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实真的如此?

史事春秋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580年,周宣帝宇文赟死后,7岁的周静帝宇文衍继位,经过诸多势力博弈,比如宗室五王,比如尉迟迥,比如外部的突厥等,最后丞相普六茹坚干掉五王以及尉迟迥,安定外部突厥势力,成为北周辅政宰相,掌控了北周王朝

581年,北周的大定元年,普六茹坚下令,以前改鲜卑姓的,都恢复旧姓

这样,普六茹坚自己改成了祖姓杨,成为杨坚;大野家,即李世民父亲那一辈,一样恢复祖姓,祖姓姓李,当时李家家主叫大野渊(因为父亲早死,7岁时就继承了唐国公爵位),也就成了李渊

581年时候,李世民父亲李渊也才15岁,十多年后李世民自己才出生,所以李世民从来没称过大野世民,杨坚则真叫过几十年普六茹坚

至于“已前赐姓”,这个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元宏时期

孝文帝元宏虽然是鲜卑人,但很喜欢汉文化,他亲政后在北魏移风易俗,实行汉化改革,大约495年下令:所有鲜卑人改汉姓

比如自己的拓跋姓改成了元,乌洛兰氏改成兰氏,破多罗氏改成为潘氏等

当然,孝文帝的改姓也不是想当然随便改,而是把各种姓都交代了来源去处,比如以国号姓、以官职爵姓、以居住地姓、还有赐姓等,自己也带头改了……

即便如此,移风易俗毕竟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有些人虽然改了姓,但也是一肚子意见,太仓促,文化冲突的厉害

这是第一次整体改姓,鲜卑改汉(之前,零散的也有不少)

等到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乱了,525年,以北方六大军镇叛变为引,北朝鲜卑魏进入了衰落时期,后来被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权臣高欢掌控称为东魏,一部分被权臣宇文泰掌控称为西魏

高欢和宇文泰一个是鲜卑化汉人,一个是鲜卑人,都曾是大权臣尔朱荣下属。这个尔朱荣搞了个河阴之变,把支持汉化的朝堂宗室一网打尽,最后让宗室反扑弄死,手下势力分别被高欢和宇文泰接收,北魏也就分成了东西魏

第二次改姓,也就是杨坚说的“已前赐姓”,发生在西魏

大约548年前后,宇文泰决定改组西魏军,仿照老鲜卑八部制,设立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二十四将军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宇文家的军事集权

八柱国和将军里面有李渊的先祖李虎、杨坚的父亲杨忠,那时候还叫李虎、杨忠

等到西魏帝王元宝炬死后(宇文泰毒死的),554年,被宇文泰拥立登基的拓跋(元)廓下令:有功诸将改成鲜卑老姓

这样,孝文帝时改的汉姓恢复成鲜卑姓,没改的继续使用,早期追随的这汉人大将杨忠、李虎等,则赐鲜卑姓,比如

杨忠家被赐普六茹,李虎被赐大野,李弼(李密高祖)赐姓徒何氏……

557年,宇文家把魏改成了周,宇文泰的儿子当了皇帝

581年,普六茹坚掌控北周,下令:已前赐姓,皆复其旧,这也是第三次改姓


灵石蕴珠宝


晋朝这个比较畸形的王朝,在西晋被北方什么鲜卑啊,什么匈奴啊,什么羯啊,什么鲜卑啊、羌啊、氐啊这些个原来待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给搞死了之后,司马睿跑健康去建立了东晋之后,然后整个北方就悲剧了,今天我造反当了皇帝,然后第二天又是另外一个。北魏原本有那么个统一全国的机会的,但事情就是那么神奇,原本北魏压着东晋打,但后面两个个国家皇帝换来换去,而且基本差不多都是同时换的,然后东晋突然就开始压着北魏打了。后面北魏内乱,整个北方就更乱了。整了个十六国出来。

然后到了西魏和北周,杨坚的老爸正好是这两个朝代的军事贵族,祖上是汉朝大佬杨震,更古老是西汉初分了项羽尸体的杨喜。

北周武帝的时候他老爸就已经封国公了,等到了北周宣帝的时候杨坚就开始进入朝堂核心了,等到了北周静帝,哎,你看你当北周皇帝也就这样了,我杨坚德才兼备,无论那个方面都比你出色,所以我不当皇帝,那这世界上就没有人有资格当皇帝了。于是静帝屁颠屁颠的同时“心甘情愿”的把皇帝位置让出去了。

杨坚当上皇帝之后,一想我祖上都是汉人,也是汉姓,先前我在你们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下,你赐给我家“普六茹”的鲜卑姓,那我没办法拒绝,而且那时候为啥要拒绝呢。现在我当皇帝了,你们都是弟弟了,我自然是不能再用这个名字了,毕竟南方还有大批汉人等我回去呢。

而李家,李虎当时很牛皮,也被赐了个姓。后面杨坚称帝改回来之后,这李家一想,对啊,天都变了,还叫这个“大野”干啥。我李虎要是还叫大野虎,我李渊还继续叫大野渊的话怎么来笼络广大的汉人们?

我作为天生的必然要统一天下的皇帝怎么能是个外族人呢?所以必须得改回来!

至于李世民,他表示那和我没关系。我出生的时候大野这个名字都不知道被他老爸扔那个疙瘩里了。


春光乍泄嗷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开宗明义:杨坚的原名就叫“普六茹坚”,“杨坚”这个名字是他称帝后才用的;李世民的原名,也是“大野世民”。

可能有好多人以为我在瞎掰,但根据历史事实,的确是这样。不信?且听我细细道来。

杨坚姓“普六茹”

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他本来是后周大臣,后从孤儿寡母手中夺过权力,一跃成为九五之尊。

那为何杨也姓“普六茹”呢?这与他的身份有关。原来呀,这与杨坚的父亲有关。杨坚的父亲名叫杨忠,在西魏时期,杨忠得到丞相宇文泰的重用,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因为这些军功,他随后被封为“征西将军”、”骠骑大将军”,又被赐姓普六茹氏,因此,杨忠又叫“普六茹忠”。

杨坚诞生后,当然也要随父亲的姓,于是便有了“普六茹坚”这样的名字。

李世民本来姓“大野”

事实上,隋文帝杨坚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亲戚关系,杨坚是李渊的姨夫。

而要讲到李世民的姓氏问题,必须得回到西魏时期,西魏时,有一个人叫李虎,是一位八柱国之一,他也征战中取得赫赫战功,皇帝一高兴,就给他赐姓“大野”,于是便有了“大野虎”之称。

李虎是李渊的祖父,而李世民又是李渊的儿子,子承父姓,这没毛病吧?于是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

写在最后

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他虚心纳谏,关心百姓疾苦,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兴旺发达,成为有名的治世,被人誉为“贞观之治”。

通常我们认为,盛极一时的唐朝是汉族人建立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唐朝统治者,他们也有少数民族血统,一定程度上,是鲜卑族的后裔。

唐朝统治者中,有父亲死了,儿子娶其母亲的习俗,这就是典型的鲜卑族旧俗。如杨贵妃本来是唐玄宗儿子的媳妇,但当父亲的唐玄宗却讨来做了妃子。

我的回答完毕,如有不当之处,请帮我指出来,谢谢。


小江侃文史


是真的。

杨坚有名的怕老婆,杨坚的老婆是独孤伽罗,孤独伽罗的爹爹是“孤独信。”

孤独信——天下最牛岳父:

孤独信善于骑射,仪容俊美,一开始是“葛荣”的部下,葛荣失败,投归“尔朱荣",后曾经跟随"贺拔度"斩杀了卫可孤,因而名声鹤起,正式开始峥嵘岁月。

后来在贺拔家跟着"贺拔岳","贺拔胜"等人认识了"宇文泰",两个人结成了亲密战友关系。

这个宇文泰就是"宇文觉"的老爹,宇文觉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禅让后,建立了北周,宇文泰被追尊为北周文王。

宇文家能坐上皇上,孤独家出力最多。

列一下孤独信的官职罢了:

在西魏时任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相当于如今副总理级别的官。到了北周时期,独孤信又在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手下任过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卫国公。相当于军委副主席级别的官。

我们仔细看上面引号中的人名,哪一个像是汉人的名字?

一个也没有!

上面的人,不是契丹人,就是鲜卑人。

杨坚呢?

杨坚的父亲叫做杨忠,

杨忠,鲜卑人,本名叫做普六茹忠,一直就是孤独信的部下,跟着孤独信南征北战,也打下了一片事业。

后来受到宇文泰重用,虽然官也升到了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

然而,老上级终究是老上级的,老上级孤独信是北周八柱国之一,虽然后来结成了儿女亲家,也该了汉姓,孤独家的女儿孤独伽罗还是要压着普六茹坚一头的。

众所周知,杨坚怕老婆。

这也是普六茹坚(杨坚)怕老婆的原因之一。


至于李世民他家,李世民的爹是李渊,娶的宇文泰家的女儿为妻,李渊的老爹是李昞,李昞娶的是孤独信的女儿,这个李昞为什么可以娶孤独信的女儿呢,因为他爹爹是李虎。

李虎:

最初追随太保贺拔岳,深受重用,从平元颢之乱,打败万俟丑奴。贺拔岳遇害后,打算拥立贺拔胜继任,追随宇文泰平定叛乱,并抵抗东魏进攻,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拜为太尉,封陇西郡公。

即是说。李昞和杨坚是一担挑,李渊要叫杨坚一声“姨夫”,大家都是亲戚关系。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李虎工作生活在鲜卑人中间,所以李虎被宇文泰赐姓“大野氏”,李虎的官职不如孤独信的官职大。

为了亲戚和睦。为了便于工作,怎么也要跟着亲戚和上级的风俗生活习惯走吧!

李虎的曾孙子李世民必须也姓“大野”。

再上个图片作为小贴士,说明李家确实比杨家出身高,也许是李渊不愿意服气杨家做皇帝而造反的原因之一吧!

李渊家是八柱国,杨坚家不是!


葭明通半瓶历史


没完完整整读过这段历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说法带偏。先说结果:

杨坚原名就叫杨坚,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于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开国者宇文泰赐给功臣们的鲜卑姓氏。

要理清楚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先聊聊南北朝时期,鲜卑姓氏与汉姓的纠葛。

北魏时期的大规模“鲜卑改汉”行动

自西晋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以来,北方进入了以武力较高下的混乱时代,史称“五胡乱华”。这期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原本依附于西晋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而笑到最后的是鲜卑拓跋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暂时结束了混战;而在之前,南边的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刘宋。就这样一南一北两大政权对峙,史称南北朝时代。

北魏虽为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但历来重用、依仗汉人;无论早期慕容氏的燕国,还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过程都离不开对汉文化的吸取和借鉴。并且其统治者逐渐与汉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就是一位汉人,而她也堪称对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功劳最大的一位女性。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由于他从小受嫡祖母冯氏(如今被称“文明太后”)影响巨大,北魏在他的主导下,开始了全面汉化改革。这一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与题目有关的就是“改姓行动”。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诏,命令全体鲜卑人改为汉姓,史书中就几个大家族举了例子,如:

拓跋→元,拔拔→长孙,达奚→奚,乙旖→叔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等等

至于其他小家族的鲜卑姓,也都一律改为了汉族姓氏。

但是,随着北魏统治者的逐渐腐化堕落,土地兼并、经济分化逐渐严重,在原本用来防御柔然族的北方六大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各民族军民生活状态日益窘迫,他们于公元523年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其后动乱蔓延到内地,北魏政权走向灭亡。

西魏/北周的实际开国者宇文泰,再度恢复鲜卑姓氏

后来随着尔朱荣的崛起,各地起义逐渐被平定,但北魏政权也落入了他手中。公元530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北方再度进入乱局,贺拔岳拥兵关陇,与高欢一西一东对峙。534年,暗中倒向高欢的侯莫陈悦诱杀了贺拔岳,而关陇旧部推举宇文泰接任,双方继续针锋相对。

534年11月,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第二年,宇文泰杀害前来投靠自己的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从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高欢与宇文泰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戏剧的是,两边的统治集团民族特性都比较复杂:东边的高欢是汉人,但由于常年生长在边镇,生活习性与传统鲜卑人并无二致;宇文泰虽是鲜卑人,然而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并且跟随他搭建起西魏政权的几位大员,既有汉人,比如:李弼(后来瓦岗军头领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渊祖父,李世民曾祖父)、赵贵、于谨等;也有鲜卑等少数民族,如独孤信、侯莫陈崇。

而原北魏宁远将军杨祯的儿子杨忠,先后跟随尔朱荣、独孤信征战,后来得到宇文泰重用,多次参加恶战,立功无数,封随国公。他的儿子,就是杨坚。

很负责任地说,杨坚是标准的传统汉人。但他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杨广是有鲜卑血统的。

而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另一个女儿,他的妻子是窦毅之女,所以严格来说李建成、李世民有1/4鲜卑血统。

但依据父亲血缘、文化教育、思想传统,再结合长久的汉化政策来看,隋朝、唐朝都是汉人王朝。

公元554年,宇文泰废掉元宝炬之子元钦,改立元廓,同时推翻北魏时的改汉姓政策,命令元氏改回拓跋氏;同时,其他所有改成汉姓的鲜卑姓氏全部恢复原样。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时日已久,当初北魏建国时整合的三十六小国、大姓九十九,几乎都已经灭绝,宇文泰就把他手下各位将领中功劳大的人封为三十六姓,功劳低一点的封为九十九姓,他们部下的兵卒也改姓了主将的姓。

所以,功劳比较大的杨坚家族就被赐姓普六茹,李渊家族则赐大野。

杨坚掌权,再度回归汉姓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死后,接班的皇帝宇文衍只有八岁,权力落入了宇文赟的老丈人、宇文衍的外公——杨坚手中。杨坚在这一年除了铲除政敌、改革弊政外,还颁布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把26年前宇文泰强行加给朝野的鲜卑姓氏去掉,恢复汉姓。也就是说,普六茹坚,终于可以大大方方被称为杨坚,大野渊也回归了李渊。


虽然宇文泰强行使用鲜卑姓氏,但客观来说,在推进民族融合方面,西魏/北周比东边的对手高家做得更好,比如其国号,就是源自先秦的周王朝;其官制仍沿用秦汉旧法。但其府兵制则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通过这种托古改制,北周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最终,宇文氏从弱势的一方逐渐崛起,最终灭掉高氏,统一北方。

啰嗦这么久,就是想避免某些人混淆视听,别再瞎扯什么隋唐是胡人政权。古代的各少数民族一心向汉,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如今却总有人要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病,得治。



正史漫谈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原名叫“普六茹坚”,这并不是谣传,而是真的,至于李世民叫“大野世民”却不准确,但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曾经使用过“大野渊”这个名字却是真实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史书中的相关记载:

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上面这一段出自《隋书》,我们再来看一下《旧唐书》里的记载:

(李渊)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

通过上面这两段正史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在隋朝建立之前,杨坚和李渊的祖上虽然都是汉姓,但他们的父亲因位居高位而被当时北周皇室赐以“普六茹”和“大野”姓。所以纵北周一朝,杨坚和李渊都不会使用本来的姓氏,而只会使用“普六茹”和“大野”。及至杨坚称帝,才下令全国恢复“旧姓”,也就是汉姓,杨坚和李渊这两个名字才得以被正式使用。至于李世民,因为他是出生在隋朝开皇十七年(公元589年),所以他是没有机会使用“大野世民”这个名字的,当然了,“大野”这个姓氏听起来颇具日本风,没有使用过这个姓氏不算遗憾。

那么,“普六茹”和“大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姓氏呢?当时的北周皇族为何会赐予他们这么一种看起来如此异类的姓氏呢?关于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当时北周政权的性质了。

北周属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政权,但当时北周并非北方唯一政权,在北周的东面还有一个叫“北齐”的政权,北周和北齐分别是西魏和东魏的延续,而西魏和东魏又是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北魏分裂后的产物。

然而北魏所分裂出来的东西魏在当时已经分别被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所控制,而且有意思的是,高欢是汉人,但他却推行鲜卑化,而宇文泰是鲜卑人,但他却重用汉人和汉文化,所以本质上来讲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政权,而西魏和后来的北周是汉化的鲜卑政权。

但是,即便宇文泰重用汉人,推行汉文化,但他的身上流淌着的依旧是鲜卑人的血统,所以他的政策并非一味的去鲜卑化,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宇文泰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政治家,历经北魏末年天下大乱的他非常清楚北魏是因何而消亡的,可以说当年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就已经埋下了北魏灭亡的种子,对此他深以为然。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并没有错,汉化是大势所趋,然而汉化之后,孝文帝及后来的北魏当权者并没有妥善处理遗留下来的六镇军民问题,北方六镇军民都是鲜卑人,他们不仅担负着守卫北方边疆的重责,更是北魏帝国重要的军事组成力量,汉化意味着北魏当权者抛弃了六镇军民,自然也就失去了六镇军民的心,因此北魏必将大乱。

这个道理,宇文泰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在重用汉人推行汉文化的同时,又必须加强对原六镇军民的控制。基于此,他以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了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军官一律使用鲜卑姓氏,这样一来,士兵们便能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而军官与士兵的关系也被拉近了,如此,府兵制下的原六镇军民便会对宇文泰更加忠心,而汉人在得到宇文泰的重用后也不会排斥使用鲜卑姓氏。

就这样宇文泰解决了传统鲜卑人和汉人豪强之间的矛盾,西魏及后来的北周继承了宇文泰推行的政策,最终灭北齐一统北方,后来继承北周的隋朝南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局面,一统天下。


咸鱼闲聊


事实真的是如此

1、普六茹坚

杨坚叫普六茹坚是因为他的鲜卑姓氏是普六茹,他称帝后改姓氏为“杨”,才有了杨坚这个名字。

杨坚鲜卑本名为普六茹坚,小名叫做那罗延,在他称帝前都是以普六茹为自己的姓氏。杨坚出身贵族,其父亲是北周的忠臣良将,因战功赫赫,所以被宇文泰赐姓普六茹,而杨坚也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叫普六茹坚。

杨坚父亲死后,他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官至上柱国和大司空,这都是父辈给他留下基业和名誉。杨坚晋升为丞相后,便开始计划夺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给杨坚,然后才有了隋朝,称帝后杨坚将普六茹氏改回原来的杨氏。

2、大野世民

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为对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绩而被赐姓大野氏,称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亲大野渊(李渊)。

到了隋文帝时期大野世民才恢复本姓李。




品势怪兽


杨坚确实叫普六茹坚,但李世民叫大野世民是有历史原因的,而其本人并没有使用过大野世民这个名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叫大野渊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李世民叫大野世民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鲜卑族。

说起鲜卑族,我们都可以联想到北魏王朝。这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时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化、制度,从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了北方与北周对峙的强国。

并且北魏时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也成为了时尚,这其中就有李世民的母亲,北周上柱国窦毅与襄阳长公主之女,也就是后来的太穆皇后,她是鲜卑人,这就是为什么说李世民有胡人的血统,就是因为他的母亲是鲜卑人。

根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李氏唐朝之氏族,其祖先是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

对于为国家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汉臣,北魏的统治者采取了赐姓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杨坚的本名是普六茹坚。普六茹是鲜卑族的姓氏,以鲜卑族姓氏冠名在当时只有立下战功的人物才能有的待遇, 这就和满清时期的八旗一样。

李世民的祖先最出名的将领是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为在北魏建立时立下了赫赫功绩而被赐姓大野氏,所以李虎也叫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的祖父大野昺(即李昺),而大野昺生下了李世民的父亲大野渊(即李渊)。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下令恢复了汉姓,普六茹坚也就成为了杨坚。大野渊也就恢复成为李渊。所以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实际上这只是一段历史的发展而已,而李世民从来都没有使用过大野世民这个名讳。

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都和鲜卑族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其实这只是一段历史发展罢了,这就是“民族命运共同体”,我们都是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通婚、交流,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李世民的血统并不能影响其成为千古明君,而个人能力与是什么民族根本没有关系。


公元前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事实确实如此,杨坚他爹杨忠被赐名普六茹忠,李世民爷爷李虎被赐名大野虎。所以你叫他们普六茹坚和大野世民也没错。

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全盘汉化,但是在迁都洛阳的同时却在北方留下了一大隐患。


北魏起家主要靠部落兵,孝文帝改革后部落兵就发生了分化,跟着皇室南迁的成了虎贲、羽林,和士大夫同列。但是留在北方旧地的六镇兵马则成了镇户、府户,地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帮人也保留了较多的鲜卑习俗,基本没参与汉化。

后来因为六镇军民不断受到鲜卑勋贵的欺压,以及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频繁侵扰六镇,忍无可忍下北方六镇发动起义。

而西魏的创立者,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就是六镇义军之一。在贺拔岳遇害后,宇文泰掌握六镇义军,并打败率侯莫陈悦、曹泥,统一关陇,后来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


宇文泰建立西魏后,急需巩固统治,但是问题来了,他的主要武装力量是跟随他进入关陇的六镇军民,这些人完全保留了鲜卑的风俗,传统,让他们接受汉化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而他统治关陇又需要保证关陇世家大族的支持,怎么办呢,他就开始搞鲜卑化。

当然,宇文泰的“鲜卑化”历程很机智,也很巧妙,明面上是鲜卑化,实际上搞的还是汉人那一套。甚至他还给自己找了一个老祖宗,周王朝以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杨坚的父亲杨忠,李世民的爷爷李虎纷纷被赐与鲜卑姓。


守仁读仁


这确实是事实,只不过这个结论究竟是怎么样的,还有待于商榷,并且这个原因会取这样的名字的原因,并不能忽略他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值得肯定的是杨坚的原名确实叫普六如坚,而李世民只是由于历史发展的,结果被叫做了大野世民,他本人是从来都没有用过这样的名字的,相反倒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叫过大野渊这个名字,那么我们可能就奇怪,为什么隋朝和唐朝的开国皇帝会使用这样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来作为自己的名讳呢?那要想弄清这样的问题,就得从鲜卑族开始说起。

即鲜卑族大家肯定耳熟能详的,就是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基础更大的政权,这当中最为有名的皇帝莫过于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实行的改革,他在统治期间积极号召全国民众学习汉民族的文化和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了能够与北周对峙的超级强国,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中,汉族人口反而是最多的,因为当时的民族政策相对会比较宽松,统治阶级的上层能够尽可能的做到人为己用,只要有本事都能够为朝廷建功立业。

除了大量的汉族子民在这个朝廷中为自己谋求生存的资本之外,与统治阶层的少数民族通婚也成为了当时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这当中就包括了李世民的亲生母亲。他是北周上柱国窦义和襄阳长公主生出来的女儿,后来也就是太穆皇后,她是典型的先辈人,所以为什么会说李世民他具有胡人血统,主要就是因为从他母亲开始,毕竟他的母亲就是鲜卑人。

当时由于皇帝一直推崇对汉文化的追崇,所以整个国家在对待,只要能够立下功勋的汉族臣子,都尽可能的,多给一些优待,除此之外统治者还会选择使用赐姓的方式,把原本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也就是为什么杨坚他的本名会叫做普六如坚,普六茹就是鲜卑的姓氏,和鲜卑人要想获得冠名,就必须是立下比较大的功能,或者是在当时具备比较高的地位的人物才能够拥有这样的待遇。

后来在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之后,就宣布全国范围内原本具有汉族姓氏的鲜卑人可以恢复自己的汉姓,普六茹坚也随之变成了杨坚,大野渊也随之变成了李渊。对于说李世民原名叫做大野世民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任何依据,只不过是因为他父亲鲜卑姓氏是大野,所以后人就给他取了大野世民这样一个名讳,他本人是没有用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