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會令你產生什麼樣的聯想?垂垂老矣、風燭殘年、雞皮鶴髮、頤養天年……

一切可用的形容詞皆勾勒出一個光輝已逝的老者形象,然而芸芸眾生間總有鶴立雞群之人,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便是個中翹楚

或許讀者對於她的印象仍停留在2015年的10月5日,屠呦呦以抗擊瘧疾的藥物青蒿素獲得瑞典卡洛琳醫學院所頒佈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中國首次在諾貝爾醫學獎領域有所建樹,國人無不歡欣雀躍。

而在2019年1月14日,這位低調樸實的老人又悄無聲息間走入大眾的視野,這一次是源於2019年1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所發起的“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的票選活動,與計算機之父圖靈、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相比肩的,赫然正是屠呦呦。

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她沒有院士頭銜,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甚至連在權威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的資格都有限,被人們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卻以傑出的醫學貢獻躋身榜單,成為了唯一入選的亞洲面孔,也是唯一一位尚在人世的候選人。

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成就了屠呦呦的盛名,盛名之下的她又是如何情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屠呦呦的一生。


一、少年立志,妙手仁心

屠呦呦人生的高光時刻似乎直到她85歲以後才姍姍來遲,但是這份人生的華光離不開她年少的志向與積累,所謂厚積薄發便是如此,少年時的屠呦呦同樣有著豐富而充滿異彩的人生經歷。

1930年,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一個普通的家庭,作為家中唯一的小女兒,父母自是愛得如珠如玉,翻遍書籍典冊,要為愛女取一個好名字,最終父親擇定了《詩經·小雅》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一句,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就此而生,似乎也暗示著屠呦呦與青蒿素間緊密的聯繫。或許父親取名時只是作為一個美好的祝願,但更為屠呦呦傳奇的成就增添了幾分惹人遐思的詩意浪漫色彩。

天資聰穎的屠呦呦並沒能一帆風順地長大成才,在她16歲那年,不幸被肺結核侵蝕,這在如今並不算重症的疾病在當時卻對人體健康有著摧毀性的力量,死亡率極高,也就是從前人們聞之而色變的“癆病”。但屠呦呦仍是幸運的,尚可算作是殷實的家境成為了治療她的病體的堅實後盾,在各種治療法的多方挺進下,仍然耗費了足足兩年時間方才完全治癒。

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歷經大難的屠呦呦正值風華正茂之年,正是開始有自己的思想與主張的時候,因此這場疾病也對於她人生定位的改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治病期間所眼見的病人的身心折磨、醫生的重要作用、病痛對於個人與家庭的打擊無不觸動著屠呦呦的情腸,因此,時年18歲的她立志長大後從醫,懸壺濟世,救世人於水火。

這個同時具備天賦與勤奮的女孩向著遙遠的目標開始了漫長的跋涉,並順利地實現了夢想的第一步,考入了北京大學生物藥學,畢業後進入了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開始工作。或許屠呦呦自己也沒想到,當年所立下的小小志向,使自己一步步走向了拯救萬民的道路。


二、忘我研究,以身試藥

要說到屠呦呦與青蒿素結緣,則源起於半個世紀前,上世紀60年代,瘧疾肆虐於全球,這種在中國俗稱打擺子、冷熱病的疾病,輕則發熱、倦怠、頭痛欲裂、嘔吐不止,重則引起癲癇發作、昏迷死亡

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對這場席捲全球的“死神之鐮”,全球醫學界對此束手無策,美國篩選數十萬個化合物而毫無寸進,越南則同時陷入戰爭與瘧疾的兩面夾擊,數十萬人命懸一線,全國乃至全球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面對如此境況,不堪重負的越南主席向我國請求支援,我國同樣做盡努力,儘管篩選中草藥及化合物一共四萬餘種,離成功仍然遙遙無期。

正是在這進退維谷之際,時年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她沒有博士學位,沒有出國留學經歷,沒有院士頭銜,相比於醫學領域的權威人士,分量無疑是稍顯單薄的,但畏難情緒從未出現在她的心中,“沒有行不行的問題,只有肯不肯堅持的問題”,這便是屠呦呦的研發決心。

當中國對抗瘧疾的523項目啟動之時,作為課題組組長的屠呦呦便一心撲入艱鉅任務之中,在短短三個月內,便帶領一批優秀的研究員通過翻閱中醫藥古籍、走訪資深中醫的方式收集編輯了包含64個藥方的《瘧疾單秘驗方集》。

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然而堅實的理論基礎並未能降低研發的難度,整整四年時間,有關於防治瘧疾的研究毫無寸進,以藥理研發而論,極其正常,以個人忍耐而論,投入百分百熱情卻如此回報,這無疑是枯燥、挫敗的一段歲月,但屠呦呦絲毫不以為意,而是繼續以東晉的古方青蒿對瘧進行研究,調整溫度進行提取,終於在1971年得到了抑制率100%的成品。

然而此時團隊又面臨著無實驗對象的問題,此前的實驗一直在動物身上進行,貿然與病人試藥風險極強,屠呦呦在此刻毅然站出,以身試藥,在這樣大無畏的精神與鍥而不捨的研發精神之下,青蒿素終於成功問世,這種價格低廉的藥品在廣大貧困地區同樣得以實用,數百萬的性命得到了保障。


三、盛名之下,初心依舊

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屠呦呦這個名字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她頓時聲名鵲起

,各家媒體開始爭相採訪,盛讚連連。

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屠呦呦獲獎

然而面對如此盛名,屠呦呦卻始終不改初心,“獲否獲獎對我來說不那麼重要,但是獲獎也證明我們的中醫藥寶庫非常豐富,但並不是借來拿來就能用。像青蒿素這樣的研究成果來之不易,我們還應該繼續努力。”

在她看來,獲獎只是對於中國中醫藥學的一個肯定,而不是對於她個人的褒獎,科研道路道阻且長。她推掉了大部分的媒體採訪,轉而又投入了有關於青蒿素耐藥性的研究,並再獲成就。

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屠呦呦李廷釗

不卑不亢是對於屠呦呦人生態度的最好定義,領獎臺上10分鐘的榮耀,是臺下50年的艱辛換取而來,研製青蒿素期間,她的兩個女兒年紀尚小,但高壓的工作無法使她同時兼顧照料家庭的重任,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將大女兒寄宿,而小女兒送往父母家,直到小女兒3歲,青蒿素研製告一段落,她才迫不及待回家看女兒。

而在有記憶以來從未見過母親的女兒卻連連後退,不肯親近,這對於屠呦呦而言無疑是人生一大遺憾,而在試藥期間,丈夫李廷釗始終難以忘記屠呦呦每次回家後身上濃烈的酒精味,最終導致肝中毒,這是何其無私的付出!

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盛名之下,寵辱不驚,屠呦呦的一生恰如木心筆下的《從前慢》

,一輩子只專注於一項事業,為其殫精竭慮、死而後已,這樣的時光彷彿無比緩慢,高光時刻也緩然而至,但卻是對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實現。

一株生長於深山野林的草藥,被這位老者從史冊典籍中挖掘而出,成為了救數百萬人於水火的靈丹妙藥,這是何等奇妙的事,又是何其燦爛的屠呦呦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