之战,可见明军还是鸟枪和三眼铳混用的状态

然而这种战术对付以骑兵袭扰为主的蒙古人有效,对付以步兵为主,肉搏能力极强的后金八旗士兵就不是这样了。在明朝后金之间的战役中,多次出现后金士兵直接冲到车营面前,徒手把战车搬开,而后大军涌入杀进去的。这时候车营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和火枪输出构成的第二道防线相当于都失效了,只能寄希望于手持冷兵器的士兵进行肉搏。然而最提不起来的,恰恰就是明军的肉搏能力。于是在后金军冲入车营内部后很快就把明军杀的崩溃了。没有战车的部队表现也是一样,明军的前几排火器兵施放完毕后,后金士兵已经冲杀至前,同样是一触即溃。肉搏不行,既有明军过于偏重火器轻视冷兵器训练和战术的因素,也有明军作战意志底下,寄希望于放上几炮吓跑对手的侥幸心理。

明军肉搏能力差可以在铠甲上侧面印证。徐光启就曾经奏报:“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这段话里清楚地写了明朝和后金士兵盔甲的差距,后金使用打造精良的全身甲,明军往往只有保护胸背的盔甲,质量还不咋地,更不要说还有数量众多的火枪兵不穿盔甲。盔甲对士兵的士气加成那是有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肉搏作战,后金部队虽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十分重视铠甲,打前锋的“死兵”甚至会身穿两层重甲。

指望火器取代肉搏,同时期欧洲也做不到

肉搏能力不行,即便是当时的明军士兵100%换装了鸟铳,或者火炮100%都是带炮车的红夷大炮,都没有办法改变战况,这一点我们看看欧洲就明白了。15世纪中期欧洲欧洲火器装备率最高,炮兵技术最强的勃艮第公国恰恰是打仗特别废的一个国家,1476年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率领火器众多的军队入侵瑞士,结果被瑞士人吊打,变成了欧洲版本的“萨尔浒”,原因也是因为勃艮第过于倚仗火器,肉搏部队太废。而勃艮第装备的武器和大明非常像,以轻量化火炮和火门枪为主。说明在热兵器早期,军队的近距离肉搏能力仍然要占据主导地位才行。

勃艮第是当时火器装备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但是和瑞士的战争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火器没有因为勃艮第在瑞士的败仗陷入停滞,反而在欧洲发展的非常快,但却满满地变成了一种和冷兵器有机结合方式。我们看看欧洲人是怎么将火器与冷兵器结合的。比如统治欧洲大陆100多年的西班牙大方阵,这种方阵巧妙地将火枪兵和持长矛的肉搏步兵结合,在大方阵的四个角布置4个全部由火枪手组成的小方阵;大方阵则在前两排安排火枪兵,后面则全部由手持5米多长矛的步兵组成。在作战时,长矛兵可以保护火枪兵,火枪兵可以在长矛兵掩护下射击,不断给敌人造成杀伤。此时的欧洲的单兵火器已经悉数采用火绳枪和簧轮手枪,但仍然不敢脱离肉搏部队的掩护。

西班牙方阵

而明朝的军队使用长矛结阵的部队并不多。车营使用偏厢车等战车提供屏障;其他部队将刀牌手、长枪兵和火枪兵混编,但密集度不够,结果就是敌人冲到面前无法有效保护火枪兵。单兵肉搏能力也不够,冷热双重火力都被压制。当然大明也不是所有部队肉搏都很废,比如在当年浑河血战中,秦良玉的白杆兵让八旗吃尽了苦头,这4000白杆兵用的就是长4~5米的长矛,这场战役中,八旗“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后来还是凭借汉奸部队使用火炮轰击和八旗步兵的猛烈进攻下才渐渐支撑不住,最终全军覆没。而恰恰前来增援浙兵,仍然使用车营战术,让八旗没费多大力气就击溃了。其实采用白杆兵的武器和战术,并将火器兵编入阵型,可以拥有复合的伤害输出,同时提高了军队的战场生存能力。可惜随着白杆兵这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部队的消亡而没了下文。如果能够摸索出类似西班牙方阵这种冷热结合较好的方阵,并对肉搏能力加以重视,那么在野战中让后金吃到更多的败仗是完全可能的。

可惜明朝末年崩得似乎有点急,关内也是烽烟四起,拆东墙补西墙,朝廷压根没有精力来进行一次深刻的军事改革。在接下来的作战中,明朝非但没有吸取以前的教训,反而在滥用火器这条路上越走越极端。比如孙承宗的车营,车营内全部为火器兵,没有肉搏步兵,相当于完全放弃了步兵的肉搏功能,肉搏的任务反倒全留给了骑兵。但火器配置除去少量重型火炮和一堆轻型火炮外,仍然以不怎么好用的三眼铳为主(三眼铳1728杆,鸟铳仅有256杆)。结果就是野战状态下依然被八旗的盾车克制。当然这可能也是受限于明朝自身财政条件,在此不多做分析了。


纸上的宣仔


首先,明朝军队使用火器是要被限制的。明朝是有红夷大炮,而且努尔哈赤也曾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震伤而亡,但这并不代表明朝火器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了,恰恰相反,明朝武将使用火器是要受到严格限制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所发明的鸳鸯阵。

鸳鸯阵的队尾是有一名拿着火枪的士兵,他的作用是保护队伍的后方安全,而其他主要士兵都是以拿着藤牌、长矛等冷兵器为主,作战主要攻击手也是以冷兵器为主。这并不是说戚继光不懂如何使用火器,他知道火器的重要性,也在奏折中提到过希望能增加部队火器的使用,但这种想法谈何容易。

使用现代化的武器早在明朝大将俞大猷就曾提到过,他明确指出使用火炮和战船是对付倭寇非常有用的武器,但这些武将提出的建议都被朝廷给驳回了,使用火器几乎就等于军事改革了,这对以文官集团为主导的明朝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个原因,究其源头还是唐朝藩镇过于强大所造成的后遗症,宋朝如此、明朝如此、清朝之后也是如此,武将不能拥有太大的权力,这些先进的军事技术也要被限制。

其次,明朝末期内忧外患。明朝末期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小冰河期自然灾害频发,加上苛捐杂税的征收,导致农民起义频发,李自成、张献忠都是比较有名的起义军头目。关外的满清八旗军也是不断侵扰,一直寻求入关南下的机会,可以说明朝是四面受敌。与此同时,朝廷内部党争严重,无法形成统一一致的内部意见,从而做了许多错误的决策,这也使得明朝的情况急转直下,最终走向灭亡。

总结

所以,明朝部队被满清八旗军打败,并不能简单归结于先进的火炮打不过大刀弓箭这么简单。其实清朝末期的情况也类似,清朝继承了明朝大部分体制,清朝八旗军到中后期也是不堪一击,清朝对武将和军事的限制也是如此。可以说,清朝是打败了明朝,又走了明朝的老路子。


文化历史那些事


1.明军的火器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另外清军也装备了火器。

明军的火器主要装备的是三眼铳,鸟铳,红夷大炮。

三眼铳是中国古代一种短火器,使用铁或粗钢浇注而成。三眼铳在明代常见,但是射程近,三眼铳的最佳射程为三十步,也就是49.05米,破重铠,五十步(81.75米)之外能重创不披甲目标,百步(163.5米)之外就没有杀伤力了。比不了弓弩;再次装填速度太慢。由于上述原因,三眼铳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被遗忘。

鸟铳也称火绳枪,存在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以及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等缺点。萨尔浒之战时,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所以清军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萨尔浒之战中,鸟铳(火绳枪)的缺陷暴露无遗。

红夷大炮机动性极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

当时明朝的火器专家对于火器,特别是鸟铳的评价:

鸟铳固优于矢,但铳精则胜于用矢。铳具不如式,习之不精,反不如矢,而让敌以长技矣。……火器尤为误事。或向天而打,或手向前放铳而头已回顾走路。或先将铅子衔口中,忙乱装铳,忘子在口,顺气咽入腹中。或忘入铅子,或先下铅子,而后入药。或子小口大,照打时铳口一低,铅子流出。或装毕而火绳落地,为湿气所灭。或持线自龘焚其药。十铳之中,仅有六七铳发出;六七之中,仅有二三中耳。此盖百战中面见熟试而知之也。难矣哉!

三眼铳也好,鸟铳,红夷大炮也好,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装填发射速率不高,装弹麻烦,并且受潮之后不能使用,十发只有六七发能发出,并且命中率极低。再加上保养也对比冷兵器麻烦,还远没有弓箭好用。在明朝与清军对决的过程中,冷兵器交战还是占主流。相比三眼铳,鸟铳,红夷大炮,刀剑弓箭等冷兵器能更加的有效杀伤杀死敌人。在同样的装备下,清军的骑兵更有机动优势。

2.明军缺钱

明朝末年,不仅政府各级官员工资发不出,连保卫明政权的各地军队饷银也是连连欠发。因为欠饷导致的兵变数不甚数:天启四年,五月,福宁州发生兵变,六月,南京操军鼓噪兵变,八月,十月,山海关士兵又两次鼓噪逃亡,八月,徐鸿儒义军余部起义。崇祯元年,又接连发生了三次欠饷兵变——蓟镇兵变,宁远兵变,固原兵变,并且一次比一次闹的大。天启年间,魏忠贤在位的时候,采取的是以前历史拖欠的粮饷先不去管它,从现在开始先保障现在的粮饷不拖欠。这样就保证了军队的基本稳定。虽不能保证每月及时供应,但是大大缩短了供给周期,从几年,缩短到两三个月。结果魏忠贤死后,粮饷的发放问题又变成了老样子,直接导致兵变发生。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进攻北京。当时的崇祯皇帝唯一能够解救危局的选择,就是召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进京勤王。北京城池异常坚固,曾经挡住了瓦剌,满清等的多次进攻,如果吴三桂的3万铁骑能够参与守城,李自成攻破北京几乎胜算渺茫。然而,这唯一的救命稻草,崇祯皇帝也没有抓住。是因为崇祯皇帝根本没有军饷来支付这次关宁铁骑的勤王行动。吴三桂对于崇祯皇帝的要求,就是希望能提供一百万银两的军费,崇祯回复说“内库只存银七万两”,那崇祯皇帝手里究竟还有多少钱呢?没有了,国库和私房钱几乎都空了。

《甲申纪事》中说:

予监督节慎库时,为甲申三月十五日,与主事缪沅交盘,库中止银二千三百余两,又钱作八百,国家之贫至此,可发一笑。自正月至三月,日以坐饷为令,或论省坐派,或官坐派,无虚日。至三月十八日始发帑金二万,赏守城军士,银未及发而城破矣。

由于明王朝财政捉襟见肘,囊中羞涩,明军不止欠饷,后勤装备,武器补给都无法正常保障,辎重,粮草都是能少就少。这样的军队,谈何战斗力?

3.明朝政治腐朽,党争,阶级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改朝换代迫在眉睫。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政治的延续。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一个新生而又强势的游牧民族政权崛起于满洲的黑山白水,这个军事集团年轻,进取,充满活力并极富战斗力。而此时的明王朝,已经离建国210多年,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穷途末路,宛如一个暮气沉沉,行将就木的老人。

此时的大明朝,朝内:皇权衰落,派系林立,党争激烈。从万历十四年申时行上疏请求册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开始,东林党、阉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粉墨登场,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愈演愈烈,直至明王朝灭亡。

朝外:地方豪强,军阀势力膨胀到可怕的地步,开始不停中央号令,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张居正被万历皇帝打倒后,随之他的执政理念,各种新政也被打倒。土地兼并严重,财富高度集中。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国家的资源,财富集中在极少数大官僚阶级手中。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绘明王朝上层统治阶级的末世之像:

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4.天灾连连

和满清作战期间,明朝的运气不太好,遇上了千年难遇的小冰河时期以及连续多年的大旱。是老天爷要灭亡大明。

寒冷

明末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天气异常寒冷。

四川通志: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夏五月,四川天降大雪,积数尺,树枝禾茎尽折。 

云南通志: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公元1601年)年九月,云南大雨雪。

云南通志: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四月壬寅,贵州暴雪,形如土砖,居民片瓦无存者。明史:夏六月,云南临安大风甚寒,民多有冻死者,鸟雀亦多冻死。

云南的天气,一般都是四级如春,气候宜人,而史书上却多有云南寒冷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天气恶劣到了什么地步。

大旱

在嘉靖朝,就已经出现了大旱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况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以下是相关的历史记载:

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湖广大旱,殍流无算;腾衝亦旱。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浙江、江西、福建各省大旱。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华北各省大旱;湖北亦大旱,饥人相食;四川亦大旱。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山西大旱,民饥;怀庆、延安、沔阳大旱;浙江台州旱,井泉皆涸。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黄安及广州大旱,民饥,南宁尤甚,死者白骨叠立。

明熹宗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山西静乐旱,广西阳朔县旱饥,民变。

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山西大旱;陕西西安旱饥,饿殍遍途,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山东连岁大旱,天下大饥,人相食,盗贼破邑城;浙江嘉兴、绍兴旱蝗,诸暨旱。

接二连三的寒冷,大旱导致颗粒无收,无数人冻死饿死,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并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同时产生大量的流民,最终聚集在一起后四起作乱,杀人放火,攻城略地,从而导致明王朝的灭亡。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被国内的天灾人祸,旱灾蝗灾,农民起义等搅得焦头烂额,又哪有精力腾出手来对付满清铁骑?


老贾先声


“明重炮,清重马。”如果不是在象棋里面,只有炮打马,哪有马吃炮。但是历史上却上演了一场“马吃炮”。装备大量火器的明军却没能抵挡住以弓马为主的满军八旗,败于八旗军。

明军火器基本情况。

明朝时期,军队的火器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已经有了专门的火器军队。明朝时期京城附近设置了三大营,其中就有装备火器为主的神机营。明朝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火器生产。明朝在与倭寇作战中开始引进火绳枪,并大规模装备火绳枪。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曾经一次性仿制1万多支火绳枪。由于形状像鸟嘴,也称为鸟铳。明代的火器专家赵士祯曾经设计了十多种鸟铳,比如鲁密铳、西洋铳、掣电铳、迅雷铳、三长铳、旋机翼虎铳。明朝的毕懋康曾经提出了一种自生火铳,利用龙头点燃火石,自动点燃火药。这便是后来燧发枪的基本原理。

明朝中后期的火器普及率已经非常高。戚继光抗倭之时,戚家军火器普及率已经达到40%。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风雨飘摇的江山,却没有忘记火器普及。明朝在关外对抗清军的军队火器普及率很高,火器的威力也非常大。火器成为袁崇焕抗击清军的重要法宝。努尔哈赤也被袁崇焕的火器炸伤,最终失去了性命。崇祯皇帝曾经和传教士希望全部明军都装备火器。明朝时期火器发展非常快,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而且排斥火器发展。

明军的火器普及率如此高,火器也非常先进,明军装备了盏口炮、碗口炮、将军炮火炮,还有手把铳、神枪、快枪等火铳。这样的明军却没有守住江山,最终明朝军队也没有抵抗住装备落后的清军。

决定战场胜负的原因很多,武器装备只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其中一方面。如果双方的武器差距不特别大的话,武器起到的作用会更小。明朝与清朝的战争也是这样,武器也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当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非常多,明朝占据的有利因素则相对较少。

明朝和清朝的走势完全不一样。

清朝处于初建期,整个王朝处于一片欣欣向荣的状态之中。清朝的政治相对清明,君主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军队的战斗意志相对较强。明朝则处于衰亡阶段。明朝已经日薄西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明朝政治腐败、军队腐败、将帅贪生怕死,朝廷倾轧严重。明朝军队虽然拥有先进的武器却不能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明朝官兵克扣军饷,临阵畏敌,甚至不战而降,都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此外朝廷也经常发不出军饷,军用物资补给也经常出现问题,导致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下降。所以拥有先进武器的明军在与清军交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甚至经常处于劣势。

当时明朝可以用“内忧外患”四个字形容。

明朝的主要精力不在满清,而在内部的农民起义。明朝把大部分军队和优秀将领用于镇压农民军,对清军则采取守势。清朝在征服朝鲜、蒙古等地区之后则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对付明军。清军的整体实力比不上明军,但是在关外地区,清军的占据了优势。明朝除了要应对农民军和清军之外,还要应对小冰期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明朝内部已经积重难返,问题层出不穷,明朝政府应接不暇;清朝内部则可以集中兵力对付明军。

清军不光有以骑射见长的满军八旗,还有为数不少的汉军八旗。

满军八旗主要以骑射见长,汉军八旗则装备了不少火器。汉军八旗也被称为八旗军中的“重炮兵部队”,拥有大量火炮、火铳,是八旗中战斗力非常强的部队。汉军八旗大多由投降的明军组成,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各种火器。清政府也非常重视汉军八旗的火器供应,在火器方面汉军八旗不弱于明军。随着时间推移,汉军八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清军入关之后,汉军八旗的作用已经不弱于满军八旗。清朝平定天下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汉军八旗和绿营军。由于汉军八旗的存在,大大缩小了清军和明军的火器差距。

火器对弓马没有绝对优势。

清军的八旗军采用一些列奖惩措施,加上特殊的土壤,满军八旗的战斗力非常强悍。满军八旗的战马和弓箭成为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虽然明军火器普及率非常高,但是火器对待弓箭的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明朝火绳枪的射程大致在150米左右。当时火药使用对自然条件要求非常高,比如雨天不能使用。火器从装填弹药到射击的时间相对较长。火绳枪时代,使用火枪的最佳使用方式为三段击,三段击对时间有严格要求。当时弓箭的射程也在150米左右。弓箭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熟练的弓箭每分钟的射箭数量并不比火枪少。弓箭在实际作战中,与火枪的差距并没有达到不可弥补。八旗军的弓箭加上战马,反而可以发挥最大功效。在某些环境中,甚至比火枪发挥的作用还要大。

综合各方面原因,以冷兵器为主的清军,反而在特定了历史时期战胜了装备大量热兵器的明军。正是由于清军依靠弓马见长的八旗军打败了重视火器的明军,所以清朝统治者才非常迷信弓马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对火器的兴趣远远比不上明朝。加上清朝统治者盲目自信,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火器制造逐渐落后于世界。


依稀说史


很多误以为,明朝是枪炮,八旗就是弓箭,其实八旗的枪炮水平,远远超过明军,明朝自己记载:

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天启元年七月,火器者今之时务也。辽左再败之后,贼则昔无今有,有而且多;我则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虽旧有,用之甚拙;贼虽创有,用之甚工。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有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已。

意思就是,八旗军火器使用技术超过明军,在辽阳一次战斗当中,明军1000人对阵八旗700人。结果,八旗军一次齐射,就导致,明军1000人,死亡993人,仅仅7人幸免。

明朝辽东的臣工认为,八旗军重炮威力和数量都是明军的十倍,明军就是有铜墙铁壁也阻挡不住对手。

清军与明军最大的不同是,明朝有各式各样的火器,但是绝大部分都没有什么用处。各种小炮,火铳才是明军装备最多的。而清军淘汰了明朝所有各式各样华而不实的火器,只保留鸟枪和红衣大炮。

清军出阵全部都是重炮,而且,清军野战重炮兵是绝对优势。明军红衣大炮极少可以参加野战。主力都是各种500斤以下小炮,在战场上,很容易遭到清军重炮压制。

从天启年开始一直到1661年,明清战争当中,在火器对射当中,清军火器取得了绝大部分战斗胜利。实际,明军火器已经落后于清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