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順手牽羊”行為,跟“物權意識”有關,家長要注意引導

有不少家長給我留言,說自家孩子不時地就會有一些"順手牽羊"的行為,這讓他們十分擔憂。

就像有一位媽媽,她就說起曾經有帶寶寶到朋友家裡做客,朋友也有個孩子,和寶寶年紀相仿,自己就放心地和朋友聊天,讓兩個小孩在一旁玩。

孩子出現“順手牽羊”行為,跟“物權意識”有關,家長要注意引導

等到回家後孩子突然從口袋裡拿出了一個玩具陀螺,媽媽有些吃驚,問孩子從哪裡拿的。

孩子卻天真的說,是從剛剛那家小孩玩具裡拿的。媽媽頓時就生氣了:"你拿別人家裡的東西怎麼都沒經過別人同意?"

孩子卻委屈地說:"這個陀螺我之前就很喜歡,我就想帶回家玩玩。"

相信這樣類似的情況多多少少也發生在你孩子的身上,家長們也十分擔憂,其實這是孩子"物權意識"還沒成熟的表現。

孩子"順手牽羊"不是道德問題,家長要理性分析

之所以有這麼多家長會擔心這個問題,是怕孩子這種行為是道德問題,憂愁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偷竊、甚至做違法的事。

千萬不要擔心,我們首先要明白,孩子這種行為是"物權意識"沒有成熟的表現。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順手牽羊"的行為,這是因為3~6歲是兒童物權的建立時期,也是規則樹立的關鍵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學齡前階段的孩子,皆處於"自我中心"時期,這個時候孩子沒有"物權"的概念,知覺的喜歡就要拿走,喜歡的就是自己的,並無法分清"你的"、"我的"、"他/她的"的概念。

因此處於"自我中心"時期的孩子,他們常常會因為思維受限而導致主觀認知的偏差,物權意識因此也比較薄弱。

那麼什麼是"物權意識"呢?

孩子出現“順手牽羊”行為,跟“物權意識”有關,家長要注意引導

物權意識指的是一個人能夠意識到什麼東西屬於自己,什麼東西屬於別人。在言語行動上都會用"我的"進行維護自己的物品所有權。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習慣性拿別人東西是物權意識薄弱導致的,所以處理方式也總是不盡人意。

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就一通罵、斥責、講大道理,甚至採取暴力行為,認為不早點懲罰孩子就怕孩子長大後會犯罪。

但是這麼做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只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傷害,因為孩子的心智認知發展還不足以支撐清晰的物權意識。

缺乏物權意識的孩子容易引發消極後果

雖然孩子"順手牽羊"是物權意識從薄弱到牢固的必然現象,我們雖不能打罵痛斥,但也不能置之不理,認為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會改掉。

物權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多說。"物權意識"能讓孩子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同時不要過度覬覦他人的物品,

知道自己不能通過非法的手段奪取和佔有。

只有當孩子懂得愛惜自己財產,同時不去侵犯別人的財產時,孩子才會知道偷東西是違法的行為,才能讓孩子遠離盜竊。

在成長過程中若孩子的物權意識仍然處在缺失的狀態,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後果。

1.缺乏物權意識,孩子容易變得自私

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引導孩子,或者一味地包容和退讓,會讓孩子喪失物權意識,不懂得與人分享,看到喜歡的物件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會想佔為己有。

孩子出現“順手牽羊”行為,跟“物權意識”有關,家長要注意引導

2.缺乏物權意識,孩子容易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念

我們都知道"順手牽羊"實際上就是偷竊,是違法地佔有別人的所有物。

孩子若是沒能形成正確的物權意識,必定會導致孩子無法尊重別人的財產擁有權,導致孩子只會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獲取別人的東西。

如果連父母都不加以重視和引導,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錯誤的觀念:到了我手裡就是我的。

3.缺乏物權意識,容易釀成大錯

"小時偷摘瓜,大時偷牽牛。"有研究發現,那些犯下偷盜罪的,多數都是小時候有偷東西的好習慣。

孩子出現“順手牽羊”行為,跟“物權意識”有關,家長要注意引導

我不支持父母因為孩子小時候的"順手牽羊"就大力斥責和打罵,甚至去用語言暴力將孩子定義為"小偷",但是我們若是看到孩子三番兩次都做出這種行為,我們就要注意了,引導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已經刻不容緩。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家長該如何入手?

1.語言行動上多強調物品的所有權

如果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或者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法花太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那麼就可以利用生活的碎片時間,通過與孩子溝通交談聊天的方式來入手。

語言行動勝在潛移默化,就像如果有個聲音一直告訴你"地球是圓的",或者是周圍的人都和你這麼說,你就算再不相信,但面對大眾,潛意識也會開始認同這個說法了。

語言上我們多使用"我的"、"你的"、"他的"、"大家的"等詞彙,在所屬的物品上加上這些前綴,並告訴孩子其中的意義。

孩子出現“順手牽羊”行為,跟“物權意識”有關,家長要注意引導

比如我和孩子一起去商場的時候,就會經常和他說:"你看這個店裡的東西,是店主的,不是我們的,意思是沒有人家的同意或者沒有購買,我們是絕對不能拿的。"

或者用最常用的"廁所"的例子,在家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說,家裡的廁所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想用就可以用,而外面的廁所是公共的,所有人的可以上。

語言可以強化孩子物品所有權的觀念,從而孩子會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

2.強調"借"和"偷"的概念

孩子很容易弄不懂這兩個概念,也是他們物權意識薄弱的原因。

小孩子單純,但也很容易惹出禍事,他們看到喜歡的東西二話不說就上去拿來玩了,可在別人眼裡就是"偷"。

所以若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定要馬上和孩子強調這兩個概念。"借"必須要徵得所有者的同意才可使用,並且要完好無損的歸還;而"偷"則相反,沒有詢問主人的意見就拿去使用,是違法的行為,警察叔叔要抓走的。

同時一定要和孩子強調"偷"的嚴重影響,若孩子執意,則可以採取必要的手段,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3.不強制孩子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

相信我們小的時候最討厭父母將自己的玩具送給別人玩了,"反正你也不玩了"這句話簡直跟炸藥一樣。

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一旦有了物權意識,會不願意分享,但這樣的想法是多餘的,孩子有了物權意識他會明白東西是屬於自己的,所以並不會排斥分享。

但是分享的前提是不能強制,很多家長有時候為了表現自己的孩子的慷慨無私,或者為了自己的面子,會強制讓孩子分享或者送出自己的玩具。

這種行為就在無意中摧毀了孩子的物權意識,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東西還是能被別人任意支配,這時候我們說再多漂亮話都無濟於事。

孩子出現“順手牽羊”行為,跟“物權意識”有關,家長要注意引導

我們若要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可以學學霍思燕的方法,孩子若是拒絕自己的提議,可以先停止話題,然後陪孩子玩會,緩和孩子的情緒,再和孩子商量換種方法,試探孩子哪種方式他能接受。

總而言之,孩子的物權意識雖可以逐漸形成,但仍少不了父母的引導和培養,加強孩子的物權意識能夠幫助孩子少犯錯事,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是小A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