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富有的省份指哪里?有何依据?

西瓜历史频道


论最富有,首推清朝江南省,作为富庶之地江南地区的省份,可谓盛极一时!

一、江南省由来及演变

明朝时期在江南地区设立南直隶,清初改为江南省,乾隆年间因实力过于强大而被拆分成江苏和安徽两省。江南省大概范围包括如今的上海、江苏、安徽全部及江西婺源。江南省绝对是天时地利的代表,境内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穿流而过,出海口众多,交通便利。

二、经济发达、文风昌盛

江南省当时以全国十分之一强的土地,赋税却达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科举中进士甚至达到了全国的二分之一,当时江南省内的江宁、扬州、苏州都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贸易发达、文风昌盛、生活富裕,历朝历代无出其右者。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称江南省为最富有的省份也名副其实!


以史知今


历朝历代,富庶之地都有所变迁。比如从秦汉到南北朝,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一直是河南、河北和山东一带;隋唐之时都城长期位于长安和洛阳,使得关中一带的经济得以拉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天下最富庶之地,无出南直隶-江南-两江其右。

南直隶有多强大呢?按崇祯三年的统计数据,政治上,此时大明半数以上的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经济上,南直隶的十四府四州的总税赋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上,南直隶的总人口占全国的18%,也就是接近五分之一;而在地域面积上,不满24万平方公里的南直隶还不到全国的十分之一!

清兵入关以后,南京失去了首都地位,南直隶也从一个松散的地区被划为一省,是为江南省。然而此时的江南省实力还是太过强大,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于是在顺治十八年,江南省被拆分为“江南左”和“江南右”二省。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首字,称为安徽省。

此后的二百年,安徽和江苏的发展依然并驾齐驱,直到太平天国和捻军分别在安徽南部和北部肆意荼毒以后,安徽的发展才遭遇重挫,并且被东边的邻居越甩越远,直到如今,被一个不南不北、在明清时期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城市所吸吮鲜血。



青言论史


提起中国古代哪个省份最富有,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广东省了,当时邓小平选择广东省作为第一个试点开放的省份,自然也是看中了它的对外贸易活跃。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个省,此生可以称得上是异常富有,也可以说是富的发油,古代的赋税有接近一半的数量都是来源于此省。由于这个省人口很多,所以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很多,几乎占了全国参加科考的人的一半,所以上榜人数自然也就多了。

这个省就是江南省,这里所说的江南省并不是现在的江南地带,当时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了,当时的南京有着一定的政治意义,可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南京之前是属于江南省的,由于江南省的管辖范围很大,所以现在的安徽也在其管辖之内,所以说安徽和南京在古代是属于同一省的。

朱元璋就是安徽人,当时他非常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于是他想迁都凤阳,凤阳属于现在的安徽,想想,如果朱元璋当时真的那么做了,安徽现在的情况可就和现在不一样了。

当时的清军击败明军后,南京这个行政中心于是就被废除了,设立了江南省,我们都知道,江南省事很大的,皇上疑心很多,不放心这么一个大省的存在,于是把江南省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苏州,一部分为江宁,康熙年间,苏州改为江苏,江宁改为安徽,与此同时还把南京划给了江苏,这就说明了南京之前属于安徽省,既然南京属于安徽省,那么安徽省的地位不比沿海城市的地位差。

经过这次的划分之后,两省差距逐渐显现,由于江苏南京靠海,资源丰富,贸易自由,安徽属内地,另外江南省的行政中心在江苏,另外很多安徽的官员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都不想走了,觉得安徽太穷了,没有南京的生活富裕,后来,直到过了一百多年才搬了过去。

很多人都想不到,现在比较发达的江苏省和比较落后的安徽,之前竟隶属同一个省。





缘御寒


这种说古代最富有的省份一说很不科学,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的历史中“省”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划出现的非常晚。

要想了解历史上那个省份最富有,最关键两条是“省”级行政区域划分的确立和中国经济中心的转移,缺一不可。

中国历史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商朝时期,商朝的君主管辖王城及其附近地区,其他则分封给各级领主,各级领主有很大的权力,可以有军队、征收赋税等,这时可以称之为采邑制度。

最早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的是“县”,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县”的的名称是楚文王、秦武公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楚文王时期消灭了申国、息国,然后在这两个地方设置了“县”,几乎在同一时期,秦武公消灭邽戎、冀戎等,在这些地方也设置了“县”。“郡”则是在春秋晚期才出现,这时的“郡”和“县”不是同级别的,“郡”要小于“县”,如记载: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这是赵简子(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所说,很明显,县要比郡的范围要大。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比较混乱,各种划分同时存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才有了郡县两级制度。从此之后,地方行政区划才进入正轨划分时期,如下:

1、秦朝、两汉时期,郡县两级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度;

3、隋唐五代时期,府州并列和县两级区域划分,又有军监制度、节度使制度、藩镇制度、道路制度等,地方区域划分比较混杂。

4、宋时期,州府县两级制度为主,同时设置了“分路制度”,类似于现在的“省”级区划,但没有形成定制。

5、元明清时期,行省制度,省、州府、县三级。行省制度是元朝正式推行,中央设置中书省,下设行中书省;明朝初年进行改革,行中书省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由于元朝的习惯,民众称之为“省”,省是这样作为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出现的。

能够在全国实行类似于现在省份的行政区划是在元朝时期,出现的比较晚。和现在省份划分的是明朝初年的改革。

“省”这一地方区域划分最早出现在隋文帝时期,588年他设置了“淮南行省”,以寿春为中心,今天安徽淮南寿县,但很快就撤销了,此时隋朝刚刚消灭了南陈不久。金国消灭北宋入主中原之时也曾经短暂设置“行中书省”,不久撤销。(明朝的南直隶省,1368-1645年,最为富有)

中国历史上经济中心的转移。

1、从上古时期到西晋时期。

中国的经济中心始终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或东或西,此时南方开发较晚。

2、西晋到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阶段,经济中心还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由于大规模人员的南迁,使得南方的经济逐渐发展。

“安史之乱”之时,经济中心还在北方,之后经济中心迅速南移,主要是南方区域的战乱较少,逃亡的民众众多,形成了南方大开发的发端。

到了五代时期,南方经济已经超越了北方,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3、北宋到元明清时期。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越了北方经济,尤其是南宋建立之后。此后南方经济始终比北方经济占比要大。

因此,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和省份行政区域划分的确立可以洞悉那些省份是最富有的。(清朝的江南省,是沿用明朝南直隶的划分)

明朝最富有的省份。

明朝最富有的省份应该是“南直隶”,又称南直、南京,顾名思义,该省治所在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明朝时期,南直隶下设州府如下:

应天府、扬州府、苏州府、凤阳府、淮安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庐州府、安庆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太平府、徐州、滁州、广德州、和州。

合计十四府,四州,包含现在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和江西的婺源等县。现在的上海市在明朝隶属于松江府。

南直隶是朱元璋龙兴之地,又有帝乡凤阳,经济发展要较其他地方发达,政策推行的也比较到位。在明朝初年,南直隶的经济就已经冠绝天下了,明朝皇帝对这一地区非常关注,皇子封王基本不分封在这一地区。

1393年,也即是洪武26年的赋税粮食如下表(根据《大明会典》):

赋税第一名是南直隶。如上图中,南直隶虽然排名第一,但是赋税的比例较低,而山西省赋税排在第二,征收民众赋税的比例却非常高。

后朱棣建都北京,设置了北直隶,但是为了巩固北京的地位,此地收税还是比较少的。这样明朝形成了两个政治经济中心,北直隶偏向于政治,南直隶偏向于经济发展。

南直隶一直是明朝的经济中心,属于最富有的省份,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

清朝最富有的省份。

清朝时期最富有的省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很难说清朝一省能够冠绝一朝。

清朝控制明朝的南直隶之后,继续延续明朝的行政区划,将南京都城地位降低,设置了“江南省”,由于江南省赋税提供的较多,反映该地经济十分发达。明朝时期江南贡院考中的举子占到半数以上,这些科举入仕的官员太多,不利于国家朝政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清康熙帝于1667年将江南省拆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安徽省取名取自于“安庆府”的首字“安”,徽州府的首字徽,取名安徽省;江苏省取名取自于江宁府的首字“江”,苏州府的首字“苏”,取名江苏省,当时的上海隶属于江苏省。

拆分之后,江苏省的赋税在初期是最高的,而安徽省却衰落下去。到了清朝末年时,广东省的经济在初期的广州一口通商的助力下后来居上,与江苏省不相伯仲。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广东是成为清朝最富有的省份,而江苏由于战乱,经济衰落的很厉害。

到光绪去世的这一年,江苏省的经济也很快恢复,广东、江苏成为大清赋税最多的两个省份。梳理一下清朝最富省份发展的顺序如下:

江南省——江苏省——广东省——广东、江苏,看一下1908年的赋税收支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按照排名看,广东省排在第一位,江宁排在第二,直隶排在第三,江苏排在第四位。切记江宁的财政收支不能列入江苏,这里有清政府王朝垄断的一些贸易专卖,如丝绸、漕运、盐道等收益,直隶包含的地区太广,江苏包含现在的上海市。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知,到了清末广东省已经独占鳌头了,江苏如果加上江宁的收入应该最高,不过这一收入不能简单的合并处理,因此到清末江苏和广东应该是最富有的省份。


穿越再现彼岸


明清时期最富有的省份,那肯定就是江南省,在明朝时期,江南省叫做“南直隶”,在清朝时更名为“江南省”,不论是哪个时期,江南省这“全国最富”的名头都无法动摇,当时清朝初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赋税是来自于江南省,除了经济发达之外,江南省的文化也很昌盛,人才辈出,每一次的科考中,金榜上有半数的人出自江南省,于是民间流传着“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的说法,朝廷官员竟然有一半来自于同一个省,就连清政府也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于是一场密谋由此而发,这个曾经最富的省从中国地图上彻底“消失”。变成了现在的江苏省和安徽省。

中国自西晋、隋唐以后,随着北方不断掀起的战乱,许多人开始迁往南方。因此,南方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不过,当时中国北方仍比南方要发达。但到宋朝时期,随着南宋迁都,南方的经济开始正式超过北方。明朝时期,朱元璋定都南京。

为了扩大南京的影响力,以及经济实力,朱元璋把南京周围的一大片土地都划归南京管辖。这片土地的范围很大,不仅有江苏、安徽、上海这三个省份外,还有浙江、江西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归南京直接管辖,所以又把它称为”南直隶省“。

南直隶省在当时不仅能享受到经济中心的好处,而且,它还占有南京、长江、淮河、运河等地理优势。南直隶省发展得很快,成为当时最富裕的省份。这里还十分崇尚文教,这里成了当时的一个文化中心。而在明朝灭亡后,南直隶省也表现出了它的另一面。

这个崇尚诗词书画的地方,在抵抗清兵时,表现得十分顽强。南直隶省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反抗的人。以至于后来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极为惨烈的事情。而南直隶省如此激励的反抗,也让清朝皇帝心里犯起了嘀咕。

南直隶省毕竟是一个如此强大的省份,这里有极为庞大的财富。如果有人在这里揭竿起义,那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而且,要是掌管南直隶省的封疆大臣也参与谋反,那清朝皇帝的皇位,可就非常的不稳定了。所以,清朝从入关的时候开始,就不断削弱南直隶省的实力。

一开始的时候,清朝废除了南京国都的地位。这样一来,南直隶省的地位也跟着下滑了。紧跟着,南直隶省的名字也被废除,被改为江南省。这样一来,江南省的地位就跟其他省份一样了。但清朝对于江南省依然不放心。因为江南省依然很富裕。这里缴纳的赋税,依然是全国第一。这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才,依然是全国最多。

所以,清朝干脆把江南省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江南右布政使司,另一个叫江南左布政使司。这两个地方分别设立不同的官员。这样一来,江南省的实力就可以直接削弱。清朝可以更好的控制这块地方,让它为自己输送更多的人才和财富。同时,防止别人利用这块地方造反作乱。

当然,清朝这么做,不管是从缴纳赋税,还是其他方面,肯定多了不少麻烦。但为了坐稳皇位,清朝皇帝还是选择使用这样的霹雳手段。到了乾隆时期,江南省那两个被拆分出来的省份,又重新更改了名字,确立了省会。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江苏、安徽的原型。

即便是一个地方大小、名称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中国历史上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的沧海巨变。


温旧ls知新


明清时期,自然是苏州扬州。

不过,明代最富裕的地方是松江,也就是今天的上海。此地兴盛纺织业,原始的棉纺织相关产业就雇佣工人十万以上。可惜到了清代基本报废,辉煌落幕,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此胎死腹中。

苏州是江苏省首府所在,扬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更是盐商聚集地,整个江东还是农业最发达的地方,苏扬富裕之名无可争议。


四川達州


中国一共有34个省份,每个省份的人口不均,像是山东、河南等地属于人口众多,而西藏、新疆等地则是地广人稀。现在各个省份中的经济也是不一样,有的地方富得流油,像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而有的地方也是非常的贫困,像是山区众多的省份,仍然有贫民区。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这个省份,现如今已经被拆分成为了两个省,这就是历史上的江南省。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听说过,在史料上记载的江南可是一个宝地。

那里不光经济繁荣,而且资源丰富。在清朝入关后,因为将北京定位国都,而他们知道江南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当时这一个省份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个地方却距离京都太远,所以为了防止一些利益关系的出现,顺治皇帝大手一挥,将富饶的江南省一分为二。因此江南省被分为了江苏和江宁,以前的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都知道现在江苏跟安徽的差别吧!

连老天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有趣的灵魂猎手


毫无疑问是清朝江南省,原为明朝南直隶地区。其地区包括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以及江西的婺源。在明清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

而清朝的两江总督,是九位最高封疆大吏之一,总管的地盘变态的大,包括江南省和江西省,也就是今天的江苏、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都归他管。官至从一品。

从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开始,其中的江浙行省,就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浙江省、福建省以及江西省部分地区。从此时开始江苏和安徽就是一家。从这个时候开始,江浙行省就早已是全国富裕的地区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江苏和安徽地区被划为直隶省。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迁都北京。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为北直隶,原直隶省改为南直隶。有明一代,朝廷在南京始终有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北京有的,南京都有。

明朝时期,南直隶的经济非常发达,人口稠密,商贾繁荣,文化昌盛。南直隶省的江南贡院,在全国首屈一指,无论是占地规模和教育水平,都是全国顶尖的。


仅仅江苏一个地区,科举考试在明朝就考取了17个状元。明朝半数以上的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当时的南极历史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

1644年清朝入关。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了南京的都城地位。改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巡抚衙门设在南京。后来,又把承宣布政使司改为行省,江南省由此成立。

清朝初年,江南省的赋税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每一次科举考试,江南省的上榜人数占到了全国考生的一半。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

直到现在江苏省的教育水平仍然是全国最高的,不过现在国家为了平衡各地的教育资源 ,在高考录取时,对一些教育欠发达的省份有所倾斜。导致江苏的考生考大学的难度全国最高,江苏的高考被称之为地狱模式。可以设想,如果全国统一标准,江苏的考生录取率肯定是全国最高的。


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经济十分繁荣,是其他省份不可相比的。因其体制过大,清朝感到可能会影响到他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

到了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将“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简称“苏”。

当时的江苏省包括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扬州府、淮安府,两江总督署驻于江宁,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是江苏建省之始。

“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大部分地区以及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的首字,称为安徽省。简称“皖”,安徽建省时共辖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庐州、凤阳、颍州八府和广德、滁、和、泗、六安五个直隶州以及五十五县,省界、县名已基本定型。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定江宁府为江苏省省会,安庆府为安徽省省会。两省的管辖地区和现代基本相同。


今古讲堂


明清时期的省级行政区和现在相比已经很不一样了,很多地方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划分。

首先来说说明朝时期,最富有的省份是南直隶,像今天的苏州、上海就属于南直隶管辖。为什么说南直隶很富有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的南直隶面积大,人口多(人口有3500万,占明朝总人口的20%以上),要知道,古代的经济结构基本上以农业为主,所以人口多,面积大当然会占优势。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耕种田地,粮食产量就会相应增加。第二,南直隶离国都南京很近,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拱卫首都,保证其繁荣对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出于这层考虑,明朝中央政府对这个地方在政策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支持。

到清朝的时候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后又把江南省一分为二,一个叫江南右(大概是江苏省区域),一个叫江南左(安徽省大部,江西省北部一小部分)。虽说清朝刚入关那段时间对南直隶有过几次比较血腥的统治,有些地方百姓还遭到清军的屠杀。但是经过将近三百年的发展,南直隶的底蕴基本上还是在的,人口总数依然排在全国前列,其经济实力也同样保持在数一数二的水平。



历史不忍细读


古代的财富都是由银两来衡量其价值,由于特殊的单一生产模式,致使各省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的局面。因此在沿海地区就是占据一定优势,不过当时并不是用省来划分,最初是由总督来负责分配,通常所指某片区域的实际领导。

因此在清朝时期,还享有特殊的权利,毕竟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都被会对此有所听闻。那么问题就来了,历史上到底是哪片区域的省份最富裕?其实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上海、安徽和江西,在明朝时期还都属于一个地方,因此这3个地方都被统称为江西省。

因为在当时,这里是全国最富有的地方,经济实力十分发达,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还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因此从来不缺乏人才。基本字每3年进行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江西地区的上榜率特别高,既然这里如此富有,肯定会得到上级重视。

作为朝廷而言,肯定进行各种提防,不然的话将会对京城构成威胁。特别是被清军占据之后,很多汉人开始对此表示不满,这里本来就是我们的地盘,因此反清复明的决心十分坚定。不然的话,也不至于大家如此愤怒。

这里本来就十分富裕,因此还聚集了不少人才,作为朝廷肯定想出手干预,毕竟他们的存在,着实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值得庆幸的是,此时天下还没完成统一,贸然出击的话,肯定会被瓦解。

何必自己去遭这个罪呢,面对南方被势力割据的情况,朝廷内部也逐渐的演变为矛盾。毕竟你们满族是在我们汉人的地盘上,总得考虑自己的后路。此时的江西省,作为朝廷重要的财源和人才库,必须予以特别关照。

看来他们也是无力改变局面。最后还是在顺治皇帝的倡导之下,决定将这里一分为三。希望借此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强有力的管理,与此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有第三方势力,借此机会利用富裕的江西省,最后威胁自己的朝政。

由此看来清朝时期的皇帝还挺聪明,其实最大的失误就是太过于自信,不然的话也不会致使晚清走向灭亡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