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三部曲”,钓鱼是最后的片尾曲,前两部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野钓愈发难钓,除去鱼群密度低之外,也有部分钓鱼人的原因。野钓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即找鱼、诱鱼、钓鱼,但绝大多数的钓友把相当精力投入到钓鱼这最后一个环节,而忽略前两个步骤,以至多次没有好的鱼情,这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讨论的重点则是如何正确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尽快地提高渔获。

野钓“三部曲”,钓鱼是最后的片尾曲,前两部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野钓找鱼、诱鱼、钓鱼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找鱼。野钓资源匮乏,鱼少人多,垂钓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找到鱼是野钓进行的前提与基础。但鱼的分布是有规律、特点的,而不是均匀分布,所以通过经验、技巧,探知到鱼群的具体位置,是找鱼的关键。

其次是诱鱼。即使找到鱼群的位置,但鱼是游动的,也会在附近的水域四处活动,相对窝点而言,水域面积过大,并不利于垂钓。所以通过窝料打窝,诱鱼、留鱼,人为创造一片鱼群密度大的水域,鱼群得到聚集,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垂钓难度。

野钓“三部曲”,钓鱼是最后的片尾曲,前两部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最后是钓鱼。是野钓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直接获得渔获的关键。过程中涉及到浮漂动作、提竿上鱼,过程激烈、刺激,更容易引起钓鱼人的兴趣,所以钓鱼人投入的精力也多,却容易轻视找鱼、诱鱼。

其实野钓过程中找鱼、诱鱼、钓鱼,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哪个环节都是极为关键的:找不到鱼,就无谈钓鱼;诱不到鱼,钓鱼难度大增;钓技不佳,渔获就少,找鱼、诱鱼也相当于做了无用功。所以三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不可或缺的。

野钓“三部曲”,钓鱼是最后的片尾曲,前两部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野钓中如何具体地找鱼、诱鱼、钓鱼

实际野钓中,钓鱼人长期的摸索、实践,不管是找鱼,还是诱鱼、钓鱼都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具体如下。

1、野钓如何找鱼

野钓水域复杂多变,特别是遇到陌生水域,不像熟悉的水域,了解那里的水情、鱼情。通常有“问、闻、听、看”四个步骤。

先说问,如果陌生水域,有其他钓友或行人,询问水域的鱼情状况,水深多少,有什么鱼种,哪片水域鱼多;详细甚至可以了解到鱼喜欢吃什么饵料,用什么窝料等等;闻主要是通过水体的气味判断鱼情状况,自然水域里,鱼群密度大时或鱼经常活跃的水域,贴近水面闻一闻有淡淡的鱼腥味。不过,闻到鱼腥外的水域附近,尽量观察附近的水域,是否有死鱼或破渔网,它们也会散发鱼腥,避免 鱼情判断失误。

野钓“三部曲”,钓鱼是最后的片尾曲,前两部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其次是听,特别是在水草丰富的水域,鱼吞食植物碎屑、根茎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啃食声,贴近水草仔细听,声音越密集,鱼群数量越大;声音越响亮,鱼的体积也越大。再者是看,观察水面是否有鱼星、涟漪出现。如果水面先出现一个大气泡,接着出现一个个小气泡,一般是鲫鱼吐出的气泡;如果水面是成片密集的琐碎气泡,很可能是黑鱼吐出的气泡。另外观察水草的枝茎,出现晃动、摇摆,很可能是鱼碰撞的原因。

野钓“三部曲”,钓鱼是最后的片尾曲,前两部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2、野钓如何诱鱼

鱼有趋光、趋温、逐食、趋氧的特性,所以诱鱼的方式多样,不过野钓中窝料诱鱼是主要方式,便捷、快速。

窝料诱鱼主要通过颜色、气味、主料三种方式。像现在常见的酒米、红虫颗粒、发酵的老坛玉米等窝料,颜色以红色、暗红色、黄色为主,这也是因为这几个颜色在水体凸显,能够有效刺激鱼的视觉,引起鱼的注意。不过鱼的视力有限,特别是在夜晚,颜色基本不起作用,气味诱鱼才是主流。一般窝料都有浓郁的气味,利用在水体强大的穿透力,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将周围的鱼群诱集过来,而这恰是利用鱼灵敏的嗅觉。

主料诱鱼,更多是留鱼,鱼到达窝点后,吞食窝料,需要花费时间,所以不至于短时间离开窝点,为扬竿钓鱼留出充足的时间,创作了条件。

野钓“三部曲”,钓鱼是最后的片尾曲,前两部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3、野钓如何钓鱼

野钓的垂钓技巧、方法,如何详细介绍,估计一本书也陈述不尽。不过核心主要有一些几点,首先是充分利用窝料聚集到鱼群,提高饵料的味型、适口性,强化刺激窝里鱼的摄食欲望,让其吸食上钩;其次针对大小鱼种,生口鱼、滑口鱼的不同特性,通过不同的垂钓方式、技巧,达到摄食的目的。

最后则是对垂钓技巧的把握,包括选择恰当的垂钓天气、窝料选择、饵料使用、线组搭配等,这些环节不断细化,能够进一步提高上鱼率。

野钓“三部曲”,钓鱼是最后的片尾曲,前两部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写在后面

不难看出,野钓三部曲中寻鱼、找鱼、钓鱼,每个环节是紧密衔接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偏差,都会影响最终的渔获,影响垂钓进度。所以对于每个环节,钓鱼人都应有足够的认识,否则即使钓鱼技巧再高超,也不会有好的渔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